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洪学传/肖玉玲团队《Chem. Rev.》:多种类型的无机/有机近红外IIa/IIb荧光团的设计策略到分子成像和治疗

    近红外二区成像窗口(NIR-II,1000-1700 nm)的发现为非侵入性光学活体成像在生物医学研究和临床应用创造了绝佳的机会。另外,近年新兴的生物透明NIR-IIa/IIb 区(NIR-IIa,1300-1400 nm;NIR-IIb,1500 -1700 nm)因具接近零的组织自发荧光和更深的组织穿透在近年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兴趣,被认为能够推动光学生物成像的临床转化。然而,荧光团的设计仍然面临发射波长,量子效率,生物相容性与药代动力学特性等关键性问题基于此,近日,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西藏大学洪学传/肖玉玲教授课题组、韩国高丽大学Jong Seung Kim教授以及成都中医药

    来源: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时间:2021-12-03

  • Nucleic Acids Res | 周宇课题组构建综合多维度病毒感染组学数据库-MVIP

        病毒无处不在,并且种类和数量繁多。一些病毒的感染会导致严重疾病包括癌症,比如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卡波氏肉瘤病毒(KSHV)以及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等。病毒感染通常会导致宿主内部不同分子机器的失调,比如基因表达失调和RNA加工异常等。为了更好地理解病毒感染的机制以及致病机理,需要进一步研究病毒感染情况下宿主细胞响应的详细分子机制。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个涉及不同病毒感染不同物种或组织的病毒-宿主互作的多组学数据库,方便科研工作者能够更好地整合挖掘病毒感染相关的高通量测序数据,从而促进对病毒感染及其致病机制的

    来源: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时间:2021-12-03

  • The Innovation 蓝柯/陈宇/严欢团队与湖北省疾控中心蔡昆团队合作揭示新冠病毒肺炎康复者中和抗体持久性及交叉保护性规律

    近日,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蓝柯/陈宇/严欢团队与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蔡昆团队通力合作,在新型冠状病毒康复者体内中和抗体的持久性和交叉保护活性研究中取得了新进展,该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The Innovation(《创新》)上,题为“Antibody neutralization to SARS-CoV-2 and variants after one year in Wuhan, China“。  图1. 研究成果小结 2019年末,武汉爆发新冠肺炎疫情。得益于强有力的防控措施,疫情于2020年4月得到有效控制。研究者通过收集在此期间

    来源: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时间:2021-12-03

  • Autophagy | 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于学杰研究组在布尼亚病毒SFTSV致病机制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新闻网讯(通讯员周传敏、田业胜)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于学杰研究组在布尼亚病毒SFTSV(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致病机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发现了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自噬交互模型,首次阐明了布尼亚病毒SFTSV感染后利用自噬进行的动态装配及释放过程,相关成果发表在生物学权威期刊Autophagy(《自噬》)。论文题目为“Bunyavirus SFTSV exploits autophagic flux for viral assembly and egress”(《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利用自噬作为病毒装配及释放平台》)。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于20

    来源: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时间:2021-12-03

  • Molecular Therapy|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殷雷研究组在Cas12a降脱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Molecular Therapy》(IF: 1

    来源: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时间:2021-12-03

  • 苏州医工所高欣团队联合山东省肿瘤医院构建小细胞肺癌脑转移风险图谱

      小细胞肺癌是肺癌的基本类型之一,与非小细胞肺癌相比,其肿瘤倍增速度更快,恶性程度更高。放化疗是小细胞肺癌首选治疗方案,然而即便治疗后肿瘤得到完全缓解,小细胞肺癌也极易发生转移,尤其发生脑转移的概率高达70%以上,一旦发生脑转移,此类患者的平均生存期只有3-5个月。大量临床试验表明,对患者进行预防性脑照射,即在未发现脑转移时,对脑部进行放射治疗,消灭可能存在的微小转移灶,可将小细胞肺癌的脑转移发生率降低54%,从而显著提升患者生存率。然而,预防性脑照射又会导致50% - 90%的患者发生放射性脑损伤,造成认知功能下降甚至痴呆,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如何既要实现预防性照射,又要避免放射性脑损伤

    来源: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时间:2021-12-03

  • 苏州医工所董文飞课题组开发配位响应型可降解生物材料用于乳腺癌治疗

      部分化疗药物(阿霉素、紫杉醇和奥沙利铂等)可通过引起肿瘤细胞免疫原性死亡(Immunogenic Cell Death,ICD),解除肿瘤微环境的免疫抑制,提高患者对免疫治疗的响应率,从而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然而化疗药物在递送过程中仍面临释放过程不够可控和肿瘤免疫微环境调控性弱等挑战。因此,构建一种智能药物递送载体实现化疗药物的可控释放和免疫调控,对提高肿瘤的化疗-免疫综合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介孔二氧化硅(介孔硅)纳米材料具有合成简单、结构可控、化学剪裁性和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如何围绕肿瘤微环境中微酸、乏氧、高氧化还原等特征,设计可响应肿瘤微

