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厦门大学夏宁邵教授PNAS定义一种新的抗体中和机制

    中和抗体是机体抵御病毒入侵的一类免疫球蛋白,也是疫苗发挥作用的主要效应分子。目前已知的中和抗体作用机制,主要包括阻断病毒-细胞相互作用和介导免疫调理作用。最近厦门大学夏宁邵教授团队发表了题为“Viral neutralization by antibody-imposed physical disruption”的研究论文,揭示了一种由抗体诱导病毒原位崩解的中和新机制。这一研究发现公布在PNAS杂志上,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夏宁邵教授、李少伟教授和顾颖副教授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郑清炳博士、硕士生蒋婕、博士生何茂洲和郑子峥副教授为共同第一作者。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通过截短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9-12-13

  • 中科院学者Cell Res揭示凝血系统稳态调控分子机制

    凝血级联反应,包括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并涉及多种凝血因子酶原激活的瀑布级联反应,从而导致纤维蛋白原的激活与血栓的形成。目前已鉴定出十九种凝血因子与抗凝血因子参与凝血级联反应并维持凝血与抗凝的稳态。它们包括纤维蛋白原家族(纤维蛋白原等)、维生素K依赖家族(凝血酶等)、接触家族(凝血因子XII等)、组织因子、钙离子、抗凝血酶(antithrombin)、蛋白C和蛋白S等。通常,凝血进程是在几种凝血负调控因子的调控下以防止凝血过度,例如,抗凝血酶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员。值得注意的是,凝血因子的浓度变化很大,正常的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抗凝血酶的生理浓度分别约为10、2和3 μM,而大多数凝血因子则处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9-12-13

  • 我国学者成功研发新型触觉电子皮肤

    科技日报讯 (记者张强)皮肤是人体面积最大的感官系统。记者近日获悉,香港城市大学参与的跨院校研究团队,成功研发出一套“皮肤集成的触觉界面”系统。这套以皮肤为媒介的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系统,可以通过紧贴皮肤的无线致动器,将能源转换成机械动能,将触觉刺激传送到人体。该研究成果最近发表在《自然》上。据介绍,虚拟与增强现实技术主要通过视觉和听觉刺激来创造体验,但相比眼睛和耳朵,皮肤是人体面积最大的感官系统,因此透过触觉感应外界环境,效果更好。论文第一作者、香港城市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系助理教授于欣格博士说:“我们的目标是研发出媲美真人皮肤的电子皮肤。与市面上同类设备相比,这个新系统十分轻薄

    来源:科技日报

    时间:2019-12-13

  • 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处最新Nature发文:RIPK1变异导致自身炎症疾病的分子机制

    2019年12月12日(北京时间),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周青课题组与哈佛大学医学院袁钧英课题组、复旦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王晓川课题组联合在《Nature》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A dominant autoinflammatory disease caused by non-cleavable variants of RIPK1”,报道了RIPK1变异导致新的自身炎症性疾病,揭示了致病分子机制,指导临床治疗缓解了病人的临床症状。 背景介绍自身炎症性疾病(autoinflammatory disease)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周期性发热,同时可伴有皮疹、淋巴结肿大、关节炎/关节痛、口腔溃疡、血管炎/血管病

    来源:浙江大学

    时间:2019-12-12

  • Cell:中国农业科学院报道植物祖先陆地化研究新发现

    在植物从水生到陆生,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化过程中,经历过很多重要的关键突破和进化创新,祖先植物陆地化是其中的重大事件之一。在基因组学时代,系统比较进化基因组学是从基因挖掘层面研究祖先植物陆地化分子基础的强有力策略。中国农业科学院基因组所程时锋团队发表了题为“Genomes of Subaerial Zygnematophyceae Provide Insights into Land Plant Evolution”的论文,证明了双星藻纲早期分化出来的一个新发现的基部陆生生活单细胞绿藻,Spirogloea muscicola,是所有陆地植物最近缘的共同祖先。这一研究发现公布在Cell杂志上,程时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9-12-11

