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NAR+Transcription+STAR Protoc | 季雄团队在基因表达调控领域取得进展

    染色质的三维结构被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单位,包括染色质疆域、A/B区室、拓扑学相关结构域(TADs)、增强子-启动子环等。尽管相关研究已经进行了数十年,但是染色质结构的建立、维持和调控的分子机理仍然不完整。其中,染色质相关调控因子的发现是研究染色质三维结构调控机理的瓶颈之一。 2023年6月2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季雄课题组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杂志上在线发表了题为“Multiomic analysis of cohesin reveals that ZBTB transcription factors contribute

    来源:生命科学联合中心

    时间:2023-06-07

  • NSR | 上海药物所合作揭示肝细胞癌癌旁组织临床相关的分子特征

      现有肿瘤学研究大多聚焦肿瘤组织,通常将癌旁组织作为对照,很少进行深入研究。然而,基因测序和转录组分析表明,癌旁组织存在一定的基因突变和染色质拷贝数变异,与正常组织明显不同,被认为是一种介于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的中间态。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发病率第四位、死亡率第二位的恶性肿瘤。早期研究通过转录组测序,在肝细胞癌癌旁组织FFPE样本中报道了预后相关的基因表达特征,揭示了癌旁组织的分子异质性。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执行者,是95%以上药物的作用靶点,目前尚缺乏从蛋白质组层面对肝细胞癌癌旁组织的系统研究。   2023年6月2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周虎研究员团队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樊嘉院士和高强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时间:2023-06-07

  • Carbohydr Polym | 上海药物所合作揭示拟杆菌降解木聚糖的分子机制

      人的肠道是数百万细菌的宿主,这些细菌对宿主的发育、免疫、代谢、神经等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靶向肠道菌群已经成为重大疾病治疗的策略。研究表明,来自植物包括中草药中不可消化的膳食纤维是塑造肠道菌群组成的主要因素之一。木聚糖(Xylan)作为第二丰富的植物细胞壁多糖,不但是中药中的活性成分,也是常用的膳食纤维之一,对塑造肠道菌群组成具有重要作用。肠道拟杆菌基因组上约20%的基因构成Polysaccharides utilization loci (PULs) 参与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虽然目前已鉴定出了大量的PULs,但是对PULs的功能研究尚待探讨。解木聚糖拟杆菌XB1A(Bacteroides x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时间:2023-06-07

  • 用3D打印笔在伤口上涂上伤口愈合墨水

            这支3D打印笔正在绘制一种凝胶,可以帮助各种形状的伤口快速有效地愈合。身体很擅长自愈,尽管更严重的伤口可能需要绷带或缝针。但研究人员在ACS应用材料与界面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他们已经开发出一种伤口愈合墨水,可以通过将伤口暴露在免疫系统囊泡中来积极促进身体愈合。这种墨水可以用3d打印笔涂抹到任何形状的伤口上,在鼠身上,这项技术在12天内几乎完全修复了伤口。当皮肤被割伤或撕裂时,身体的天然“施工队”开始修复它——清除任何细菌入侵者,使破裂的血管再生,最终形成疤痕。许多用于愈合伤口的技术除了帮助身体更好地工作之外,并没有多大作用。绷带或

    来源: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时间:2023-06-06

  • 脂肪细胞内质网中错误折叠的蛋白处理新机制

    细胞通过各种不同的蛋白质量控制机制(Protein Quality Control Mechanisms)防止有害蛋白聚集。 这些蛋白质量控制机制的退化或故障导致众多人类疾病,如糖尿病、癌症,和各种老年疾病等。内质网作为蛋白质折叠和质量控制的主要场所,利用内质网蛋白降解 (ERAD) 和内质网自噬 (ER-phagy)两种机制降解错误蛋白。其中ERAD 有针对性地降解内质网中的蛋白,而ER-phagy,作为自噬 (autophagy) 的一种,常被认为批量降解已碎片化的内质网或内质网域 (ER fragments/domains)。 然而,作为两种最重要的蛋白降解机制, 我们对ERAD和ER

