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侯玉波副教授课题组从差序格局理解中国人的幽默的研究在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上发表

    幽默是幸福生活的润滑剂,但幽默能否被理解却受到文化的影响。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侯玉波课题组用差序格局理论揭示了中国人幽默的内在机制。该研究成果2021年12月31在线发表在美国心理协会(APS)的会刊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SPPS)上。 研究用四个实验探讨了基于差序格局的社会距离与文化影响人们对幽默的欣赏、分享和创造的机制。研究发现与近社会距离情境相比,中国人对远社会距离情境中幽默的欣赏、分享和创造水平更高,而在美国人则不存在这种差别。对中国人来说,一个事件是否被视为幽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与幽默接收者的社

    来源: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时间:2022-01-07

  • 陈畅课题组揭示GAPDH亚硝基化在衰老性肌少症中的作用

      衰老性肌少症是一种随着衰老出现的骨骼肌力量和质量进行性降低的疾病,成为现代社会老年人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该疾病的主要发病因素包括泛素蛋白酶体途径介导肌肉蛋白降解和骨骼肌细胞凋亡。然而,骨骼肌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仍不清楚。2022年1月3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陈畅课题组在《Nitric Oxide》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GAPDH S-nitrosation contributes to age-related sarcopenia through mediating apoptosis"的文章揭示了衰老性肌少症的新机制。   该研究团队首次发现在自然衰老的小鼠骨骼肌中甘油醛-3-磷酸脱氢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时间:2022-01-07

  • 复旦大学EMBO Journal发文,揭示炎性肠病肠上皮屏障功能障碍新机制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慢性、反复发作为特征的肠道炎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IBD在全球的发病率居高不下,中国是亚洲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为3.44/10万人/年。肠道微生物组成的改变引起肠上皮屏障功能受损是IBD发生和复发的重要诱因。肠上皮屏障完整性的破坏会导致肠腔共生菌群和病原微生物转移至肠道固有层,并最终诱发肠道炎症。目前IBD的治疗药物侧重于控制炎症,而在恢复肠上皮屏障功能方面作用有限,尚缺乏

    来源:复旦大学药学院

    时间:2022-01-06

  • 武汉病毒所/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周溪研究组揭示在昆虫中具有广谱抗病毒效果的药物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周溪研究员团队在昆虫RNAi抗病毒免疫方面取得重要进展,首次揭示依诺沙星(Enoxacin)通过增强昆虫体内的RNAi抗病毒免疫,对多种病毒显示出广谱抗病毒活性。该研究以“Enoxacin shows a broad-spectrum antiviral activity against diverse viruses by enhancing antiviral RNAi in insects”为题,于2021年12月15日在线发表在《病毒学杂志》(Journal of V

    来源: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时间:2022-01-06

  • 我院雷祖海课题组与化学系张凡团队在近红外二区活体生物传感领域取得进展

           复旦大学药学院雷祖海课题组与化学系张凡课题组在近红外二区(NIR-II)活体荧光传感领域取得进展。研究项目构建了系列新型NIR-II荧光染料,通过对其羟基修饰调控分子内电荷转移(ICT)进而构建NIR-II荧光传感探针并用于小鼠活体传感成像。相关成果以“ROS/RNS and Base Dual Activatable Merocyanine-Based NIR-II Fluorescent Molecular Probe for in vivo Biosensing”为题,全文发表于化学国际权威期刊Angewandte Chem

    来源:复旦大学药学院

    时间:2022-01-06

  • 潘凯枫团队通过前瞻性研究明确胃镜筛查的有效性和重复筛查的最优时间间隔

    2021年12月29日,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流行病学室研究室潘凯枫/李文庆/游伟程教授团队在Endoscopy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Beneficial effects of endoscopic screening on gastric cancer and its optimal screening interval: a population-based study”的研究论文,报告了团队基于中国胃癌高发区人群,对胃癌二级预防效果、筛查适宜起始年龄和最佳重复筛查时间间隔进行系统评价的结果。本研究以山东临朐胃癌高

