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安徽医科大国际首次发现皮肤肿瘤基因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07年01月19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安徽医科大学在国际上首次发现毛发上皮瘤致病基因,为根治这种皮肤肿瘤疾病奠定了良好基础。日前,中华医学会决定授予7个科技项目为2006年度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安徽医科大学皮肤病研究所张学军教授领衔的“多发性家族性毛发上皮瘤的遗传学研究”,名列一等奖项目第二位。
生物通报道:科技日报消息,安徽医科大学在国际上首次发现毛发上皮瘤致病基因,为根治这种皮肤肿瘤疾病奠定了良好基础。日前,中华医学会决定授予7个科技项目为2006年度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安徽医科大学皮肤病研究所张学军教授领衔的“多发性家族性毛发上皮瘤的遗传学研究”,名列一等奖项目第二位。
毛发上皮瘤俗称“葡萄串”,是一种源于多潜能基底细胞向毛发结构方向分化的良性皮肤肿瘤,它始发于儿童期和青少年时期,多见于女性,其症状常见于面部,表现为正常皮肤颜色、半球形或圆锥形、质地坚硬有透明感的丘疹,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少数病例可发生恶变,或并发圆柱瘤、粟丘瘤、基地细胞癌等其他皮肤肿瘤。
安徽医科大学皮肤病研究所与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合作,2001年开始进行这项研究,历时5年,在对中国汉族人多发性家族性毛发上皮瘤进行基因定位的基础上,在国际上首先发现毛发上皮瘤致病基因CYLD。研究结果阐明了此病的遗传学规律和基因型与表型关系,为阐释毛发上皮瘤的发病机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为今后的基因诊断、遗传咨询以及药物开发和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据介绍,该项成果推动了国际上毛发上皮瘤研究,引起国外皮肤科学界的高度认同,被国际皮肤科领域权威杂志引用30余次,同时还发现多本国际权威性皮肤病学专著引用这项成果,表明我国皮肤遗传病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现担任安徽医科大学校长、教育部重要遗传病基因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安徽省政协委员、安徽省科协副主席,美国著名医疗中心Mayo Clinic客座教授。
任国际皮肤科学会(ISD)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国际皮肤科领域权威杂志《J Invest Dermatol》编委,《中华皮肤科杂志》副总编辑,《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中华医学美容杂志》等杂志编委,《安徽医科大学学报》主编,培养博士后2人,博士研究生16人和硕士研究生26人;主持安徽省级本科教育精品课程《皮肤性病学》。
主编包括国家卫生部规划教材《皮肤性病学》第五版、第六版(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和教师辅导版等著作5部,其中《皮肤性病学》第六版被评选为全国高等学校医药优秀教材一等奖。先后以主持人身份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一次,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一次,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一次,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