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福建师范大学EMBO J最新发文解析嗜肺军团菌效应因子MvcA作用

    泛素化修饰调控真核细胞中几乎所有的过程,尤其在细胞分裂和免疫反应等方面起不可或缺的作用。很多病原菌成功感染宿主的前提是高效干扰和劫持泛素化和去泛素化调控的寄主细胞过程。嗜肺军团菌是一种可引起人类的非典型性肺炎的条件性致病菌, 其通过一个称为Dot/Icm的IV型分泌系统分泌大约330个效应蛋白到宿主细胞中,这些毒力蛋白利用高度多样化的生化机制干扰宿主各种信号通路以辅助细菌在宿主细胞内的增殖。来自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欧阳松应课题组与美国普渡大学罗招庆课题组强强联合,发表了题为“Legionella pneumophila regulates the activity of UBE2N by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20-01-16

  • 中国医学科学院Nature子刊发文:应激反应促进乳腺肿瘤干性的新机制

    高表达TRIB3阻碍FOXO1-AKT相互作用,导致核内FOXO1和SOX2大量堆积,促进乳腺肿瘤干性增强,加速肿瘤发展进程​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天然药物活性物质与功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崔冰、胡卓伟研究团队发表了题为“TRIB3  supports  breast  cancer  stemness by  suppressing  FOXO1 degradation  and  enhancing  SOX2  transcription”的文章,发现肿瘤微环境存在的慢性炎症、缺氧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20-01-15

  • PNAS揭示植物异戊二烯MEP合成途径中HDS酶的关键功能残基

    类异戊二烯及其不同种类的萜类衍生物是生命各个领域中存在的最古老和最基本的天然产物之一,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包括呼吸、生长和发育、繁殖、光合作用、防御和环境感知。在生物技术方面的应用包括药物、调味剂、芳香剂、燃料、燃料添加剂等物质的合成。细菌、植物和疟疾寄生虫利用MEP途径产生类异戊二烯,而动物则使用MVA途径。因此,MEP-途径中相关的酶已成为农业生物技术和医学上疾病治疗相关的靶点,并且在工业领域中成为大规模合成生物学生产萜类化合物所必须加强的上游途径。在之前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在某些外界胁迫的影响下MEcPP在植物体内起到信号转导的作用,近期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肖友利研究组和美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20-01-15

  • Nature子刊 | 玉米育种新转机!华大参与揭秘高营养硬质玉米的胚乳形态转变分子机制

    2020年1月7日,Nature Communications 杂志刊发了由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华大基因、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美国新泽西州蒙克莱尔州立大学、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及美国罗格斯大学等单位合作完成的重大科研成果,研究团队构建了南非优质蛋白玉米K0326Y品系的基因组,并通过与其他玉米品种进行比较,深入解析了K0326Y基因组的结构变异特征。这项研究全面挖掘了K0326Y品系玉米潜在的硬质胚乳修饰因子,为玉米的品种改良和分子育种提供了新的数据支撑。01 为什么要构建QPM玉米基因组?玉米为全球数亿人提供赖以生存的主食,但它在营养结构上存在

    来源:华大科技

    时间:2020-01-15

  • 同济大学、上海交大重要成果:具备抗菌能力的肺干细胞问世

    ​呼吸道感染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临床上针对感染的治疗主要依赖于经验性抗生素治疗,但随之而来的抗生素耐药性也引发新的临床问题。同时,肺部感染引发肺损伤、损伤进一步加重感染的恶性循环过程,则让这一问题变得更加棘手。近日,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徐金富团队、同济大学医学院左为团队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瞿介明团队合作,发表了题为“Genetically engineered distal airway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protects mice from pulmonary infection”的研究论文,通过构建内源性表达LL-37的改良型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20-01-14

