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科学家培养出不传播疟疾的转基因蚊子

    [AD340X300]科学家成功地培养出一种“转基因”蚊子,并打算用这种蚊子控制疟疾的传播。这项发表在《自然》期刊上的最新研究成果称,实验中发现,被这种蚊子“新品种”叮咬过的老鼠不会患疟疾病。         目前,全球每年有至少三亿人感染疟疾,其中一百多万人因此死亡。科学家估计,今后20年中,死于疟疾的人数将成倍增加,因此找到控制疟疾传播的新方法至关重要。多年来,科研人员一直把改变传播疟疾的蚊子基因视为消灭这种疾病的一个“理想”方法。         美德两国的科学家将一种

    来源:

    时间:2002-05-23

  • 美国研制出超级杀菌肥皂 可杀死皮肤上60%的细菌

    [AD340X300]    美国科学家最近研制出一种超级肥皂,它能够杀死停留在人体皮肤上60%的细菌。科学家将这种新肥皂技术命名为MAT(抑制微生物停留技术)。  据称,使用这种肥皂能够抑制有害微生物。MAT使用了3种能够阻止微生物粘在皮肤上的化妆品添加剂。  为了证明这种肥皂的效果,科学家用普通肥皂和超级肥皂分别洗两只手,发现用超级肥皂洗过的手上停留的细菌比用普通肥皂洗过的手上的细菌少50%—58%。  虽然已经证明目前出售的普通肥皂能够杀死98%的一般微生物,但是在随后对门锁、键盘或其他日常物品的不断接触中,再次沾染细菌的可能性还是很高。而超级肥皂能够形成一

    来源:

    时间:2002-05-23

  • 研究表明食用大豆可能有损免疫系统

        [生物通讯]大豆,这个一度被忽视的豆类植物,近年来赢得了“健康食品”的美誉,它以有利于预防心脏病和骨质疏松症而备受美国人青睐。但虽然大多数研究都证明长期食用大豆是安全的,现在却有一篇报道,大豆中一种叫做染料木黄酮(genistein)的化学物质,能够显著收缩胸腺,削弱小鼠的免疫系统功能。    不仅仅是成年人食用大豆,在美国有15%的婴儿食用豆奶。尽管长期以来的研究一直显示,婴儿食用大豆没有不良作用,但这些研究大都侧重于生殖健康方面的影响。这是因为大豆富含一种雌激素类化合物--异黄酮(isoflavone),而研究人员在胸腺中

    来源:

    时间:2002-05-23

  • 生长阻断蛋白可以降低肺癌风险

    美国联邦研究人员发现,一个阻碍细胞生长,导致细胞计画性死亡(apoptosis)的蛋白质可能在降低肺癌风险上有某种程度的影响。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国家环境卫生科学研究院的Stephanie London博士在一项对象为超过18,000名在中国上海的男性,为期超过十年的研究中发现,有较多的类胰岛素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3 (IGFBP-3))的病人有较低的罹患肺癌风险。目前已经知道IGFBP-3是一个借着与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GF-1)结合来阻断IGF-1作用的蛋白质。而IGF-1已知会促进细胞生长而且与癌症的风

    来源:

    时间:2002-05-23

  • 两种不同疾病的分子联系

    范可尼贫血症(FA)是一种遗传性基因混乱性疾病,它的表现为先天性缺陷,骨髓障碍,有极大的危险会发展为白血病或其它形式的癌症。科学家正在对此进行研究,以便找到有价值的信息更好地了解癌症。FA的其中一个特点是细胞对可以损坏DNA的化学物质极度敏感。这种对化学物质的敏感通常表现为DNA修补机能的缺陷。早先发现由化学物质损坏的DNA是由FACD2的物理性变化造成的,FACD2是一种FA患者体内的一种蛋白质。哈佛医学院的研究人员报告说FACD2充当了化学物质和电离射线造成DNA损害之间的通道。他们发现FACD2根据DNA被损的情况有不同的变异。起着分子转换作用。FA里的基因对癌症的发展起到了作用。摘自

