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药学院周虎教授团队发文《自然∙通讯》揭示结肠癌新病理机制

    厦大药学院周虎教授团队发现,在结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Nur77和TGFβ信号之间存在双重交互作用,这种交互作用产生了对分化抑制因子ID1的双层、双向的调节作用,进而调节结肠癌的发生发展。这项成果于5月14日发表于《自然》期刊的子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文章题目为Interplay between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and Nur77 in dual regulations of inhibitor of differentiation 1 for colonic tumorigenesis。细胞核受体Nur7

    来源:厦门大学药学院

    时间:2021-12-06

  • 药学院霍帅东团队以Hot Paper形式在Angew. Chem. 合作发表超声调控生物酶催化活性的研究进展

    近日,厦大药学院霍帅东教授与德国莱布尼兹材料研究所Andreas Herrmann教授团队合作,在利用超声机械力调控生物酶催化活性领域取得了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Activation of the Catalytic Activity of Thrombin for Fibrin Formation by Ultrasound”为题发表在Angewandte Chemie(《德国应用化学》),该文同时被遴选为Hot Paper。该研究是基于此前提出的超声机械力活化药物的新概念(Nature Chemistry 2021,13,131–139)以及利用超声机械力调控蛋白质结构与性质(Angew

    来源:厦门大学药学院

    时间:2021-12-06

  • Dieter A. Wolf 教授团队发现热应激耐受产生的分子机制及其在食道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近日,厦门大学药学院Dieter A. Wolf教授课题组在国际著名分子生物学期刊EMBO Journal上发表题为“Dual roles of HSP70 chaperone HSPA1 in quality control of nascent and newly synthesized proteins”的研究论文,揭示了热应激过程中HSPA1和26S蛋白酶体(26S Proteasome)对新生肽链进行质量控制的机制,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了细胞热应激耐受形成及HSPH1促进食道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当环境因素发生改变细胞会产生一系列的应激反应并诱导基因表达发生改变,以增强细胞对应激环

    来源:厦门大学药学院

    时间:2021-12-06

  • 药学院刘文教授团队发文Nature子刊揭示基于蛋白质组学的食管癌分子分型和靶向干预研究成果

    近日,药学院刘文教授课题组和汕头大学医学院李恩民教授、许丽艳研究员课题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合作发表研究论文。该研究从多维组学层面全面揭示了食管癌中失调蛋白、磷酸化修饰位点及相关信号通路,发现了食管癌中具有显著生存差异的两个蛋白质组亚型,预测了针对高风险亚型的药物,并验证了药物的有效性,为指导食管癌患者的治疗决策和药物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食管癌是我国高发的恶性肿瘤。近十多年来,基因组、转录组层面的研究促进了食管癌分子机制的解析,但与其它癌症类型相比,食管癌基于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的分子分型、预后标记物及靶向治疗靶点仍颇为局限。蛋白组学分析能更深层次揭示基因组和转录组无法解

    来源:厦门大学药学院

    时间:2021-12-06

  • 药学院刘文教授团队发文Cell子刊揭示结直肠癌生长及迁移的重要机理

    近日,药学院刘文教授团队与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内科叶峰主任团队合作在Molecular Therapy在线发表了题为LncRNA ITGB8-AS1 functions as a ceRNA to promote colorectal cancer growth and migration through integrin-mediated focal adhesion signaling的研究论文,阐述了结直肠癌中长链非编码RNA的重要研究进展,发现了可作为结直肠癌的潜在治疗靶点以及诊断和预后标志物,为临床诊治结直肠癌带来新希望。该论文基于实验室前期在结直肠癌(CRC)中系统鉴定到的长链

