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Nature子刊:一种囊泡锚定细胞膜的调控假说

    近原子分辨率揭示Exocyst的八个蛋白逐步组成复合体的过程清华大学王宏伟课题组在细胞囊泡转运调控机制领域取得突破进展,以近原子分辨率解析了囊泡转运蛋白复合体Exocyst的结构及其装配方式,并提出了一种囊泡锚定细胞膜的调控假说。研究成果以“Cryo-EM Structure of the Exocyst Complex”(Exocyst复合物的单颗粒冷冻电镜结构)为题,于2018年1月15日在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自然-结构与分子生物学》)上在线发表。真核生物细胞内蛋白质、脂类等“大型货物”的运输,被生物膜这道屏障天然阻隔。上个

    来源:清华大学

    时间:2018-01-24

  • 青年学者最新Nature发文:
    细胞“感知”机械力的精巧分子机器结构与机制

    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Structure and Mechanogating Mechanism of the Piezo1 Channel”的文章,通过解析哺乳动物机械门控Piezo1离子通道的高分辨率三维结构,揭示了这种通道参与机械力感受与传递的关键功能位点,进而首次提出了Piezo通道以类似杠杆原理进行机械门控的精巧工作机制。该研究对理解生物机体如何将机械力刺激转化为电化学信号这一基本生命过程具有重要意义。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1月22日的Nature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为生命中心PI肖百龙、李雪明,第一作者为赵前程、周珩、池少鹏和王燕峰。机械门控阳离

    来源:清华大学

    时间:2018-01-23

  • 中国人群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遗传图谱

    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孙中生研究团队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头颈外科刘宝国课题组合作,收集了355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样本,运用目标区域扩增子测序技术和RNA目标区域捕获测序技术对癌症样本中的点突变和基因融合做了全面检测,绘制了中国人群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遗传图谱。甲状腺乳头状癌是内分泌系统中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在近30年的时间里上升了3倍。体细胞遗传变异是甲状腺乳头状癌致病的决定性因素,鉴定癌组织的体细胞遗传变异对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精准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至关重要。目前,国际上大规模的全基因组重测序和转录组测序已经鉴定出多个甲状腺乳头状癌驱动变异,但研究对象主要是西方人群。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8-01-23

  • Cell子刊:气管形态发生过程中调控细胞分裂方向的新机制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Mechanical forces program the orientation of cell division during airway tube morphogenesis”的文章,阐述了在气管形态发生过程中对细胞分裂方向的调控。 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1月11日的Developmental cell杂志上,通讯作者为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汤楠和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Dr. Wallace F. Marshall。细胞分裂方向对气管的形状和大小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关于细胞分裂方向在整个器官水平是如何调控的却知之甚少。在这项工作中,汤楠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8-01-22

  • 华中科大特聘教授《肿瘤学年鉴》提出肿瘤复杂分子机制新思路

    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A polymorphic MYC response element in KBTBD11 influences colorectal cancer risk, especially in interaction with an MYC- regulated SNP rs6983267”的文章,在肿瘤基因-基因交互作用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这为揭示肿瘤复杂分子机制提供了新思路。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国际肿瘤学重要杂志Annals of Oncology上,文章的通讯作者为华中科技大学公卫学院缪小平教授,第一作者为龚静博士和田剑波。MYC是一个经典的癌基因,也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8-01-19

  • 吕爱平:世界首项基因转录调控的模型理论及演算法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的研究团队建立了世界首项基因转录调控的模型理论及演算法“LogicTRN”,能有助准确构建基因调控网路,有望用于解析基因功能,帮助理解生物过程诸如器官发育,疾病发生及发展,以及衰老等複杂的核心机制,并快速寻找複杂疾病的关键调控路径,从而推动标靶药物的研究与开发。研究人员成功应用新方法于分析乳腺癌和心肌细胞发育过程中的基因转录调控,并在多个调控模式的实验中得到验证。该项研究结果最近于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通讯》上发表。研究团队包括浸大中医药学院院长吕爱平教授、技术开发部主任及教学科研部副主任张戈教授与教学科研部助理教授祝海龙博士。吕爱平教授指出,目前科学家正在快

    来源:香港浸会大学

    时间:2018-01-19

  • Hepatology:揭示肝脏脂肪酸代谢关键调控机制

    1月13日,国际知名学术期刊Hepatolog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人口健康领域)陈雁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Hepatic PPARα function is controlled by polyubiquitination and proteasome-mediated degradation via the coordinated actions of PAQR3 and HUWE1”。该研究揭示了孕酮和脂联素受体3(PAQR3)通过促进PPARα泛素化及蛋白酶体途径依赖的降解进而调控肝脏脂质代谢的作用机制。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是一个重要的核受体,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8-01-19

