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蛇是如何失去四肢的?大规模基因组分析提供了线索

    蛇是脊椎动物中的另类。它们的身体特别细长,因此左肺大多趋近于退化。它们的嗅觉灵敏,但通过舌头来识别气味。最重要的是,它们没有四肢。蛇类分布在除南极洲以外的各个大陆,进化出各种超能力。然而,对于这些表型背后的遗传学基础,人们还知之甚少。近日,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李家堂团队对12个科的14种蛇进行了基因组测序,揭示了蛇类起源及独特表型演化的遗传机制。这项研究成果于6月19日发表在《Cell》杂志上。德克萨斯大学阿灵顿分校的进化生物学家Todd Castoe表示,这项研究“无疑将对蛇和脊椎动物生物学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但他本人未参与这项工作。在这项研究中,李家堂团队结合长读长和短读长测序技术,对

    来源:sciencemag

    时间:2023-06-21

  • 组蛋白遗传受损会加速乳腺癌的生长和转移

    染色质状态及其相关的表观遗传信息在维持细胞分裂时的身份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组蛋白翻译后修饰(PTMs)是细胞表观遗传状态的重要决定因素,携带表观遗传信息并调节基因转录。表观遗传突变与包括癌症在内的多种疾病有关。然而,亲代组蛋白遗传在肿瘤发生或肿瘤进化中的作用尚不清楚。为了探索亲代组蛋白遗传受损对MCM2突变细胞组蛋白修饰谱的影响,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SIAT)的研究小组开发了一种肿瘤模型,将亲代组蛋白结合缺陷的MCM2- 2a突变引入乳腺癌细胞系。这项研究发表在6月10日的《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该模型中,研究人员观察到多种PTMs分布的变化,包括抑制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3-06-21

  • 绘制线虫禁食及过饱条件下精准氧化还原图谱

      细胞氧化还原调控广泛参与细胞信号转导及细胞代谢过程。饮食限制能改善健康和生存状况,然而在不同饮食条件下,氧化还原平衡在不同细胞器和不同组织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并不清楚,导致代谢的氧化还原调控机制不明。因此,探索不同饮食条件下的精确氧化还原图谱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陈畅课题组与华东理工大学赵玉政课题组开展合作研究,于2023年6月12日在《Stress Biology》杂志发表了题为" Exploring the precision redox map during fasting-refeeding and satiation in C. elegans "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时间:2023-06-21

  • 上海交大医工团队携手自主创新,国产手术机器人彰显“中国智造”创新水平

    工科为新医科提供了发展动力,医科则是新工科的重要方向,“医工交叉”是我国医疗技术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理工科拓展发展空间的重要途径。上海交通大学历来重视医工交叉融合创新,在全国高校中,率先设立医工交叉研究基金,提高医工交叉和转化医学领域科技创新能力,为科研成果搭建转化平台,促进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手术机器人被誉为高端医疗产业皇冠上的明珠。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李慧武教授在学校医工交叉研究基金的支持下,与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等多个学院始终保持紧密的合作关系,持续开展医工交叉研究,在骨科手术机器人、3D打印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3-06-21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莫凡洋课题组开展AI for Science交叉研究取得新进展

    手性分离是合成化学、材料科学和生物制药等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手性分离技术可以将一种化学物质中的多种手性异构体分离出来,从而获得高纯度的手性异构体,在制药、生物化学、农业化学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目前主流的手性分离方法之一是高效液相色谱(HPLC)。在色谱对映体分离中,实验条件的选择,包括HPLC柱类型、流速和展开剂比例,目前仍然是由经验和试错得出的。这个过程繁琐且耗时,不仅使得实验效率低下,还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图1 人工试错与人工智能预测手性分子色谱分离条件的对比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莫凡洋副教授课题组采用机器学习技术来预测手性分子在高效液相色谱中的保留时间,并提出分离概率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3-06-21

  • 对11种相分离蛋白预测算法进行系统评估

           生物分子相分离因参与诸多重要生理病理过程而近年来备受关注。目前,已有多个研究组基于不同算法和数据集发展了预测相分离蛋白质的相关工具,但这些工具的预测性能如何并没有被系统地比较和检验。基于最近发展的蛋白质体外液-液相分离数据库LLPSDBv2.0(Bioinformatics. 2022,38:2010-2014)以及不同的阴性数据集,生命学院张竹青课题组对目前已发表的11种相分离蛋白预测算法做了系统评估。结果表明,新一代预测算法如FuzDrop, DeePhase, PSPredictor 和LLPhyScore,在以折叠结构蛋白及人类蛋白

