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同济大学高绍荣eLife:首次描绘重编程过程中转录组及表观修饰组的动态图谱

    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高绍荣教授课题组在《Elife》杂志在线发表题为“Unique molecular events during reprogramming of human somatic cells to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PSCs) at naïve state”的文章,运用人二代(2°)诱导重编程系统,首次描绘了人体细胞重编程至原始态(naïve state)多能性过程中转录组及表观修饰组的动态图谱。多能性作为多能干细胞的重要特性,在胚胎发育过程中,随受精卵到囊胚的发育过程产生。在囊胚晚期,内细胞团的部分细胞发

    来源:同济大学

    时间:2018-02-12

  • Leukemia:首次发现揭示了两种不同组蛋白表观修饰相互作用影响白血病

    MLL白血病(Mixed lineage leukemia, MLL)是一类携带MLL基因重排的恶性血液肿瘤,病人具有完全缓解率低、易复发、生存期短的特点。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王前飞研究组致力于白血病的发生机制、临床特征及治疗研究。近日,该研究组与美国辛辛那提儿童医院黄刚研究组合作,首次揭示了两种不同组蛋白表观修饰相互作用,调控基因表达并加速MLL白血病进展的全新机制。相关成果以SETD2-mediated crosstalk between H3K36me3 and H3K79me2 in MLL-rearranged leukemia为题,在线发表在Leukemia上。近年来,表观调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8-02-12

  • Cell子刊:植物干细胞的反馈调控新机制

     生长素运输介导侧生器官反馈调控茎尖干细胞稳态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31430010、11622102、91430217、11421110001)等资助下,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焦雨铃研究组与北京大学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张磊研究组通过数学模拟辅助阐释了植物侧生器官对干细胞的反馈调控机制。研究成果以“Feedback from Lateral Organs Controls Shoot Apical Meristem Growth by Modulating Auxin Transport”(侧生器官通过调控生长素运输反馈调控茎尖分生组织生长)为题,于2018年1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8-02-11

  • RNA复杂性如何产生的?最新研究揭示一个转录本多样性产生的新机制

    转录本多样性在有机体功能多样性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但目前对于其产生机制及生物意义仍不清楚。近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詹祥江实验室通过分析猎隼的血液转录组和甲基化组、家鸡以及小鼠多组织转录组,揭示了一个转录本多样性产生的新机制。这项研究发现表达量越高的基因越倾向于拥有更多的转录本。对猎隼血液中表达量最高的4个血红蛋白基因的分析结果显示,尽管它们的外显子数目不超过三个,却能通过可变剪切产生上百个不同的转录本,并且大部分剪切并不是发生在已有的基因组剪切位点(authentic splice site)上,而是与新产生的剪切位点(de novo splice site)有关。进一步研究表明,这些新的剪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8-02-11

  • 中国学者《Microbiome》首次揭示肠道噬菌体组与II型糖尿病的相关性

    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筹)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A Human Gut Phage Catalog correlates the Gut Phageome with Type 2 Diabetes”的文章,通过人肠道噬菌体集揭示肠道噬菌体组和II型糖尿病的相关性,这首次证实了人体肠道噬菌体组和糖尿病的关联性。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Microbiome上,文章的通讯作者为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刘陈立研究员,以及马迎飞研究员(同为一作)。噬菌体是一类专一感染细菌的病毒,是地球上数量最高的生物体。它同时也是人体肠道微生物组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估计人体肠道内每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8-02-09

  • 第四军医大学胡兴斌研究组:发现血小板新功能

    2月7日,美国实验生物学联合会会刊The FASEB Journal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Platelets directly regulate DNA damage and division of Staphylococcus aureus”的研究论文,报道了高纯化血小板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直接抑制作用和机理。经典血液学理论认为,血小板在机体止血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近年来发现血小板也参与新生血管形成以及天然免疫应答等过程。尽管有研究证实血小板可促进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发挥吞噬、杀伤细菌功能,但关于血小板的直接抑菌作用及机制并不清楚。该发表的论文中,研究者利用分离、纯化的人血小板和小鼠血小板,体

    来源:第四军医大学

    时间:2018-02-09

  • NAR:一类新的病毒整合酶的特性和作用机制

    温和病毒SNJ2整合酶的系统进化分析2018年1月19日,国际学术期刊《Nucleic Acids Research》(IF= 10.162)在线发表了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陈向东教授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成果,论文题为:A novel family of tyrosine integrases encoded by the temperate pleolipovirus SNJ2(温和多形性病毒SNJ2编码一类新的酪氨酸家族整合酶)。该工作揭示了一类新的病毒整合酶的特性和作用机制。博士生汪娇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陈向东教授为通讯作者。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向项目和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研发课

