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北大Cell子刊挑战20年主流观点

    生物通报道:来自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和机器感知与智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Opposite modulation of high- and low-level visual aftereffects by perceptual grouping”的文章,利用心理物理学适应技术研究人类视皮层信息编码取得了新进展,这不仅为视觉信息的预测编码理论提供了第一个心理物理学证据,而且也挑战了近二十年来知觉组织研究的一个主流观点。相关成果公布在Current Biology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北京大学方方教授,第一作者是心理学系硕士生何东军。研究合作者是美国明尼苏达大学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6-12

  • 南京大学PLos ONE揭示细胞命运机制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南京大学的研究人员在《Plos ONE》杂志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A Two-Step Mechanism for Cell Fate Decision by Coordination of Nuclear and Mitochondrial p53 Activities”的研究论文,揭示了通过细胞核及线粒体p53协同活性决定细胞命运的两步机制。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王炜教授及刘锋教授为这一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王炜教授于1999年受聘为长江计划特聘教授,现任南京大学生物物理所所长。曾荣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和香港求是基金会杰出青年研究奖,在国际重要学术杂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6-12

  • 百人博士973项目新成果登国际刊物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清华大学生科院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Structure-Function Analysis of Barley NLR Immune Receptor MLA10 Reveals Its Cell Compartment Specific Activity in Cell Death and Disease Resistance”的文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从中发现了由N端的Coiled-coil(CC)结构域介导的细胞死亡受到精细的调控,这一成果公布在寄主与病原菌互作领域国际刊物PLoS pathogens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6-12

  • 不同药效金银花基因表达分析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重点实验室于军研究员及其团队同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开展合作,利用新一代高通量测序平台(Illumina's GA平台)分别对两种不同药效金银花品种(FLJ和rFLJ)的三个不同阶段的基因表达进行了测序分析,相关研究成果在《BMC Genomics》杂志发表。 金银花属忍冬科,它作为抗炎免疫的中药材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具有宣散风热,清解血毒等功效。但金银花的化学质量较不稳定,不利于对其进行质量评估。此次科研人员通过对其开展基因组相关分析,不仅得到金银花不同花期的转录表达图谱,同时还建立了相关的酶库。研究中,科研人员整合转录组与代谢途径分析,揭示这一体

    来源: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

    时间:2012-06-12

  • 研究发现家装污染是白血病主病因之一

    近日,南京市儿童医院血液科方拥军主任医师和他的团队经过5年的调研发现,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儿的患病原因排名前三甲的是家装污染、父母吸烟、饮酒。这也就是说,家庭装修若使用甲醛和苯等化学元素超标的材料,或在装修之后未能让有毒有害气体充分释放排除,就迁入新居,极有可能会给人体健康埋下隐患。“这项研究对于儿童恶性肿瘤的相关研究很有指导意义。”方拥军如是说。病例:四龄童意外患白血病4岁的男童东东(化名)是一名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者,由于家人即使发现东东的异常,立刻送入医院治疗,目前他的病情已经稳定了,已出院回家了。对于东东的患病,起初,专家们也弄不清楚具体原因。因为他的家族成员中没有白血病史,故此可

    来源:金陵晚报

    时间:2012-06-12

  • Science专题人物:上海交大赵立平(中)

    生物通报道  6月6日,最新一期的Science杂志发布了一篇“My Microbiome and Me”为题的新闻文章,描述了上海交通大学赵立平教授将中医与肠道微生物研究相结合来了解和对抗肥胖的传奇经历。上接:Science专题人物:上海交大赵立平(上)对于赵立平而言,这一途径涉及到将他的减肥计划从他个人推广到数百的受试者,利用动物研究来确定在人体内监控哪些代谢参数。尽管他的终极目标是建立一条连接微生物群与肥胖的分子信号。他的电子邮件签名写着:“饮食要适当,保持匀称身材,长寿,速死”( EAT RIGHT, KEEP FIT, LIVE LONG, DIE QUICK)。信仰传统医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6-11

  • 专访周俭民:假以时日,差距会缩小

    国内这一领域(植物与病原微生物间相互作用)刚起步没几年,但这一两年上升非常快。假以时日,差距会缩小。                                         &nbs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6-11

  • 中国农大再发Nature Genetics文章

    生物通报道:继2010年中国农业大学在Nature Genetics杂志上,发表了有关中国重要玉米骨干亲本的全基因组的单核苷酸多态性、插入/缺失多态性以及基因获得和缺失变异图谱之后,再次发表了题为“Genome-wide genetic changes during modern breeding of maize”的文章,阐述了现代玉米育种过程中的发生的基因组遗传变化规律。 这项研究由中国农业大学赖锦盛教授课题组完成,参与研究的包括焦银平、赵海楠、任龙翚及宋伟彬等,赖锦盛教授为通讯作者。同期Nature Genetics还公布了关于玉米基因组分析的其它相关成果:玉米基因组最全面的遗传分析,这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6-11

