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附属仁济医院岳冰团队发现经典降压药非洛地平或成对抗“超级细菌”新“武器”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骨关节外科主任医师岳冰课题组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生物活性材料》(Bioactive Materials ,IF= 14.593) 在线发表了关于利用临床上经典降压药非洛地平有效解决骨关节术后植入物耐药菌生物膜感染的相关研究。该研究成果首次证明了非洛地平能够联合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预防和清除植入物表面顽固的细菌生物膜,并杀灭可能存在的休眠细菌(持留菌)。这一研究发现可为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的预防与治疗提供新思路。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医疗植入物的广泛使用,关节假体周围感染已成为骨科术后“灾难性的”并发症之一,而与之相关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1-12-06

  • Brief. Bioinformatics | 高歌课题组建立人类RNA转录本编码能力定量预测模型

      基因转录在生物学中心法则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细胞通过转录-翻译过程多水平调控应对环境压力和疾病。近年来研究显示,在传统编码蛋白的mRNA以外,部分RNA转录本能以非编码RNA形式发挥其生物学功能。综合运用生物信息学与计算基因组学手段,对转录本编码能力进行量化建模分析,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转录-翻译这一基本的分子生物学信息传递过程,也将为精准解码细胞调控图谱提供重要的数据与方法学基础。   近日,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BIOPIC)、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ICG)、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信息中心(CBI)、蛋白质与植物基因研

    来源: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

    时间:2021-12-06

  • 2021年12月2日林世贤实验室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文报道嵌合体翻译系统的定向进化及其在微生物智造中的应用

    2021年12月2日,我院林世贤实验室在自然通讯杂志上在线发表题为“Directed-evolution of translation system for efficient unnatural amino acids incorporation and generalizable synthetic auxotroph construction” 的研究论文。该论文建立了获得高效、高信噪比编码非天然氨基酸的嵌合体翻译系统的定向进化策略,并利用该嵌合体系统构建了非天然氨基酸依赖的微生物。嵌合体翻译系统有望在药物蛋白设计构建、微生物智造、安全疫苗开发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我院博士后赵红霞和丁文龙

    来源: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

    时间:2021-12-06

  • 徐涛院士课题组揭示Wolfram综合征致病基因WFS1突变诱发糖尿病的...

      Wolfram 综合征(Wolfram syndrome/ WS)是一种较为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该疾病的临床症状表现为糖尿病、视神经萎缩、神经性耳聋和尿崩症等,其中糖尿病是其首发症状。Wolfram 综合征主要是由WFS1基因突变引起的,目前已鉴定到100多个WFS1基因的错义突变位点与Wolfram综合征相关。同时,GWAS鉴定到WFS1还是2型糖尿病的易感基因。但是,WFS1突变导致糖尿病发生的机制仍不明确。   2021年11月30日,Nature系列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徐涛院士团队题为"WFS1 functions in ER e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时间:2021-12-06

  • 中外学者Science最新发文:聚酮合酶(PKS)的结构新细节

    自然界是神奇的,细胞如同建造大师,能够精准地制造结构复杂的药效分子。其中,聚酮合酶 (polyketide synthases,PKS) 是一种多功能酶,合成了自然界中多种聚酮化合物,包括抗生素、抗肿瘤、免疫抑制剂等天然产物。大多数的聚酮合酶由多个二聚体模块组成,可包含多达30个模块,称之为装配线,用于添加和修改不断增长的分子链(图1)。这些装配线是非常复杂的分子机器,多个组件必须在精确的时空调控下正确组装,因此获得组装过程中每个阶段的结构对于研究其装配作用机制非常重要。图1:DEBS装配工作站模型11月5日,斯坦福大学Dillon Cogan博士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细胞动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1-12-04

  • 《Nature Metabolism》报道营养物信号调控表观遗传新通路

     足够的营养是细胞增殖和组织发育的必要条件。细胞增殖和组织发育需要上调组蛋白乙酰化来激活基因转录。二者之间的联系,也就是:“营养物信号如何被传递到组蛋白乙酰化?”这个基础生物医学问题,长期未能得到阐明。 2021年6月17日,生物医学研究院徐薇团队与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代谢与整合生物学研究院赵世民(生物医学研究院双聘PI)团队合作在Nature Metabolism杂志上发表文章Nuclear dihydroxyacetone phosphate signals nutrient sufficiency and cell cycle phase to global hi

