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杜爱芳实验室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PARASITOLOGY发表论文

    标题:The trypsin inhibitor-like domain is required for a serine protease inhibitor of Haemonchus contortus to inhibit host coagulation(IF=4.214)作者: Wu, Fei; Zhang, Hui; Zhou, Jingru; Wu, Jie; Tong, Danni; Chen, Xueqiu; Huang, Yan; Shi, Hengzhi; Yang, Yi; Ma

    来源: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

    时间:2021-12-24

  • 周玉峰团队在《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首次揭示环状RNA在过敏性皮炎和银屑病中的功能及调控机制

     过敏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也称特应性皮炎,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的皮肤炎症性疾病,发病率在儿童中高达20-30%,成人为3-10%。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屏障功能受损、瘙痒和慢性皮肤炎症。AD的病因复杂,病情迁延不愈,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除遗传因素外,环境和表观遗传学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AD的发病过程。此外,“过敏性进程”理论揭示婴幼儿期的AD有可能随着病程的迁延,逐渐演变为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其他过敏性疾病。因此,早期治疗AD对切断过敏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银屑病,俗称牛皮癣,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的皮肤炎症性疾病,发病率为2-

    来源: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

    时间:2021-12-24

  • 基础医学院郑俊克课题组在Blood发表骨髓微环境组分维持造血干细胞干性新...

    近日,基础医学院郑俊克研究员课题组在血液领域国际著名期刊Blood在线发表了题为“Endothelial cell-derived angiopoietin-like protein 2 support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activities in bone marrow niches”的研究论文。 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HSCs)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成所有造血细胞的能力,是维持人类正常生命功能的重要成体干细胞之一。随着骨髓移植技术的发展,HSCs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各种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淋巴瘤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时间:2021-12-24

  • 我国学者与海外合作者发现原初引力波的新非线性动力学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11653002、11961131007)等资助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蔡一夫教授团队与日本东京大学Misao Sasaki教授团队合作,在宇宙起源和原初引力波的非线性动力学领域取得进展。研究成果以“暴胀宇宙中通过参数共振打破原初引力波莱斯限的理论突破(Beating the Lyth bound by parametric resonance during inflation)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1-12-24

  • 我国学者在晶圆级范德华介电薄膜制备方面取得进展

    图  (a)热蒸镀实现晶圆级范德华介电薄膜可控制备的示意图;(b)无机分子晶体的结构示意图;(c)四英寸范德华介电薄膜图片;(d)蒸镀工艺实现薄膜厚度精准可控;(e)以范德华薄膜作为介电材料和二维半导体MoS2作为沟道的场效应晶体管的器件示意图;(f)器件光学显微镜照片;(g)双栅调控下的场效应晶体管的转移特性曲线。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21825103、51727809、11904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1-12-24

  • 周斌组合作揭示心脏损伤后肌成纤维细胞的来源及形成过程

      12月21日,国际学术期刊Circulation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周斌组、上海交通大学新华医院孙锟教授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吕爱兰教授合作的研究成果“Seamless Genetic Recording of Transiently Activated Mesenchymal Gene Expression in Endothelial Cells During Cardiac Fibrosis”。该研究利用遗传谱系示踪技术无缝隙记录心脏内皮细胞中间充质基因的激活,揭示了胚胎期心内膜内皮细胞向间充质细胞转变的过程(Endothelial to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时间:2021-12-24

  • 恐龙蛋化石内惊现“baby龙”

    这个被称为“英良宝宝(Baby Yingliang)”的胚胎,是在中国南方赣州晚白垩世岩石中发现的,属于一种无齿兽脚亚目恐龙,或称窃蛋龙。在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完整的恐龙胚胎中,该化石表明这些恐龙在接近孵化时形成了类似鸟类的姿势。科学家们发现,在已知的恐龙胚胎中,“英良宝宝”的姿势是独一无二的——它的头位于身体下方,脚在两侧,背部沿着蛋的钝端弯曲。这种姿势与现代鸟类胚胎的姿势相似,这在恐龙身上尚未被发现。在现代鸟类中,这种姿势与“捕食”有关——一种由中枢神经系统控制的行为,对孵化成功至关重要。在对蛋和胚胎进行研究后,研究人员认为,这种以前被认为是鸟类独有的孵化前行为,可能起源于非鸟类的兽脚亚目恐龙

    来源: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时间:2021-12-23

  • 人类口腔放线菌为肽类抗生素的新来源

      2021年12月20号,国际分子医学领域重要期刊《EMBO Molecular Medicine》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朱顺义研究员团队在肽类抗生素领域的最新科学发现(Adaptively Evolved Human Oral Actinomyces-Sourced Defensins Show Therapeutic Potential)。该发现首次报道了人类口腔放线菌为肽类抗生素的新来源。  由于传统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特别是滥用,导致了细菌耐药性的不断出现。更为严重的是,细菌耐药性的传播速度已明显快于新抗生素的研发速度。因此,人类亟需加快寻找新的自然资源用以发展具有独特化学结构