  • Nature子刊首发性成果:肿瘤免疫逃逸新机制

    恶性肿瘤发展和转移是与机体免疫系统相互博弈的结果。肿瘤细胞可以通过诱导T淋巴细胞功能耗竭,从而逃辟免疫细胞的攻击。因此,探索肿瘤影响T淋巴细胞功能的机制,明确T淋巴细胞在肿瘤微环境中缘何发生功能耗竭,对鉴定肿瘤免疫新靶点,研发有效的肿瘤治疗新策略有重要意义。北京大学系统生物医学研究所尹玉新教授团队在国际免疫学领域顶级期刊Nature Immunology(IF=23.53)在线发表了题为“磷酸酶PAC1作为T淋巴细胞负调控因子抑制宿主抗肿瘤免疫”(ThephosphatasePAC1acts as a T cell suppressor and attenuates host antitumo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20-01-14

  • 哈尔滨医科大学Journal of Hepatology发文解析肝内胆管细胞癌

    肝内胆管癌是一种高度恶性的消化系统肿瘤,寻找肝内胆管癌进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成为治疗的关键所在。多年来哈医大一院普外科研究团队在姜洪池教授及孙备主任的带领下,长期致力于消化系统肿瘤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经过近五年的坚持努力,利用公共大数据及课题组经过近10年建立的肝内胆管癌样本库分析筛选出MUC13为最佳的诊断标记物。近日,哈医大一院普外科裴铁民等人首次证实跨膜粘蛋白MUC13能够作为肝内胆管癌的独立预后靶标,并探讨MUC13作为肝内胆管癌中的促癌因子,发挥促进肝内胆管癌增殖、侵袭和转移的作用。这一成果于2019年12月被国际高水平期刊Journal of Hepatology(影响因子IF=18.

    来源:哈尔滨医科大学

    时间:2020-01-14

  • 云南文山发现马兜铃属新种

    科技日报记者 赵汉斌 通讯员 杨梅2020年开年,首个以云南文山命名的高等植物——文山马兜铃,由文山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分局联合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广西植物研究所科研人员正式发表。此前,文山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程师何德明和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蔡磊等在文山市开展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调查时,发现了一种正在开花的马兜铃属植物。通过采集标本、拍摄照片和查阅大量标本、文献,最终确定为马兜铃属一新种,因模式标本采自于云南省文山市,因此定名为“文山马兜铃”。目前,这个新种只在滇东南境内发现两个分布点,而且居群数量很少,是典型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亟需采取措施加以保护。蔡磊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20-01-14

  • 香港理工大学团队开发出新型的接骨螺钉

    接骨螺钉是一种常见的固定装置,适用于骨折部位的固定。传统的接骨螺钉材料大多为不锈钢等金属材料,不过它们可能会导致发炎,并表现出不良的骨整合。形状记忆聚合物(SMP)为骨骼愈合开辟了新的领域。这些高分子材料可在变形后固定,并通过外界条件的刺激又恢复其初始形状。以往人们已经开发出一些低成本的SMP,但这些材料的弹性模量低(易变形),不太适用于骨骼再生。为此,香港理工大学的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可编程的接骨螺钉,可以满足骨骼修复过程中对刚性、生物活性和固定能力的要求。这项成果于近日在线发表于《Acta Biomaterialia》上(影响因子:6.638)。据介绍,这种新型的形状记忆聚合物复合材料(SM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20-01-13

  • 首都医科大学院士组EMBO J揭示组织内应力调控乳恒牙替换新机制

    外胚层器官包括毛发、羽毛及牙齿等,周期性循环替换是其主要特征,但每个循环周期中从静止过渡到启动的机制不清楚。人类等大型哺乳动物具有乳恒牙两副牙列,一生中只能替换一次,恒牙发育和乳恒牙替换长达6-12年,但恒牙牙板早在胚胎期就已经在颌骨内形成,因此恒牙启动发育的机制是研究外胚层器官从静止过渡到启动的良好模型。以往牙齿发育大多利用啮齿类动物模型进行研究,但啮齿类动物只有单副牙列,无法进行乳恒牙替换的研究。中国科学院王松灵院士团队经过十多年不断摸索,创建了小型猪牙齿发育研究平台,发现小型猪和人类一样,也具有两副牙列,明确了小型猪乳恒牙双副牙列的发育时相、替换规律,并建立了牙齿发育相关基因、蛋白和表观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20-01-13