    来源: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

    时间:2021-12-04

  • 中国学者Science Advances揭示了Lon蛋白酶降解底物的过程机制

    在最近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中,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张凯铭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及其合作者展示了与Lon蛋白酶活性位点结合的底物结构,并揭示了以前未被认识的由Lon蛋白酶降解底物的过程机制。Lon蛋白酶通过降解某些蛋白质在某些微生物物种中发挥着重要的生物学作用。该化合物由共价连接的N端区域、AAA+结构域和蛋白酶结构域(c端)组成。晶体结构表明,AAA+和蛋白酶结构域形成一个封闭的腔结构,6个ATP酶位点朝外,6个蛋白水解活性位点朝内。众所周知,Lon以一种渐进的方式降解蛋白质底物,按顺序将蛋白质链切割成小肽。此前的研究推测,Lon中封闭的腔室是作为蛋白

    来源:Science Advances

    时间:2021-12-03

  • ACS Catalysis|发现一例新型中链酰基辅酶A羧化酶负责聚酮合酶延伸单元合成并应用至聚酮骨架改造

    近日,武汉大学药学院邓子新院士团队于《ACS Catalysis》杂志在线发表聚酮合酶延伸单元合成研究与聚酮骨架改造成果。论文以武汉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博士研究生张俊为第一作者,瞿旭东教授与朱冬青副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聚酮(polyketide)是一大类结构复杂且具有良好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被广泛应用于医药和农业领域。聚酮多样且优良的药理活性与分子结构密不可分,基于聚酮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逻辑,科学家可以通过操作聚酮生物合成过程实现其结构的改造;这其中,延伸单元作为聚酮合成的关键砌块对聚酮骨架的结构多样化至关重要,因此也被认为是改造聚酮碳骨架的最重要的切入点。 研究人员基于前期朱冬青课

    来源:武汉大学药学院

    时间:2021-12-03

  • ACS Catalysis|完成庆大霉素生物合成中的最后一块“拼图”

    近日,《美国化学会催化(ACS Catalysis)》期刊发表了武汉大学药学院邓子新院士团队孙宇辉教授课题组、英国剑桥大学和巴西圣保罗大学关于庆大霉素双脱氧催化机制的最新合作研究成果。在这一题为“Mechanistic Insights into Dideoxygenation in Gentamicin Biosynthesis”研究论文中,通过遗传学、生物化学和结构生物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成功揭示了庆大霉素生物合成中双脱氧修饰的过程和催化机理,完成了曾经抗感染明星药物庆大霉素复杂生物合成途径的最后一块“拼图”。这也是孙宇辉教授课题组十余年来,聚焦于庆大霉素生物合成机制系列研究成果的最新

    来源:武汉大学药学院

    时间:2021-12-03

  • 陈子林课题组在新型β环糊精聚合物分子识别材料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10月25日,Carbohydrate Polymers(《碳水化合物聚合物》,IF = 9.381)杂志发表武汉大学药学院陈子林课题组在新型β环糊精聚合物材料的设计和应用方面取得的新成果,论文题目为“Facile synthesis of novel multifunctional β-cyclodextrin microporous organic network and application in efficient removal of bisphenol A from water”。 武汉大学药学院2019级博士研究生李振涛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陈子林教授为通讯作者,武汉大学为唯

    来源:武汉大学药学院

    时间:2021-12-03

  • 黎威课题组在构建适用于人体的微针药物递送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日,药剂学领域国际著名学术期刊《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在线发表了武汉大学药学院黎威教授与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Mark Prausnitz教授团队关于适用于人体的高载药量微针贴片的重要研究成果,论文题目为“Microneedle patch designs to increase dose administered to human subjects”。武汉大学药学院黎威教授为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讯作者,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Mark Prausnitz教授为通讯作者。 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给药方式,微针贴片因其独特的优势(如无痛、可自行给药等)已经被广泛地应用

    来源:武汉大学药学院

    时间:2021-12-03

  • 梁毅课题组揭示朊病毒蛋白病理聚集多态性分子机制

      9月8日,《Science Advances》(影响因子14.136)以长文(Research Article)形式在线发表梁毅教授的最新研究成果,该工作在原子水平上解析了朊病毒蛋白病理突变体E196K纤维的高分辨率冷冻电镜结构,揭示了朊病毒蛋白病理聚集多态性的分子机制。   论文题为“Genetic prion disease—related mutation E196K displays a novel amyloid fibril structure revealed by cryo-EM”(家族遗传性prion疾病相关病理突变体E196K淀粉样纤维的冷冻电镜结构及功能),武汉