  • Nature子刊:提高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新基因资源

    近日,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钱前院士研究团队联合中国水稻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完成的题为“The indica nitrate reductase gene OsNR2 allele enhances rice yield potential and nitrogen use efficienc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并揭示了可协同提高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新基因OsNR2的作用机制。研究利用籼稻9311和粳稻日本晴构建的重组自交系(RIL)群体,通过图位克隆发现了硝酸盐类似物氯酸盐(ClO3-)抗

    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

    时间:2019-12-11

  • Journal of Virology:杆状病毒在昆虫体内扩散机制

        近日,中国水稻研究所微生物资源与生物农药创新团队揭示了昆虫杆状病毒LEF5蛋白的核仁定位信号及其功能。该研究对杆状病毒在昆虫体内扩散机制的阐释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该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病毒学杂志(Journal of Virology)》上。  据陈国庆博士介绍,杆状病毒是一类特异感染节肢动物的双链环状DNA病毒。由于其防效高、对人畜无毒以及对环境安全等优点,杆状病毒被作为生物杀虫剂广泛应用于害虫防治。此外,杆状病毒也被开发成为高效的真核表达载体,应用于药物研发以及疫苗生产领域。而核仁是许多病毒感染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靶标,目前多种病毒编

    来源:中国水稻研究所

    时间:2019-12-11

  • 内蒙古首例冻融卵母细胞试管婴儿成功受孕

    记者10日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获悉,由该院马玉珍博士带领的生殖中心草原英才团队成功实施了自治区首例冻融卵母细胞试管婴儿手术。据介绍,该研究成果标志着自治区 “女性生育力的维持和重建”重大科研项目取得了重要进展,同时也标志着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辅助生殖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马玉珍博士介绍,接受冻融卵母细胞试管婴儿受孕的患者在取卵日,由于丈夫突发疾病不能到医院取精子,与患者充分沟通后,院方实施卵母细胞冷冻保存,丈夫身体恢复后,将冷冻的卵母细胞复苏解冻,体外培养3天,将发育良好的2个胚胎移植到女方子宫中,为患者施行冻融卵母细胞试管婴儿手术,使其成功受孕。冷冻保存技术是关键的辅助生殖技术之一,哺乳动

    来源:科技日报

    时间:2019-12-11

  • 北大学者Nature子刊揭示假尿苷合酶在miRNA加工和tRNA修饰中的新功能

    假尿苷修饰(Y)是细胞内RNA上最丰富的修饰,被称为RNA的“第五种核苷”, 它是由假尿苷合酶催化产生的。在tRNA、rRNA、snRNA等细胞内丰度高的非编码RNA上均发现有丰富的假尿苷修饰;近年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发现mRNA上也存在丰富的假尿苷修饰。然而,目前对Y和假尿苷合酶的功能和机制知之甚少。以最晚发现的假尿苷合酶家族PUS10为例:只有古细菌的pus10的部分tRNA底物被报道过,而人源的PUS10的功能和底物仍然未知。近期,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伊成器课题组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李默课题组上发表了题为“Differential roles of human PUS10 in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9-12-10

  • Leukemia:SPOP基因突变促进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分子机制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在我国其占所有恶性淋巴瘤的比例超过40%。在临床上属于侵袭性或中高度恶性淋巴瘤,因此受到广泛关注。在病理上,DLBCL可以分为活化B细胞来源(ABC)、生发中心来源(GCB)和少部分不能分类型三种。ABC型DLBCL来源于B细胞的浆母细胞阶段,基因病理学特征是NF-κB信号通路持续激活,从而导致细胞增殖活性和抗凋亡。近些年的研究发现上述作用归因于癌细胞中的B细胞受体相关信号途径成员的基因突变导致。其中MyD88基因在大约30%的ABC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发生激活突变。来自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陈继团队发表了题为“CRL3–SPOP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9-12-10