    来源:

    时间:2002-05-23

  • 体细胞克隆牛羊成批“出笼”

        健康报5月22日报道 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获悉,迄今为止,中科院动物所、扬州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下,已建立了动物体细胞培养、卵母细胞成熟等成套技术,成功获得一批体细胞克隆牛和羊,标志着我国成为继英国、日本、新西兰和美国之后,掌握体细胞克隆关键技术的少数国家之一。  1998年,世界第一头体细胞克隆牛出生,引起极大轰动。同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不失时机地设立了《家畜体细胞无性繁殖的研究》重点项目,由前述三家单位的陈大元、成勇和张涌等专家主持展开研究。从1999年10月到2002年2月,共获得克隆牛14头、转基因克隆羊12只、体细胞

    来源:

    时间:2002-05-22

  • 首个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动物模型问世

        [生物通讯]Thomas Jefferson大学Jefferson医学院和Kimmel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世界上最普遍的人类白血病的首个动物模型。这个新模型将有助于加强研究人员对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生物化学机制和分子机制的了解,同时也为疾病候选药物提供了检验的舞台。    “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发现,因为现在我们终于有了一个可以用来开发和检验白血病药物的动物模型。”Thomas Jefferson 大学Jefferson 医学院的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系的教授和主任

    来源:

    时间:2002-05-22

  • 美国科学家解析出了肿瘤生长相关蛋白质的结构

    新生命网站编译 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TSRI)的一个科学小组解析了一个对肿瘤生长非常关键的蛋白的结构。他们已经证明,在小鼠模型中对该蛋白进行抑制是抑制肿瘤生长的一种有效方法,并且由该结构所暴露的未知分子的详细结构也为将来抗肿瘤治疗发展铺平了道路。 在最近一期的《美国科学院院报》上,由Peter Wright博士和Jane Dyson博士领导的研究小组解析了一个被称作低氧症诱导因子(HIF-1)的催化蛋白与其“共激活剂”CBP复合体中一个重要“α”域的结构。“HIF-1是阻止肿瘤生长药物的潜在靶标,”TSRI分子生物学系主任Wright说。“因为HIF-1对血管生成非常重要。” 血管生成,是指

    来源:

    时间:2002-05-22

  • 发现乳癌新基因CHEK2

    欧洲和美国专家最近发现了一种基因突变CHEK2,可能会分别增加男、女乳癌发病率9%和1%。有关专家认为该项发现将有助于对乳癌发病机制中基因作用影响的进一步了解。此前已经知道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与患乳癌和卵巢癌有关,但这类突变只能解释很少一些乳癌病例。专家们在该项研究中对718个具有乳癌病史但没有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的家族的所有成员进行了筛查。结果发现CHEK2基因突变使这些家族的男、女成员患乳癌的危险分别增加了十倍和两倍。这种基因与细胞的增殖和生长密切相关。有关研究报告日前今天发表在《自然遗传学》杂志上。但专家们同时也指出,由于具有该基因突变并不会增加那些已经携带有BRCA

    来源:

    时间:2002-05-22

  • 肌肉干细胞移植:运送肌营养不良蛋白的新途径

        [生物通讯]Johnny Huard博士和他的同事在5月27日的《细胞生物学杂志》(Journal of Cell Biology)上报道,将一个独特的肌肉干细胞群从健康新生小鼠移植到患有与人类杜兴肌营养不良类似的遗传性肌肉废损症的小鼠内,能够将一种肌肉行使功能的关键蛋白--肌营养不良蛋白,运送到小鼠体内。    “研究这些细胞移植后的行为,我们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匹兹堡儿童医院生长发育部主任、同时也是匹兹堡大学医学院整形外科学、分子遗传学、生物化学以及生物工程学助教的Huard博士说。“供体细胞不仅继续生长,产生肌营养不

    来源:

    时间:2002-05-22

  • 科学家正在开发药物芯片 植入一颗可消百病?

