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李家洋院士PNAS发表水稻新研究成果

    生物通报道:抗性淀粉(RS)有预防糖尿病、减少腹泻、炎症性肠道疾病、结肠癌和慢性肾病、肝病发生的潜力。10月18日在《PNAS》发表的一项研究中,来自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和浙江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水稻中确定了两个关键的淀粉合成酶基因,它们共同调节着RS的生物合成。这些研究结果有望应用于选育出热米饭中具有改良RS的水稻品种,对于理解其他主要谷物作物中的RS生物合成,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李家洋院士和浙江大学原子核农业科学研究所的吴殿星研究员,是本文共同通讯作者。延伸阅读:李家洋等提出植物基因组编辑监管框架;徐华强、李家洋Cell Res揭示信号通路新机制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10-24

  • 朱敏研究员Science解析下巴从何而来

    生物通报道:我们的下巴从何而来?这个问题细思起来并不简单,因为每个人的下巴都不一样,在最新的一项报道中,来自中国和瑞典古生物学家将下巴的来源追溯到了灭绝的鱼类下颌上,这扫除了科学界在脊椎动物颌演化认识上一个大的盲区。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10月21日的Science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研究员,和瑞典乌普萨拉大学Per E. Ahlberg。朱敏研究员是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早期脊椎动物起源、演化及相关生物地层学、古动物地理学研究。下巴是一个标志性的特征,不仅我们人类有,而且所有的有颌脊椎动物都有,这也就是为何斯皮尔伯格要用“Jaws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10-24

  • 追随诺奖的脚步:细胞自噬基因缺陷引发疾病

    生物通报道:2016诺贝尔生理/医学奖颁给了细胞自噬这种重要的生物进程,近期来自北京大学医学部,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的研究人员报道了细胞自噬基因Epg5缺陷导致小鼠视网膜色素样变的重要研究成果。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Autophagy 杂志,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张宏和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免疫学系教授陈英玉,第一作者为张宏课题组与北京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苗广艳。Epg5基因是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张宏课题组之前利用秀丽隐杆线虫进行遗传筛选,发现的一个多细胞生物特有且高度保守的自噬基因。前期研究发现,Epg5基因缺陷导致小鼠细胞自噬活性降低,细胞自噬底物SQSTM1在神经系统大量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10-24

  • NIBS团队Cell子刊发表生物钟新发现

    生物通报道:为了适应地球自转引起的昼夜周期性变化,我们进化出了协调昼夜节律的生物钟。生物钟受到许多外因和内因的影响,对于维持代谢和生理内稳态非常重要。目前人们还不清楚生物钟对疾病状态下发生的生理异常有何影响。缺氧会造成灾难性的机体损伤。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NIBS的研究团队发现,哺乳动物的低氧应答受到生物钟的调节。这项研究于十月二十日发表在Cell Metabolism杂志上,文章通讯作者是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张二荃(Eric Erquan Zhang)研究员。研究显示,低氧信号通过延缓生物钟周期和减弱震荡幅度反向调控生物钟。研究人员对低氧诱导因子HIF1A和核心生物钟元件BMAL1进行ChIP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10-24

  • 《核酸研究》发表我国微生物大数据平台研究成果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资源与大数据中心、世界微生物数据中心(WDCM)团队的研究论文,近日在线发表于《核酸研究》(SCI影响因子9.2),该论文题为“World Data Centre for Microorganisms: an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to explore and utilize preserved microbial strains worldwide”(《世界微生物数据中心:探索和利用全球保藏微生物菌株的信息基础设施》)。微生物资源与大数据中心、WDCM主任马俊才为本文通讯作者。微生物作为最简单的生命体,是生命科学研究不可替代的基本材料。

    来源:科学网

    时间:2016-10-24

  • 上海科技大学Cell发表重要研究成果

    生物通报道:大麻是一种广为使用但争议极大的镇痛药物,它一方面可以缓解多种疾病引发的疼痛,另一方面也会让吸食者上瘾,产生精神紊乱、幻觉等副作用。THC是大麻的主要活性成分,它通过神经元上的大麻素受体作用于大脑,影响其正常的生理作用。THC过度刺激CB1受体,会使人记忆力减弱,情绪消极,逐渐形成药物依赖。上海科技大学的科学家们对大麻素受体CB1进行深入研究,获得了目前最清晰的CB1三维结构。这项重要研究成果十月二十日发表在Cell杂志上。文章通讯作者是上海科技大学iHuman研究所的Raymond Stevens教授和刘志杰(Zhi-jie Liu)教授。“我们需要理解THC、合成大麻等分子如何与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10-21