    来源:中国科学院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3-06-20

  • 高寒针叶林外生菌根菌丝缓解氮沉降诱导的磷限制研究

     森林树木生长和林分生产力通常受到氮(N)和磷(P)养分有效性限制,二者通过单独或偶联等方式深刻地调控森林群落结构和功能稳定性。近几十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加剧,导致大气氮沉降不断增加,而加剧的氮沉降深刻地影响着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平衡性及其结构和生态功能的稳定性。大量研究表明,持续的氮沉降会导致N: P养分供给不平衡,使得森林树木生长逐渐趋向P养分限制,进而抑制树木生长并降低林分生产力。因此,深入理解植物应对氮沉降诱导的P养分限制所采取的适应性策略已成为准确预测未来森林碳动态以及森林结构与功能稳定的关键,也是当前森林生态学、土壤生态学研究的前沿科学问题。地处高纬度/高海拔地区的高寒针叶林常

    来源: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3-06-20

  • 新疆生地所在Science-Letter栏目发文提出解决咸海危机的建议

      3月22-24日,中亚国家在纽约召开的联合国水事会议上发表了联合声明。该声明指出,咸海干涸引起的生态灾难,其所形成的550万公顷荒漠对该地区人群健康状况和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5月18-19日,首届中国-中亚峰会在西安举行,强调“中方愿同中亚国家在盐碱地治理开发、节水灌溉等领域开展合作,共同建设旱区农业联合实验室,推动解决咸海生态危机”。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田长彦研究员团队在6月15日出版的Science发表题为“Address the Aral Sea crisis with cooperation”的评论文章(Letter),分析了咸海危机

    来源: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时间:2023-06-20

  •  成都生物研究所在土地利用变化影响土壤磷相关微生物方面获得新进展

     磷是植物和土壤生物发育的第二大必需营养元素,但其在土壤中的生物有效性通常较低,各类陆生生态系统普遍存在磷限制的现象。土壤微生物通过产生磷酸酶等参与土壤磷循环,提高土壤磷的生物有效性。土地利用变化可通过改变植被覆盖和其他相关属性进而影响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对土壤磷酸酶活性和相关微生物群落具有显著的影响。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亚洲水塔,是地球第三极,也是全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生态系统容易受到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该区域在环境和植被覆盖变化方面具有高度多样性。了解土地利用变化对青藏高原地区土壤磷酸酶活性和相关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对评估该区域土壤磷循环和地力可持续性具有至关重要

    来源: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3-06-20

  •  成都生物所揭示蛇类起源及表型演化的遗传机制

     6月19日,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李家堂研究团队选取了全球极具代表性的蛇类物种,整合谱系基因组学、大规模比较转录组学分析方法及基因编辑等实验技术,综合探讨了蛇类起源及表型演化的遗传机制。相关论文以“Large-scale snake genome analyses provide insights into vertebrate development”为题,发表于国际期刊《细胞》(Cell)。   全球蛇类约4,000种,广泛分布于除南极洲外的各大洲陆地和海洋,在进化历史上处于脊椎动物演化的关键节点,是脊椎动物中重要的类群。蛇类具有四肢缺失、身体延长、左

    来源: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3-06-20

  • 实验医学科应斌武教授团队在Small发表封面论文:构建基于MXene的适体荧光传感器可灵敏快速检测COVID-19

    2023年6月7日,我院实验医学科应斌武教授、罗耀副研究员团队在国际期刊Small(IF:15.153)在线发表的题为“MXene-Based Aptameric Fluorosensor for Sensitive and Rapid Detection of COVID-19”的研究论文被选为该刊封面文章发布。该研究构建了基于MXene的适体荧光传感器并成功应用于新冠鼻廓拭子采样无损检测标志物S-RBD的快速高敏检测,为新冠辅助诊断提供了新策略。 COVID-19检测主要针对核酸、抗体和抗原。其中,抗

    来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时间:2023-06-20

  • JHO |基础医学院李扬团队和人民医院赵翔宇团队合作在诱导多能干细胞来源NK细胞肿瘤免疫治...

    2023年6月14日,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李扬副教授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赵翔宇教授合作在Journal of Hematology & Oncology((IF="23.168))杂志在线发表题为“Leveraging CD16 Fusion Receptors to Remodel the Immune Response for Enhancing Anti-Tumor Immunotherapy in iPSC-Derived NK Cells”(利用CD16融合蛋白重塑免疫应答以增强iPSC衍生NK细胞抗肿瘤免疫疗法)的研究成果。本研

    来源: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

    时间:2023-06-20

  • 中国科大揭示食物抗原诱导免疫耐受的机制

    朱书教授团队在肠道免疫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并对GSDMD在食物耐受中的功能进行了新的解读,该成果于6月15日以题为Gasdermin D licenses MHCII induction to maintain food tolerance in the small intestine的研究论文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Cell》上。GSDMD蛋白作为介导细胞焦亡(pyroptosis)的关键执行蛋白,近些年来受到了领域内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当细胞受到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s)和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Ps)的刺激时,细胞内的信号感受器会以炎症小体(inflammasome)依赖或非依赖的方式激活c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基础医学院

    时间:2023-06-20

  • 基础医学院李扬团队和人民医院赵翔宇团队合作在诱导多能干细胞来源NK细胞肿瘤免疫治疗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2023年6月14日,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李扬副教授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赵翔宇教授合作在Journal of Hematology & Oncology ((IF=23.168))杂志在线发表题为“Leveraging CD16 Fusion Receptors to Remodel the Immune Response for Enhancing Anti-Tumor Immunotherapy in iPSC-Derived NK Cells”(利用CD16融合蛋白重塑免疫应答以