    来源: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时间:2021-12-23

  • 中科院学者发表关于遗传性痉挛性截瘫致病机制的研究成果

      2021年12月20日,《Movement Disorders》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A Novel SPAST Mutation Results in Spastin Accumulation and Defects in Microtubule Dynamic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刘静宇研究组完成。该研究通过对遗传病家系的连锁分析和Sanger测序,并结合细胞系模型分析,发现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SP)致病基因SPAST编码的截短蛋白质spastin可以通过异构体特异性的方式干扰微管的动态平衡,进而导致HSP

    来源:神经科学研究所

    时间:2021-12-23

  • 小哺乳动物适应性进化与管理学科组在高原鼠兔肠道菌群组成和功能对苦马豆素化合物的响应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是青藏高原特有的植食性小哺乳动物,在过度放牧地区,高原鼠兔种群呈现出爆发性增长模式,从而进一步加剧了草地生态系统的退化。以棘豆属(Oxytropis)植物为代表的毒杂草是退化草地优势物种,该类植物含有大量的次生代谢物苦马豆素(SW,swainsonine),可导致牲畜中毒,但高原鼠兔却喜食此类植物。SW对高原鼠兔肠道菌群有何影响,是否可调节宿主肠道菌群,与高原鼠兔种群爆发存在何种关系目前尚不清楚。   为解决上述问题,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小哺乳动物适应性进化与管理学科组将野外捕获的高原鼠兔在室内进行长期(20周)和短期(2周)饲养,并

    来源:中科院高原生物所

    时间:2021-12-23

  • 高寒草地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学科组揭示适度放牧可以显著提高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水分利用效率

      水分利用效率是影响草地生态系统生产力及草地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放牧是高寒草甸最重要利用方式,长期超载放牧是引起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适度放牧可以提高草地资源利用率、提升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稳定碳同位素δ13C值可用来指示植物长期水分利用效率变化。   2020年生长季8月下旬,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高寒草地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学科组在青海省门源县皇城乡进行植物和土壤样品采集,基于稳定碳同位素测试指标δ13C值,研究不同放牧强度高寒草甸优势物种、共存物种以及功能群及群落水平水分利用效率变化,并结合环境因子探讨其适应机制。结果表明:物种尺度,叶片δ13C值在中度放牧状态下呈现出最高值;

    来源:中科院高原生物所

    时间:2021-12-23

  • 2021肿瘤与衰老国际会议暨第五届博士生论坛

    12月14至12月15日,由生命学院分子生物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办的第九届肿瘤与衰老国际会议暨第五届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士生论坛线上顺利在线上举行。今年新冠疫情在全世界范围内依旧影响巨大,线上会议让国际间的科学交流打破了空间限制的壁垒,促进了学科间的思维碰撞和成果交流。刘剑峰院长为会议中方主席,CIPREVO公司总裁Prevost Gregoire博士以及埃夫里大学的Sylvain Fisson为法方主席。该研讨会还得到教育部分子生物物理重点实验室、法国埃夫里大学、法国领事馆、法国居里研究所、法国里昂癌症中心、法国CIPREVO公司等大力支持。本次会议邀请到来自法国和中国的近二十位专家学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生命与科学技术学院

    时间:2021-12-23

  • 物理学院量子材料科学中心江颖教授课题组应邀在《表面科学报告》发表利用高分辨率原子力显微镜探测水-固界面的综述

    表面和界面水在自然界无处不在,其特性与功能研究涉及多个学科交叉,在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晶体工程、材料科学等基础和应用领域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021年11月20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量子材料科学中心教授、轻元素先进材料研究中心主任江颖课题组应邀撰写的综述“利用高分辨率原子力显微镜探测水-固界面”(Water-solid interfaces probed by high-resolution atomic force microscopy)在线发表于《表面科学报告》(Surface Science Reports);北京大学物理学院2017届博士毕业生(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1-12-23

  • 华中科技大学PNAS最新发文:力学调控肿瘤单细胞异质性新机制

     12月16日,我校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李一伟教授团队和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郭明教授团队在国际著名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 发表了题为“Volumetric compression develops noise-driven single cell heterogeneity”的研究文章。华中科技大学生命学院为该论文第一单位,生命学院李一伟教授和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郭明教授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171248, 12102142),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金(2021GCRC056)的资助。本研究也得到了墨卓生物郑文山博士的技术支持。肿瘤组织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生命与科学技术学院

