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海军军医大学《PNAS》发现血吸虫病肝纤维化调控新机制

    血吸虫病是一种古老热带传染病,其主要病变是引起肝维化。研究已表明肝星状细胞(HSC)是肝纤维化的主要效应细胞,其活化可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并分泌胶原蛋白引起肝纤维化。海军军医大学潘卫庆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发现了一种微小RNA(miR-351)可调控HSC的活化从而促进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并阐明了miR-351表达及其调控作用的分子机制,相关研究结果近日在线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微小RNA的表达异常是人类许多疾病的基本特征之一,通过基因治疗的方法将异常表达的miRNA水平恢复至正常水平有可能成为新的疾病治疗方法。海军军医大学潘卫庆教授领导何兴博士等人发现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8-02-01

  • Tfh细胞是什么?新论文发现它对自身免疫病调控的作用新机制

    清华大学免疫学研究所董晨课题组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在线发表题为“Deficiency in T follicular regulatory cells promotes autoimmunity”的研究论文,报道了Tfr细胞控制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关键作用。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由于机体免疫系统失控而攻击自身组织。干燥综合征(Sjgren’s syndrome, SS)为其中常见一类 (患病率为0.4%~0.7%), 是侵犯外分泌腺体尤以侵犯唾液腺和泪腺为主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口干、眼干为主要临床表现,伴随大量自身抗体产生, 目前尚

    来源:清华大学

    时间:2018-02-01

  • 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Nature Genetics发表大规模研究成果

    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Exome-wide analyses identify low-frequency variant in CYP26B1 and additional coding variants associated with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的文章,通过大规模关联研究,以及深入的功能机制解析,发现了包含视黄酸代谢酶CYP26B1在内的6个中国人群食管癌易感基因,并揭示了全反式视黄酸代谢在中国人群食管癌发生中的重要作用。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1月30日的Nature Genetics(影响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8-01-31

  • 肿瘤外泌体的重要作用!浙江大学《Nature Immunology》发文解析

    与正常人相比,一部分恶性癌症患者会出现机体免疫系统失衡。部分肿瘤病人会出现免疫力低下,容易感染病毒性疾病因而出现、甚至死于并发症。但目前对于这一部分恶性肿瘤病人为何会出现固有免疫力低下缺乏研究。来自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苏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Tumor-derived exosomes antagonize innate antiviral immunity”的文章,揭示肿瘤外泌体在宿主固有免疫失衡中的重要作用,并阐明了关键分子机制。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Nature Immunology杂志上,浙江大学张龙教授为本文的通讯作者,苏州大学周芳芳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第一作者为高亮、王林、代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8-01-31

  • 厦大韩家淮教授Nature Cell Biology发文:程序性细胞坏死小体如何形成

    厦门大学生科院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RIP3 Targets Pyruvate Dehydrogenase Complex to Increase Aerobic Respiration in TNF-induced Necroptosis”的文章,揭示了在 TNF 刺激下RIP3 通过磷酸化激活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PDC),促进细胞耗氧及 ROS 产生,增强坏死小体形成的分子机制。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1月22日的Nature Cell Biology杂志上,由厦门大学韩家淮教授课题组完成,第一作者为杨镇滔。程序性细胞坏死是细胞内一种受严格调控的细胞死亡方式,它参与到机体的多种病理过程中。现有研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8-01-31

  • Nature Genetics:图位克隆法分离分析关键抗虫害基因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Bph6 encodes anexocyst-localized protein and confers broad resistance to planthoppers in rice”的文章,通过图位克隆法分离了抗稻飞虱主效基因Bph6揭示了其介导的抗虫机理。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1月22日的Nature Genetics杂志上,由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何光存教授课题组完成,杜波和何光存教授为文章通讯作者,第一作者为郭建平、徐春雪和吴迪。水稻是我国和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稻飞虱是水稻生产中发生面积最大、造成危害最严重的害虫之一。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8-01-31

  • 中国科学家1月参与发表多篇Nature文章

    生物通报道:1月中国学者参与的多项研究在Nature杂志及其重要子刊上发表,其中包括DNA羟甲基化酶Tet2的重要作用,细胞“感知”机械力的精巧分子机器结构与机制,以及B型GPCR信号转导新机制。天然免疫系统一旦感知到病原体感染,会马上诱导产生大量天然免疫细胞并通过促发炎症反应以期清除入侵的病原体,但天然免疫与炎症反应是一把双刃剑,过度活化会损伤机体。如何有效适度地平衡调控天然免疫与炎症反应的发生与终止,是免疫学领域的一个重大科学问题。曹雪涛院士研究组利用紫外交联免疫共沉淀结合高通量测序(CLIP-seq)和单个核苷酸分辨率的全转录组RNA甲基化测序等RNA相关组学技术,进一步在分子机制上揭示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8-01-30