    来源:北京大学医学部

    时间:2022-01-06

  • 孟颂东团队在自身免疫疾病治疗的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一大类慢性炎症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免疫系统失调和异常活化,对自身抗原的耐受能力降低或丧失,从而导致身体正常组织、器官的免疫损伤和病理。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硬化症、强直性脊柱炎、1型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等,严重危害身体健康。目前临床治疗药物只能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降低病死率,并不能从病因学角度根治疾病。患者不仅需要频繁和终生服药,而且毒副作用大。    调节性T细胞(Treg)是一类具有免疫抑制和调节作用的T细胞亚群,它可以抑制多种免疫细胞亚型的活化、增殖和分化,对维持机体免疫稳态和自身抗原的免疫耐受至关重要,其抑制功能的缺失或受损

    来源: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2-01-06

  • 微生物研究所东秀珠团队发现古菌转录终止机制

      古菌是有别于细菌和真核生物的第三种生命形式,它们具有细菌样的细胞形式,却使用真核生物样的遗传信息传递机器。由于古菌的发现和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域的确立晚于细菌和真核生物,而且它们多属于极端微生物,对其生物学过程及遗传机制认识较少。转录终止是重要的生物学过程,该过程界定一个转录子的3′端及其正确的结构,以保证储存在DNA中的遗传信息正确传递。转录终止的缺陷将导致转录组表达紊乱、基因表达调控失调、及生物大分子机器间的碰撞而导致染色体断裂等。因此,国际上对细菌和真核生物的转录终止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但对于古菌的转录终止过程与机制仍所知甚少。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东秀珠团队多年来致

    来源: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2-01-06

  • 北京大学的研究人员描绘了肿瘤浸润T细胞的泛癌单细胞图

            系统分析人类泛癌T细胞图谱。我们通过scRNA-seq分析了来自21种癌症类型的316名患者的大约39万个T细胞。结合基因表达谱和T细胞受体序列,我们研究了肿瘤浸润T细胞的异质性和动力学,并对不同癌症类型的T细胞进行了系统的比较。此外,我们提供了一个基于T细胞组成的免疫分型方案。KIR: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IL26:interleukin-26。资料来源: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和研究所北京大学两组研究人员的一项联合研究首次揭示了“肿瘤浸润T细胞的泛癌单细胞图”。该研究通过scRNA-seq分析了21种癌症患者的肿瘤浸润T细胞。结合基

    来源:Science

    时间:2022-01-06

  • 多态性重复基因的基因组演化机制

      近百年来,大量进化遗传学工作致力于探索重复基因的起源机制和功能演化过程 [1-6]。经典观点认为,基因重复后产生两个完全等同的拷贝,其中一个冗余拷贝在自然选择作用下获得新功能。不过,也有观点认为剂量效应和不完整基因重复等因素使重复基因并非是等同的冗余拷贝。剂量敏感基因(满足剂量平衡效应的蛋白复合体成员基因或X染色体编码的参与剂量补偿的基因)可能较少发生重复,而基因局部区段(例如5'端、3'端、个别内含子或外显子等)的重复则有可能形成嵌合基因或新嵌合剪切体。事实上,诺贝尔奖获得者Gilbert教授于1978年在讨论内含子时就已提出外显子重组或洗牌(shuffling)假说 [

    来源: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时间:2022-01-05

  • 藏药新药研究与开发学科组在虎耳草属植物自由基抑制剂研究取得新进展

      氧化应激失衡与炎症是众多代谢性疾病的发病基础,炎症的发生发展与体内氧化应激的不平衡密切相关。氧化应激是指体内产生了过量的氧自由基(自由基)攻击机体内生物大分子,造成生物膜损伤、蛋白质变性、酶失活、促使脂肪氧化和诱导DNA的复制表达错误等,继而引发细胞和组织的损伤。正常情况下,机体既产生自由基,也产生抗自由基的内源性自由基清除剂(超氧化合物歧化酶、蛋氨酸亚砜还原酶A、谷胱甘肽过氧化酶等),自由基与自由基清除剂的动态平衡在调控细胞周期、内分泌、自身免疫以及新陈代谢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机体的衰老发生发展过程有着紧密的联系。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高血压、肿瘤、老年痴呆症、帕金森综合症等与衰老

    来源:中科院高原生物所

    时间:2022-01-05

  • 冰雹事件对西双版纳橡胶林碳水耦合过程的影响...