  • 中科大Nature子刊发现一种新型革兰氏阳性菌药物外排泵

    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和生命科学学院周丛照教授、陈宇星教授课题组发表了题为“Structure of a MacAB-like efflux pump from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的文章,解析了肺炎链球菌中一种新型ABC转运蛋白(Spr0693和Spr0694-0695)的原子分辨率结构,揭示了革兰氏阳性菌抗药的一种新机制。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1月15日的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为中国科大周丛照教授、陈宇星教授、江永亮副教授,第一作者为杨宏波、特任副研究员侯文韬和博士生程梦婷。药物外排泵是细菌抵御外界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8-01-18

  • 浙大学者发表综述:免疫系统中的Hippo信号通路

    来自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Hippo signaling in the immune system”的综述文章,整理了近期关于Hippo通路与肿瘤免疫、固有免疫、以及自身免疫疾病关系的重要发现,讨论了这些发现对针对Hippo通路的癌症疗法研发策略上的启示,并提出了一些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这一综述发表在Cell Press旗下Trends in Biochemical Sciences杂志上,通讯作者为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的赵斌教授,第一作者为张予超和张海涛。Hippo通路是一条调控多细胞生物器官大小发育、再生、以及癌症发生的进化保守的信号通路。有意思的是最近的研究发现H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8-01-18

  • 中科院,上海师范大学Nature Genetics发文:
    首次绘制栽培稻-野生稻的泛基因组图谱

    来自不同水稻类群的栽培稻品种和野生稻株系来自中科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Pan-genome analysis highlights the extent of genomic variation in cultivated and wild rice”的文章,通过泛基因组分析揭示了栽培稻和野生稻中基因组变异,这是首次绘制的栽培稻-野生稻的泛基因组图谱,系统鉴定了涵盖各类群水稻的编码基因集,其中很多新鉴定出的基因在各类群水稻中呈现出丰富的“存在-缺失”变异。这一研究成果以长文形式发表在1月16日Nature Genetics杂志上,文章的通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8-01-17

  • 干细胞的命运抉择:决定就在一瞬间

    成体干细胞通常具有多能性,即能够产生多种不同的子细胞,但潜在的命运决定机制尚不清楚。这项研究发现,在果蝇的肠上皮干细胞中,一个转录因子的瞬时表达,决定了干细胞所产生的子细胞类型。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Transient Scute activation via a self-stimulatory loop directs enteroendocrine cell pair specification from self-renewing intestinal stem cells”的研究论文,发现转录因子Scute 在果蝇肠上皮干细胞中的瞬时表达决定了干

    来源:NIBS

    时间:2018-01-17

  • 《Nature》子刊:MDSCs对控制新生婴儿体内炎症反应非常重要

    美国维斯塔尔研究所(Wistar Institute)与中国中山大学(Sun Yat-sen University)合作在《Nature Medicine》发表最新文章揭示,在生命早期阶段髓源性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对炎症调控起关键作用。MDSCs是骨髓源性的未成熟免疫细胞,具有抑制免疫反应的能力。它们在健康成人体内并不常见,在某些病例条件下,如癌症和慢性感染,它们可以改变免疫应答,促进肿瘤发展。这项调查新生儿MDSCs的研究表明,生命开启的第一周是炎症反应调节的关键时期。Wistar研究所免疫、微环境和肿瘤转移项目负责人Dmi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8-01-17

  • 中国学者最新Nature子刊文章:智力发育迟滞的表观遗传学机制

    上海交通大学Bio-X研究院,中科院生化细胞所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Histone demethylase PHF8 deficiency causes cognitive impairments through the mTOR pathway”的文章,利用基因敲除小鼠模型阐明了人类X染色体连锁智力发育障碍候选基因-组蛋白去甲基化酶Phf8缺陷导致认知障碍的机制,并且发现抗癌药物雷帕霉素(Rapamycin)能够治愈出现在小鼠模型中的学习记忆功能缺陷,为智力发育障碍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方案。 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上海交通大学李卫东研究员和中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8-01-17

  • Nature子刊:破解世界难题—噬血综合症的分子机制

    中山大学、大连医科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国际上首次发现了 NK/T细胞淋巴瘤中常见致死性并发症——“噬血综合症”的发病新机制,并探讨和验证了控制“噬血综合症”的治疗策略,研究成果于2018年1月1号发表在国际顶级医学杂志《Nature Medicine》上。该研究主要由中山大学、大连医科大学刘强教授团队,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内科黄慧强教授团队,大连理工大学杨永亮教授团队通力合作完成。结外自然杀伤/T细胞淋巴瘤(以下简称“NK/T细胞淋巴瘤”)是具有特殊临床表现、特殊细胞形态和免疫表型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在西方国家中发病率极低,而在亚洲特别是中国发病率较高,在所有淋巴瘤亚型中比例可达6%