    来源:武汉大学

    时间:2018-02-08

  • 上海交大两位学者发表Science子刊文章

    蛔虫,也叫线虫,感染家畜后即会造成其生长缓慢,甚至死亡。一般来讲,像驱肠虫剂(Anthelmintics)一类的药物可以驱治蛔虫。但是根据研究发现,蛔虫在不断进化,对单一药物的抗药性越来越强,这无疑限制了利用单一药物来杀灭病虫害的有效性。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Effective drug combination for Caenorhabditis elegans nematodes discovered by output-driven feedback system control technique”的文章,利用人工智能解决生物耐药性的发现。该发现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8-02-07

  • Neuron揭示致聋基因新机制

    跨膜离子通道样蛋白TMC1的突变,会导致听觉、前庭缺陷和人类家族遗传性耳聋,但其功能和分子机制存在很大争议。浙江大学康利军研究组在Neuron杂志上发表了题为“TMC proteins modulate egg-laying and membrane excitability through a background leak conductance in C. elegans”的研究论文,揭示TMC-1和TMC-2可通过恒定的背景Na+电流,维持神经和肌肉细胞的静息膜电位和兴奋性,并调控相应的行为范式。这一发现不仅为阐明先天性耳聋的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而且首次揭示了肌肉细胞中的兴奋性背景钠通

    来源:浙江大学

    时间:2018-02-07

  • 中科院,空军军医大学合作发表Nature子刊文章:治疗乙型脑炎新方案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饶子和研究团队与空军军医大学徐志凯课题组合作在Nature Microbiology 杂志上在线发表题为“Structural basis for neutralization of 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 by two potent therapeutic antibodies”的研究论文。该工作报道乙型脑炎病毒JEV分别与两株治疗性抗体2F2与2H4复合物的冷冻电镜结构,并阐明了两株中和性抗体的功能和作用机制。这是饶子和研究团队继解析乙型脑炎病毒(JEV)全颗粒三维精细结构后又一重要研究成果。乙型脑炎病毒可穿过人的血脑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8-02-06

  • 新研究为化疗耐受相关细胞贴上“标签”

    (记者朱汉斌 通讯员刘文琴、林伟吟)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宋尔卫、苏士成团队运用细胞膜蛋白CD10和GPR77,为化疗耐受相关的成纤维细胞亚群贴上“身份标签”。相关研究近日在线发表于《细胞》。肿瘤细胞犹如一颗“种子”,其生长离不开沃土,即肿瘤微环境。研究表明,成纤维细胞是肿瘤微环境中数量最丰富的固有间质细胞成分,在恶性肿瘤治疗耐受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人员用术前化疗作为研究肿瘤微环境异质性的临床模型,有效规避了临床治疗手段对肿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发现,未经治疗的术前穿刺标本中成纤维细胞数目与日后的术前化疗敏感性无关。但经过术前化疗后,耐药标本的成纤维细胞数目明显高于敏感标本。在体外实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18-02-06

  • 蛋白质“3D照片”有望让未来药物“一石数鸟”

    2018新年伊始,上海科技大学iHuman研究所在人体细胞信号转导研究领域再获重大突破。该团队率先解析了与肥胖、精神类疾病密切相关靶点——五羟色胺2C受体(human serotonin 2C receptor, 5-HT2C)的三维精细结构,并以此为线索,揭示了人体细胞信号转导中的“重要成员”——G蛋白偶联受体(GPCR)家族多重药理学的分子机制。这一研究成果以“5-HT2C Receptor Structures Reveal the Structural Basis of GPCR Polypharmacology”为题,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Cell》上在线发表。值得一提的是,该研究是上

    来源:上海科技大学

    时间:2018-02-05

  • Nature子刊封面文章:买麻藤类植物全基因组破译

    由深圳市中国科学院仙湖植物园,中科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武汉植物园、植物研究所,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等10余家国内外知名院所联合开展的“裸子植物——买麻藤全基因组计划”取得重要进展。这一研究成果以封面长文的形式发表在Nature Plants杂志上。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起源、分歧及演化,是现代植物学科的基础热点领域。现存35万余种种子植物被分成苏铁类、松柏类、银杏、买麻藤类(裸子植物)和有花植物(被子植物)五大类。其中,买麻藤类植物因其独有的形态特征以及历史研究背景,一直受到世界植物学家的广泛关注。据目前认识,现代买麻藤类植物的出现始于早白垩纪,伴随着冈瓦纳古陆的分离,以现今非洲(主要在西非)为

    来源:武汉植物园

    时间:2018-02-05

  • 成体心内膜形成冠状动脉的潜能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周斌研究组的研究成果,以Genetic fate mapping defines the vascular potential of endocardial cells in the adult heart为题,在线发表在Circulation Research上。科研人员利用特异性标记成体心内膜的Npr3-CreER小鼠,揭示成体心内膜在正常生理和各种心脏损伤模型中并不能转分化为冠状内皮细胞。进一步研究发现,当成体心内膜通过体外移植或是体内心脏损伤模型重新定位到心肌细胞层后,可以转分化为冠状血管内皮。该研究揭示了成体心内膜在心脏损伤模型中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8-02-05