  • 2016年高被引中国学者公布 张大兵朱健康等入选

    生物通报道:近期ThomsonReuters公布了全球2016年“高被引科学家(Highly-Cited Researchers 2016)”名单。全球共有3083位学者入选高被引作者名单,其中中国(含港澳台地区)175人,排名第四,前三名分别为美国,英国和德国。从研究机构排名来看,分别为中科院系统,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台湾医科大学排在前三列。从学科分布来看,材料科学领域的高被引中国学者最多,共有45名,其次是化学,工程学和数量领域。生物学类中微生物领域入选人数最多,为7人,其次是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免疫学,农业科学,植物与动物科学等。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张大兵教授入选植物学与动物学领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10-21

  • 徐国良院士Nature发表表观遗传学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表观遗传学修饰可以在不改变DNA序列的情况下调控基因的活性,而且这种修饰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DNA甲基转移酶(DNMT)介导的胞嘧啶甲基化是哺乳动物基因组最常见的一种表观遗传学修饰,在基因组印记、X染色体失活等重要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TET家族的双加氧酶能够逐步氧化5-甲基胞嘧啶,由此实现去甲基化。迄今为止,人们还不完全清楚胞嘧啶甲基化和去甲基化在小鼠胚胎发育中的功能意义。十月十九日,中科院和Wisconsin-Madison大学的研究团队在Nature杂志上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成果。他们发现,TET介导的DNA去甲基化通过调节Lefty–Nodal信号通路控制原肠胚形成(ga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10-21

  • 福建农林大学发表Science文章

    生物通报道:福建农林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吉林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Photoactivation and inactivation of Arabidopsis cryptochrome 2”的文章,首次解析了生物最古老的光受体之一——隐花色素的工作机制,确定了隐花色素在不同光信号下的活性表现,为未来提高农林作物光合作用效率,精准调控农林作物花期等农业生产关键技术的开发利用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最新一期(10月20日)Science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为福建农林大学林辰涛教授与冈义人(Yoshito Oka)教授,两位学者均为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其中林辰涛教授是植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10-21

  • 王恩多院士两篇JBC文章解析tRNA新分子机制

    生物通报道:tRNA是细胞内主要的RNA之一,是蛋白质合成中的关键生物大分子。在所有胞内的RNA中,tRNA具有最多的修饰,这些修饰对于tRNA在细胞内发挥功能起着重要作用,缺失某些修饰将引起细胞的严重缺陷甚至导致人类疾病。近期来自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的王恩多研究组通过质谱、定点突变和酶学动力学等生物化学手段鉴定出tRNA上参与人NSun6(hNSun6)识别的关键元件。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杂志上。通常tRNA氨基酸接受茎部分的核苷酸较少被修饰,第72位的5-甲基胞嘧啶(m5C)修饰是为数不多的几个修饰之一。该位点的m5C修饰仅存在于高等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10-21

  • 新“分子时钟”预测癌症更近一步

    (记者黄辛)日前,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计算生物学研究所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在《基因组生物学》杂志上合作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表明,生命周期中细胞分裂导致的DNA分子变异积累可被用于癌症发生风险的预测。组织细胞的分裂速度与该组织的癌症发生风险高度相关。研究人员利用计算建模方法设计了一个“分子时钟”,并利用它对个体特定组织生命周期中细胞分裂的次数进行估算。他们同时针对一种只在DNA特定序列上发生的修饰,即DNA甲基化修饰,设计出变异的“有丝分裂时钟”运行节律。研究表明,基因组特定位点的DNA甲基化会随着个体生理年龄的增加而积累,这一发现表明可利用这一“分子时钟”对个体年龄进行精确预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6-10-21

  • 复旦施扬、蓝斐教授Cell子刊发表新研究成果

    生物通报道:Nono是旁斑(para-speckle)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储存和加工RNA。小鼠胚胎干细胞(mESCs)缺乏旁斑,从而使得Nono在mESCs中所发挥的作用尚不明确。近期,来自复旦大学、波士顿儿童医院和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Nono的功能是作为一个染色质调节因子与Erk合作,调控着mESC的多能性。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10月18日的《Cell Reports》杂志。复旦大学分时教授、哈佛大学终身教授、“****”讲座教授施扬和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PI蓝斐教授,是这项研究的共同通讯作者。施扬教授长期从事生物化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并在表观遗传学研究中取得突破性成就,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10-20

  • 袁隆平,朱立煌等人最新PNAS解析杂种优势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等处的研究人员通过系统遗传学的途径,综合表型组、基因组和转录组等组学信息,通过对二个永久性分离群体的遗传分析和图位克隆揭示了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的杂种产量优势的关键性状及相关的基因和QTLs。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包括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袁隆平院士和辛业芸研究员,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朱立煌研究员,亚热带农业生态所陈彩艳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所宋述慧研究员。曾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袁隆平院士出生于1930年,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创始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当今中国最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10-20

