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浙江大学Nature子刊发表免疫学重要发现

    生物通报道:我们肠道每天都要接纳和吸收大量来自食物的蛋白。这些外来抗原并不会引起免疫反应,因为肠道已经建立了有效的免疫耐受环境。不过,我们对其中的具体机制还知之甚少。浙江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肠道上皮细胞生产的细胞外囊泡维持着肠道的免疫平衡。这一重要研究成果于十月十日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文章通讯作者是浙江大学医学院的蔡志坚(Zhijian Cai)副教授和王建莉(Jianli Wang)教授。研究显示,肠道上皮细胞(IEC)在生理条件下会生产一种特殊的细胞外囊泡(EV),这些细胞外囊泡具有TGF-β1依赖的免疫抑制活性。这些EV移植给患有炎症性肠病(IB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10-12

  • 第四军医大学合作发表Nature子刊文章解析造血微环境

    生物通报道:来自City of Hope医学中心和第四军医大学的联合研究小组,采用肾脏包膜异位成骨移植、单细胞定量PCR技术、基因敲除小鼠和特异性细胞清除等方法,证实骨相关的Sca1+基质前体细胞可发育成为造血微环境的多种构成细胞,从而调控造血干细胞自我更新和分化。这项研究工作在线发布在10月10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该论文的第一作者是第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的胡兴斌副教授,通讯作者是美国City of Hope医学中心的Ching-cheng Chen助理教授。胡兴斌副教授的研究方向是造血微环境(Niche)的构建机理和功能,致力于通过解析Ni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10-11

  • 中山大学80后教授发表免疫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人体免疫系统主要由先天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两部分组成。先天免疫是机体对抗疾病的一线防御,该系统能够识别造成感染的病毒和细菌,对入侵者发起攻击并触发炎症应答。干扰素信号通路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团队近日在Molecular Cell杂志上发表文章指出,去泛素酶USP38通过编辑TBK1泛素化抑制Ⅰ型干扰素(IFN)信号传导。文章通讯作者是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崔隽(Jun Cui)教授和休斯敦卫理公会研究所的王荣福(Rong-Fu Wang)教授。TBK1是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的一个组分。研究人员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发现,USP38通过靶标和降解活性TBK1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10-11

  • 张亚平院士Nature子刊解析高原适应性机制

    生物通报道:中国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被誉为地球的“第三极”,以低氧、强辐射、气温低等著称。随着人类的迁徙定居,一批家养动物也在这样恶劣的生存环境中世代繁衍,各自形成了鲜明独特的高原适应特征,为科学家解析物种对高原快速适应进化的遗传机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相关阅读:张亚平、吴东东Cell Res解析高原适应遗传机制;张亚平院士组Scientific Reports揭示遗传新机制。高海拔适应性的全基因组研究,作为极端环境下生物进化的一个经典案例,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当前对于高海拔适应性遗传机制的理解,主要是来自于染色体分析。只有少数早期的基因组学研究关注异染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10-11

  • 中科大最新Nature子刊发现lncRNA新功能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大的消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单革课题组发现并命名了一个长链非编码RNA——5S-OT,并发现在灵长类中,5S-OT RNA获取了调控多个基因可变剪切的新功能。该研究成果发表在10月3日出版的《自然-结构和分子生物学》上。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为课题组的博士生胡珊珊和硕士生王小林。从酵母到人类的各种真核细胞中,基因组DNA上的信息主要是由RNA聚合酶II及RNA聚合酶III读取并转录产生相应的RNA。这些RNA按照其是否会作为蛋白质翻译的模板,可以分为编码RNA(mRNA,即信使RNA)和非编码RNA。非编码RNA是一大类不编码蛋白质而在细胞中起着调控作用的RNA分子。而mRN

    来源:中科大

    时间:2016-10-11

  • 广西大学揭示德保苏铁叶绿体基因组特征

    广西大学植物生理生态与进化课题组在苏铁植物的基因组学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首次用苏铁的叶绿体全基因组重建了苏铁植物的系统进化树,揭示托叶铁科为非单系起源,该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科学报告》上。据介绍,研究人员通过对德保苏铁展开二代测序,获得了德保苏铁基因组几百万条的短片段,用先进的算法进行组装,得到完整的德保苏铁的叶绿体基因组,通过与其他多种苏铁的叶绿体基因组序列进行比较分析,发现苏铁叶绿体基因组虽相对保守却有一定差异,存在多个可变异区域。利用叶绿体基因组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解析苏铁植物各属之间的进化关系,重新定义了苏铁植物的系统发育树,确定托叶铁科为非单系起源,且中国分布的苏铁属中各种起源时间较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6-10-11

  • 中国国家基因库正式对外运营

    22日,位于广东省深圳市的中国国家基因库正式运营,这是中国首个获批筹建的国家基因库。国家基因库的数据库统一检索系统也将于同日正式开通运行,将公开发布癌症数据集成与整合分析平台等多个数据库,成为为国家生命科学研究和生物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性服务的公益性平台。 存生物资源样本一千万份 国家基因库坐落于被称为深圳最后“桃花源”的大鹏半岛,占地面积超过5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1.6万平方米。该基因库于5年前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卫生部联合批复,并由华大基因最终负责承建运营。这是继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欧洲生物信息研究所(EBI)、日本DNA数据库(DDBJ)之后的全球