    来源:清华园生命学院

    时间:2023-06-06

  • 华南植物园发现长期磷添加没有影响南亚热带人工林土壤酸性

      早期有研究认为,长期氮沉降影响热带森林土壤磷有效性并可能进一步加剧土壤酸化。磷添加对土壤酸化有缓解作用,一般有以下3种可能途径:1)添加的磷直接与土壤中的铁和铝反应,因而减轻酸性土壤中的铝毒,并增加pH值;2)磷添加促进植物对有毒元素的吸收从而间接减轻土壤酸性和酸性阳离子的潜在毒性;3)磷添加通过调控土壤微生物及胞外酶活性,影响土壤有机质和凋落物的降解进而影响其对养分元素的释放,间接减缓土壤酸性。然而,磷添加对土壤酸性的正效应的研究仅集中在热带自然林,而且是基于短期的研究,长期磷输入对热带人工林的土壤酸性是否也会有类似效应还缺乏实验证据。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郑棉海研究团队通过7

    来源: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时间:2023-06-06

  • 华南植物园发现氮添加对生物固氮的负效应随土壤有机碳的增加而减弱

    传统观点认为:由于生物固氮是一个消耗能量的化学反应,当土壤可利用氮浓度增加时,兼性固氮者下调固氮速率(转而利用土壤氮),而专性固氮者被淘汰或取代。基于这样的认识形成的“氮富集抑制生物固氮”理论观点已被广泛接受和证实。然而,自然界中仍存在与此相悖的现象,即有很多富氮的生态系统高效固持外源氮。导致该“悖论”现象的机理有待进一步探索。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郑棉海研究团队从生物固氮“耗能”的角度出发,探索碳与生物固氮的关系。基于陆地生态系统672项相关研究进行整合分析,发现虽然氮添加抑制陆地生物固氮速率,但该抑制效应随着土壤有机碳的增加而减弱。在中、高碳土壤中(10-20、>20 mg/g S

    来源: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时间:2023-06-06

  • 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和多组学研究策略构建抗精神病药精准治疗的疗效预测模型

    精神分裂症作为一种常见重性精神疾病常需长期乃至终生药物治疗,而临床仍以“经验化”或“试错法”治疗方案为主,药物种类选择和剂量滴定主要依赖临床医生的个人经验。尽管临床可供选择的抗精神病药超过40种,但因患者病理特征及疗效个体差异显著,一半以上患者对所用药物缺乏有效治疗反应,显著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远期预后。精准医疗的目标是根据患者遗传学、生物学、环境因素和临床特征,为每位患者提供个性化精准治疗方案。然而,目前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和病理机制未明,严

    来源:北京大学医学部

    时间:2023-06-06

  • 中美研究团队合作解析METTL16驱动白血病发生的机制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是成人中最常见的白血病类型,约占所有急性白血病病例的70%。尽管治疗策略有所改进,但AML通常进展迅速,大多数患者最终会对治疗产生耐药或复发。因此,需要更好地了解白血病发生的分子机制,以便确定新的治疗靶点和开发改进的治疗药物。N6-甲基腺苷(m6A)是哺乳动物mRNA上丰度最高的修饰,广泛参与了RNA的剪接、转运、降解和翻译等过程的调控。一些证据表明,m6A修饰机制的失调与多种类型的癌症有关,包括AML。在人体内,m6A修饰主要由甲基转移酶复合物催化完成,其中METTL3和METTL14为核心成员。METTL16是近期发现的一种m6A甲基转移酶,但其在AML和正常造血中

    来源:赛业生物

    时间:2023-06-05

  • 汇丰商学院李凯与合作者在The Journal of Finance发​文报道污染溢价

    日前,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长聘副教授李凯的合作论文“The Pollution Premium”(《污染溢价》)在金融学顶刊The Journal of Finance发表(Volume78, Issue3, 2023, Pages 1343-1392)。论文合作者为台湾清华大学许博炫教授和曼彻斯特大学邹季洋教授。The Journal of Finance成立于1946年,是由Wiley-Blackwell代表美国金融协会出版的双月刊同行评审学术期刊。根据“期刊引用报告”,该期刊的最高影响因子在2015年达到5.290,在“商业/金融”类别的94本期刊中名列第一,“经济”类别的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3-06-05