    来源:北京大学医学部

    时间:2023-06-20

  • 微生物所研究团队合作揭示高尔基体定位蛋白GPR108抑制抗病毒固有免疫反应新机制

      近期,微生物所刘翠华研究团队和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张令强研究团队合作,在Cell Reports发表了题为“A Golgi-resident GPR108 cooperates with E3 ubiquitin ligase Smurf1 to suppress antiviral innate immunity”的文章,揭示了高尔基体定位蛋白GPR108与E3泛素连接酶Smurf1协同抑制抗病毒固有免疫的新机制(图1)。    多种重要的膜性细胞器,如高尔基体、内体、内质网、线粒体和过氧化物酶体等,在抗病毒免疫反应中都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高尔基体作为聚糖和脂质合成、蛋白

    来源: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3-06-20

  • 中国科大Cell发文,揭示食物抗原诱导免疫耐受的机制

    中国科大朱书教授团队在肠道免疫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并对GSDMD在食物耐受中的功能进行了新的解读,该成果于6月15日以题为Gasdermin D licenses MHCII induction to maintain food tolerance in the small intestine的研究论文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Cell》上。GSDMD蛋白作为介导细胞焦亡(pyroptosis)的关键执行蛋白,近些年来受到了领域内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当细胞受到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s)和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Ps)的刺激时,细胞内的信号感受器会以炎症小体(inflammasome)依赖或非依赖的方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23-06-19

  • 营养感应调控脂肪变性的新机制

    营养感应对于生物体优化代谢过程以响应外界环境的变化至关重要,而营养感应的失调通常会导致多种代谢性疾病(1,2),解析营养感应机制有助于代谢性疾病治疗策略的优化与迭代。脂肪变性是一类以脂滴在非脂肪组织中过度积聚为特征的病理状况,在肝脏中的脂肪变性会发展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和肝硬化,在肌肉中发生的脂肪变性可诱发肌肉萎缩和少肌症(3)。脂肪变性与营养状况异常密切相关,通常认为是营养过剩的一种“富贵病”。事实上,营养缺乏也会导致肝脏与肌肉脂肪变性。因蛋白质缺乏而营养不良的儿童,虽然瘦骨嶙峋,却往往患有严重的脂肪肝病和肌肉减少症(4)。与之类似,神经性厌食症(anorexia ne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3-06-19

  • 人工智能研究院唐希源课题组与合作者在模拟存内计算芯片方向研究取得进展

    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类脑智能芯片研究中心唐希源研究员课题组在国际集成电路设计领域顶级会议IEEE Custom Integrated Circuits Conference(CICC)上发表论文“A Calibration-Free 15-level/Cell eDRAM Computing-in-Memory Macro with 3T1C Current-Programmed Dynamic-Cascoded MLC achieving 233-to-304-TOPS/W 4b MAC”,发布了一种最新研制并实现的基于65nm CMOS工艺的电流型eDRAM模拟存内一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3-06-19

  • 新疆干旱区水循环与水利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申请指南

      新疆干旱区水循环与水利用重点实验室针对干旱区流域水循环和水资源利用领域中的关键问题,开展降水-冰雪径流过程、水耗散和转化过程、水文过程的尺度转化及不确定性、水环境污染与修复等方面的野外观测与理论研究,重点开展人类活动、气候变化影响下水资源形成与转化过程以及水资源和水环境安全研究,揭示干旱区水循环各要素相互作用机理,实现干旱区内陆河水循环与水利用研究的原始创新。   根据《新疆干旱区水循环与水利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管理条例》的规定,为使国内外同行专家、学者了解本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和内容,以便向本实验室申请基金课题,特制定实验室开放基金申请指南。   一、开放基金资助对象   凡涉及干旱区科学的

    来源: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时间:2023-06-17

  • 武汉病毒所袁志明、夏菡/云南兽医科学院王静林合作揭示Oya病毒的遗传进化特征与感染致病风险

          虫媒病毒(arbovirus)是由节肢动物传播并引起人或动物疾病的一类病毒,种类繁多,给全球公共卫生带来了严重威胁。蠓(midge)是虫媒病毒的重要传播媒介之一。迄今为止,已从库蠓中分离鉴定出50多种虫媒病毒,包括布尼亚病毒和环状病毒等,其中很多可引发动物严重疾病。Oya病毒(Oya virus, OYAV)是2000年从马来西亚疑似被尼帕病毒感染的猪中首次分离出来的一种正布尼亚病毒,随后在东南亚和我国的蚊和蠓中分离到该病毒。然而,有关Oya病毒的遗传多样性、致病性及其流行情况的研究还很缺乏。    

    来源: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时间:2023-06-17


页次:186/1558  共31155篇文章  
分页:[<<][181][182][183][184][185][186][187][188][189][19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