    来源:厦门大学药学院

    时间:2021-12-06

  • 药学院张晓坤教授团队发文Nature子刊揭示衰老相关分子机制

    10月13日,厦门大学药学院张晓坤教授课题组在《自然》期刊的子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发表重要创新成果。这项研究首次揭示了孤儿核受体Nur77能够发生相分离、进而通过相分离介导了线粒体自噬的分子机制,发现了这一机制在衰老过程和疾病发生发展中的生理功能。线粒体是细胞内的一个重要细胞器,不仅是细胞的能量加工厂,还参与诸多细胞过程,其损伤及功能缺陷与人类衰老和癌症、代谢紊乱、神经退行性疾病等严重的疾病有关。因而调控线粒体功能、清除损伤线粒体是药物开发的一条有效途径。张晓坤教授团队长期聚焦核受体Nur77的线粒体调控功能研究, 2017年在《细胞》杂志子刊《

    来源:厦门大学药学院

    时间:2021-12-06

  • 我院流行病学课题组在新冠疫苗最优分配评估方案中取得重要进展

    近期,全球新冠疫苗捷报频传。11月上旬美国Pfizer和德国BioNTech宣布两家联合研究的新冠疫苗有效率高达90%,随后俄罗斯宣布其研发的新冠疫苗Sputnik V的有效率高达92%,最近Moderna公布其研发的新冠疫苗有效率更是高达94.5%。这些喜人的消息给全球日渐严峻的新冠防控带来了曙光。然而,在产量有限的当前阶段,探究最优的疫苗分配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我院流行病学课题组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牛艳博士和法国蒙彼利埃大学Roger Frutos教授团队合作在柳叶刀预印网站SSRN上公开了新冠肺炎疫苗最优评估方案研究结果。 该研究基于课题组已构建的多种群和多途径的新

    来源:厦门大学 公共卫生学院

    时间:2021-12-06

  • 我院夏宁邵教授团队在Cell Host & Microbe发表肠道病毒相关研究论文

    近日,我院夏宁邵教授团队在《细胞》子刊《细胞•宿主与微生物》(Cell Host & Microbe)上在线发表题为“Cryo-EM Structures Reveal the Molecular Basis of Receptor-Initiated Coxsackievirus Uncoating”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阐明了柯萨奇B组病毒(Coxsackievirus B,CVB)与其高度依赖的功能性受体柯萨奇病毒-腺病毒受体(Coxsackievirus and Adenovirus Receptor,CAR)相互作用及变构过程的精细特征,从分子水平上揭示了CAR介导CVB病毒高效

    来源:厦门大学 公共卫生学院

    时间:2021-12-06

  • 我院夏宁邵教授团队和香港大学管轶教授团队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联合发表研究论文

    日前,我院夏宁邵教授团队联合香港大学管轶教授团队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Gender associates with both susceptibility to infection and pathogenesis of SARS-CoV-2 in Syrian hamster”的新冠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系统分析了新冠病毒SARS-CoV-2对叙利亚金黄地鼠的易感性与致病性,发现病毒对地鼠的致病性具有较明显的性别差异,雄性地鼠相比雌性地鼠在感染后可表现出更为严重的疾病生理学特征和肺部病理学改变,可为进一步开展新冠致

    来源:厦门大学 公共卫生学院

    时间:2021-12-06

  • 我院夏宁邵团队在《柳叶刀》子刊提出巨细胞病毒高流行区新生儿先天性感染优选筛查策略

    近日,我院夏宁邵教授团队在国际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子刊《柳叶刀-区域健康(西太平洋)》(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Western Pacific)在线发表了题为“高血清流行人群新生儿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筛查策略对比:一项母婴队列研究”(Comparison of detection strategies for screening and confirming congenital cytomegalovirus infection in newborns in a highly seroprevalent population: a mother-ch

    来源:厦门大学 公共卫生学院

    时间:2021-12-06

  • 我院夏宁邵教授团队在《柳叶刀》子刊发表HPV自然免疫相关研究论文

    近日,我院夏宁邵教授团队在《柳叶刀》子刊《柳叶刀-区域健康(西太平洋)》(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 – Western Pacific)上发表了题为“Naturally acquired HPV antibodies against subsequent homotypic infection: A large-scale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分析自然人群队列中人乳头瘤病毒(HPV)16/18型不同血清抗体状态人群在5年半随访期内新发同型HPV感染的发病率,证明HPV自然感染获得的中和抗体可降低再次感染同