  • PNAS: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和三阴性乳腺癌的潜在药物靶点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和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肿瘤类型,预计仅在美国,2018年两者合计将有大于7万例新增病例,并导致超过1.6万人死亡(American Cancer Society 2018 Facts and Figures)。MM起源于恶性浆细胞增殖, 而TNBC则是一种由缺乏雌激素、孕酮和HER2受体导致的对大多数激素疗法具有耐药性的高度转移性乳腺癌。尽管MM和TNBC在生理表现或目前的药物干预方面没有明显的相似之处,但它们都依赖于26S蛋白酶体功能来维持正常的肿瘤生存。这

    来源:北京大学

    时间:2019-12-10

  • 南医大提出杀灭幽门螺杆菌的新方案

    新华社南京12月9日电 幽门螺杆菌是导致胃癌的“元凶”之一。记者从南京医科大学了解到,该校研究人员近日合成一种新型化合物,对幽门螺杆菌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且不易产生耐药性,目前已取得国家专利。据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毕洪凯教授介绍,人类是幽门螺杆菌唯一自然宿主,它不易被胃酸杀灭,目前通常使用抗生素对付幽门螺杆菌,但长期使用会使菌株出现耐药性,破坏胃肠道菌群平衡,产生一系列副作用。“我们的思路是研发新型抗菌药物,以减少抗生素使用。”毕洪凯说,课题组合成了一种亚麻酸锌小分子化合物,目前,这种化合物经过体内体外抑菌效果、胃黏膜组织病理修复、炎症因子调控、细胞和脏器损伤评价等研究,发现其能够有选择地杀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9-12-10

  • PNAS,Nature子刊两篇文章:DNA损伤修复调控的新机制

    在DNA复制过程中,PCNA蛋白围绕 DNA形成环状三聚体以增强DNA合成的持续性,当复制叉被DNA损伤位点阻挡时,PCNA蛋白的泛素化修饰启动跨损伤DNA合成途径,这一修复途径的激活帮助细胞规避更为严重的DNA双链断裂的产生。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郑晓峰研究组发表了题为“Cellular redox sensor HSCARG negatively regulates the translesion synthesis pathway and exacerbates mammary tumorigenesis” 的长篇研究文章,发现细胞氧化还原状态感受器蛋白HSCARG通过抑制PCNA的泛素化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9-12-09

  • 中科院学者最新Science文章

    12月5日,《科学》(Science)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毛方园、王元青与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孟津等学者关于早白垩基干兽类李氏源掠兽的研究成果:在下孔类脊椎动物演化中,曾经是一体化的听觉和咀嚼结构,受各自基因机制的调控,在兽类哺乳动物中分别适应自然选择以提高听觉和咀嚼的效率,呈模块式趋离演化;李氏源掠兽完好地展现了两个模块在基干兽类中演化分离节点的表型特征;分离的听觉和咀嚼模块,增强了它们的可变异性或可演化能力,成为兽类哺乳动物辐射演化可能的内在驱动因素之一。模块演化是演化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相结合的一个概念。生物体可在不同层次上分解为小的形态、发育或者功能单元;它们在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9-12-09

  • 汤富酬研究组与付卫研究组合作揭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发病机制

    结直肠癌在全球范围内是发病率第三、致死人数第四的恶性肿瘤(Beattie et al., 2005)(Carey, 2017; Church, 2016)。结直肠腺瘤是结直肠癌的癌前病变,根据组织学形态可以分为低级别腺瘤和高级别腺瘤,从低级别腺瘤到腺癌的序列发生需要10年以上时间。因此,深入解析低级别腺瘤向腺癌转化的分子机制对于结直肠癌的预防、早筛和治疗都有重要意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 FAP)约占全部结直肠癌的1%,FAP的遗传与APC抑癌基因密切相关,APC基因的胚系突变启动了大肠癌沿正常粘膜—低级别腺瘤—高级别腺瘤—癌的多阶