  • Nature综述亮点推荐同济大学教授最新研究发现

    生物通报道:来自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研究人员揭示了磷酸肌醇依赖性的细胞极性在肾脏发育以及纤毛发生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从而阐明了人类Joubert综合征机制。这一研究成果在肾脏领域顶级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Nephrology》(JASN)在线发表,并迅速被Nature reviews nephrology杂志作为亮点进行推荐(Ciliopathies: Inpp5e links lipids, cysts and cilia)。领导这一研究的是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曹莹教授,曹教授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其实验室主要以斑马鱼为模型,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10-20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看迟钝爱德华氏菌如何抑制细胞凋亡

    细胞凋亡是多细胞生物中一种细胞程序性死亡,研究表明细菌性病原体可以抑制细胞凋亡。迟钝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病原菌,在淡、海水鱼类中感染极其广泛,其显著特征是可以在不同的宿主细胞中生存和繁殖。据报道,E. tarda能够躲避细胞内吞作用,在细胞质中复制,并在几次复制后通过溶解细胞膜进行扩散。然而目前E. tarda调控宿主信号通路的机制尚未知。在这项研究中,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孙黎课题组,运用转录组测序技术,首次研究E. tarda侵染斑马鱼ZF4细胞全基因表达谱,并通过实时定量RT-PCR技术,探究E. tarda抑制细胞凋亡的相关机制。转录组分析显

    来源:联川生物

    时间:2016-10-20

  •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山大学Nature子刊破解癌症异质性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加州大学洛杉矶医学院,中山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Spatial intratumoral heterogeneity and temporal clonal evolution in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的文章,在前文基础上,从肿瘤内空间异质性入手,解析了食管鳞状细胞癌的新特征,为进一步了解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分子基础。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10月17日的Nature Genetics杂志上,文章通讯作者包括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的王明荣(Ming-Rong Wang)研究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10-19

  • 北师大最新PNAS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徐州医学院等处的研究人员结合电生理和局部脑区失活技术,第一次通过多角度的实验证据,揭示顶内沟外侧壁(Lateral Intraparietal area, LIP)的不同亚区分别更着重参与视觉或视觉-眼动转换过程。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北京师范大学张鸣沙教授与徐州医学院刘玉(Liu Yu,音译)。张鸣沙教授致力于研究认知功能的神经机制。通过使用视觉、眼动和手动系统作为行为模型,研究认知功能如何对行为(如视觉感知、眼睛运动和手部运动)和神经活动产生影响。大脑由不同的功能分区组成,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10-19

  • 中国药科大学Nature子刊发表乳腺癌重要发现

    生物通报道:乳腺癌是女性中最常见、也最严重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一直在不断增加。乳腺癌的发病与遗传有关,以40-60岁之间、绝经期前后的妇女发病率较高。这种恶性肿瘤通常发生在乳腺上皮组织,会严重影响女性的身心健康乃至危及生命。中国药科大学和密歇根大学的研究人员在Nature Cell Biology杂志上发表了一项重要的乳腺癌研究成果。他们发现,Snail1可以抑制野生型p53在乳腺癌中的抗增殖、促凋亡作用。文章通讯作者是中国药科大学的吴照球(Zhao-Qiu Wu)教授和密歇根大学的Stephen J. Weiss。锌指转录因子Snail1异常表达与乳腺癌患者预后差有关。研究人员通过人类数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10-19

  • 首都医科大刘磊、吉训明PLOS最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作为线粒体动力学中的基本过程,线粒体融合、分裂和运输是由几个主要组件调控的,其中包括Miro。作为一个具有高分子量的非典型Rho样小GTPase,Miro中的GDP/GTP交换可能需要鸟嘌呤核苷酸交换因子(GEF)的帮助。然而,用于Miro的GEF的还没有得以确定。近期,来自首都医科大学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果蝇中的线粒体形态,偶然发现,在正常生理条件下vimar的缺失,可增强线粒体分裂。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10月7日的《PLOS Genetics》杂志。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副院长、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脑卒中研究所副所长吉训明和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教授陈磊是本文共同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10-19

  • 周俭民Cell子刊发表病原菌效应蛋白最新机制

     病原微生物在侵染植物过程中,需要分泌效应蛋白,干扰宿主细胞活动,以利于病原微生物的侵染和定殖。但是植物通过进化,能够识别监控效应蛋白在宿主细胞内的生化活性,从而激活免疫反应。效应蛋白因此会“背叛”病原微生物,导致宿主产生抗病性。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周俭民研究组发现,丁香假单胞菌效应蛋白HopB1是一个新的丝氨酸蛋白酶,能够在特异的位点剪切植物免疫共受体蛋白BAK1,阻断植物对细菌的识别。已知BAK1受到扰动时,植物会启动一个新的识别机制来增强免疫反应。有趣的是,HopB1只剪切免疫激活状态下的BAK1,降低对宿主的扰动,从而逃避植物基于BAK1蛋白对细菌侵染的监控,使得植物更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6-10-19


页次:632/1560  共31183篇文章  
分页:[<<][631][632][633][634][635][636][637][638][639][64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