    来源:中新社

    时间:2016-10-11

  • 中山大学Cell子刊发布研究新工具

    生物通报道:DNA通常是螺旋梯一样的双螺旋,这种结构是最具代表性的生物学图标之一。实际上DNA还有一种独特的形态,那就是缠结在一起的四链体结构。在体外实验中,富含鸟嘌呤的DNA链很容易形成四链体。人们也发现人类活细胞含有这种G四链体(G-quadruplexes)结构。不过,G四链体在体内的明确构象及其生物学相关性一直存在争议,特别是端粒G四链体。中山大学的研究团队前不久在Cell Chemical Biology杂志上发表文章,向人们展示了一种能够特异性识别平行G四链体的新抗体。这种抗体可以用来进行基因组图谱分析,发现人类端粒中的平行G四链体。文章通讯作者是中山大学的黄志纾(Zhi-Shu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10-10

  • 北大邓兴旺教授连发三篇PNAS

    生物通报道:邓兴旺教授是世界著名的生物学家,北京大学长江特聘教授,他曾经是美国耶鲁大学分子、细胞和发育生物学系终身教授,去年7月放弃了耶鲁大学终身教授身份,全职回到北大任职(美国科学院院士邓兴旺:希望后半生为中国农民做点)。邓兴旺教授长期从事植物分子遗传及生理学方面的研究。曾多次在《细胞》、《科学》、《自然》等世界权威刊物上发表很有影响的学术文章。他领导的实验室所取得的成果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其研究成果成为了行业标准。2013年4月30日当选美国科学院新科院士。今年4月、6月和10月,邓兴旺教授带领的研究小组,先后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PNAS》上发表三项重要研究成果。植物各个器官能对环境信号做出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10-10

  • 著名学者朱健康教授发表最新Cell综述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朱健康(Jian-Kang Zhu)教授是植物抗逆生物学领域世界级领军人物之一,其及其领导的实验室在植物抗旱、抗盐与耐低温方面的研究硕果累累,在国内外享有声誉。朱教授也是首批“****”入选者,现为美国普渡大学生物化学系和园艺及园林系杰出教授,2010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在最新一期(10月6日)Cell杂志上,朱教授发表了题为“Abiotic Stress Signaling and Responses in Plants”的综述文章,介绍了植物胁迫信号途径,他指出胁迫信号能调控关键的铁蛋白,胁迫条件下水份动态平衡,以及离子的转运,基因表达重编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10-10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发表最新文章解析细胞代谢新机制

     近日,依托于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的中科院生物磁共振分析重点实验室的生物医学代谢组学研究组,在不同表面修饰金纳米棒暴露对细胞代谢影响的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先进医疗材料》(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上。  金纳米棒在细胞成像、药物载体以及生物医学诊断和癌症的热疗中有潜在的应用前景。金纳米棒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光学性质,可以通过表面修饰实现多功能,但目前关于其经过不同表面修饰后,影响细胞代谢的机制并不清楚,而了解金纳米棒结构与生物系统的相互作用对设计制造特定功能的纳米材料极为重要。因此,研究不同大小、不同表面修饰的金纳米材料与生物体的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6-10-10

  • 南农大园艺系:不同高温条件下番茄miRNA及其靶基因研究

    miRNA是一类具有19-24个核苷酸的非编码RNA,其在植物非生物胁迫应激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由于高温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着负面影响,因而一直是备受研究者们关注的研究主题。目前,已在一些植物中鉴定到一些热响应性miRNA,然而,关于高温条件下番茄中miRNA及其靶基因的研究暂无报道。本研究中,研究人员分别对三种不同温度(常温26/18℃、中度高温33/33℃及高温40/40℃)条件下生长8h的野生番茄叶片进行取样,并构建了三个小RNA文库及三个降解组文库。通过高通量测序,检测到662个保守miRNA,97个未知miRNA,其中469个保守miRNA及91个未知miRNA是三个文库中都有出现的。

    来源:联川生物

    时间:2016-10-10

  • 2016诺贝尔化学奖揭晓:诺奖得主与中国的渊源

    生物通报道:瑞典皇家科学院5日宣布,将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Jean-Pierre Sauvage, J. Fraser Stoddart和Bernard L. Feringa这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分子机器设计与合成领域的贡献。这三位获奖者头上的光环十分夺目,Jean-Pierre Sauvage是法国科学院院士,目前为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荣誉退休教授,及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名誉研究主任;J. Fraser Stoddart是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化学会荣誉会士,目前为美国西北大学化学教授;Bernard L. Feringa是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也是美国文理科学院外籍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10-09