    来源:北京大学

    时间:2019-12-09

  • 同济大学教授Aging Cell发现调控阿尔茨海默症的新基因

    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 AD),俗称老年痴呆症,是中老年人群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发病隐匿,致病机制复杂,病因至今尚未明确。AD主要临床特征为记忆及认知功能障碍,且病情随年龄增长而日趋严重,最终导致行动能力、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完全丧失。AD严重危害了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给患病家庭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近期,来自同济大学生命科学院薛雷教授课题组题为“CHIP modulates APP-induced autophagy-dependent pathological symptomsin Drosophila”的研究论文,利用模式生物果蝇,在其神经系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9-12-06

  • Nature子刊:中科大学者解析人类疱疹病毒6B型近原子分辨率冷冻电镜结构

    人类疱疹病毒6型(HHV-6)属于疱疹病毒家族β疱疹病毒亚家族,根据其表面抗原不同,又被分为HHV-6A和HHV-6B两类密切相关的病毒类型。很多幼儿都会被HHV-6病毒感染,并可能产生发烧、腹泻、红疹等临床症状;HHV-6病毒能够在人体中终身潜伏,并在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中引发严重疾病,它在脑组织中的二次爆发将导致患者认知紊乱,残废或者死亡;研究显示,HHV-6病毒甚至还与阿兹海默症和癫痫有关。HHV-6病毒的感染造成了广泛的危害,但目前尚没有其病毒高分辨结构,以及基于结构的药物或者疫苗抗病毒方案。由于与宿主细胞高度黏合,HHV-6B很难实现体外增殖培养,这成为其原子分辨率结构解析的一大难题。&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9-12-06

  • 北京基因组所,山东大学最新Nature:人类精子和胚胎特有的染色体结构

    染色体三维结构是重要的表观遗传因素,与基因的表达调控密切相关。研究染色体三维结构在人类精子及早期胚胎中的动态变化和调控分子对于深入理解人类胚胎发育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意义。人类个体发育从精卵结合形成受精卵开始,经历早期胚胎发育过程,由一个细胞逐渐分裂分化形成一个含有上百种细胞类型、多种器官的复杂有机体,但人类精子和卵子受精后,细胞核中的染色体结构如何变化,哪些生物学分子会影响胚胎中的染色体结构变化,一直以来是未被解决的科学问题。此外,精子在形态和功能上与其他终末分化的细胞截然不同,染色体在人类精子中如何压缩折叠还并不清楚。近日,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刘江团队与山东大学附属生殖医院陈子江团队合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9-12-05

  • 肠道菌群紊乱与脓毒症相关器官损伤密切相关

    重症脓毒症是ICU危重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肠源性感染为其常见感染部位且影响脓毒症的临床预后情况,同时肠道菌群在维持肠道稳态中起到关键作用。但目前关于肠道菌群与脓毒症之间系统性的深入研究仍有缺乏。陈鹏课题组长期从事肠道菌群与多种疾病的研究,此次研究课题重点探究肠道菌群在脓毒症的发展中的潜在作用和系统性联系。近日,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教研室教授陈鹏课题组2015级基础医学专业本科生李娜等在国际著名期刊FASEBJournal(IF 5.391,JCR Q2)在线发表研究论文Enteric dysbiosis is associated with sepsis in patien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9-12-05

  • 重庆大学生科院Plos Genetics揭示生命早期环境压力决定动物寿命的机制

    重庆大学生科院生理学团队唐海清、庞珊珊课题组在动物衰老机制和寿命决定研究中取得新成果。研究论文“Histone acetylation promotes long-lasting defense responses and longevity following early life heat stress”在遗传学国际权威期刊Plos Genetics(Nature Index, 自然指数期刊)上发表。论文第一作者为周磊博士,通讯作者为唐海清讲师和庞珊珊教授,重庆大学为唯一单位。该项目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环境压力对动物的衰老速率有着重要影响。过度的环境压力往往造成细胞和机体损伤,缩短

    来源:重庆大学

    时间:2019-12-05


页次:527/1559  共31180篇文章  
分页:[<<][521][522][523][524][525][526][527][528][529][53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