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新冠病毒Omicron变异株RBD与受体ACE2晶体结构

    清华大学生命学院、结构生物学高精尖创新中心、生物结构前沿研究中心王新泉和清华大学医学院张林琦实验室近日解析了Omicron变异株RBD与受体ACE2复合物的晶体结构,分辨率为2.8埃(图1)。为助力全球抗击Omicron的科学研究和防治政策,现将刚刚获得的新冠病毒Omicron RBD与人ACE2复合物晶体结构向全世界科学家和社会公开,相关的三维空间坐标可以通过以下链接下载:https://www.jianguoyun.com/p/DaqWaw8Q3MX2BhjhrKME新冠疫情已持续两年,传播性、致病性和免疫逃逸增强的值得关注变异株(Variants of Concern, VOC)不断出现

    来源:清华大学医学院

    时间:2021-12-30

  •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利用钙钛矿型质子导体的等动力温度优化质子电导率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副教授陈倩栎课题组在国际知名期刊《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上发表其最新研究成果《Optimizing the Proton Conductivity with the Isokinetic Temperature in Perovskite-Type Proton Conductors According to Meyer–Neldel Rule》(根据Meyer-Neldel 规则利用钙钛矿型质子导体的等动力温度优化质子电导率),论文为通过调控晶格振动提高低温下质子导体陶瓷的电导率提供了理论依据。陈倩栎与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杨文革教授为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1-12-30

  • 周晓华团队针对临床领域的因果推断研究取得新成果

    近日,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生物统计系、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教授周晓华团队针对临床领域因果推断的研究取得两项突出成果。 第一项成果是关于观察性数据的因果推断研究。该研究提出了使用高维协变量和观察数据的异质性局部因果作用的新型估计和推断方法,不需要常规因果推断所使用的强可忽略性假设。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周晓华团队利用二值工具变量,提出以协变量特异的局部因果作用作为感兴趣的参数,为两阶段广义线性模型开发了非凸目标函数下的LASSO估计,并提出了一个降低偏差的估计方法,并构建了异质性因果作用的置信区间。该方法被应用于分析俄勒冈州一项医疗援助计划的数据,发现医疗援

    来源:北京大学医学部

    时间:2021-12-30

  • 我国学者与海外合作者基于材料基因工程发现材料非晶形成能力的判据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51825104、51801230、51801095、11790291、 61888102)等资助下,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柳延辉研究员、汪卫华研究员团队和美国耶鲁大学研究人员开展合作研究,利用材料基因工程方法发现了非晶形成能力的新判据。研究成果以“数据驱动的金属非晶形成能力通用判据的发现(Data-driven discovery of a universal indicat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1-12-30

  • 我国学者在电卡制冷效应方面取得进展

    图 通过设计极化高熵材料提高低场电卡效应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52076127)等资助下,上海交通大学钱小石副教授组织跨学科交叉研究团队,在电卡制冷效应方面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高熵聚合物在低场下产生巨大的电卡效应(High-entropy polymer produces a giant electrocaloric effect at low fields)”为题,于2021年12月2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1-12-30

  • JMC封面 | 上海药物所分子影像中心开发靶向心肌线粒体的PET/荧光双模态小分子成像探针

      目前,中国城乡居民心血管病死亡率持续升高,位居总死因首位。临床上常用X线、CT、磁共振、超声和放射性核素显像作为心血管病的诊断手段。其中,核素显像可从心肌代谢方面评估心血管症状,灵敏度和特异度较高,但存在半衰期短、成本高等缺陷,导致核素显像应用受限,临床上迫切需求新型PET心脏功能显像剂的出现。   在前期研究中,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分子影像中心发现吲哚乙烯喹啉盐F16类化合物是一种具有广阔前景的靶向肿瘤线粒体的诊疗化合物(Chemical Science 2019, 10 (34), 7946-7951),具有高度疏水性,可跨过细胞膜和线粒体膜的疏水屏障,在线粒体膜电位较高的肿瘤细胞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时间:2021-12-30

  • 微生物研究所创建最小化的人工固碳循环

      工业快速发展导致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加,促使各国政府加速开发二氧化碳捕集利用技术,力争早日实现“碳中和”。其中,设计和创建具有高效生物固碳能力的酶、生化途径、工程生物或微生物组,已成为合成生物固碳领域的国际研究热点。 在自然界中,植物和微生物可利用六条天然固碳途径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其中最为人熟知、可能也是最重要的途径,就是以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加氧酶(Rubisco)为核心固碳酶的卡尔文循环。为突破天然固碳途径的低效率,2016年和2021年,Science杂志先后报道了人工设计的非天然固碳途径CETCH循环(由德国马普陆地微生物研究所完成)和ASAP途径(