  • 世界首例乳糖分解酶转基因奶牛诞生

    6月10日,记者在内蒙古农业大学生物制造重点实验室奶牛基地看到,一只两个月大的黑白花小牛犊在牛群中撒欢奔跑。它是一只转基因克隆奶牛,是世界首例乳糖分解酶转基因的哺乳动物。当时共克隆7胎,顺利产出4胎,2胎成活。 为什么要克隆乳糖分解酶转基因奶牛?该项目主持人张立教授表示,人体内乳糖酶的含量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下降,特别是东方人中,约有30%的人不能饮用鲜奶或酸奶,其原因在于乳中含有乳糖。若人体内乳糖酶含量不足或缺少乳糖酶,乳中乳糖在肠道中不能被吸收利用并发酵,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引起腹胀、腹泻、腹痛,导致胃肠不适,消化不良。本研究成果利用体细胞克隆动物技术和转基因技术而克隆出的奶

    来源:光明日报

    时间:2012-06-11

  • “宽脸猛男”更具合作性

    据“中央社”6月5日报道,最新研究指出,有着宽阔脸颊且肌肉发达的男子并不一定具有侵略性。 研究称,事实上,脸部较宽的男子可能更具有团队精神。这份发布在《心理科学》期刊上的研究报告指出,人们对壮硕猛男的第一印象是:他们不太合作、冷酷甚至不老实。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英国圣安德鲁大学的研究人员史提拉特说,“脸部较宽的男子,通常都会给人‘坏到骨子里’的印象。”据悉,在子宫里暴露在较高的睪丸素浓度下,可能会让男性有较“男性化”的脸庞,露出明显的下颚轮廓,而且眼睛小。这些差异在青春期变得明显,因为这时候男生的睪丸素浓度增加,他们的脸孔变得成熟。由于睪丸素与侵略性有关,有些研究认为宽脸的

    来源:中国新闻网

    时间:2012-06-11

  • Science专题人物:上海交大赵立平(上)

    生物通报道  6月6日,最新一期的Science杂志发布了一篇“My Microbiome and Me”为题的新闻文章,描述了上海交通大学赵立平教授将中医与肠道微生物研究相结合来了解和对抗肥胖的传奇经历。在某些方面,这是一个人们熟悉的故事。在1987年,赵立平与他的大学同学Ji Liuying结为了夫妇。在2年内,他们拥有了一个女儿,赵立平也完成了他的博士学位。然而由于新压力和丰富的饮食(赵立平的太太擅长烹饪),这位微生物学家的体重开始增加。到1990年,赵立平在中国太原的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建立环境微生物学实验室时,他的体重从60公斤升到了80公斤。后来,赵立平在康奈尔大学从事博士后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6-08

  • 中国学者NEJM关注结核病流行情况

    生物通报道  6月7日来自中国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医学权威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上发表了题为“National Survey of 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 in China”的文章,首次全面调查显示了中国的耐药性结核病传染情况。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以青年人为常见的一种慢性和缓发的传染病。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病,15岁到35岁的青少年是结核病的高发峰年龄。潜伏期4~8周。其中80%发生在肺部,其他部位(颈淋巴、脑膜、腹膜、肠、皮肤、骨骼)也可继发感染。主要经呼吸道传播,结核菌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6-08

  • 北大生科院最新Cell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The Intra-S Phase Checkpoint Targets Dna2 to Prevent Stalled Replication Forks from Reversing”的文章,发现了确保DNA复制准确性的Cds1Chk2途径的一种关键新机制,指出了核酸酶Dna2在其中的重要作用,这为进一步理解DNA复制的严格调控提出了重要新观点。相关成果公布在6月8日Cell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北大生科院孔道春教授,第一作者是北大生科院胡家志。其实验室长期从事真核细胞DNA复制起始的调控机理、真核细胞生长分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6-08

  • 院士组973项目调控新机制登权威期刊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植生生态所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Arabidopsis MYC2 Interacts with DELLA Proteins in Regulating Sesquiterpene Synthase Gene Expression”的文章,揭示了赤霉素GA和茉莉酸JA信号互作以及植物发育和环境因子对植物次生代谢的调控机理,这一相关成果公布在国际植物科学权威期刊The Plant Cell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植生生态所陈晓亚院士,其研究组长期从事植物次生代谢、植物抗虫和棉纤维发育研究,对植物倍半萜代谢,尤其是棉花和青蒿萜类生物合成及调控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曾克隆鉴定了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6-08

