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袁晶教授课题组在Science Advances上发文揭示疟原虫按蚊传播的关...

    疟原虫每年导致数亿人口感染疟疾和超过40万人死亡。,疟疾传播严格依赖雌性按蚊。疟疾病人被按蚊叮咬吸血后,疟原虫伴随血液作为“食物”进入按蚊消化道-中肠。为了避免被消化酶分解,疟原虫进化出复杂而高效的感染、寄生和传播的适应性机制。在中肠肠腔内,疟原虫受精形成合子(Zygote),进一步变形成新月形并且会运动的动合子(Ookinete),只有动合子穿越中肠上皮,定植在中肠基底体腔侧,疟原虫才真正建立按蚊感染。动合子穿越按蚊中肠上皮时,是否引发按蚊的宿主免疫识别和清除、疟原虫如何躲避按蚊的宿主识别等问题,迄今为止,依然没有完整的答案。2021年7月,袁晶教授课题组在Science Advances杂

    来源:细胞应激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

    时间:2021-12-06

  • 许韧教授课题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合作发文报道新型成骨...

    许韧教授课题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合作发文报道新型成骨化分子信号开关 2021年7月29日,我室许韧教授课题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与美国康奈尔大学病理学系-Matthew Greenblatt教授实验室合作发表题为“SLITRK5 is a negative regulator of hedgehog signaling in osteoblasts”的研究论文,首次报道了一种成骨细胞特异性的Hedgehog信号分子开关-SLITRK5,可以有效的调节机体成骨活性与稳态,具有重要的临床开发潜能。骨骼的生长发育和稳态主要涉及到两大

    来源:细胞应激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

    时间:2021-12-06

  • 刘文教授团队发文Nature子刊揭示基于蛋白质组学的食管癌分子分型...

    近日,细胞应激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药学院刘文教授课题组和汕头大学医学院李恩民教授/许丽艳研究员课题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合作发表研究论文。该研究从多维组学层面全面揭示了食管癌中失调蛋白、磷酸化修饰位点及相关信号通路,发现了食管癌中具有显著生存差异的两个蛋白质组亚型,预测了针对高风险亚型的药物,并验证了药物的有效性,为指导食管癌患者的治疗决策和药物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食管癌是我国高发的恶性肿瘤。近十多年来,基因组、转录组层面的研究促进了食管癌分子机制的解析,但与其它癌症类型相比,食管癌基于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的分子分型、预后标记物及靶向治疗靶点仍颇为局限。蛋白组学分析

    来源:细胞应激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

    时间:2021-12-06

  • 刘文贤教授课题组在Science Advances发文揭示调控胸腺成熟T细胞...

    不管是目前火热的以CAR-T、PD1抗体疗法为代表的新型肿瘤免疫治疗策略,还是在新冠病毒感染后T细胞直接清除病毒或辅助B细胞分泌中和抗体,均揭示了T细胞亚群是清除肿瘤和对抗病毒感染的关键细胞亚群,这也意味着T细胞在数量和功能上的正常对于维持机体正常的免疫状态至关重要。T细胞自胸腺发育而来,在胸腺中经历beta选择、阳性选择、阴性选择等一系列“检查点”筛选后,仅有2%-5%的胸腺T细胞发育成熟而从胸腺迁出到外周免疫器官。值得一提的是,胸腺T细胞在阴性选择后期到进入成熟状态准备迁出之前,经历了TCR信号(CD69)下降,同时迁移信号(S1P1)上升的生理进程,这一精密的生理进程调控了胸腺成熟T细胞

    来源:细胞应激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

    时间:2021-12-06

  • 周大旺/陈兰芬团队在Cell上发文揭示糖原累积与相分离驱动肝癌起...

    恶性肿瘤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因肿瘤发病机制复杂、早期诊断筛查技术少及缺乏有效的肿瘤早期诊断标志物,绝大数患者就诊时已处于肿瘤的晚期阶段。目前肿瘤学研究也多基于晚期肿瘤组织的临床分析与肿瘤细胞系的研究,对早期肿瘤起始及如何演变为恶性肿瘤的过程知之甚少。因此,发现与鉴定肿瘤早期事件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与临床价值。10月21日,细胞应激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细胞信号网络协同创新中心、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周大旺和陈兰芬课题组合作在Cell杂志上发表了题为Glycogen accumulation and phase separation drives liver tumor initia

    来源:细胞应激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

    时间:2021-12-06

  • 韩家淮课题组揭示NLRC4炎症小体过度激活可通过三种细胞死亡通路...

