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上海交大吴更教授发表第三篇mTOR信号通路
    蛋白质复合物结构功能发现

    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Structural insight into the Ragulator complex which anchors mTORC1 to the lysosomal membrane”的文章,解析了人源Ragulator五元蛋白质复合物的晶体结构。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Cell Discovery杂志上,由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吴更教授团队完成,这是吴更教授团队近年来发表的关于mTOR信号传导通路的蛋白质复合物结构功能研究的第三篇论文。mTOR信号传导通路是在单细胞真核生物(如酵母)、植物(如拟南芥)、无脊椎动物(如果蝇)、脊椎动物(如人)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8-03-05

  • 同济大学最新PNAS文章:Hippo信号通路新成员

    来自同济大学生命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POSH Regulates Hippo Signaling Through Ubiquitin-Mediated Expanded Degradation ”的文章,利用果蝇为模式生物,通过遗传筛选发现了Hippo信号通路的一个新的调控因子:POSH。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PNA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为同济大学生命科学院薛雷教授,薛雷教授课题组的马仙珏博士,第一作者为博士生郭晓伟,其他作者包括括澳大利亚La Trobe University的Richardson教授和耶鲁大学的许田教授。Hippo通路是一条调控多细胞生物器官大小发育、再生、以及癌症发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8-03-05

  • 中南大学陆前进教授团队在Nature子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国际著名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陆前进教授团队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表观遗传学发病机制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首次揭示了炎症因子IL-6诱导的RFX1基因表达缺陷是导致Th17细胞异常分化及SLE发病的关键机制之一,为SLE治疗提供了潜在的有效干预靶点。该篇在线发表的论文题为“IL-6/STAT3 pathway induced deficiency of RFX1 contributes to Th17-dependent autoimmune disease via epigenetic regulation”,赵明教授、谭

    来源:中南大学

    时间:2018-03-02

  • 人为什么要睡眠?

    生物通“核心刊物”栏目:科学通报,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这两份期刊均是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我国学术期刊中的知名品牌,被国内外各主要检索系统收录,如国内的《中国科学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等;美国的SCI、CA、EI,英国的SA,日本的《科技文献速报》等。目前针对每期的重点内容,生物通将展开详细推荐,欢迎读者共同参与……生物通报道:睡眠是指机体失去对周围环境知觉和反应的一种可逆性行为,作为最基本的生命活动之一, 睡眠的功能尚未完全明确, 可能与进化与适应、组织的修复、免疫功能的增强、能量的保持与恢复、学习与记忆的巩固均有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8-03-02

  • 中科院学者Nature Methods首次分离RNA结合蛋白

    来自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Capturing the interactome of newly transcribed RNA”的文章,介绍了分离RNA结合蛋白的新技术—RICK,该技术是全面分析细胞内的RNA-蛋白相互作用的重要工具,有助于揭开基因组中的“暗物质”-非编码RNA的未知功能。 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Nature Method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为广州生物院研究员Miguel A. Esteban(米格尔·埃斯特班)和张必良,鲍习琛。RICK技术原理图有数以百计的蛋白质可以与RNA结合,其中很多涉及神经退行性病变、自身免疫缺陷和癌症等疾病。那么,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8-03-01

  • Nature子刊:生长信号转导与DNA损伤修复两大领域的重要进展

    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Cell Biology (《自然•细胞生物学》)在线发表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高大明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The mTOR-S6K pathway links growth signaling to DNA damage response by targeting RNF168”。生物个体基因组完整性的维持得益于细胞内完善的DNA修复机制。当基因组受到细胞内外刺激而引起DNA损伤时,如不能及时修复,可能导致基因组不稳定,造成细胞凋亡、衰老、甚至细胞恶性转化为肿瘤细胞等不可逆转的不良后果,而基因组不稳定性也被公认为肿瘤细胞的重要特征之一。之前的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8-03-01

  • 中国科学家2月参与发表多篇Nature文章

    生物通报道:2月中国学者参与的多项研究在Nature杂志及其重要子刊上发表,其中包括中国被子植物系统发育多样性形成的时空格局、墨西哥钝口螈全基因组序列,以及抑郁症发病机理。物种多样性是系统与进化生物学、生物地理学和生态学的核心研究问题之一。一个地区较高的物种多样性可能是由于类群近期的快速辐射进化所致,也可能是该区域物种长期积累和保存的结果。中国拥有约30,000种维管植物,是全球植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因此,中国植物区系的系统发育演化历史一直是全世界学者极为关注的科学问题。最新研究发现,从时间上看,中国约66%的被子植物属是在中新世以后出现的;在过去的3000万年中,草本植物比木本植物经历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8-03-01

