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人工智能推测:美国新冠肺炎疫情较大概率于2019年9月前后已开始流行

    新华社北京9月22日电 中科院预印本平台(ChinaXiv)22日发布的一项基于大数据建模分析的新冠肺炎疫情起源时间研究结果表明,美国新冠肺炎疫情较大概率于2019年9月前后已开始流行。病毒溯源对传染病防治至关重要,此前一系列研究显示,美国、西班牙、法国、意大利、巴西等多国早在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国暴发前就已出现遭病毒侵袭的痕迹。该研究认为,结合数学模型和人工智能技术对传染病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可以揭示传染病流行规律。研究人员依据传染病传播模型和大数据分析的方法,建立优化模型,基于已公开数据对美国东北部12州和中国武汉市、浙江省等地的疫情起源时间进行了推断——研究结果显示,对于美国东北部这12州,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1-09-24

  • 浙江大学、上海药物所合作发表Nature文章:揭秘糖蛋白激素作用机制

      2021年9月22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徐华强/蒋轶团队,联合浙江大学张岩团队,在Nature杂志上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Structures of full-length glycoprotein hormone receptor signaling complexes”,首次解析了糖蛋白激素GPCR,即全长黄体生成素/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受体(luteinizing hormone/choriogonadotropin receptor, LHCGR)处于失活状态和多种激活状态下的四个结构。该工作揭示了绒毛膜促性腺激素(CG)识别LHCGR的分子机制,揭示了1期临床实验的小分子化合物O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21-09-23

  • 山东大学发现Smek1在脱髓鞘疾病中发挥保护作用

    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的刘奇迹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近日发现,Smek1在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中发挥保护作用。这项发表在《Journal of Neuroinflammation》上的成果拓宽了我们对脱髓鞘发病所涉及到的遗传因素的了解。近年来,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了严重影响。临床上比较常见的脱髓鞘疾病包括多发性硬化症和视神经脊髓炎等。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是多发性硬化症(MS)的一种动物疾病模型,其特征是免疫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异常免疫功能引起脱髓鞘。目前,尚不清楚遗传因素如何促成了MS和EAE中的神经炎症。SMEK1是蛋白磷酸酶4(PP4)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21-09-23

  • Nature Communications:北大学者揭示蓝细菌藻胆体光能传递的结构基础

      2021年9月17日,北京大学赵进东院士课题组与高宁教授课题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题为“Structural Insight into the Mechanism of Energy  Transfer in Cyanobacterial Phycobilisomes” 的研究论文。论文利用冷冻电镜技术首次解析了两种蓝细菌藻胆体(Phycobilisomes, PBS)的高分辨结构,并结合生化试验,首次证明了PBS亚基上的芳香族氨基酸直接参与光能传递(excitation energy transfer,EET)。  光合作用是

    来源: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1-09-22

  • 中国首个CAR-T疗法:患者的癌细胞在两个月内被清除

    中国首个CAR-T治疗:患者的癌细胞在两个月内被清除。花费约120万人民币,约18.6万美元。在美国,类似的治疗费用在37.3万到47.5万美元之间。近日,一针120万元的注射剂可以让癌细胞消失,让大家的眼睛都亮了:癌症患者有救了吗?中国首个获批的CAR-T药物阿基仑赛注射液(Yikaida)于今年6月获准上市。这种抗癌药物是一种“CAR-T”疗法,在中国首次应用。人体的免疫细胞被用来治疗肿瘤。然而,每剂120万元的价格仍然让很多人感到惊讶。  中国首例接受CAR-T细胞治疗的患者。癌细胞在两个月内就被清除来自上海的陈女士成为中国第一个接受CAR-T细胞治疗的人。据《健康时

    来源:medicaltrend

    时间:2021-09-18

  • 上海交大最新发文:阿尔茨海默病病理过程转录后调节新机制

    全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418-021-00865-1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一种渐进性、多因素驱动的复杂神经退行性疾病,揭示AD早期病理生理变化的关键动因和分子调控机制具有重要科学价值。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王昊教授与上海中医药大学陈红专教授联合团队在Nature旗下学术期刊Cell Death & Differentiation在线发表题为“Circular RNA Cwc27 contributes to Alzheimer’s disease pathogenesis by repressin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时间:2021-09-18

  • Genome Med:EB病毒阳性胃癌肿瘤细胞与EB病毒共进化特征

      胃癌全球范围内致死率排名第三,患者五年生存率通常不到40%,其中约10%的胃癌与EB病毒(EBV)相关。相比于EBV阴性胃癌,EBV阳性胃癌(EBV associated gastric carcinomas,EBVaGCs)具有独特的分子特征,包括PIK3CA高频突变,CDKN2A表达缺失,高甲基化,以及9p24.1扩增等,表明EBV在EBVaGCs的肿瘤发生过程中可能扮演着重要角色。有研究提出,癌症恶化前的遗传变化与EBV感染有关。然而,EBVaGCs肿瘤发生的分子时序以及介导其发展的驱动事件仍待阐述。        2021年9月8日,北京大