  • 海南医学院发表权威期刊文章 聚焦腹主动脉瘤新靶点

    腹主动脉瘤(AAA)是一种危及生命的主动脉退行性疾病,炎症反应和巨噬细胞浸润与AAA的形成密切相关。新近,海南医学院郭峻莉研究团队发表了题为“Adipocytes promote interleukin-18 binding to its receptors during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formation in mice”的文章,在腹主动脉瘤发病机制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这一成果公布在国际心血管领域顶级期刊《欧洲心脏病杂志》(European Heart Journal,IF=24.889)。该项研究发现Na-Cl 共转运体 (Na-Cl co-transp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20-01-13

  • NIBS学者最新研究发现新型碳碳交叉偶联反应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生物医学交叉研究院齐湘兵课题组在Cell press旗下化学旗舰期刊《Chem》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Visible-light-induced Nickel-catalyzed Cross-coupling with Alkylzirconocenes from Unactivated Alkenes”的研究论文。作者首次发现了简单可见光促进的并且是单一镍催化的烷基锆交叉偶联方法,广谱地实现了所有碳碳成键类型包括C(sp3)–C(sp3), C(sp3)–C(sp2)和C(sp3)–C(sp)的成功构建,是烷基锆试剂在交叉偶联反应领域的首次突破性应用。过渡金属催化的

    来源:NIBS

    时间:2020-01-13

  • Nature子刊:中国学者联合破解优质蛋白玉米育成之谜

    玉米是世界第一大粮食和饲料作物,但蛋白营养品质很差,这是由于胚乳中主要储藏蛋白是不含必需氨基酸的醇溶蛋白。o2 是高赖氨酸突变体,其醇溶蛋白含量下降了60%,而其它富含赖氨酸的优质蛋白互补性地上升,这样不仅使籽粒总蛋白水平基本不变,而且赖氨酸总含量也随之大幅度增加,然而o2籽粒有很多其它农艺性状上的缺陷,比如软质胚乳,千粒重下降,容易感病等,所以很难直接产业化。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从o2群体中不断筛选积累o2的修饰因子(o2 modifiers, Mo2s)把软质胚乳恢复成硬质胚乳,同时保持o2的高赖氨酸性状,这种硬质高赖氨酸版本的o2玉米就称作优质蛋白玉米(Qualit

    来源:上海交大

    时间:2020-01-10

  • 华东师范大学,华西医院合作发表Science子刊最新文章

    新靶标发现和确证是医药领域从0到1的研究,需要新方法和新策略,对化学、药学、生物学和医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有很高的要求。药物是通过与人体内“靶标”分子的相互作用而产生药效,药物作用靶标的发现和确证是创新药物研发的源头。从数量庞大的生物大分子中找到可用于药物研发的新靶标是全球性科技难题,“原创药物靶标发现的新途径与新方法”也是中国科协发布的20个“2019重大科学问题与工程技术难题”之一。高活性和高选择性化学小分子探针能够更加真实地干预潜在药物靶标功能,近年来基于化学小分子探针的靶标发现和确证技术受到了广泛关注。该研究方向面临的瓶颈问题是特异性活性化学小分子探针发现非常困难。华东师大生命科学学院

    来源:华东师大

    时间:2020-01-10

  • 填补空白!我国设立首个脑科学本科专业

    科技日报记者 张盖伦国内高校将首次在脑科学领域展开本科生教育。近日,浙江大学成立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拟设生物医学(神经科学方向)和临床医学(神经精神医学方向)两个方向,填补本科神经科学专业的空白。“目前脑科学的研究生主要是生物学和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的本科生,他们在本科生阶段几乎没有受到神经科学相关的知识教育,这不利于他们科研工作的开展。”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院长段树民表示,脑科学是高度交叉融合的专业,需要数理化、计算机、信息学、生物学、医学、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的背景知识。“从本科阶段就为学生提供交叉学科教育训练,能为其脑科学研究的职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段树民强调。人才缺口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20-01-10