    来源:厦门大学 公共卫生学院

    时间:2021-12-06

  • 我院夏宁邵教授团队和香港大学管轶教授团队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联合发表研究论文

    近日,我院夏宁邵教授团队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科学》子刊《科学·转化医学》(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发表了题为“A recombinant spike protein subunit vaccine confers protective immunity against SARS-CoV-2 infection and transmission in hamster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开发了一种基于重组刺突蛋白和创新佐剂的新型冠状病毒重组蛋白疫苗,在多种动物模型中验证了该疫苗的免疫原性和有效性,为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提供了一种新的候选疫苗。由严重急性呼吸系

    来源:厦门大学 公共卫生学院

    时间:2021-12-06

  • 我院周子健团队在高效抗肿瘤纳米药物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近日,我院周子健团队在《德国应用化学》(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杂志上发表题为“Exquisite vesicular nanomedicine by paclitaxel mediated co-assembly with camptothecin prodrug”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道了一种喜树碱前药与紫杉醇的共组装策略,并利用该策略提出了一种具有超高载药量和载药效率的新型精细囊泡纳米药物(ECX),为抗癌药物开发和临床转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紫杉醇(Paclitaxel,PTX)被广泛用于卵巢癌、乳腺癌、肺癌、头颈部肿瘤等癌

    来源:厦门大学 公共卫生学院

    时间:2021-12-06

  • 我院夏宁邵教授团队提出一种新型嵌合多肽生物大分子入胞递送系统

    疾病的发生发展通常与细胞内信号网络异常相关,利用药物靶向调节相应的关键分子或功能途径进行干预是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传统小分子药物的作用靶标必须具备特殊的“疏水口袋”,导致仅有部分(20%)靶标蛋白可用于小分子药物的研究,相比之下生物大分子药物(如蛋白质、抗体、核酸等)在识别的靶分子类型上几乎没有限制,并且在靶向特异性及药效上也独具优势,这使其成为药物研发最具前景而又竞争激烈的领域之一。目前的生物大分子药物主要是针对胞外或膜上靶标,然而,70%的药物潜在靶标是位于细胞内部的,细胞膜的选择通透性导致生物大分子难以企及这个巨大的药物宝库。因此,如何有效地将生物大分子递送到细胞内部成为生物大

    来源:厦门大学 公共卫生学院

    时间:2021-12-06

  • 我院夏宁邵教授团队和香港大学管轶教授团队联合建立新冠肺炎后遗症地鼠动物模型

    新冠病毒的暴发流行给全球公共卫生带来严重威胁,迄今已导致超过2亿人感染和420万人死亡。越来越多的临床数据显示,即使新冠肺炎患者被“治愈”,出院后仍可能会遭受呼吸乏力、容易疲劳、肌肉关节疼痛、味觉嗅觉减退、睡眠障碍和精神状态异常等一系列后遗症的持续影响,这些症状往往在数月内无法消除,严重影响日常生活。此外,部分新冠肺炎恢复期患者出现核酸检测结果“长阳”和“复阳”等特殊情况。因此,模拟和研究新冠肺炎恢复期的病理生理学特征对于深入理解其后遗症发生的机制,以及促进病人完全康复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虽然已有多种动物模型能够模拟新冠肺炎急性期的疾病特征,但是仍然缺乏一种能够模拟新冠肺炎后遗症的动物模型。我