      在以极端气候事件频发为特征之一的全球变化的背景下,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WUE)是表征其水分利用策略和碳水循环等生理生态过程对极端气候事件响应的重要指标之一。橡胶树(Hevea brasiliensis)碳水耦合的年内变化格局、年际变化趋势以及其与因子的关系已有报道,但鲜有从植物个体和生态系统尺度上对其进行比较,橡胶树的碳水耦合对冰雹事件和低温胁迫的响应仍然未知。    版纳植物园林友兴助理研究员和张一平研究员以橡胶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连续4年(2013~2016年)的生物调查法(胸径)和热扩散探针技术(液流密度)以及3年(2012-2014年)的涡度相关通量等数据进行分析,从植

    来源: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时间:2022-01-05

  • 丛尧研究组揭示蛋白酶体在泛素链诱导下的变构及底物识别机制

            2月18日,国际知名学术期刊Molecular Cell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上海)丛尧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Structural snapshots of 26S proteasome reveal tetraubiquitin-induced conformations”。该研究解析了一系列蛋白酶体在K48-Ub4泛素链存在下的近原子分辨率冷冻电镜结构,首次捕捉到蛋白酶体与K48-Ub4泛素链结合的三维结构,揭示了泛

    来源: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

    时间:2022-01-05

  • 丛尧研究组应用冷冻电镜揭示TRiC/CCT的构象变化空间及亚基特异性机制

           2019年9月7日,国际知名学术期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上海)丛尧课题组的研究论文“An ensemble of cryo-EM structures of TRiC reveal its conformational landscape and subu

    来源: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

    时间:2022-01-05

  • 陈勇研究组揭示MLL1甲基转移酶复合物的组装和活性调控新机制

           2019年9月24日,国际学术期刊《Nucleic Acids Research》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上海)陈勇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The internal interaction in RBBP5 regulates assembly and activity of MLL1 methyltransferase complex”, 揭示了全长RBBP5参与MLL1甲基转移酶

    来源: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

    时间:2022-01-05

  • 质谱系统合作取得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致病分子机制研究的重大进展

            2020年7月22日,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的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质谱系统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梁启明团队、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朱同玉团队合作在国际前沿期刊《Med》(Cell子刊)在线发表题为“Virus-host interactome and proteomic survey of PBMCs from COVID-19 patients reveal potential virulence actors influenc

    来源: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

    时间:2022-01-05

  • 蛋白质设施用户揭示ACE2受体诱导新冠病毒刺突蛋白动态构象转变的分子机制

            2020年12月4日,国际学术期刊Science Advances在线发表了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用户中科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丛尧团队与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黄忠团队的合作研究论文“Conformational dynamics of SARS-CoV-2 trimeric spike glycoprotein in complex with receptor ACE2 revealed by cryo-EM”。该研究应用冷

    来源: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

    时间:2022-01-05

  • 蛋白质设施用户研发针对新冠病毒的中和抗体鸡尾酒疗法并揭示其组成抗体2H2/3C1中和作用的分子机制

            2021年1月11日,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用户中科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丛尧团队与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黄忠课题组、复旦大学医学院谢幼华课题组、邓强课题组的合作研究论文“Development and structural basis of a two-MAb cocktail for treating SARS-CoV-2 infection

    来源: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

    时间:2022-01-05

  • 蛋白质设施用户揭示哺乳动物辐射轴头部复合体独特的组成与结构

            2021年1月26日,国际学术期刊PNAS在线发表了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用户中科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丛尧团队与朱学良团队的最新合作研究论文“Distinct architecture and composition of mouse axonemal radial spoke head revealed by cryo-EM”。该研究综合应用冷冻电镜、细胞生物学及生物化学方法,首次解析了鼠源辐

    来源: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

    时间:2022-01-05

  • 质谱系统和丛尧研究组合作揭示哺乳动物PA28αβ-iCP免疫蛋白酶体的结构及激活机制

            2021年2月2日,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用户中科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丛尧团队与蛋白质设施质谱系统彭超博士的合作研究论文“Cryo-EM of mammalian PA28αβ-iCP immunoproteasome reveals a distinct mechanism of proteasome activatio

    来源: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

    时间:2022-01-05


页次:401/1559  共31174篇文章  
分页:[<<][401][402][403][404][405][406][407][408][409][41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