    时间:2021-12-22

  • 我国柑橘枝干病害的病原真菌多样性

    柑橘是世界上最大宗水果,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柑橘生产和消费国。枯梢,流胶、腐烂、溃疡和开裂是我国柑橘上常见的枝干病害,但对诱发其发生的病原菌种类一直缺少系统性研究,以往其病原被简单地归咎于树脂病(Diaporthe citri)和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实际并非如此。2017-2020年,浙江大学农学院李红叶教授课题组从我国柑橘主产区广泛收集枝干病害样品603份,分离获得1036份菌株。发现隶属刺盘孢属 (Colletotrichum)真菌菌株占39.6 %、间座壳属(Diaporthe)菌株占18.8%、葡萄座腔菌科(Botryosph

    来源:浙江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学院

    时间:2021-12-22

  • 水生所关于搁浅鲸类的听觉研究取得新进展

      大规模尤其是群发性的鲸类搁浅事件在中国极为罕见2021年6月至10月,我国福建和浙江沿海接连发生了共计7次的群发性鲸类搁浅事件。搁浅事件共涉及4个鲸类物种(包括瓜头鲸、糙齿海豚、瓶鼻海豚和布氏鲸)的47头动物。造成此次鲸类搁浅的原因众说纷纭。  2021年6-10月中国沿海群发性鲸类搁浅事件中搁浅鲸类的物种、数量和地理位置信息   齿鲸类主要依靠回声定位系统来导航和探测。当鲸类的回声定位系统(包括发声和听觉)发生紊乱或受到损伤时,鲸类就不能顺利地进行导航并最终极有可能导致搁浅。为了进一步找到这些群发性的鲸类搁浅事件的诱因,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人员对7月份搁浅后被救护

    来源: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1-12-22

  • 昆明植物所在名贵野生食用菌微生物组研究中取得系列进展

       大型真菌和林木根系形成一种互惠共生体-外生菌根,相应的真菌被称为外生菌根真菌(Ectomycorrhizal fungi, EMF),其中许多类群为名贵的野生食用菌,比如松茸、松露(块菌)、干巴菌等,EMF在森林群落结构和生态系统稳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EMF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与宿主和其它微生物相互作用,组成外生菌根—植物—微生物密切关联的“共生体系”,是影响EMF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关键所在。为此,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研究人员选择名贵EMF(松茸、干巴菌、块菌)及其典型生境作为研究对象,对EMF组织及周围土壤环境中微生物组开展了系列研究:   通过对松茸不同结构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1-12-22

  • 发现即易危或濒危——昆明植物所报道我国白块菌(白松露)新物种

       块菌Tuber隶属盘菌目Pezizales、块菌科Tuberaceae,是一类著名的野生食用菌,其中以意大利白块菌和法国的黑孢块菌最为名贵,前者的国际零售价约2-5.5万元/公斤(拍卖价曾高达170多万元/公斤)(图1),被誉为厨房里的钻石、地下黄金等。因其生长在地下,依靠猪、鼠、兔等哺乳动物传播,常被我国西南各地百姓叫做 “猪拱菌”,商业上多称为松露。   图1 意大利市场上销售的白块菌(图片来自Pierre SOURZAT)    我国块菌资源丰富,物种数量占全球的1/3强,主要分布于西南山区。迄今,我国发现块菌70余种,其中云南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1-12-22

  •  成都生物所植物多样性团队在我国西南部发现豆科新种—禄劝杭子梢

     杭子梢属(Campylotropis Bunge)物种隶属于豆科(Leguminosae)蝶形花亚科(Papilionoideae),本属植物较耐干旱,可作水土保持的重要树种。全世界约有杭子梢属植物37种,广泛分布于亚洲温带和亚热带地区。中国是该属的分布中心,有32种6亚种6变种,特有种20种,大约80%的植物分布在中国西南部,特别是云南和四川两省。    2019年,研究团队在云南省禄劝县开展杭子梢属植物调查时发现了一个疑似未描述过的杭子梢属类群,同时采集了该居群标本。同年,在开展西南极小种群植物调查时,该类群也在四川省雷波县被发现,并收集了标本材料

    来源: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1-12-22

  • 生命与海洋科学学院黄腾波教授团队在《Plant Biotechnol…

    近日,深圳大学生命与海洋科学学院黄腾波教授团队在植物学权威杂志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中科院一区TOP期刊,影响因子9.803)在线发表了题为“Sly-miR159 regulates fruit morphology by modulating GA biosynthesis in tomato”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创新性发现Sly-miR159作为一个关键因子调控番茄果实形状,并对其分子机制进行深入研究。 果实形状是育种中重要的农艺性状。其中,对于以鲜果为食用器官的蔬菜作物,果实形状更是重要的商品性状。因此了解果实形状遗传调控规律对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都

    来源:深圳大学生命与海洋科学学院

    时间:2021-12-22


页次:407/1559  共31174篇文章  
分页:[<<][401][402][403][404][405][406][407][408][409][41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