  • 物理学院林金泰课题组发现气候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湖泊的高强度自然源氮氧化物排放

    近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长聘副教授林金泰课题组利用完全自主研发的星基氮氧化物(NOx)排放快速精细反演算法,首次发现青藏高原湖泊的高强度自然源氮氧化物的排放。该研究结果显示,青藏高原135个远离人为活动的大湖自然微生物源氮氧化物排放总量与诸多大型城市的人为排放量相当。在此之前,尚未有如此高强度内陆水体自然源氮氧化物排放的报道。相关成果以《气候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湖泊高强度自然源氮氧化物排放》(High natural nitric oxide emissions from lakes on Tibetan Plateau under rapid warming)为题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3-06-04

  • 云南大学Science发文:灵长类动物黔金丝猴杂交起源和其独特毛色产生的分子机制

    物种的形成机制是生物学领域最吸引人的问题之一,也是最大的难题之一,达尔文将其称为“谜中之谜”。近年来,国内外研究人员已经揭示了杂交在物种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杂交物种形成,是指两个物种通过杂交的方式融合,快速形成新物种和新表型的过程。虽然杂交被认为是植物、昆虫、鱼类以及鸟类中适应性辐射类群形成的重要机制,但是杂交物种形成过程及其分子机制,特别是在哺乳动物中鲜有报道。杂交物种形成在哺乳动物多样性的起源和演化过程中发挥着何种作用?其分子遗传机制是什么?这些问题亟待深入探索。2023年6月2日,云南大学于黎研究员团队和四川大学刘建全教授团队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上发表题为“Hybrid o

    来源:云南大学

    时间:2023-06-03

  • Cell Research:肌萎缩侧索硬化致病研究新成果

    近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樊东升教授、中科院药物所高召兵教授、清华大学医学院贾怡昌教授联合研究团队,在国际高水平期刊、Nature杂志子刊Cell Research在线发表封面(2023第七期)文章,题目为《内质网阴离子通道维持的离子稳态破坏导致肌萎缩侧索硬化病理改变》(‘Disruption of ER ion homeostasis maintained by an ER anion channel CLCC1 contributes to ALS-lik

    来源:北京大学医学部

    时间:2023-06-03

  • 新疆生地所在中亚极端降水变化趋势研究中获进展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降水事件的发生、变化趋势以及未来预估成为关注的焦点。中亚作为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极为敏感。但受限于降水观测站的稀少和数据的缺失,关于极端降水长时间序列的趋势研究相对较少。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陈亚宁研究员团队基于气象站数据和4套再分析数据集,采用多种方法,对再分析数据集在中亚的表现进行评价,并对10个极端降水指数的时空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同时量化了大尺度气候因子对极端降水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在这几套数据中,GSWP3_W5E5产品在中亚降水中表现最好。1950-2019年,极端降水(Rx1day、Rx5d

    来源: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时间:2023-06-03

  • 《中国珍稀濒危植物种子》出版发行

      近期,《中国珍稀濒危植物种子》由云南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杜燕、李涟漪、杨湘云等依托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编著。   《中国珍稀濒危植物种子》以2021年8月7日国务院批准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为依据,着重介绍了我国56科160种具有代表性的珍稀濒危植物的种子信息。其中,裸子植物6科29种,被子植物50科131种;一级保护植物30种,二级保护植物130种。全书共分两卷出版,第一卷包括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基部类群的木兰类分支和单子叶植物分支的18科98种,共计732页60万字;第二卷包括真双子叶植物的基部分支、蔷薇类分支和超菊类分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3-06-03