    10月22日Science Advances杂志在线发表了厦门大学细胞应激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韩家淮课题组题为“NLRC4 inflammasome–dependent cell death occurs by a complementary series of three death pathways and determines lethality in mice”的研究成果,揭示了在 NLRC4炎症小体过度激活的状态下可有顺序地分别激活三条死亡路线(即1:NLRC4-caspase-1-GSDMD焦亡通路;2:NLRC4-ASC-caspase-8凋亡通路;3:NLRC4-caspase

    来源:细胞应激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

    时间:2021-12-06

  • 夏宁邵教授团队提出一种新型嵌合多肽生物大分子入胞递送系统

    疾病的发生发展通常与细胞内信号网络异常相关,利用药物靶向调节相应的关键分子或功能途径进行干预是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传统小分子药物的作用靶标必须具备特殊的“疏水口袋”,导致仅有部分(20%)靶标蛋白可用于小分子药物的研究,相比之下生物大分子药物(如蛋白质、抗体、核酸等)在识别的靶分子类型上几乎没有限制,并且在靶向特异性及药效上也独具优势,这使其成为药物研发最具前景而又竞争激烈的领域之一。目前的生物大分子药物主要是针对胞外或膜上靶标,然而,70%的药物潜在靶标是位于细胞内部的,细胞膜的选择通透性导致生物大分子难以企及这个巨大的药物宝库。因此,如何有效地将生物大分子递送到细胞内部成为生

    来源: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1-12-06

  • 夏宁邵教授团队与香港大学管轶教授团队联合建立新冠肺炎后遗症地鼠动物模型

    新冠病毒的暴发流行给全球公共卫生带来严重威胁,迄今已导致超过2亿人感染和420万人死亡。越来越多的临床数据显示,即使新冠肺炎患者被“治愈”,出院后仍可能会遭受呼吸乏力、容易疲劳、肌肉关节疼痛、味觉嗅觉减退、睡眠障碍和精神状态异常等一系列后遗症的持续影响,这些症状往往在数月内无法消除,严重影响日常生活。此外,部分新冠肺炎恢复期患者出现核酸检测结果“长阳”和“复阳”等特殊情况。因此,模拟和研究新冠肺炎恢复期的病理生理学特征对于深入理解其后遗症发生的机制,以及促进病人完全康复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虽然已有多种动物模型能够模拟新冠肺炎急性期的疾病特征,但是仍然缺乏一种能够模拟新冠肺炎后遗症的动物模型

    来源: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1-12-06

  • 欧阳高亮教授课题组在Journal of Pathology发文揭示Periostin蛋白促进肝癌的发生机制

    肝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研究表明肝脏组织微环境对肝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已有研究表明,细胞外基质蛋白Periostin在炎症、纤维化及肿瘤等疾病中均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我院欧阳高亮教授课题组已发现Periostin蛋白在诸多肝脏疾病如急慢性肝脏炎症、肝纤维化、非酒精性脂肪肝炎以及肝再生中均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然而,目前对Periostin蛋白在肝癌发生过程中的具体功能和分子机制尚不清楚。 2021年9月,欧阳高亮教授课题组在Journal of Pathology杂志上发表题为“Periostin deficiency reduces diethyln

    来源: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1-12-06

  • 夏宁邵教授团队发现能够抵御新冠病毒变异株的广谱中和抗体及其隐匿性表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由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型(SARS-CoV-2)引起。迄今为止,全球报道确诊的COVID-19病例已经超过2亿,死亡人数高达400多万。随着病毒的不断变异,全球各地不断暴发新一轮新冠疫情,人类的生命健康和世界经济面临巨大的威胁。接种新冠疫苗是控制冠状病毒流行的重要策略,疫苗能够有效地降低病毒感染风险并减轻疾病严重程度,但是对日益更替的病毒变异株效力下降,屡屡出现疫苗突破感染病例,目前紧急获批使用(EUA)的抗体疗法对变异株的治疗效力也下降。因此,亟需研制能提供广谱保护效果的新一代新冠疫苗和广谱中和抗体药物。夏宁邵教授团队联合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研究