    来源: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时间:2021-12-03

  • 苏州医工所缪鹏课题组在DNA逻辑电路构建方面取得进展

      基于DNA碱基之间的互补配对原则,可以设计组装多种复杂的二级结构,进而开发出具有特定功能的DNA分子器件,包括分子开关、纳米机器、分子框架、逻辑电路等。这些分子器件不仅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能源、信息、生物计算等研究领域内都具有重要的意义。DNA逻辑门是将DNA等生物分子或其他外界信息作为输入(input),通过DNA结构变化引发的各种表征结果作为输出(output),布尔运算后可以使得各种输入之间的相互识别关联关系得以明确。此外,通过将前一个逻辑门的输出作为后一个逻辑门的输入,可以构建多个级联的逻辑门,即逻辑电路。逻辑电路的组合、信号输出方式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具有

    来源: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时间:2021-12-03

  • 苏州医工所杨晓冬课题组提出一种基于谐波函数分解的阵列匀场线圈设计理论

      磁共振设备中磁场均匀性要求极高,需要达到ppm量级的变化幅度,研究主动匀场提高磁场均匀度十分必要。传统磁共振匀场设计针对球谐函数正交基设计多组匀场线圈,存在交叉项的问题。而组装过程中多组线圈之间的位移也可能引入高阶的磁场污染,直接导致匀场迭代过程十分耗时。此外,数十层球谐函数匀场线圈组也占用大量的磁体内部空间,不适用于紧凑型的磁体应用。    阵列线圈(也称“多线圈”)技术利用分布在圆柱表面上的一组线圈直接产生目标磁场分布,适用于紧凑型磁共振设备匀场应用。传统的阵列线圈组匀场技术研究主要针对超导磁共振设备,而对于紧凑型的Halbach磁体的阵列线圈截止至目前还没有相关研究出现

    来源: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时间:2021-12-03

  • 苏州医工所高欣团队联合山东省肿瘤医院构建非小细胞肺癌化疗/靶向治疗疗效精准预测模型

      肺癌是全球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并高居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与死亡率首位。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占87%,其中超75%的患者初诊时已处于中晚期,化疗/靶向治疗是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首选的治疗方案。然而化疗/靶向治疗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部分患者对化疗/靶向治疗没有响应,这种情况对治疗毫无益处,甚至造成无法逆转的身体损伤。目前,没有临床指南指导医生治疗前评估化疗/靶向治疗效果,导致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总体治疗效果不理想,五年生存率低于15%。因此,针对治疗前预测手段的缺失,开展非小细胞肺癌化疗/靶向治疗疗效预测,对个性化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高

    来源: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时间:2021-12-03

  • 苏州医工所张运海课题组在三维粒子追踪领域取得进展

    在生命科学、药物研发等领域,纳米粒子定位及追踪技术具有广泛需求。外泌囊泡、病毒和纳米药物载体是生物体内常见的纳米粒子,它们的动态转运是实现胞间通讯、侵袭感染、药物递送等功能的重要过程。因此,实时捕捉这些粒子的胞内外运动在探寻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及药物转化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这对于阐明疾病发病、病毒动态侵染宿主细胞机制等关键科学问题,以及推动纳米药物研发转化至关重要。 近日,苏州医工所张运海课题组在粒子三维追踪领域上取得进展,通过相位调控将粒子难以提取的轴向信息编码为易于提取的点扩散函数的角度或形状信息,实现了纳米粒子的三维追踪。其设计了两种新型点扩散函数:2π-双螺旋点扩散函数与拼接指数函数点扩散

    来源: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时间:2021-12-03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多模态智能移动助行器研发”项目启动会顺利召开

      10月31日上午,由中科院苏州医工所作为牵头承担单位,东南大学、普天数字健康城市科技有限公司、中国残疾人辅助器具中心、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常州中进医疗器材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市健瑞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浙江千喜车业有限公司参与承担的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多模态智能移动助行器研发”项目启动会在苏州医工所正式召开。会议由苏州医工所科研管理部门负责人郭智慧处长主持。   上海理工大学康复工程与技术研究所所长喻洪流教授、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体育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李祥晨研究员、东南大学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宋爱国教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卫生与发展研究中心李蔚东教授、中国人

    来源: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时间:2021-12-03

  • 苏州医工所戴亚康课题组在脑电快速精准处理分析方面取得进展

      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是当前国际科技前沿的热点领域。脑信号采集成像是进行脑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其中无创脑电(以下简称脑电)因其无创、可及床旁、无辐射且具有高时间分辨率等优势,成为了脑科学研究与应用领域重要的设备之一,被广泛用于癫痫等脑疾病的临床诊断、脑机接口等领域中。然而,脑电信号极其微弱,非常容易受到生理、运动等复杂伪迹影响,给后续应用带来巨大挑战。    为解决上述问题,苏州医工所戴亚康研究员带领刘燕、彭博副研究员等团队成员提出了一种快速去除少导联脑电信号复杂伪迹的方法(如图1所示)。首先利用噪声辅助的快速多维模态分解方法将脑电信号快速分解为多维子带信号,随后利用盲源分离方法准确

    来源: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时间:2021-12-03

  • 苏州医工所戴亚康团队联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提出融合专家评分的先天性巨结肠早期精准辅...