  • 中山大学教授Lancet子刊文章:
    首次发现一组mRNA分子标签能有效预测鼻咽癌转移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马骏教授团队在鼻咽癌分子标记物研究方面获得重要进展,在世界范围内首次报道了一组mRNA分子标签有效预测局部晚期鼻咽癌转移,相关研究成果在2018年2月7日在线发表于国际顶级肿瘤学专业期刊《the Lancet Oncology》(最新IF 33.9)。鼻咽癌是我国常见的头颈肿瘤,其中以华南地区最多。约70%的鼻咽癌患者在就诊时已经处于局部区域晚期(无远处转移),严重威胁着我国人民的生命健康。目前局部区域晚期鼻咽癌患者仍有20-30%的在治疗后会出现远处转移,成为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采取传统的肿瘤临床N分期方法,预测远处转移的准确性仅为57%左右;并且,相同分期的患者接受同样

    来源:中山大学

    时间:2018-02-28

  • 最新进展!双黄连注射液致速发性超敏反应的机制被破解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创新中药发现与研发协同创新团队”近日在Sci Rep杂志上发表了题为“Shuang-Huang-Lian injection induces an immediate hypersensitivity reaction via C5a but not IgE”的研究论文[1],揭开了长期困扰学术界关于中药双黄连注射剂(SHLI)致速发性超敏反应(IHRs)机制的谜团。该研究为SHLI在临床上IHRs的防控或治疗以及产品的二次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中药注射剂是现代药物制剂技术与传统中医药相结合的产物。目前,中药注射剂年销售额已经超过200亿元,每年约有4亿人次使

    来源:中国医学科学院

    时间:2018-02-28

  • 上海师范大学,中科院Nature Genetics联合发布最新研究成果

    上海师范大学,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Pan-genome analysis highlights the extent of genomic variation in cultivated and wild rice”的文章,首次绘制了栽培稻-野生稻的泛基因组图谱,系统鉴定了涵盖各类群水稻的编码基因集,其中很多新鉴定出的基因在各类群水稻中呈现出丰富的“存在-缺失”变异。这一研究通过泛基因组分析揭示栽培稻和野生稻中基因组变异,相关成果以长文形式发表在Nature Genetic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为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黄学辉教授。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农作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8-02-28

  • 武汉大学PLoS Pathogens发文:应激颗粒在宿主细胞调控中的作用

    来自武汉大学生科院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Picornavirus 2A protease regulates stress granule formation to facilitate viral translation”的文章,揭示了小RNA病毒2A蛋白酶通过调控宿主应激颗粒形成逃逸宿主抗病毒反应的新机制,在病毒调控宿主细胞应激颗粒形成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病原微生物领域病毒学权威期刊PLoS Pathogens (IF:6.608) 上。文章的通讯作者为武汉大学陈明周教授,第一作者为杨小丹博士。应激颗粒(stress granule, SG)是细胞质中大量蛋白和RNA聚集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8-02-28

  • 中国科学家揭秘“激素引起肥胖”机理

    中新网上海2月25日电 (记者 郑莹莹)记者25日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获悉,该院的郭非凡研究组发现了糖皮质激素通过大脑、引起肥胖的调控机制。相关论文新近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Diabetes。郭非凡研究员长期致力于寻找肥胖“脑管家”。此番寻找的是糖皮质激素的“肥胖结症”。糖皮质激素,是临床上使用最为广泛与有效的抗炎、抗休克药物和免疫抑制剂。这类药物虽然非常有效,但存在许多副作用,长期服用该药物的病人呈现肥胖症状,它的中枢调控机理此前不为人所知。郭非凡25日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人下丘脑的弓形核中,含有两类调节能量代谢的神经元:一类是促进食欲的AgRP神经元;另一类是抑制食欲的POMC神

    来源:中新网

    时间:2018-02-28

  • 浙大基础医学院康利军研究组Neuron揭示致聋基因新机制

    跨膜离子通道样蛋白TMC1的突变,会导致听觉、前庭缺陷和人类家族遗传性耳聋,但其功能和分子机制存在很大争议。1月25日,浙江大学康利军研究组在Neuron杂志上发表了题为“TMC proteins modulate egg-laying and membrane excitability through a background leak conductance in C. elegans”的研究论文,揭示TMC-1和TMC-2可通过恒定的背景Na+电流,维持神经和肌肉细胞的静息膜电位和兴奋性,并调控相应的行为范式。这一发现不仅为阐明先天性耳聋的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而且首次揭示了肌肉细胞中的兴

    来源:浙江大学

    时间:2018-02-27

  • 一种天然提取物可以改善多发性硬化症的症状

    国际免疫学权威杂志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发表了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杜昌升教授课题组题为“Betaine Ameliorates 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 by Inhibiting Dendritic Cell-derived IL-6 Production and Th17 Differentiation”的研究论文。本文通过构建小鼠多发性硬化症模型,发现甜菜提取物Betaine可有效减轻EAE小鼠的临床症状。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 MS)是一种与神经系统相关的自身免疫性

    来源:同济大学

    时间:2018-02-27

  • 青年女科学家捕获诱发脑疾病的“真凶”