    来源: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1-12-03

  • 梁子湖生态站刘春花课题组研究湖泊生态系统磷循环机理取得新进展

      刘春花教授课题组今年在环境和生态学主流期刊《Environmental Pollution》(IF=8.071)发表了沉水植被重建修复富营养化湖泊的控磷机制的文章,论文题目为“Submerged macrophytes successfully restored a subtropical aquacultural lake by controlling its internal phosphorus loading”。第一作者是2017级博士研究生李杨,刘春花教授为通讯作者。该研究结果表明:大通湖重建沉水植物显著降低了上覆水及表层沉积物中磷含量,尤其是上覆水中溶解性磷和沉积物中钙结合

    来源: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1-12-03

  • 梁子湖国家站范书锋讲师揭示生物多样性和气候变化的相关性

      10月1日,生物多样性领域权威期刊《Diversity and distributions》在线发表了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梁子湖生态站生物入侵课题组的研究论文,揭示了气候条件、天敌引入和外来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何影响外来种的分布。   论文题为“Effects of different scenarios of temperature rise and biological control agents on interactions between two noxious invasive plants”(《不同升温方案和生物控制对两种恶性入侵植物相互作用的影响》),生命科学学

    来源: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1-12-03

  • 梁毅课题组揭示Tau蛋白相分离与细胞自噬调控分子机制

      9月22日,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影响因子5.157)以长文(Research Article)形式在线发表梁毅教授的最新研究成果,该工作发现天然黄酮类化合物杨梅素可以减缓Tau蛋白液-液相分离,激活细胞自噬从而抑制Tau蛋白毒性,揭示了Tau蛋白相分离与细胞自噬调控的分子机制。   论文题为“Myricetin slows liquid-liquid phase separation of Tau and activates ATG5-dependent autophagy to suppress Tau toxicity”(杨梅素减缓Ta

    来源: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1-12-03

  • 周荣家/程汉华课题组在Trends in Genetics发表微综述论文

      2021年10月8日, 生命科学学院周荣家/程汉华教授团队应邀在国际著名期刊《Trends in Genetics》(IF=11.639)在线发表了题为“Swamp eel (Monopterus albus)”的微综述论文。在TIG月度基因组栏目(Genome of the Month)对新型模式物种黄鳝进行了简明介绍。   模式物种在生命科学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人们从脊椎动物中已经逐步开发出了多个模式物种,作为互补途径被广泛应用。斑马鱼作为模式动物在遗传与发育领域已被广泛研究。脊椎动物黄鳝由于其基因组重组特性和性逆转特性备受学界瞩目。近年来,该实验室对黄鳝基因组形成和生殖生物学等

    来源: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1-12-03

  • 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在水稻杂种优势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2021年10月5日,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黄文超副研究员小组在植物学领域知名杂志《Plant Physiology》(IF= 8.340)发表了杂种优势研究的新进展,论文题目为“The metabolomic landscape of rice heterosis highlights pathway biomarkers for predicting complex phenotypes”。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后但志武为论文第一作者,黄文超副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的资助。

    来源: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1-12-03

  • 吴旻课题组关于结直肠癌的致癌转录因子研究取得新进展

      2021年11月4日,国际权威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影响因子14.9)在线发表了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最新研究成果,题目为“Genome-wide profiling in colorectal cancer identifies PHF19 and TBC1D16 as oncogenic super enhancers”(结直肠癌的全基因组图谱分析鉴定了致癌的超级增强子PHF19和TBC1D16),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李青蓝、林翔、陈林,武汉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余亚莉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吴旻教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消

    来源: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1-12-03

  • 《Molecular Therapy》发表武汉大学殷雷教授团队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Molecular Therapy》(IF: 11.454)在线发表了生命科学学院病毒学国家重点和省细胞稳态重点实验室殷雷研究组在Cas12a脱靶研究取得的新成果,论文题目为“Cas12a variants designed for lower genome-wide off-target effect through stringent PAM recognition”( 《通过设计PAM严格识别的Cas12变体来降低其全基因组脱靶效应》),这是继该课题组2020年在《Genome Biology》上发表低脱靶CeCas12a的又一成果。。   CRISPR-C

    来源: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1-12-03

  • 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陈宇研究组在冠状病毒减毒活疫苗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新冠病毒(SARS-CoV-2)引起的疫情仍在世界各国肆虐,各种突变株层出不穷。截止2021年8月,全球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病例数超2亿例,累计死亡超4百万例。疫苗作为人类对抗传染性疾病的有效手段,依然是目前防控冠状病毒最有希望的方法。近日,国际学术期刊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发表了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陈宇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论文题为“Live attenuated coronavirus vaccines deficient in N7-Methyltransferase activity induce both humoral and cell

    来源: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时间:2021-12-03


页次:437/1559  共31180篇文章  
分页:[<<][431][432][433][434][435][436][437][438][439][44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