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浙江大学Immunity发文:阐述硒调控T细胞分化的新机制

    2021年8月2日,我院靳津课题组和浙江大学邵逸夫医院曹倩课题组合作在Immunity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Multiomic analyses reveal a critical role of selenium in controlling T cell differentiation in Crohn’s disease”的研究论文,解析了微量元素硒调控CD患者Th1细胞分化的机制。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是指原因不明的一组非特异性慢性胃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克罗恩病(Cro

    来源: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

    时间:2021-08-04

  • 空间飞行微重力对拟南芥DNA甲基化水平的影响及其传代效应

      2021年7月2日,国际学术期刊Communications Biology在线发表了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光合作用与环境生物学实验室蔡伟明研究组题为 “Potential evidence for transgenerational epigenetic memory in Arabidopsis thaliana following spaceflight” 的研究论文。这是在前期利用“实践十号”返回式卫星发现空间飞行微重力对植物DNA甲基化水平影响 (Xu. et al, npj Microgravity, 2018) 的基础上开展的后续研究。进一步揭示了空间微重力对DNA甲

    来源: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

    时间:2021-08-04

  • Oncogene:胃肝样腺癌的基因组学特征和潜在治疗靶点

      胃肝样腺癌(Hepatoid adenocarcinoma of the stomach, HAS)是临床上一种非常罕见,但恶性程度很高的胃部肿瘤。该肿瘤侵袭性极强,患者易出现肝脏和淋巴结的转移,患者预后极差。此肿瘤最早于1985年由日本学者所报道,因在组织形态学上能同时观察到胃腺癌及肝细胞肝癌特征故而得名。此外,此肿瘤高表达肝癌相关的分子标志物如AFP以及GPC3,血清学检测AFP升高常为其重要的临床特征。目前,手术切除是胃肝样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但对胃肝样腺癌的基因组和转录组特征的认知仍非常缺乏。 近日,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胃肠外科季加孚教授团队和

    来源: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

    时间:2021-08-03

  • 常吃维生素C能抗癌?西湖大学团队:没有明确因果关联

    中新网杭州7月30日电(童笑雨 张弛)维生素C是人体必要的微量营养素之一,有人甚至长期服用用以对抗和预防癌症。事实真的是这样吗?7月30日,记者从西湖大学、西湖实验室人类营养与流行病实验室得到答案:维生素C与多种高发病率癌症之间没有明确的因果关联。维生素C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能和清除体内自由基的潜力。关于维生素C与疾病之间的因果关系,早有科学家进行研究。他们大多采取传统的流行病学方法,如在队列人群中研究膳食或者血液维生素C水平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但因为有很多混杂因子的干扰,这些方法难以实现准确评估。为此,西湖大学、西湖实验室人类营养与流行病实验室(下称“郑钜圣实验室”)另辟蹊径。他们先尝试找到影响

    来源:中新网

    时间:2021-08-02

  • 秦燕研究员课题组和北京科技大学合作在糖尿病伤口愈合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21年7月26日,Biomaterials期刊发表了秦燕研究员课题组与北京科技大学温永强教授的合作研究成果,题为“Nanofibrous composite aerogel with multi-bioactive and fluid gating characteristics for promoting diabetic wound healing”。该项工作制备了具有不对称润湿特性的 Janus 纳米纤维气凝胶,其具有优异的抗菌和抗氧化特性,可协同促进伤口愈合。在糖尿病小鼠模型中的实验表明,Janus纳米纤维气凝胶可以防止伤口周围组织浸渍,缩短炎症阶段,促进糖尿病伤口愈合。  皮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时间:2021-08-02

  • 中科院《Nature》揭示抗抑郁药氯胺酮靶向人源NMDA受体的分子机制

      2021年7月28日23时,《自然》期刊在线发表题为《氯胺酮作用于人源NMDA受体的结构基础》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罗成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竺淑佳课题组合作完成。该研究通过冷冻电镜解析了NMDA受体结合快速抗抑郁药氯胺酮的三维结构,确定了氯胺酮在NMDA受体上的结合位点,并进一步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分析了氯胺酮与受体的结合模式,结合电生理功能实验,阐明了氯胺酮与NMDA受体结合的分子基础。该研究为靶向NMDA受体设计新型抗抑郁药的研发提供了重要基础。  抑郁症影响了全球3亿多人口,每年有近80万抑郁患者自杀。传统的抗抑郁药多数作用于单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时间:2021-07-29

  • 复旦大学生科院Cell Research发文:靶向自噬的降脂化合物(LD-ATTEC)

    许多疾病由特定的生物大分子积累引起,而特异性降解这些致病分子可以从根本上干预或治疗疾病,具有重要的科学及临床价值,给生物医药领域带来革命性进展。近年主要由美国科学家原创发展的PROTAC(PROteolysis TArgeting Chimera)等靶向降解技术是医药产业界的热点,可特异靶向降解致病蛋白,但对于非蛋白类的生物大分子,如脂类,核酸和衰老的细胞器等的降解无能为力。7月8日,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鲁伯埙与丁澦课题组合作在《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杂志上发表文章《利用自噬小体绑定化合物降解脂滴》(“Degradation of lipid droplets by chim