    当一个人患有严重精神神经疾病时,他的大脑里发生了什么?是通过何种机制对机体产生了影响?有感于精神疾病患者的痛苦,第十四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员许琪所面对的“敌人”,没有一个可以掉以轻心: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癫痫……它们的发病机制成因极其复杂。为了揭开这些未解之谜,多年来,许琪带领她的团队围绕重性精神神经疾病发病机制,开展了一系列深入研究。许琪告诉经济日报记者,“由于水平所限,医生仅能缓解多数患者的疾病进展,无法真正治愈。因此,我非常想探索并解决某些疾病根源上的问题”。最近5年,许琪和团队重点研究了癫痫中的一个特殊类别——由于常规抗癫痫药物治疗无效,这个

    来源:经济日报

    时间:2018-02-27

  • 80后浙大教授《Cell》全球首次绘制哺乳动物细胞图谱

    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中心,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Mapping the Mouse Cell Atlas by Microwell-Seq”的文章,利用低成本、高效率、完全国产化的高通量单细胞测序平台,全球首次绘制出了哺乳动物细胞图谱。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2月23日的Cell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为浙江大学医学院郭国骥教授,以及韩晓平副教授(同为第一作者),其他一作为汪仁英、周银聪、费丽江、孙慧宇和赖淑静。(第一排左二为郭国骥教授)单细胞组学技术单细胞技术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鲜事,几乎每年Nature Methods展望技术中都会出现它的身影,这主要是由于培养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8-02-26

  • 南京农业大学Nature子刊发文:RNA剪切水平上的一种新型致病机制

    来自南京农业大学作物疫病团队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An oomycete plant pathogen reprograms host pre-mRNA splicing to subvert immunity”的文章,首次报道了病原菌在RNA剪切水平上调控寄主免疫反应的一种新型致病机制,拓宽了对寄主-微生物互作过程的认知,并为农作物抗病性状的改良提供了理论依据。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文章第一署名单位为南京农业大学,第一作者为植保学院在读博士生黄杰,通讯作者为作物疫病团队的董莎萌教授。作物疫病团队王源超教授、郑小波教授、张正光教授、叶文武副教授、张

    来源:南京农业大学

    时间:2018-02-26

  • 我国科学家首次揭示肠道噬菌体组与II型糖尿病的相关性

    新华社广州2月19日电(记者 马晓澄)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研究团队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Microbiome(《微生物组》)上发表最新研究,首次证实了人体肠道噬菌体组和糖尿病的关联性,为应用噬菌体干预肠道菌群,以及预防和治疗某些疾病提供了依据。噬菌体是一类专一感染细菌的病毒,作为细菌的天敌,2014年被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列为对抗耐药菌武器之一,同时也是人体肠道微生物组的重要组成部分。肠道噬菌体种类丰富、数量巨大,通过塑造肠道菌群结构,进而影响人体健康。但是,人们目前对于噬菌体的认识还非常匮乏。论文作者首次利用已有的人体肠道微生物大数据,开发了一系列生物信息学方法,挖掘其中的噬菌体基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8-02-26

  • PNAS:首次发现肺泡一型细胞存在两种细胞亚型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汤楠实验室在《PNAS》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The pulmonary alveolar type I cell population consists of two distinct subtypes that differ in cell fate”的研究论文,首次阐述了肺泡一型细胞在肺泡发育和肺泡再生过程中的异质性。 上图是在成年小鼠肺中由Igfbp2-CreER 谱系标记的表达膜GFP的单个肺泡一型细胞 (王艳杰提供)。这种细胞大而平,细胞膜有很多分支,这样的结构有利于与周围细胞建立紧密连接。细胞上有很多大小不一的孔 (Khon孔)。Khon孔的形成机制和功能还有待研

    来源:NIBS

    时间:2018-02-24

  • 中国研究发现蝙蝠为何携带病毒却不生病

    新华社华盛顿2月22日电(记者 周舟)蝙蝠可以携带埃博拉病毒和SARS冠状病毒等多种病毒,但它们并不会因此而染病。中国科学家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原因是蝙蝠体内一个抗病毒免疫通道受到抑制。22日发表在美国学术期刊《细胞·宿主与微生物》上的研究显示,蝙蝠体内一个被称为“干扰素基因刺激蛋白-干扰素”的抗病毒免疫通道受到抑制,使蝙蝠刚好能够抵御疾病,却不引发强烈的免疫反应。论文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的周鹏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蝙蝠为了与其携带的病原体达成平衡,在进化过程中获得了抑制某些通道的能力。”研究人员称,这一通道被削弱却并未失去功能,表明蝙蝠可以对防御病毒的水平进行微调,有效却

    来源:新华社

    时间:2018-02-24


页次:581/1560  共31183篇文章  
分页:[<<][581][582][583][584][585][586][587][588][589][59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