    来源: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

    时间:2021-09-17

  • 中国学者合作发表川崎病单细胞免疫图谱最新研究成果

      2021年9月14日,由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和上海市儿童医院、上海国际人类表型组研究院等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合作完成的川崎病外周血单细胞免疫图谱的绘制工作,在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该论文名称为“Single-cell RNA sequencing of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from acute Kawasaki disease patients”。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 KD)是一种急性全身发热疾病,为儿童期最常见的一种急性自限性血管炎,好发于婴幼儿,可见于学龄儿童,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

    时间:2021-09-17

  • Advanced Science发现饮食诱导产热的关键蛋白并揭示其作用机制

      肥胖是一种慢性疾病,可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非酒精性脂肪肝、肿瘤等,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随着经济发展和久坐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扩散,肥胖的患病率呈快速增长。至2020年,我国成年居民的超重和肥胖人数已经超过50%,总人数位居世界第一,肥胖已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公共健康问题。长期能量摄入超过能量消耗造成脂肪累积是肥胖发生的根本原因,因此,减少能量摄入或促进能量消耗是防治肥胖的策略。然而,迄今为止,临床应用的减肥药物多通过抑制食欲而实现减重,因作用于中枢可产生诸多不良反应,难以满足临床减重需求。促进能量消耗是实现减重的另一理想策略,但目前临床尚无相关药物,因此一直是代谢

    来源: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时间:2021-09-16

  • Cancer Research:上海药物所发现高胆固醇血症促进膀胱癌发展的新机制

      2021年9月3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黄锐敏团队、复旦大学严俊团队联合南京大学附属鼓楼医院郭宏骞团队,在Cancer Research杂志上发表题为“Oxidiz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 links hypercholesterolemia and bladder cancer aggressiveness by promoting cancer stemness”的研究论文,报道了高胆固醇血症引起的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 ox-LDL)通过调控肿瘤细胞干性,进而促进膀胱癌的进展的机制。  当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时间:2021-09-16

  • 陆林院士团队揭示肠道菌群参与介导睡眠剥夺引起的认知受损

    睡眠是一个复杂的节律性生理过程,对人类健康至关重要。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睡眠剥夺已经越来越常见,引起人们认知功能受损、日间工作能力降低、健康状况下降,成为备受关注的健康问题之一。长期睡眠不足还会使得人们罹患各种疾病的概率大幅增加,代谢紊乱、皮肤衰老、肥胖、高血压甚至诱发癌症。睡眠剥夺引起认知功能受损的病理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既往人们普遍认为认知功能完全由中枢神经系统调节,直到近年来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提出了“微生物-肠-脑轴”的概念,认为体内肠道菌群的组成及其代谢活动也会对机体的脑功能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在我们的身体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微生物,尤其在肠道内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1-09-15

  • 低氧促进AGO2线性泛素化修饰调控肿瘤发生发展新机制

    肿瘤低氧微环境是实体瘤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低氧状态与许多肿瘤特性(hallmark)息息相关,包括促进细胞增殖、血管生成、代谢重编程、浸润转移,和放化疗抵抗等。低氧驱动细胞转化的机制包括转录调控、表观遗传调控、蛋白质翻译/翻译后修饰调节等,其中由低氧诱导因子(Hypoxia-inducible factors, HIFs)所介导的转录调控是细胞低氧感知和适应机制中最重要的调控方式。研究发现低氧刺激下细胞中有大量mRNA水平发生了改变,而这一现象却无法用已知的分子机理(例如HIFs介导的相关通路等)进行解释。因此,细胞在低氧胁迫下的适应性调节机制以及低氧驱动肿瘤发生发展等方面仍存在许多未解问题,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时间:2021-09-15

  • 通过单细胞基因组测序揭示肝细胞癌的双相拷贝数演化模型

    2021年9月1日,胃肠病学领域学术期刊Gastroenterology以长文形式在线发表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肿瘤转化研究中心张宁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在题为“Single cell DNA sequencing reveals punctuated and gradual clonal evolution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的研究论文中,研究人员综合利用单细胞测序、模型构建和大规模数据及实验验证,系统探究了肝癌单细胞层面的基因组特征,首次提出了肝癌的间断和渐进的双相演化模式(DPCNE),揭示了肝癌中双相演化模式与肿瘤内内异质性以及预后的关系,首次在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1-09-13