  • Diabetes:糖皮质激素引起肥胖的中枢调控机制

    国际学术期刊Diabete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人口健康领域)营养代谢与食品安全重点实验室郭非凡组的研究论文:“SGK1/FOXO3 signaling in hypothalamic POMC neurons mediates glucocorticoid-increased adiposity”。该研究发现下丘脑在慢性糖皮质激素引起肥胖中的作用与机理。 糖皮质激素,因为由肾上腺皮质分泌且调节糖代谢而得名,它对机体的发育、生长、代谢以及免疫功能等起着重要调节作用,是机体应激反应最重要的调节激素,也是临床上使用最为广泛与有效的抗炎、抗休克药物和免疫抑制剂。这类药物虽然非常有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8-01-30

  • 中科院最新PNAS文章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心理学系蒋毅研究员带领其团队在视觉生物运动信息加工及自闭特质的遗传学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以“Heritable Aspects of Biological Motion Perception and Its Covariation with Autistic Traits”(生物运动知觉及其与自闭特质关联的可遗传因素)为题,于2018年1月22日在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PNAS,《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8-01-30

  • 细胞之间RNAi如何扩散?中国学者最新PNAS文章提出新观点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Rosa Lozano-Duran研究组的研究成果,以A virus-targeted plant receptor-like kinase promotes cell-to-cell spread of RNAi为题,在线发表在PNAS上。该研究发现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受体蛋白BAM1可以促进细胞之间RNAi的扩散,揭示BAM1在植物抗病毒免疫中的关键作用,使利用生物技术编辑该蛋白以提高作物对病毒抗性提供可能。病毒导致的病害在全世界范围内造成严重的农业生产损失,并成为粮食安全的致命威胁。植物病毒侵染植物细胞并攻击细胞内部组分以便自身复制和传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8-01-29

  • 戚益军研究组Plant Cell首次报道两个参与植物RNA聚合酶组装的新因子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植物生物学研究中心戚益军研究组在《The Plant Cell》杂志在线发表题为《拟南芥MINIYO和QUATRE-QUART 2在RNA聚合酶Pol II, Pol IV和Pol V的组装中的作用》(A Role for MINIYO and QUATRE-QUART 2 in the Assembly of RNA Polymerases II, IV and V in Arabidopsis)的研究论文,报道了拟南芥IYO和QQT2在RNA聚合酶Pol II, Pol IV和Pol V组装中的作用机制。DNA甲基化是一种重要的表观遗传学修饰。在植物中,DNA甲基化发

    来源:清华大学

    时间:2018-01-29

  • Cell子刊:侧生器官对干细胞的反馈调控

     干细胞是器官的来源,但器官能否反馈调控干细胞?分化细胞对干细胞的反馈有助于动态维持干细胞的稳态,使干细胞的数量和活性适应内源变化。动物中,分化细胞通过分泌可扩散的信号分子反馈于干细胞。植物中是否存在反馈调控,在分子水平如何实现反馈调控?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焦雨铃研究组与北京大学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张磊研究组,通过学科交叉研究发现生长素长距离运输在侧生器官对茎尖干细胞的反馈中扮演重要角色。    研究发现,茎尖干细胞区域的生长素含量负调控干细胞平衡,高生长素含量导致干细胞分化加速。计算模拟表明,侧生器官原基外运的生长素能够抑制茎尖的生长素外运,从而维持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8-01-29

  • 干细胞治疗卵巢早衰临床研究诞生首位健康婴儿

     1月12日上午,“干细胞干预卵巢早衰患者临床研究成果”新闻发布会在南京鼓楼医院召开。发布会上宣布了由中国科学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支持的、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与南京鼓楼医院合作进行的世界首项干细胞复合支架材料治疗卵巢早衰临床研究取得重大成果,首位健康婴儿顺利诞生。  卵巢早衰(POF)是指女性40岁之前由于多种病因出现卵巢功能衰竭,在育龄女性中发病率超过1%,且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和年轻化趋势,被认为是导致不孕的“不治之症”。卵巢早衰的女性即使通过辅助生殖技术也很难实现受孕,因为这类患者在月经周期中没有优势卵泡活动,无法取得卵子。  在中科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先导专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8-01-29

  • Nature子刊:染色质三维空间拓扑结构域作用新机制

    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王宽诚讲席教授邵志峰和特别研究员Daniel Czajkowsky博士所指导的团队在著名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线发表了题为“Sub-kb Hi-C in D. melanogaster reveals conserved characteristics of TADs between insect and mammalian cells”的学术论文,报道了果蝇细胞中染色质三维空间结构的重要研究进展。   真核生物中基因组的三维折叠在基本的生物学过程中,如细胞分化、转录调控、基因组复制及DNA修复,发挥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