        新华网5月21日消息 国外一家名为MicroCHIPS的公司目前正在研制一种植入式芯片。它可内藏多种药物,并自动释放,MicroCHIPS希望有一天能够用它取代繁琐的药物治疗过程。  据MicroCHIPS介绍,这种药物芯片只有手指甲盖大小,内有电池组外包钛层,可植入人体皮下,如腹部等位置。该芯片内部有数百个“存储器”,每个都可用来填充一种或几种药物。这种芯片还有专门的软件来控制何时释放药物,如何释放药物等操作环节,全部过程都将自动而精密地完成。  虽然MicroCHIPS的研究尚未取得理想的效果,但该公司研究人员John Santini坚信,5年内公司在

    来源:

    时间:2002-05-22

  • 日学者发现心率不齐原理

    新华网5月21日专电:日本北海道大学电子科学研究所河原刚一教授发现,构成心肌的单个细胞运动节奏不同,但如果10个或20集中起来,心肌细胞就会采取一致行动,形成整齐的心率。这一发现对治疗心率不齐有很大作用。河原刚一研究小组的研究人员用出生只有1到3天的老鼠做实验,将老鼠心肌细胞分开培养,观察其运动节奏变化。一个个细胞分开的时候,运动的节奏各不相同,把10个或20个细胞集中起来,它们就采取联合行动,节奏一致地跳动。这是因为细胞一粘在一起,互相之间就传送信号。细胞内的电位变化通过细胞表面起开关作用的蛋白质传送给其它细胞,从而使各细胞电位统一,形成一致的节奏,如果加以外部刺激,给心肌细胞集合体滴上酒精

    来源:

    时间:2002-05-22

  • 基因改良藻类对抗重金属污染新法宝

    美国五大湖之一的伊利湖(Lake Erie),在工业废水的污染下,累积了许多汞、镉与锌等重金属物质。而这些重金属污染对人类健康将会是一大危害。因此,美国生物复育专家特地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让单胞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具有吸收水中重金属物质的能力。希望借着这种单胞藻快速生长的能力,及基因工程所赋予其特殊的能力,以生物复育的方式,改善美国五大湖区重金属污染的问题。  研究人员表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具有与重金属键结功能的蛋白质metallothionen,附加在单胞藻的表面。这种改良过的藻类,可吸取的重金属是一般藻类的五倍之多。而且它在高重金属环境中,生

    来源:

    时间:2002-05-22

  • 新一代临床诊断生物芯片问世

        中国医药报消息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研制开发的“组合靶基因传感器芯片及自动检测仪”,近日顺利通过专家鉴定。        “组合靶基因传感器芯片”是一种针对临床实际需要研发的低密度生物芯片。它采用了多项压电传感技术和新兴生物学技术,比传统荧光杂交生物芯片有很大改进,无需经过热循环基因扩增技术就能应用于检测和分析。        研究人员还开发出相应的自动检测仪和分析软件系统,从而构建了一套可供临床使

    来源:

    时间:2002-05-21

  • 与心脏病标记紧密联系的基因

        [生物通讯]根据《细胞因子》(Cytokine)杂志5月17日期的一篇报道,某一基因家族普遍存在的变异与血液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含量的升高有关。近来,C-反应蛋白已成为心血管疾病患病风险的一个重要生物标记。    这项发现是首次证明IL-1 基因共有的变异与CRP以及其它炎症蛋白之间的紧密联系。    神经学领域将炎症视为动脉硬化发作过程--即导致心脏病或休克的脂肪斑聚积的过程--的一个主要组成步骤。CRP作为炎症反应的一个蛋白标记,最近被确认为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重

    来源:

    时间:2002-05-21

  • 最古老生命的头衔花落谁家?