    来源: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1-12-06

  • 刘文贤教授课题组在Science Advances发文揭示调控胸腺成熟T细胞迁出到外周的新机制

    不管是目前火热的以CAR-T、PD1抗体疗法为代表的新型肿瘤免疫治疗策略,还是在新冠病毒感染后T细胞直接清除病毒或辅助B细胞分泌中和抗体,均揭示了T细胞亚群是清除肿瘤和对抗病毒感染的关键细胞亚群,这也意味着T细胞在数量和功能上的正常对于维持机体正常的免疫状态至关重要。T细胞自胸腺发育而来,在胸腺中经历beta选择、阳性选择、阴性选择等一系列“检查点”筛选后,仅有2%-5%的胸腺T细胞发育成熟而从胸腺迁出到外周免疫器官。值得一提的是,胸腺T细胞在阴性选择后期到进入成熟状态准备迁出之前,经历了TCR信号(CD69)下降,同时迁移信号(S1P1)上升的生理进程,这一精密的生理进程调控了胸腺成熟T

    来源: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1-12-06

  • 韩家淮课题组揭示NLRC4炎症小体过度激活可通过三种细胞死亡通路导致小鼠死亡

    10月22日,Science Advances杂志在线发表了细胞应激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韩家淮课题组题为“NLRC4 inflammasome–dependent cell death occurs by a complementary series of three death pathways and determines lethality in mice”的研究成果,揭示了在 NLRC4炎症小体过度激活的状态下可有顺序地分别激活三条死亡路线(即1:NLRC4-caspase-1-GSDMD焦亡通路;2:NLRC4-ASC-caspase-8凋亡通路;3:NLRC4-caspase-

    来源: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1-12-06

  • 邓贤明教授课题组在《EMBO Mol Med》合作发文报道新一代ALK抑制剂克服一、二代ALK抑制剂产生的非小细胞肺癌临床耐药突变

    2021年11月30日,细胞应激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天然产物源靶向药物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邓贤明教授课题组在《EMBO Molecular Medicine》上合作发表题为“A new ALK inhibitor overcomes resistance to first- and second-generation inhibitors in NSCLC”(http://doi.org/10.15252/emmm.202114296)的研究论文,首次报道了新一代ALK抑制剂XMU-MP-5,它有效克服第一代、第二代ALK抑制剂所产生的非小细胞肺癌临床耐药突变。这

    来源: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1-12-06

  • 肖能明课题组在Science Advances发文揭示线粒体代谢促进效应CD8+ T细胞分化的新机制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s)是清除病原体和肿瘤的重要免疫细胞。机体受到感染后,CD8+T细胞会分化形成短寿命效应细胞(SLECs; KLRG1+CD127-)或者记忆前体效应细胞(MPECs; KLRG1-CD127+)。静息状态的初始CD8+T细胞依赖于线粒体氧化磷酸化来维持细胞的存活,当T细胞活化后,CD8+T细胞会升高氧化磷酸化和糖酵解水平,以此满足生物合成和能量需求。尽管效应CD8+T细胞能利用糖酵解来支撑其增殖和效应功能,但是短暂升高的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对效应细胞的分化有什么作用,目前还知之甚少。 2021年12月3日,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细胞应激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肖能明教

    来源: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1-12-06

  • 周大旺和陈兰芬课题组合作在Cell上发文揭示糖原累积与相分离驱动肝癌起始的重要机制

    恶性肿瘤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因肿瘤发病机制复杂、早期诊断筛查技术少及缺乏有效的肿瘤早期诊断标志物,绝大数患者就诊时已处于肿瘤的晚期阶段。目前肿瘤学研究也多基于晚期肿瘤组织的临床分析与肿瘤细胞系的研究,对早期肿瘤起始及如何演变为恶性肿瘤的过程知之甚少。因此,发现与鉴定肿瘤早期事件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与临床价值。 10月21日,细胞应激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细胞信号网络协同创新中心、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周大旺和陈兰芬课题组合作在Cell杂志上发表了题为Glycogen accumulation and phase separation drives liver tumor in