    时间:2018-01-26

  • Nature子刊:植物细胞全能性分子调控新机制

    AtbZIP59-LBDs复合体调控体细胞全能性获得模式图 植物细胞极高的全能性是植物可重复再生的基础,基于植物细胞全能性的植物激素诱导的离体再生体系已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和基因改良中。长期以来,生长素诱导多能性的愈伤组织形成被认为是植物细胞获得全能性的过程,也是经典植物离体再生体系的起始步骤。然而,生长素如何启动愈伤组织形成的分子调控机制尚不清晰。 近期,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胡玉欣研究组以拟南芥为材料,在前期发现受生长素诱导的LBD转录因子能直接调控愈伤发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现bZIP类转录因子能够与LBD以异源二聚复合体的形式,调控生长素诱导的愈伤发生过程。研究显示,bZIP59和LBD在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8-01-26

  • Stem Cell Rep:长链非编码RNA与表观遗传对克隆胚胎的影响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赖良学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成果,以“XIST Derepression in Active X Chromosome Hinders Pig Somatic Cell Nuclear Transfer”为题,在线发表在STEM CELL REPORTS(《干细胞报告》)上。该研究首次探讨了X染色体上长链非编码RNA XIST和组蛋白H3K9me对猪体细胞克隆胚胎发育的影响,并对其在克隆胚胎中表达水平加以干预,大幅提高猪的克隆效率。自克隆羊“多莉”产生,克隆技术历经几十年的发展,但包括猪在内的大动物克隆效率仍然十分低下。赖良学研究组在多年的克隆猪研究中发现,猪克隆胚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8-01-26

  • 从“多利”羊到“中中”猴,为何跨越21年

    新华社北京1月25日电 题:揭秘克隆猴:从“多利”羊到“中中”猴,这一步为何跨越21年?新华社记者陈芳、董瑞丰克隆猴在中国成功了。中国科学院公布,世界上首只体细胞克隆猴“中中”于2017年11月27日诞生,10天后第二只克隆猴“华华”诞生。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细胞》北京时间1月25日以封面文章形式在线发布该成果。自1996年第一只克隆羊“多利”诞生以来,21年间,各国科学家利用体细胞先后克隆了牛、鼠、猫、狗等动物,但一直没有跨越与人类最相近的非人灵长类动物的“屏障”。克隆猴为什么难?它的诞生有什么价值?带着这些疑问,新华社记者在克隆猴的诞生地——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非人灵长类平台,第一时间采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8-01-26

  • 王恒:迄今为止基因组测序和基因编辑成功的最大基因组

    近日,华南师范大学脑科学与康复医学研究院费继锋实验室,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王恒实验室,与来自欧洲多个国家的科研人员合作,在动物基因组学和发育生物学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对蝾螈axolotl和newt进行了基因组测序和基因编辑,本研究是迄今为止基因组测序和基因编辑成功的动物中最大基因组(分别为32G和20G)。Nature(doi: 10.1038/nature25458)和Nature Communications(doi: 10.1038/s41467-017-01964-9)共同发表了两个蝾螈物种的基因组信息,以及利用基因编辑研究蝾螈发育与再生的研究成果。两栖类蝾螈(统称salamand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8-01-25

  • 复旦大学人类遗传学与人类学系成立

    2018年1月20日,复旦大学人类遗传学与人类学系正式成立。学校及各相关院系负责同志,原人类学专业部分系友代表和退休教师代表,该专业在读学生,以及兄弟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相关专家近200人共同见证这一历史时刻。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副校长、复旦大学原生物系81级系友金力出席成立仪式并致辞,宣布复旦大学人类遗传学与人类学系成立。金力同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原生物系78级系友赵国屏,复旦大学原生物系主任、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原院长、苏步青先生之子苏德明,以及首批国家“****”高层次海外引进人才、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执行院长林鑫华共同为复旦大学人类遗传学与人类学系揭牌。赵国屏,中国社会科学院

    来源:复旦大学

    时间:2018-01-25

  • 中国医学科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合作发表Nature Cell Biology文章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华中科技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A Pck1-directed Glycogen Metabolic Program Regulates Form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Memory CD8+ T cells”的文章,发现Pck-1介导的糖原代谢程序能调控CD8+记忆性T细胞的形成和维持,这是代谢调控T细胞记忆形成和维持的机制,以及其作为肿瘤免疫潜在新疗法研究方面的重要进展。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Nature Cell Biology杂志上,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黄波教授课题组完成。第一作者为华中科技大学马瑞花博士、吉甜甜博士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8-01-24


页次:583/1560  共31183篇文章  
分页:[<<][581][582][583][584][585][586][587][588][589][59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