    来源:厦门大学 公共卫生学院

    时间:2021-12-06

  • 我院夏宁邵教授团队发现能够抵御新冠病毒变异株的广谱中和抗体及其隐匿性表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由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型(SARS-CoV-2)引起。迄今为止,全球报道确诊的COVID-19病例已经超过2亿,死亡人数高达400多万。随着病毒的不断变异,全球各地不断暴发新一轮新冠疫情,人类的生命健康和世界经济面临巨大的威胁。接种新冠疫苗是控制冠状病毒流行的重要策略,疫苗能够有效地降低病毒感染风险并减轻疾病严重程度,但是对日益更替的病毒变异株效力下降,屡屡出现疫苗突破感染病例,目前紧急获批使用(EUA)的抗体疗法对变异株的治疗效力也下降。因此,亟需研制能提供广谱保护效果的新一代新冠疫苗和广谱中和抗体药物。我院联合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研究团队报道了两株

    来源:厦门大学 公共卫生学院

    时间:2021-12-06

  • 刘文教授团队连续发文在三阴性乳腺癌的免疫治疗方向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厦门大学细胞应激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药学院刘文教授团队连续在Clinical & Translational Immunology和Cancer Immunology Research杂志上发表论文报道了一种靶向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的新型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细胞)在小鼠肿瘤模型中能有效地抑制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其与表观遗传调控因子CDK7抑制剂联合使用甚至达到治愈效果。三阴性乳腺癌侵袭性强、复发快、预后差,临床上缺乏有效的

    来源:细胞应激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

    时间:2021-12-06

  • 吴乔教授课题组在Cell Research发文阐释代谢物诱导焦亡的新机制

    细胞命运与细胞中的代谢稳态密切相关。α-酮戊二酸(α-KG,α-ketoglutarate)不仅是三羧酸(TCA)循环中的重要代谢产物,在脂质合成、氧化应激、蛋白质修饰和细胞死亡等生理过程中也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目前,已经发表的一些研究表明α-KG具有潜在的抗肿瘤作用。然而,α-KG在细胞焦亡中的作用未见报道。细胞焦亡(pyroptosis)是近年发现并被证实的由Gasdermin家族蛋白介导的调节性细胞死亡。不同的蛋白酶或者颗粒酶介导了Gasderminh家族蛋白的剪切,使其释放N末端结构域,随后转运到细胞膜上形成多聚孔道,由此引起膜通透性改变、细胞肿胀和膜破裂。细胞焦亡的功能已成为癌症研究

    来源:细胞应激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

    时间:2021-12-06

  • 黄烯教授和欧阳鑫昊副教授团队在Small Methods发表研究论文

    转录调控不仅仅是近端的启动子对基因表达的激活,远端的增强子也对基因的转录调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增强子(enhancer)是一类基因组上的顺式元件。它通过与启动子发生相互作用,从而激活基因表达。这一过程的实质是DNA上不同的调控元件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长距离的相互作用由染色质空间三维结构帮助建立和维持。长距离的染色质相互作用控制基因表达在原核生物和高等动植物中均被发现,这些调控方式直接决定了细胞的分化、器官的发育和癌症的发生等。目前,随着Chromosome Conformation Capture(3C)、4C、5C和Hi-C等技术的发明和使用,全基因组染色质相互作用的频率和位置得以捕获。但是

    来源:细胞应激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

    时间:2021-12-06

  • 周大旺和陈兰芬教授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文揭示机械...

    2021年6月10日,我室周大旺和陈兰芬教授研究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发表了题为“TLR4 signalling via Piezo1 engages and enhances the macrophage mediated host response during bacterial infection”的研究论文,该工作揭示了机械力感应受体Piezo1在宿主抗感染中的重要调控作用。TLR信号通路在天然免疫对抗感染中具有重要作用,吞噬细胞上的TLR受体在宿主识别入侵的病原体后可以快速激活下游信号来启动天然免疫系统来清除它们。吞噬性细胞将病原体内吞后形成吞噬

    来源:细胞应激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

    时间:2021-12-06


页次:433/1559  共31180篇文章  
分页:[<<][431][432][433][434][435][436][437][438][439][44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