    来源: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1-12-06

  • 农学院陈云/马忠华团队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上发文揭示病原真菌组蛋白H3K27甲基化识别新机制

    2021年9月27日,Nucleic Acids Research在线发表了农学院马忠华团队题为“Fusarium BP1 is a reader of H3K27 methyla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了一个新的组蛋白H3K27me3阅读器BP1,并揭示了BP1参与调控病菌生长和致病的机制,为真菌病害防控提供了新的潜在药靶。组蛋白H3第27位赖氨酸的三甲基化修饰(H3K27me3)是一类重要的转录抑制性翻译后修饰,在生物进程的各个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动植物中,多梳抑制复合体2(Polycomb Repressive Complex 2,PRC2)负责催化并维持

    来源:浙江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学院

    时间:2021-12-06

  • 农学院吴殿星教授团队与瓦赫宁根大学Fogliano Vincenzo教授合作揭示胚乳高脂肪水稻慢消化和高谷维素营养特性

    2021年10月28日,农学院核农所吴殿星教授团队与瓦赫宁恩大学Fogliano Vincenzo教授团队合作发表了题为“Rice varieties with a high endosperm lipid content have reduced starch digestibility and increased γ-oryzanol bioaccessibility”的研究论文。据健康中国行动估算,我国糖尿病患病率12.8%,患者1.5亿;血脂异常患病率18.6%,患者1.6亿。普通水稻可消化淀粉的比例过高,属于典型高血糖生成指数(高GI)的食物。培育富含耐消化淀粉的水稻新品种,不但可以

    来源:浙江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学院

    时间:2021-12-06

  • 农学院张国平教授团队在大麦耐盐机理和水稻耐盐种质创制上取得新成果

    2021年11月17日,浙江大学作物科学研究所张国平教授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Plant Physiology发表了题为“Vacuolar H+-pyrophosphatase HVP10 enhances salt tolerance via promoting Na+ translocation into root vacuole”的研究论文,揭示了大麦液泡膜质子泵正向调控耐盐的机理,并利用该耐盐基因创制耐盐水稻种质,为作物耐盐遗传改良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撑。液泡膜上的质子泵参与Na+的区隔化,这是许多耐盐植物普遍采取的重要策略,也是当前植物科学耐盐机理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在禾谷类作物

    来源:浙江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学院

    时间:2021-12-06

  • 农学院李飞教授团队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报道昆虫综合基因组数据库InsectBase 2.0

    2021年11月18日,国际权威期刊Nucleic Acids Research(中科院JCR期刊1区,五年影响因子为15.542,)在线发表了农学院李飞教授团队题为“InsectBase 2.0: a comprehensive gene resource for insect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广泛收集与分析昆虫基因数据,构建起目前昆虫学领域最为广泛、全面、标准化的数据平台,为昆虫学各领域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源。 昆虫作为世界上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物种,约占物种总数的85%以上。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迅速发展,产生了大量的昆虫基因组数据。这些数据散乱分布在不同数据库中,缺乏统一格式标

    来源:浙江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学院

    时间:2021-12-06

  • 农学院卢钢教授团队在番茄花粉发育调控与核雄性不育系种质创制上取得新成果

     2021年11月23日,国际知名期刊New Phytologist在线发表了浙江大学蔬菜研究所卢钢教授课题组与德国海德堡大学赵心爱博士合作题为“Phytochrome Interacting Factor 3 regulates pollen mitotic division through auxin signaling and sugar metabolism pathways in tomato”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光敏色素相互作用因子 SlPIF3 通过生长素和蔗糖代谢途径调控番茄花粉发育过程,并提出了创制番茄核雄性不育系的新策略,为番茄遗传改良提供了理论与技

    来源:浙江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学院

    时间:2021-12-06


页次:434/1559  共31180篇文章  
分页:[<<][431][432][433][434][435][436][437][438][439][44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