      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 disease, HSCR),主要由肠壁肌间和黏膜下神经丛内神经节细胞缺如和异常所致。HSCR发病率高,居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第2位,诊断年龄后移会增加HSCR相关性小肠结肠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给患儿及家庭带来巨大的身心痛苦和经济负担。考虑到新生儿的特殊性,多数学者认为应慎重选择肠黏膜活检+AChE染色这种有创的术前诊断方法,而常用的钡剂灌肠和直肠肛门测压等辅助检查准确性较低。因此,临床亟需HSCR早期精准无创辅助诊断方法,从而为制定最优的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针对上述问题,苏州医工所戴亚康研究员团队的周志勇、钱旭升等联合苏州大学附属儿

    来源: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时间:2021-12-03

  • 苏州医工所在“非线性SIM超分辨图像重建算法”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近日,苏州医工所显微光学团队在光学领域著名期刊《Optics Letters》上发表题为“Frequency–spatial domain joint optimization for improving super-resolution images of nonlinear structured illumination microscopy”的研究论文,并被选为Editor's Pick(编辑精选)文章。    结构光照明显微镜(Structured illumination microscopy, SIM)以其成像速度快、光毒性小、无需特殊荧光标记等优势,已成为生命科学

    来源: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时间:2021-12-03

  • 中国科大发现糖尿病相关认知障碍发生新机制与诊断标记物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二型糖尿病能使阿尔兹海默病(老年痴呆)的发生率增加1.5-2.5倍,是老年痴呆发生的重要风险因素,因此人们提出阿尔兹海默病是第三类型糖尿病。但是引起糖尿病人群认知损伤的机制还不清楚。2021年1月7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申勇教授课题组在国际著名期刊Alzheimer's & Dementia在线发表题为“Increased β-site APP cleaving enzyme 1-mediated insulin receptor cleavage i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with cognitive impai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临床医学院

    时间:2021-12-03

  • 翁建平教授团队提出“内皮功能失调与泛血管疾病”的新见解

     血管内皮是衬托血管壁的单层细胞,是一个选择性生物屏障,是血管稳态和健康的守护者。内皮细胞功能包括维持血管张力、血管生成、止血、以及为机体提供一个抗氧化、抗炎和抗血栓形成的界面。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失调表现为: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障碍、氧化应激增强、慢性炎症、白细胞粘附、血管通透性的增加、内皮细胞衰老、内皮细胞代谢异常和内皮细胞间质转化等。内皮功能障碍被认为是许多泛血管疾病的标志特征之一,包括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以及感染性疾病等。2021年7月1日,翁建平教授团队在Pharmacological Reviews(影响因子25.5)杂志发表题为Endothelial Dysfunct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临床医学院

    时间:2021-12-03

  • 中科大附一院在脐血移植植入前综合征的发生机制与干预措施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历时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魏海明/田志刚教授课题组与我院血液科孙自敏教授团队合作,在脐血移植植入前综合征的发生机制与干预措施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7月6日,相关研究进展以“Inflammatory monocytes promote pre-engraftment syndrome and tocilizumab can therapeutically limit pathology inpatients”为题在线发表在Naturecommunications上。该研究不仅揭示了脐血移植后PES的病理机制,还为重度PES患者提供了一种治疗策略,对进一步提高非血缘脐带血移植的疗效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临床医学院

    时间:2021-12-03

  • 中国科大附一院吕维富、王育才团队发现治疗细菌性肺炎新途径

    近日,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影像科吕维富、王育才团队报告了一种过氧化氢毒素响应性药物载体,可靶向清除感染部位的细菌毒素和致病菌,从而缓解感染组织损伤和细菌扩散,为临床治疗分泌毒素的细菌开辟了新途径。研究成果以“Nano-metal–organic-frameworks for treating H?O?-Secreting bacteria alleviate pulmonary injury and prevent systemic sepsis”为题,发表在权威期刊《Biomaterials》(IF:12.4)上。原文链接:http://www.ahslyy.com/cn/News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临床医学院

    时间:2021-12-03

  • 中国科大发现长非编码RNA介导的天然免疫新机制

     病毒是危害生物安全的一类重要病原体。RNA干扰 (RNAi)是一种保守的抗病毒天然免疫机制,目前已证实在真菌、植物、无脊椎动物、哺乳动物(包括人)中起到关键的抗病毒作用。病毒为逃避宿主的免疫作用,通常编码RNA沉默抑制子(VSR)来抑制宿主RNAi反应。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吴清发教授课题组在Cell Host Microbe杂志上发表文章“lncRNA Sensing of a Viral Suppressor of RNAi Activates Non-canonical Innate Immune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基础医学院

    时间:2021-12-03


页次:438/1559  共31180篇文章  
分页:[<<][431][432][433][434][435][436][437][438][439][44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