    来源:中山大学

    时间:2018-01-16

  • 高福院士组联合发表最新文章 寨卡疫苗研制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与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在寨卡病毒疫苗研究上取得重要进展。寨卡病毒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是一种主要由蚊虫传播的病原。2015年,巴西暴发寨卡疫情并迅速在南美和中北美蔓延,进一步扩散到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6年2月,我国首例输入性寨卡病例被报道。寨卡感染能够引起格林巴利综合征格林巴利综合征等神经系统疾病,严重可致胎儿发育缺陷形成新生儿的小头畸形。寨卡病毒可以通过性传播而突破血脑、血胎、血睾和血眼这人体四大屏障。2016年2月至11月期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寨卡病毒及其引起的新生儿小头症疫情为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目前,该疾病尚无获批疫苗和有效治疗手段。北京生科院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8-01-15

  • 如何通过饮食实现高锰低镉,也许转道水稻更有效

    中国水稻研究所种质创新课题组研究发现了一个控制水稻籽粒锰积累的主效数量性状位点(QTL),并且创制了高锰低镉水稻的优良育种材料。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s》上。锰作为一种重要的矿质元素,在日常饮食中往往不足。通过生物强化作用虽然可以增加水稻籽粒的锰含量,但有害重金属镉含量也同时上升。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利用低锰籼稻品种93-11和高锰品种培矮64s为亲本的重组自交系结合高密度遗传图谱,在水稻第7号染色体短臂上检测到一控制籽粒锰含量的主效QTL——qGMN7.1。93-11背景qGMN7.1的染色体片段代换系其籽粒锰浓度显著上升,镉浓度显著下降,根系的锰吸收能

    来源:中国水稻研究所

    时间:2018-01-15

  • Cell Death and differentiation:减数分裂过程中花束期端粒保护新机制

    端粒是存在于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的一小段DNA-蛋白质复合体,对于保持染色体的完整性和控制细胞分裂周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端粒长度反映细胞复制史及复制潜能,被称作细胞寿命的“有丝分裂钟”。端粒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减数分裂前期存在一个特殊的时相——花束期。此时,端粒聚集在细胞核内特定的区域,形成类似花束的结构,其对于程序性DSB的修复、同源染色体的联会,以及同源重组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花束期的端粒之间彼此靠近,构成一个异常拥挤的微环境,导致极易发生黏连。但对于减数分裂过程中端粒末端的保护机制的研究尚未有报道。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李卫研究组利用TRF1敲除小鼠模型研究发现,TRF1作为端粒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8-01-15

  • 中国农业科学院,华中农业大学2018最新Cell文章:
    多组学研究首次完成番茄全景式分析

    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Rewiring of the Fruit Metabolome in Tomato Breeding”的文章,利用多组学分析技术,对番茄育种过程中的代谢变化进行全面解读,完成了育种全景式的分析,得到的大数据资源也将促进番茄营养、健康品质改良研究。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1月11日的Cell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为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黄三文研究员,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罗杰教授。第一作者为祝光涛博士和王守创。番茄是全世界广泛种植的蔬菜作物,起源于南美洲的安第斯山地带,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8-01-12

  • 饮酒导致胃癌不良预后的生物标志物证据

    生物通报道 饮酒被认定是导致癌症的一个潜在风险因子,但证明酒精与癌症相关性的生物标志物却鲜有报道。1月10日《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athology》一篇最新文章指出,某些特定蛋白质与酒精具相关性,可以证明酒精影响胃癌患者生存和对铂类辅助化疗反应。文章首次证明转录因子IIB相关因子1(transcription factor IIB-related factor 1,BRF1)和胃癌患者预后之间存在联系;饮酒或过度饮酒的胃癌患者携带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1/2和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频率更高。“饮酒是导致胃癌的已知危险因素,在中国发病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8-01-12

  • CRISPR/Cas9蛋白切割DNA过程中的调控和校验机制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陈春来研究组在《Cell Reports》杂志发表了研究论文,题目为“The Conformational Dynamics of Cas9 Governing DNA Cleavage Are Revealed by Single-Molecule FRET”(利用单分子FRET揭示Cas9在DNA切割过程中的动态构象)。该论文展示了Cas9可以自发地在三种主要构象中转换,揭示了Cas9蛋白与PAM远端DNA/RNA双链相互作用可长程别构调控Cas9切割结构域的局部构象,这是Cas9切割靶标DNA之前的最后校验步骤。最后,该文提出了优化和设计高保真Cas9的新思路,即通过

    来源:清华大学

    时间:2018-01-12


页次:584/1560  共31183篇文章  
分页:[<<][581][582][583][584][585][586][587][588][589][59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