  • 中国学者NSMB发文:激肽选择性识别和缓激肽受体激活的分子机制

      2021年9月9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蒋轶/徐华强团队联合王明伟团队,在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上发表了题为“Molecular basis for kinin selectivity and activation of the human bradykinin receptors”的研究成果,首次报道了两类激肽即Des-Arg10-kallidin和缓激肽(Bradykinin)分别结合缓激肽受体B1R和B2R两种亚型复合体的近原子分辨率结构,揭示了激肽选择性识别及其受体激活的分子机制。  激肽及其受体是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时间:2021-09-13

  • 中科院学者Cell Stem Cell发文:成年人不再长高的生理机制

        哺乳动物的骨骼在出生后会快速生长,但进入青春期(adolescence)后,快速增长(lengthening)的模式会逐渐转变成缓慢的增粗(thickening)。这种青春期前后骨骼生长模式变化的机制是什么?为什么成年之后身体不再长高?长期运动能促进骨骼生长吗?  9月8日,国际学术期刊Cell Stem Cell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周波研究组组最新研究进展“Tracing the skeletal progenitor transition during postnatal bone formatio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21-09-10

  • 陆林院士团队最新发文:肠道菌群介导了睡眠剥夺引起的认知受损

    睡眠是一个复杂的节律性生理过程,对人类健康至关重要。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睡眠剥夺已经越来越常见,引起人们认知功能受损、日间工作能力降低、健康状况下降,成为备受关注的健康问题之一。长期睡眠不足还会使得人们罹患各种疾病的概率大幅增加,代谢紊乱、皮肤衰老、肥胖、高血压甚至诱发癌症。睡眠剥夺引起认知功能受损的病理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既往人们普遍认为认知功能完全由中枢神经系统调节,直到近年来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提出了“微生物-肠-脑轴”的概念,认为体内肠道菌群的组成及其代谢活动也会对机体的脑功能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在我们的身体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微生物,尤其在肠道内,有一个肠

    来源:北京大学

    时间:2021-09-10

  • 上海交大学者创新提出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亚临床心脏受损早期诊断标准

    近日,近期,消化领域著名国际期刊《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临床胃肠病和肝病学》)杂志在线发表了附属仁济医院消化科马雄教授与心内科卜军教授团队合作的原创性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通过心脏核磁共振(CMR)探究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心脏早期累及的特点,揭示了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在早期即存在亚临床心脏受累的特征表现,为临床早筛早治提供依据。肝硬化性心肌病是终末期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的并发症之一,致死率高,但无心脏症状的早期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是否存在亚临床心脏累及并不明确。EARLY-MYO-PBC是一项研究者发起的前瞻性跨学科研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时间:2021-09-10

  • 中科院学者Science子刊发现植物种子铁含量关键基因

     2021年9月4日,Science子刊Science Advances 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晁代印研究组题为 “NPF transporters in synaptic-like vesicles control delivery of iron and copper to seeds”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鉴定到长久以来植物营养学家所关注的植物中铁运输关键基因NAET1和NAET2,发现这两个基因编码蛋白能够以类似动物神经递质释放的方式将铁运输关键小分子化合物nicotianamine (NA)分泌到细胞外,从而帮助植物

    来源:植生所

    时间:2021-09-10

  • 北大学者发现并命名人口腔来源二氧化碳噬纤维属新菌种

    近日,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助理研究员张翼飞研究团队从慢性牙周炎患者重度病变位点的龈下菌斑中分离出两株细菌,经鉴定为二氧化碳噬纤维属的新物种,并命名为牙周二氧化碳噬纤维菌(Capnocytophagaperiodontitidis)。研究人员对分离株进行了完整的多相分类研究,日前该新物种的发现和命名已得到专业认可,相关研究论文已在线发表于细菌分类学权威杂志——《国际原核生物系统学委员会会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atic and Evolutionary Microbiology)(https://doi.org/10.1099/ijsem.

    来源:北京大学

    时间:2021-09-10

  • 成功建立早期人类胚胎发育的干细胞模型

           广州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昆明理工大学灵长类动物转化医学研究所、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和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KAUST)的科学家们创造了类似胚泡的结构,可以仅从干细胞生成细胞或组织,以替代丢失或损坏的组织。与胚泡相似的细胞结构的创造使科学家能够建立一个模拟人类胚胎发生最早时刻的体外模型。胚泡是哺乳动物胚胎发生过程中发育的第一个结构。囊胚在受精后5天左右形成,在植入子宫之前,囊胚包含胚胎的前三种细胞谱系,这对健康发育和器官形成至关重要。伦理问题严重限制了使用人类胚泡来研究胚胎发育,这导致了对人类胚胎发生及其与发育缺陷的联系的有限理解。“为了

    来源:Cell Discovery

    时间:2021-09-09


页次:464/1559  共31180篇文章  
分页:[<<][461][462][463][464][465][466][467][468][469][47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