    来源: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1-12-30

  • 华南农业大学团队发现对肉鸡育种很关键的基因

    对于家禽育种而言,肌肉和脂肪是肉鸡生产和销售中最为关注的两个组织。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家禽遗传育种团队近日发现,TMEM182基因在肌肉生成和脂肪沉积上均发挥关键作用,这为培育低脂肉鸡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候选靶点。这篇题为“TMEM182 interacts with integrin beta 1 and regulates myoblast differentiation and muscle regeneration”的文章发表在《Journal of Cachexia, Sarcopenia and Muscle》杂志上。广东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罗文副教授为本文第一作者,国家特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21-12-29

  • 研究揭示新冠病毒诱导肺炎症损伤的新机制并提出抗炎新策略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等单位合作研究发现,肥大细胞是新冠病毒(SARS-CoV-2)诱导肺部炎症损伤的重要效应细胞。SARS-CoV-2 Spike蛋白通过结合肥大细胞ACE2受体快速诱导肥大细胞脱颗粒,继而诱发肺上皮细胞炎症和导致肺损伤;研究同时发现,临床治疗变应性疾病的药物可作为肥大细胞稳定剂,通过阻止Spike蛋白诱导肥大细胞脱颗粒,抑制炎症反应和保护肺损伤。相关成果于近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上。  SARS-CoV-2感染导致的“细胞因子风暴”是脏器受损和导致重症或死亡的重要因素。但病毒诱发机

    来源: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时间:2021-12-29

  • PNAS:新冠病毒Spike蛋白介导的病毒感染与细胞膜融合的分子机制

      12月21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孟广勋组和Dimitri Lavillette组合作在国际学术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表了研究论文SARS-CoV-2 spike engagement of ACE2 primes S2’ site cleavage and fusion initiation。     由新冠病毒(SARS-CoV-2)感染引起的新冠肺炎(COVID-19)大流行在全球范围内已造成超过2.75亿例感染。SARS-CoV-2刺突(Spike)蛋白在功能上不仅负责识别宿主细胞上的受体,同时还会介导细胞膜与病毒包膜融合,从而导致病毒感染

    来源:巴斯德所

    时间:2021-12-29

  • 昆明植物所在蒿属植物中新颖倍半萜二聚体的合成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天然产物独特的结构是生物活性物质和药物发现的重要源泉,1981-2019年期间批准上市的小分子抗肿瘤药物中,天然产物直接成为新药的占比达9.7%,天然产物衍生物占23.2%。倍半萜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真菌、细菌和昆虫中,其结构多样,活性显著,特别是它们的抗肿瘤活性,引起了药物化学家的广泛关注。阿格拉宾、含笑内酯、青蒿素等倍半萜衍生物已被开发成抗肿瘤药物上市或处于临床研究中。倍半萜二聚体是由两个倍半萜单元连接而成的具有30个碳原子骨架的一类结构复杂的天然产物。生命体内负责细胞功能的大量蛋白是以二聚体形式存在或者在介导某些信号通路之前需要通过二聚化来激活,同时靶向二聚体蛋白的两个单体是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1-12-29

  •  生物所在道路对山地植物多样性影响中取得进展

     为刺激偏远山区的经济发展、脱离贫困,修建道路一直被认为是解决此类问题的优选方案;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但是,道路的修建及运营必然会通过形成边缘效应,促进更多杂草类物种定居,损害对自然栖息地有依赖的物种,破坏自然生态系统,最终影响山区的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价值。已有研究发现,路边群落通常更有利于非本地物种的定植和生长,非本地物种的引入将进一步改变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山区道路为广布性物种的扩散提供了通道,同时促进了它们在原始生境中的传播。在世界范围内,道路被认为是山区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常常会问:“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来说,修建多少道路是可以被接受的?”以及“如何减轻道路对

    来源: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1-12-29

  • 物理学院量子材料科学中心何庆林研究员等发表关于基于拓扑绝缘体的自旋电子学和磁电学的“展望”论文

    2021年12月23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量子材料科学中心何庆林研究员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Taylor L. Hughes、约翰·霍普金斯大学N. Peter Armitage、日本理化学研究所Yoshinori Tokura教授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王康隆教授合作,在《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展望”(Perspective)栏目在线发表了题为“拓扑绝缘体的自旋电子学和磁电学研究”(Topological Spintronics and Magnetoelectronics)的综述性论文,对基于拓扑绝缘体的自旋电子学和磁电学研究进行回顾、讨论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1-12-29