        [生物通讯]谁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生命形式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在过去的大约15年里,研究生命起源的科学家们已将这一荣誉授予了一群生活在温度高达80到90°C的地热口和温泉的细菌--超耐温菌(hyperthermophile)。现在,一组研究人员对细菌的进化树进行了重新分析,发现确切而言该荣誉当属一种生存条件更为温和的细菌。    过去的10年里,已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耐热细菌并非第一个出现在地球上的生命形式(Science, 8 January 1999, p. 220)。而5月16日《自然》杂志上报道的一项新发现证明。位

    来源:

    时间:2002-05-21

  • 镰形贫血治疗 露出曙光

        科技日报5月20日报道 基因疗法一直是专业界和公众所关心的前沿学科和治疗疾病的有效手段。但是基因疗法也一直受到批评。因为,除了伦理问题外,多年来这一技术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当然目前也不可能作为常规疗法应用于临床。基因疗法在技术上受到质疑的一个典型疾病是镰形贫血。早在20世纪50年代人们就知道镰形贫血的病因,而且也把治愈这一疾病的希望寄托到基因疗法身上,但一直没有什么进展。    尽管这样,研究人员并没有停止对基因疗法的探索,其中镰形贫血作为基因疗法最早瞄准的目标之一,在今天也一直是研究人员重点探索的课题。眼下,这一研

    来源:

    时间:2002-05-21

  • 上海建立我国首个用于生命科学研究的专业图书馆

        我国首个主要用于生命科研的专业性图书馆—-上海生命科学图书馆,日前在上海创建。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和上海图书馆共建的这个图书馆,以原中科院上海文献情报中心为基础,集信息、服务、网络传播为一体,充分共享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和上海图书馆双方的学科特色、文献资源、人才管理和服务优势,紧贴从事生命科学研究和教育的广大科技工作者、教授和社会大众,使其成为我国生命科学领域的信息枢纽和对外交流的窗口。  上海生命科学图书馆将向海内外招聘具有生物学、信息学或图书馆学领域的优秀人才为馆长。(完) 摘自 科技之光

    来源:

    时间:2002-05-20

  • 台湾两种抗肠病毒先导药申请美国专利

        新华社信息台北消息:台湾地区“卫生院”药物研究组发现两种对抗肠病毒的活性先导药物,并已送交美国申请专利。如果一切顺利,未来两年,药物可望进入人体临床试验。  目前,尚无对付肠病毒的特效药。台湾研究人员在抗71型病毒部分,以VPI为药物筛选目标的先导化合物,经过试管测试,证明具有中和71型病毒感染细胞的能力。目前,抗71型病毒的先导化合物筛选已进入动物实验的体内测试阶段。另一项肠病毒的先导化合物筛选则是以3c蛋白分解酶为目标。  针对肠病毒易造成潜伏性感染问题,该院已建立7株细胞株,可供未来作为筛选抗潜伏性感染的平台。摘自 新华网

    来源:

    时间:2002-05-20

  • 美荷联手研制“埃博拉”病毒疫苗

        新华社信息 美国政府医疗权威机构--国家卫生研究所16日作出一项决定,委托荷兰一家名为Crucell的小型生物科技公司与之携手研制预防“埃博拉”病毒的疫苗,将在2年内进行人体临床实验,并有望在2008年投放市场。  Crucell公司首席科研执行官腾恩·罗腾伯格说:“我们现在正同它(‘埃博拉’)展开一场全新的‘球赛’。在‘9·11’(事件)之前,‘埃博拉’ 疫苗的市场需求非常小,现在却不同了。”  罗腾伯格指出:“这种病毒过去没有蔓延开来,但‘9·11’(事件)使它有可能成为‘生化恐怖主义’中的一段情节。”  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目前已经破译了“埃博拉”病毒

    来源:

    时间:2002-05-20


页次:1484/1558  共31149篇文章  
分页:[<<][1481][1482][1483][1484][1485][1486][1487][1488][1489][149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