  • Science | 四川大学与云南大学共同揭示黔金丝猴的杂交起源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人员在生命之树的构建中发现了广泛存在的网状进化现象,暗示了杂交在物种多样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杂交物种形成是指两个物种通过杂交的方式融合形成第三个新物种的过程。若这一过程中物种间的染色体倍性未发生改变,则称为同倍性杂交物种形成。灵长类动物中是否存在同倍性杂交物种形成?同倍性杂交物种形成在生物多样性的起源与演化过程中发挥着何种作用?能否鉴定到驱动杂交物种与亲本物种早期生殖隔离的关键基因?若直接参与杂交物种形成的亲本物种已经分化为多个现存物种,这种相对古老的杂交物种形成事件和相应的物种形成关键基因如何鉴定? 北京时间2023年6月2日凌晨,四川大学刘建全教授团队与云南大学于黎

    来源: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3-06-03

  • 生科院徐驰合作研究量化“人类气候生态位”偏移影响

        气候变化是当前全人类共同面对的严峻挑战。虽然巴黎协定提出了将全球暖化限制在(与工业革命前相比)2°C以下的目标,但目前的气候行动仍与该目标相距甚远:根据全球社会经济发展轨迹预测,本世纪末全球暖化的幅度将达到2.7°C。以往研究对气候变化的社会影响往往采用货币化的评估途径,这种评估方式未能充分反映对贫困人口和未来人口的影响,导致气候不公平(climate injustice)加剧。    最近生命科学学院徐驰教授与埃克塞特大学Tim Lenton教授共同主导了一项合作研究,在此前开展的“人类气候生态位”(human climate niche)研究

    来源: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3-06-03

  • 我国学者实现千公里无中继光纤量子密钥分发

    图 远距离量子密钥分发实验系统原理图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T2125010、12174215、61971409、61971408)等资助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张强等与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所和清华大学等单位合作,实现了光纤中1002公里点对点远距离量子密钥分发,不仅创下了光纤无中继量子密钥分发距离的世界纪录,也提供了城际量子通信高速率主干链路的方案。相关研究以“超100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3-06-03

  • 隋森芳院士团队在Nature上发文揭示核孔复合体转运核糖体前体的分子机制

    NPC(核孔复合体)是细胞内最庞大、最复杂的分子机器之一,是介导生物大分子进行核质转运的唯一通道,参与细胞内众多重要的生命活动,其功能的紊乱能够引起包括癌症在内的多种严重的疾病。近年来,通过整合冷冻电镜技术、X射线晶体学、质谱学和人工智能等技术,NPC的三维结构正在逐步得到解析。然而,关于其核质转运的分子机制仍然是不清楚的。核糖体是NPC转运的最具代表性的生物大分子组装体之一,负责合成生命的基础物质-蛋白质分子。核糖体的生物合成涉及200多个组装因子的参与,是一个高度有序的调控过程。核糖体在成熟之前,其大小亚基的组装首先起始于核仁区域,随后在核仁和核质中经过一系列的加工过程,经由NPC

    来源:清华园生命学院

    时间:2023-06-03

  • 8篇Science论文:中国学者牵头完成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灵长类基因组研究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发起的灵长类基因组计划目前取得阶段性重大突破,6月2日,该计划以专刊形式在线发表8篇Science论文,其中昆明动物所主导或参与发表6篇Science和2篇Science Advances。该专刊涵盖了灵长类研究的多个热点领域,厘清了灵长类动物的系统发育关系;揭示了灵长类动物的基因组多样性特征和演化历史;解析了灵长类动物大脑、体型、骨骼、感官、食性等复杂性状演化的遗传基础;发现了寒冷促进亚洲叶猴复杂社会系统演化的遗传机制;首次发现灵长类动物杂交成种事件;构建了人类疾病基因在非人灵长类基因组中的变异图谱,并推测人类疾病基因突变的潜在功能等。这些发现,对灵长类动物多样性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23-06-02


页次:191/1558  共31155篇文章  
分页:[<<][191][192][193][194][195][196][197][198][199][20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