    来源:复旦大学

    时间:2021-07-29

  • 北大Nature最新发文:SAR1B感知细胞内亮氨酸浓度调控mTORC1活性

    细胞如何感知营养物质状态从而协同调控生长是生命科学的基本问题。营养物质包括氨基酸、葡萄糖和脂肪酸等。其中,细胞通过mTORC1复合物感受氨基酸浓度,并据此调节蛋白质合成和细胞生长。各种氨基酸的浓度会被其对应的感受器蛋白感知到(即氨基酸受体)。2021年7月21日,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分子医学研究所、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刘颖教授课题组在Nature在线发表题为“SAR1B senses leucine levels to regulate mTORC1 signalling”的研究论文,报道亮氨酸受体蛋白SAR1B对mTORC1的调控机制及其重要的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1-07-29

  • 山东大学张澄教授团队在心血管疾病基础研究中取得系列重大进展

    近日,教育部和国家卫健委心血管重构与功能研究重点实验室张澄教授团队在心血管疾病基础研究中取得系列重大进展,在《科学转化医学》(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氧化还原生物学》(Redox biology)、《治疗诊断学》(Theranostics)等国际一流专业期刊连续发表多篇研究论文,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高度关注。腹主动脉瘤(AAA)是一种潜在的致命性大血管疾病,一旦发生破裂,死亡率高达85%-90%。然而,AAA的发病机制一直未明,导致治疗药物的缺如。建立与人类AAA近似的动物模型,是进行AAA基础研究的前提。目前,Daugherty教授发明的血管紧张素II(

    来源:山东大学

    时间:2021-07-29

  • 香港科技大学|深海管虫的基因组秘密

    海底管蠕虫生活在深海热液喷口和冷泉生态系统中,其特点是黑暗、高压和有毒物质的浓度往往很高,这种极端环境中常见的生物,众所周知,它们的生存和快速生长归功于生活在体内的共生硫化物氧化细菌。在没有消化系统的情况下,管虫依靠硫化物氧化的内共生细菌,这些细菌藏匿在一个称为滋养体的特殊内部器官中,并依靠一个独特的氧气、硫化物和二氧化碳输送系统来促进共生。然而,由于缺乏基因组资源,这种管蠕虫和它们共同生活的细菌之间互补的“联姻”背后的成功仍然是未知的。现在,由香港科技大学海洋科学系主任教授钱培元教授和邱建文教授组成的联合研究小组,香港巴蒂斯特大学生物系教授——在南海的一个寒冷的深渊中收集并收集了大约1400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21-07-29

  • 香港大学,厦门大学Science子刊合作发文:一种新型冠状病毒重组蛋白疫苗

    近日,厦门大学夏宁邵教授团队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科学》子刊《科学·转化医学》(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发表了题为“A recombinant spike protein subunit vaccine confers protective immunity against SARS-CoV-2 infection and transmission in hamster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开发了一种基于重组刺突蛋白和创新佐剂的新型冠状病毒重组蛋白疫苗,在多种动物模型中验证了该疫苗的免疫原性和有效性,为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提供了一种新的候选疫苗。由严重急性呼

    来源:厦门大学

    时间:2021-07-28

  • 厦大学者Science Advances上发文揭示疟原虫按蚊传播的关键分子

    疟原虫每年导致数亿人口感染疟疾和超过40万人死亡。,疟疾传播严格依赖雌性按蚊。疟疾病人被按蚊叮咬吸血后,疟原虫伴随血液作为“食物”进入按蚊消化道-中肠。为了避免被消化酶分解,疟原虫进化出复杂而高效的感染、寄生和传播的适应性机制。在中肠肠腔内,疟原虫受精形成合子(Zygote),进一步变形成新月形并且会运动的动合子(Ookinete),只有动合子穿越中肠上皮,定植在中肠基底体腔侧,疟原虫才真正建立按蚊感染。动合子穿越按蚊中肠上皮时,是否引发按蚊的宿主免疫识别和清除、疟原虫如何躲避按蚊的宿主识别等问题,迄今为止,依然没有完整的答案。2021年7月,袁晶教授课题组在Science Advances杂

    来源:厦门大学

    时间:2021-07-28

  • 中国学者Nature子刊发文:调节性T细胞外泌体智能递送VEGF抗体

          调节性T细胞外泌体递送VEGF抗体用于小鼠CNV的治疗:a. rEXS-cL-aV构建、时空耦合递送和抗VEGF-抗炎协同治疗的示意图;b. rEXS-cL-aV透射电镜图;c. rEXS-cL-aV延长在小鼠眼内滞留时间及增强眼底CNV部位富集;d.小鼠CNV病灶基底荧光血管造影分析;e.脉络膜组织切片中血管内皮细胞(CD105)、巨噬细胞(F4/80)、VEGF的分析基于可转化的材料组分和巧妙的设计思想,创建智能递送系统,是提高已批准药物疗效的重要策略。近日,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北京朝阳医院、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合作,