  • 重庆医科大学,莱顿大学Cell子刊解析干细胞

    生物通报道:来自荷兰莱顿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RNF12 Controls Embryonic Stem Cell Fate and Morphogenesis in Zebrafish Embryos by Targeting Smad7 for Degradation”的文章,发现了一种通过连接酶RNF12,调控TNF-β信号通路,从而影响胚胎干细胞命运与形态发生的新机制,这将对于深入研究胚胎干细胞发生发展提供重要信息。相关成果公布在Molecular Cell杂志上。文章的第一作者是重庆医科大学黄慧哲教授,以及莱顿大学的张龙(Long Zhang,音译),以及周芳芳(F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6-08

  • 我科学家研制可克服排斥反应的“通用型”干细胞

    我科学家研制可跨个体应用“通用型”干细胞干细胞、组织或器官移植配型或将成为历史   中国科技网讯 干细胞移植存在细胞来源少、免疫排斥反应和跨个体应用难等困扰。日前,一种解决上述问题的通用型干细胞已由设想成为现实。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再生医学课题组在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正国指导下,成功将同种异体脂肪组织分离并“加工”获得的低免疫源性种子细胞种植到组织工程骨仿生材料上,成功修复了约2.5厘米的大块骨缺损,而临床表明超过1厘米的骨缺损无法靠自身修复来完成重建。相关论文发表在《科学》增刊上。    2005年,王正国提出研究通用型干细胞的设想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2-06-08

  • 抗癌生物材料正在研发

    “今天是梦,明天就可以成为现实。”昨日,第九次世界生物材料大会在成都进行多个主题论坛,来自世界57个国家和地区的生物材料领域顶级学者聚在一起,共同探讨生物材料未来的发展方向及技术难题的攻克方法。与会专家透露,有效抑制癌细胞的仿生材料正在研发。关键词:活性材料 若骨折无需夹板固定 中国工程院院士戴尅戎是我国骨外科学和骨科生物力学专家。昨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戴尅戎谈到生物材料的未来发展,他形容说:“生物材料的发展是无限的,就像是一个无限幻想的梦。但今天是梦,明天就可以实现。” “生物材料是一个大家庭,里面的活性材料、仿生材料等"成员"是牵连到千家万户的科学。”戴尅戎解释称。以前,当人出现骨折的情况

    来源:四川新闻网

    时间:2012-06-08

  • 重组人源抗体阻击狂犬病

    狂犬病,以100%的病死率令人谈之色变。如今,随着重组人源抗狂犬病毒抗体的研制成功,狂犬病的高发状况将得到有效缓解。基因序列全部来源于人,依靠基因重组技术生产,抗体注入人体后有效降低排异反应,达到应急预防目的,弥补了被狗咬伤与注射狂犬疫苗后产生主动性抗体之间时段无抗体的空白。由华药抗体药物研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导,我国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组人源抗狂犬病毒抗体,已经获得国家药监局临床批文并顺利进入临床研究阶段。“基因重组人源抗体这一革命性的技术突破,将使成功防治病毒性和细菌性感染疾病成为可能。”华北制药集团新药研究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段宝玲对成立仅仅两年的华药抗体药物研制国家重点实

    来源:河北日报

    时间:2012-06-08

  • 清华大学Nature子刊发表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  近期来自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在《自然结构与分子生物学》(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发表了题为“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undergoes nucleotide-dependent conformational changes”(AMP激活的蛋白激酶发生核苷酸依赖性的构象改变“)的研究论文。文章的通讯作者是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吴嘉炜教授,其早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基础学科教育强化部,2003年回国后受聘于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组建结构生物化学实验室。长期从事生物大分子结构生物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6-07

  • 同济大学Cell Res新文章聚焦重要受体

    生物通报道  近日上海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在《细胞研究》(Cell Reserch)杂志上发表了题为“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s as therapeutic targets for multiple sclerosis”(G蛋白偶联受体作为多发性硬化症治疗靶点)的综述文章。上海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杜昌升博士和谢欣博士为这篇文章的共同作者。杜昌升博士的主要研究方向为G蛋白偶联受体(GPCR)在T细胞分化调控和自身免疫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致病中的作用及机制。谢欣博士的主要研究方向为G蛋白偶联受体(GPCR)信号通路与重大疾病相关性研究及新药发现以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2-06-07


页次:1482/2095  共41881篇文章  
分页:[<<][1481][1482][1483][1484][1485][1486][1487][1488][1489][1490][>>][首页][尾页]

2025年04月
3031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123
45678910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