  • 中科院最新Nature文章

     10月3日,《自然》(NATURE)期刊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柳振峰课题组关于三聚态胞内阳离子通道(TRimeric Intracellular Cation channel, TRIC channel)的结构与门控机制研究成果。  钙离子在生物体和细胞的生理活动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作为信使参与细胞信号传递过程,也是骨质的重要组成成分。细胞内钙离子信号及其浓度的调控对肌肉收缩、神经递质释放、细胞生长和凋亡等生理过程至关重要。肌质网或内质网(SR/ER)腔内所贮存的钙离子主要通过兰尼碱受体(ryanodine receptor, RyR)或三磷酸肌醇受体(IP3R)通道来释放,该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6-10-09

  • 中科大,中山大学等发表Cell Res文章 解析肝癌酮体代谢调控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张华凤课题组、高平课题组与中山大学宋立兵等课题组合作,发现营养缺乏条件下的肝癌细胞通过代谢重编程激活酮体产能而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研究成果于9月20日在线发表在《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上。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为张华凤课题组的黄的和李婷婷。  众所周知,在人体饥饿时肝脏能够快速氧化分解脂肪酸生成乙酰辅酶A,进一步合成酮体对大脑、肌肉、肾脏等重要的耗能器官提供快速高效的能量供应。为了避免无效循环,肝细胞中缺乏分解酮体的酶OXCT1,因此肝脏不能利用酮体。研究人员发现,不同于正常肝脏细胞,肝癌细胞在血清饥饿时能够激活OXCT1表达,并分解外源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6-10-09

  • Science发文阐明我国生态研究进展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欧阳志云研究组在全国生态系统服务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建立了关联生态系统服务与受益者的区域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估新方法,揭示了我国生态系统服务空间格局和生态保护的关键区域,阐明了我国生态保护政策取得显著成效。这一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生态系统服务是生态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但如何定量评估生态系统服务、如何将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成果应用于政策制定,仍是当前面临的挑战。 该研究组依托环境保护部和中科院联合组织的“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年)调查评估”项目,将国际生态学研究前沿与国家生态保护需求紧密联系起来,建立了区域生态系统服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6-10-09

  • 中科院院士施一公:科技强国 从我做起

    央视网消息: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施一公,用了10年,从留学生成为世界著名大学的终身教授;但却用短短一夜,为了一个梦想放弃优厚条件毅然回国。他说,用科学报国才是一个科学家最大的荣耀。1989年,施一公从清华大学毕业,选择出国留学,后来成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历史上最年轻的终身教授,但这事业上的巅峰,却并没有让他的心里更加舒畅。施一公:我有时候想不明白,为什么不在自己年富力强的时候,回去做一些事情,每次坐飞机回国,我都挺激动的,但是离开中国的时候,我都挺惆怅的当时,在回国之前,觉得自己不是中国变化的一部分。2006年5月,施一公回国参加学术会议,母校清华邀请他全职回国工作。

    来源:央视网

    时间:2016-10-09

  • 南京大学,第二军医大eLife解析生物钟网络分子机制

    南京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的徐璎课题组与第二军医大学章卫平课题组的研究者共同合作,发现锌指蛋白ZBTB20是调控小鼠早晚活动峰的关键分子。这一发现被标题为“Loss of ZBTB20 impairs circadian output and leads to unimodal behavioral rhythms”,刊登在9月21日出版的国际生物和医学领域权威杂志eLIFE上。本文的第一作者是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瞿志鹏和二军大博士生研究生张海。生物钟是人类及几乎所有生物为适应地球自转等环境周期,经历长期演化形成的内在机制。生物钟几乎影响了生物体的所有的生命过程包括生理、代谢、睡眠、认知、摄食、繁殖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6-10-08

  • 复旦大学生科院权威期刊发表同源染色体调控新机制

        The Plant Cell在线发表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及遗传与发育协同创新中心王应祥研究员的最新研究成果:关于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浓缩进程调控的分子机制。       减数分裂是DNA复制一次,细胞核分裂两次,产生单倍体的精子和卵子,是真核生物有性生殖所必需的过程。减数分裂过程的异常会影响到精子和卵子的质量,最终会影响人类生殖健康及农作物的育性和产量。不同于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快速浓缩,减数分裂的核心事件是前期I同源染色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源染色体的浓缩是一个逐步的

    来源:复旦大学

    时间:2016-10-05

  • 郑永唐研究组多篇文章获HIV-1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之间的重组可能导致病毒毒力、耐药性以及传播能力等方面的改变,从而使病毒能够逃脱疫苗、药物或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成为艾滋病无法被攻克的一个重要原因。在重组过程中获得上述生存优势的HIV重组型毒株可能代替某个区域现有的主要流行毒株,成为该区域新的优势流行株。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郑永唐课题组前期在缅甸北部的注射吸毒人群中发现极高比例的HIV-1亚型间重组型毒株(Pang et al. AIDS, 2012),随后又在缅甸北部的长途卡车司机中发现东南亚地区最复杂的HIV-1CRF01_AE/B/C重组病毒株(Zhou et al. AIDS Res Hum Retr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6-10-04


页次:634/1560  共31183篇文章  
分页:[<<][631][632][633][634][635][636][637][638][639][64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