    来源: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时间:2021-07-28

  • 北大学者发文:硫化氢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新机制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及湖北省武汉市儿童医院相关研究人员于今年上半年在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IF: 10.5)发表题为“Persulfidation of transcription factor FOXO1 at cysteine 457: A novel mechanism by which H2S inhibits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 proliferation”的研究论文,揭示了硫化氢(hydrogen sulfide, H2S)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 VS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1-07-27

  • 果糖-1,6-二磷酸醛缩酶B调控胰岛素受体信号通路新机制

      2021年7月22日,国际学术期刊Hepatology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尹慧勇研究组题为“ALDOB Depletion Promotes Hepatocellular Carcinogenesis through Activating Insulin Receptor Signaling and Lipogenesis”的研究成果。该研究揭示了糖代谢关键酶——果糖-1,6-二磷酸醛缩酶B(Fructose-1,6-bisphosphate aldolase B, ALDOB)通过直接与胰岛素受体(Insulin receptor, IR)相互作用反馈调控胰岛素信号通路及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

    时间:2021-07-26

  • 徐华强课题组Science发文:ATP结合状态下抑制型AMPK复合物的高分辨率结构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徐华强课题组与美国温安洛研究所(Van Andel Institute)Karsten Melcher等多个课题组合作,于北京时间2021年7月23日以Structure of an AMPK complex in its inactive, ATP-bound state 为题在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在线发表了关于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的重要研究成果。该团队利用Cryo-EM 技术首次解析了ATP结合状态下的抑制型AMPK复合物的高分辨率结构,阐述了AMPK的活性调节机制,提出了AMPK激活、失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时间:2021-07-24

  • 北大学者Nature最新发文:SAR1B感知细胞内亮氨酸浓度调控mTORC1活性

    细胞如何感知营养物质状态从而协同调控生长是生命科学的基础问题。营养物质包括氨基酸,葡萄糖和脂肪酸等。其中,细胞通过mTORC1复合物感受氨基酸浓度,并据此调节蛋白质合成和细胞生长。各种氨基酸的浓度会被其对应的感受器蛋白感知到(即氨基酸受体)。2021年7月21日,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分子医学研究所、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刘颖课题组在Nature杂志在线发表题为SAR1B senses leucine levels to regulate mTORC1 signalling的研究论文。报道了亮氨酸受体蛋白SAR1B对mTORC1的调控机制,及其重要的生理病理意

    来源:北京大学

    时间:2021-07-23

  • SIRT5对急性心肌梗死的保护机制

      2021年7月22日,国际学术期刊《Frontiers in Cell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与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合作完成的论文"Cardio-protective role of SIRT5 in response to acute ischemia through a novel liver-cardiac crosstalk mechanism"。合作团队在小鼠模型中发现急性心肌梗死造模手术可诱导肝脏Sirtuin5(SIRT5)的表达水平升高,并促进一系列功能蛋白发生去酰基化修饰;在此基础上通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时间:2021-07-23

  • eLife:唐世明发现猕猴视觉皮层V4中表征中等复杂度形状特征的功能区

      视觉的形状信息主要由大脑视觉皮层的腹侧通路(V1-V2-V4-IT)处理,这个过程中发生了由简到复杂的特征整合。初级视皮层V1主要编码简单、局部的特征如线段的朝向,而较高级的皮层IT主要编码较为复杂、整体的特征如物体类别。而这些视觉皮层的功能构建,如V1中的朝向区和IT中的特征柱也已广为人知。然而,对于位于它们中间的视皮层V4,虽然人们已经知道V4的神经元可以编码中等复杂度的特征,但并不知道这些特征是否也由特定功能区编码,V4的功能构建也未被完全揭示。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北京大学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唐世明团队在Elif

    来源: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1-07-23

  • Molecular Cell:知名学者解析线性泛素化调控血管生成的新机制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生命组学研究所的张令强团队和贺福初团队联合哈佛大学医学院的魏文毅团队和中科院微生物所的刘翠华团队近日在《Molecular Cell》杂志上发文,解析了线性泛素化调控血管生成的新机制。泛素化通过泛素链与底物的结合来控制蛋白质降解和信号转导,最终影响每一个细胞过程。通过N端甲硫氨酸残基(M1)连接形成的泛素链又称为线性泛素链,在NF-kB介导的炎症和免疫应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线性泛素链组装复合物(LUBAC)由泛素连接酶HOIP和两个调节亚基HOIL-1L和SHARPIN组成,负责在NEMO、RIPK1、RIPK2等底物上形成线性泛素链。OTULIN则是一种特异性去除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21-07-21


页次:468/1559  共31180篇文章  
分页:[<<][461][462][463][464][465][466][467][468][469][47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