  • 华中科技大学Nature子刊发文:超强活细胞拉曼成像探针

    拉曼成像技术具有许多独特的优点,应用前景广泛。然而,普通分子拉曼散射信号的强度较低,一直以来都是限制拉曼成像技术发展的主要瓶颈。为了提高拉曼信号强度,研究者们从许多不同的领域开展了研究工作:从材料学的角度,表面增强拉曼(SERS)是一种有效的策略;从光物理学的角度,利用相干反斯托克斯拉曼散射(CARS)或受激拉曼散射(SRS)技术能够显著提高分子的拉曼信号。尽管上述增强拉曼信号的技术能够一定程度上解决该领域所面临的困难,但是分子本身拉曼信号强度低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因此,如何利用合适的分子设计获得本身具有高强度拉曼信号的新型分子仍然是具有重大意义和挑战性的研究工作。华中科技大学生命学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20-01-08

  • 南开大学科研团队成功将卵巢颗粒细胞转变为卵子并获健康小鼠

    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药物化学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刘林教授团队通过完全化学小分子的方法成功将卵巢颗粒细胞重编程为具有生殖系转移能力的诱导性多能干细胞,进而分化为卵子,并通过正常受精获得了健康小鼠。该突破属世界首次,为保持生育能力、调节机体内分泌等研究开辟了新思路。这种化学重编程的方法能够有效避免伦理问题,降低安全风险。日前,介绍该成果的论文发表于国际学术刊物《细胞报告》(Cell Reports)上,国际顶级刊物《细胞》(Cell)将此发现作为头条文章推荐。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不断显现,衰老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对于女性而言,卵巢要明显早于机体其它器官的衰老。女性生殖能力从35岁左右开始呈现显著下

    来源:南开大学

    时间:2020-01-08

  • 香港大学最新研究发现不良饮食习惯可能增加患老年黄斑病变风险

    老年黄斑病变是老年人视力障碍的最常见原因之一,其主要症状包括因视网膜细胞变性而逐渐引发的中心视力模糊。随著疾病的进展,部份干性黄斑病变患者可能会转而发展出黄斑部新生血管的湿性黄斑病变,从而导致视力迅速丧失。香港大学生物科学学院助理教授李忠英博士和博士研究生梁浩铿,以及香港大学眼科学系荣誉临床副教授王逸轩医生和荣誉临床助理教授伍立祺医生在一项亚洲首例的观察性研究中发现,香港人日常饮食中进食过多的红肉,同时缺乏进食深海鱼和深绿色蔬菜。摄取过多奥米加-6脂肪酸,及过少奥米加-3脂肪酸和类胡萝卜素均导致营养失衡,增加患湿性黄斑病变的风险。而不良的饮食习惯亦助长自由基所产生的脂肪酸氧化物,进一步增加了湿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20-01-08

  • 厦大学者最新文章:克服BTKC481S耐药B细胞淋巴瘤的小分子抑制剂

    Bruton’s tyrosine kinase (BTK)在多种B细胞淋巴瘤的细胞生长和存活中具有重要作用,如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套细胞淋巴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等。BTK的不可逆抑制剂,如ibrutinib,在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治疗上展示出了非常好的疗效,但同时产生了不可避免的BTKC481S的耐药获得性突变。因此,开发能够克服临床BTKC481S耐药突变的新一代BTK抑制剂迫在眉睫。来自厦门大学生科院的邓贤明教授课题组在药学研究领域重要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上发表题为“A non-covalent inhibitor XMU-MP-3 o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20-01-07

  • JBC:DSB修复过程中SHLD3招募REV7的分子机制

    DNA双链断裂(DNA Double Strand Break,DSB)是极为严重的DNA损伤形式,如未被及时修复它将导致细胞癌变或死亡等严重后果。在脊椎动物中,有两种保守的修复途径被用来处理这些具有毒性的DNA断裂末端,从而确保基因组遗传信息的稳定:非同源末端连接(NHEJ,non-homologous end-joining),以及同源重组(HR,homologous recombination)。选择何种途径来实现对DSB的修复在细胞中是受到严密调控的,此过程涉及多种因素的影响,诸如细胞周期、表观遗传调控与DNA末端切除机制等等。Shieldin是近期新鉴定出来的具有四个亚基的复合物。它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20-01-07


页次:524/1559  共31180篇文章  
分页:[<<][521][522][523][524][525][526][527][528][529][53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