  • 跨越三千万年历史长河 中国学者在Nature上绘出一幅浓墨重彩的生命之树

    新的研究表明,中国东部是一个花卉“博物馆”,有着丰富的古老种群,而西部则更像是进化的“摇篮”,在这里有许多新品种出现。 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国际团队绘制出中国3万种开花植物物种之间的进化关系,揭示了中国这一区域被子植物系统发育多样性形成的时空格局。研究指出中国东部地区是一个花卉“博物馆”,有着丰富的古老种群,而西部地区则更像是进化的“摇篮”,在这里有许多新品种出现。这是针对中国所有开花植物物种或称被子植物(angiosperms)制作了第一个物种水平的生命之树,也是第一个显示了新物种何时出现的生命之树,科学家们利用140万个博物馆标本绘制了它们的分布图。同时研究也表明人口密集的东部地区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8-02-02

  • 中科院学者最新发布Nature文章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南京林业大学,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和澳大利亚国家标本馆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Evolutionary history of the angiosperm flora of China”的文章,通过重建中国被子植物的系统发育树和时间树,结合物种分布数据,揭示了中国被子植物系统发育多样性形成的时空格局。 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2月1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Nature上,文章的通讯作者为植物研究所陈之端研究员,植物所外籍特聘研究员、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教授Pamela S. Soltis和Douglas E. Soltis,以及美国霍普学院教授Jian-Hua Li。第一作者为植物研究所鲁丽敏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8-02-02

  • 《Nature》封面:迄今为止最大测序基因组序列

    华南师范大学脑科学与康复医学研究院青年拔尖人才费继锋博士,与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分子细胞生物学与遗传学研究所、奥地利分子病理研究所等来自全球10余家科研机构的研究者以共同第一作者在自然杂志(Nature)在线发表了题为“The axolotl genome and the evolution of key tissue formation regulators”的研究论文;华南师范大学为并列第一单位,这是华南师范大学首次以第一单位在自然杂志(Nature)发表研究论文,属于历史性突破。该论文首次解析了墨西哥钝口螈(Ambystoma Mexicanum)的全基因组序列,为迄今人类所测序的最大的基因

    来源:华南师范大学

    时间:2018-02-02

  • 武大生科院:“渐冻症”相关蛋白质SOD1翻译后修饰新机制

    2018年1月,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梁毅教授研究组在国际权威期刊和转化医学主流期刊之一的Cell Death & Disease(IF=5.965)上在线发表了一篇题为“Pathological hydrogen peroxide triggers thefibrillization of wild-type SOD1 via sulfenic acid modification of Cys-111”的文章。文章的第一作者是博士研究生徐文倡,梁毅教授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张旻教授为通讯作者。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1)以及TAR DNA结合蛋白43(TDP-43)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运

    来源:武汉大学

    时间:2018-02-02

  • Cell子刊:核受体Nur77促进黑色素瘤抵抗葡萄糖饥饿的新机制

    论文模式图厦门大学陈航姿副教授和吴乔教授研究团队在《Molecular Cell》杂志上在线发表了题为“Nuclear Receptor Nur77 Facilitates Melanoma Cell Survival under Metabolic Stress by Protecting Fatty Acid Oxida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工作不仅揭示了核受体Nur77通过保护脂肪酸氧化关键酶TPβ免于氧化失活、保证葡萄糖饥饿状况下的脂肪酸氧化,从而促进细胞的存活的机制,也初步阐明脂肪酸氧化在黑色素瘤转移中的重要作用。葡萄糖是肿瘤细胞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有氧糖酵解被认为是肿瘤代谢重编

    来源:厦门大学

    时间:2018-02-02

  • 中山大学2018年独家发布《Cell》文章:
    首次鉴定肿瘤微环境特殊成纤维细胞亚群

    来自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广东省恶性肿瘤表观遗传与基因调控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CD10+GPR77+ Cancer-Associated Fibroblasts Promote Cancer Formation and Chemoresistance by Sustaining Cancer Stemness”的文章,揭示了CD10+GPR77+成纤维细胞亚群调控肿瘤干细胞的新机制,指出这些细胞能通过维持肿瘤细胞干性促进肿瘤形成及化疗抵抗,这将为靶向肿瘤干细胞微环境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1月30日的Cell杂志上,由中山大学宋尔卫教授课题组完成。宋尔卫为文章的通

    来源:中山大学

    时间:2018-02-01


页次:582/1560  共31183篇文章  
分页:[<<][581][582][583][584][585][586][587][588][589][59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