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者在金丝猴物种形成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字体: 时间:2023年06月09日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编辑推荐:

  研究结果以“灵长类黔金丝猴的杂交起源(Hybrid origin of a primate, the gray snub-nosed monkey)”为题,于2023年6月2日在线发表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bl4997

  

图 黔金丝猴杂交起源及其独特毛色产生分子机制示意图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31925006)等资助下,云南大学于黎研究员团队和四川大学刘建全教授团队在金丝猴物种形成研究方面取得了新进展,研究人员揭示了灵长类动物黔金丝猴(Rhinopithecus brelichi,the gray snub-nosed monkey)的杂交起源和其独特毛色产生的分子机制。研究结果以“灵长类黔金丝猴的杂交起源(Hybrid origin of a primate, the gray snub-nosed monkey)”为题,于2023年6月2日在线发表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bl4997。

  杂交物种形成,是指两个物种通过杂交的方式融合,快速形成新物种和新表型的过程。虽然杂交被认为是植物、昆虫、鱼类以及鸟类中适应性辐射类群形成的重要机制,但是杂交物种形成过程及其分子机制,特别是在哺乳动物中鲜有报道。

  于黎和刘健全研究团队发现黔金丝猴可能是由滇金丝猴/怒江金丝猴的祖先与川金丝猴在约180万年前的杂交起源的新物种;杂交物种形成事件可能导致了黔金丝猴黑灰色与金色相间的“马赛克式”毛色性状。另外,研究团队还鉴定了一系列可能在黔金丝猴杂交物种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毛色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提出黔金丝猴独特的毛色性状很可能促进了与两个亲本的合子前生殖隔离,并继续独立演化最终形成新的物种。

  该研究成果是杂交成种现象在哺乳动物灵长类中首次发现,表明跨物种杂交是灵长类新物种形成过程中的驱动力之一,为物种形成机制和生物多样性起源和演化提供重要依据。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