  • “胜利油田”发现了能将石油转化为更纯净能源的古细菌

    微生物可以把石油转化成天然气,即甲烷。直到最近,人们还认为这种转化只有通过不同生物体的合作才能实现。2019年,马克斯·普朗克海洋微生物研究所的Rafael Laso-Pérez和Gunter Wegener提出,一种特殊的古生物可以自己做到这一点,他们的基因组分析表明了这一点。现在,在与来自中国的一个团队的合作下,研究人员已经成功地在实验室中培育了这种“神奇的微生物”。这使他们能够准确地描述微生物是如何实现转化的。他们还发现它更喜欢吃大块的食物。陆地和海洋的地下石油储备是微生物的家园,它们将石油作为能源和食物来源,将其转化为甲烷。直到最近,人们还认为这种转换只有在不同生物体之间复杂的团队合作

    来源:MAX-PLANCK-GESELLSCHAFT

    时间:2021-12-28

  • 南京大学生科院EMBO揭示银屑病干预新靶点

    银屑病(Psoriasis),俗称牛皮癣,是一种由遗传、免疫及感染等多种因素诱发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皮肤病,临床表现以红斑、鳞屑为主,全身均可发病,以四肢较为常见。病程长、易复发,发病率呈一定的上升趋势。多种免疫细胞参与了银屑病的发生发展,巨噬细胞在银屑病中的重要作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其具体的作用机制以及发挥作用的关键分子仍不清楚。孙洋课题组长期从事炎症相关疾病的分子机制及靶向药物调控研究,结合课题组前期发现以及其他研究者的报道,研究人员推测SHP2的功能异常可能参与了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进展。引起研究人员兴趣的是,2016年巴西一名医生报道SHP2激活突变的努南综合症患者罹患环状脓疱型银屑病,

    来源: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1-12-28

  • 青海省寒区恢复生态学重点实验室发表的论文入选“2020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21年12月发布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报告2021》(https://www.istic.ac.cn/isticcms/html/1/284/338/6905.html)“中国卓越科技论文报告”显示,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博士生张中华、研究员周华坤、研究员赵新全等人在《生物多样性》发表的论文“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入选“2020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目前被引次数29,显示了该论文较好的科学价值和参考意义,入选论文如下:   张中华, 周华坤, 赵新全, 姚步青, 马真, 董全民, 张振华, 王文颖, 杨元武 (2018)

    来源:中科院高原生物所

    时间:2021-12-28

  • 武汉病毒所/生物安全大科学中心-生物物理所联合团队在精准构建高效有机相催化纳米结构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日, 国际学术期刊ACS Catalysis(《ACS催化》)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生物安全大科学研究中心门冬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张先恩课题组联合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论文题为“Self-assembled enzymatic nanowires with a ’dry and wet’ interface improve the 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Januvia transaminase in organic solvent”。该研究开发了一种具有独特“干湿”界

    来源: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时间:2021-12-28

  • 徐书华团队解析亚洲热带原住民遗传起源和表型趋同演化机制

    2021年12月23日,《分子生物学与进化》(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在线发表了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徐书华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Genetic connections and convergent evolution of tropical indigenous peoples in Asia”。研究团队产生和收集了全球热带地区近1000例原住民的基因型数据(见图1),重点分析了来自南亚的安达曼群岛、东南亚的马来半岛和菲律宾群岛以及大洋洲的新几内亚岛的原住民全基因组测序数据,系统研究了人群的遗传关系、祖源构成和迁徙历史,并以深肤色为例探索人群适应性进化的遗

    来源: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1-12-28

  • 物理学院李智焕、华辉课题组与合作者首次观测到质子滴线外新核素18Mg并发现N=8幻数消失的新证据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技术物理系、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李智焕副教授和华辉教授课题组与合作者首次在实验中观测到四质子不稳定原子核18Mg(镁),其比自然界稳定存在的最轻的镁同位素少6个中子,通过奇特的四质子发射模式衰变到长寿命的14O(氧)末态;同时,发现了18Mg中可能的第一个2+态,为质子滴线附近N=8幻数的消失提供了新的证据。2021年12月22日,相关研究成果以“四质子不稳定原子核18Mg的首次实验观测”(First observation of the four-proton unbound nucleus 18Mg)为题,在线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1-12-28

  • 张泽民课题组与合作者揭示anti-PD-1免疫治疗在肺癌中的作用机制

    2021年12月23日,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BIOPIC)、生命科学学院、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ICG)张泽民课题组联合301医院韩为东课题组在国际期刊Nature Cancer上发表了题为“Temporal single-cell tracing reveals clonal revival and expansion of precursor exhausted T cells during anti-PD-1 therapy in lung cancer”的研究论文,提出了克隆复兴(clonal revival)的概念并揭示了PD-1抗体治疗在肺癌中的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1-12-27


页次:404/1559  共31174篇文章  
分页:[<<][401][402][403][404][405][406][407][408][409][41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