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中国学者Science最新发文:独特的双链RNA合成机制

    转座子(transposon)最早由美国遗传学家Barbara McClintock在玉米中发现,在细菌、病毒以及真核生物的基因组中广泛分布。转座子类似内源性病毒,能够在宿主基因组中“复制和粘贴”自己的DNA,以达到其自我“繁殖”的目的。活跃的转座子对基因组的稳定构成严重威胁,高等生物通过对转座子DNA进行甲基化修饰将其沉默来维持基因组的稳定性。RNA导向的DNA甲基化(RdDM)途径是高等植物基因组甲基化的重要途径。在该途径中,植物独有的两个RNA聚合酶(Pol IV和Pol V)发挥了核心作用。Pol IV与RDR2合作产生小干扰RNA的dsRNA前体,经过加工后形成24个碱基的小干扰RN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21-12-26

  • 上海交大基础医学院郑俊克课题组在Blood发表骨髓微环境组分维持造血干细胞干性新成果

    近日,基础医学院郑俊克研究员课题组在血液领域国际著名期刊Blood在线发表了题为“Endothelial cell-derived angiopoietin-like protein 2 support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activities in bone marrow niches”的研究论文。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HSCs)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成所有造血细胞的能力,是维持人类正常生命功能的重要成体干细胞之一。随着骨髓移植技术的发展,HSCs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各种血液系统疾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1-12-26

  • 徐建青教授团队与合作者报道植物乳杆菌冠克株与新冠疫苗联用可显著提升并维持疫苗接种后抗新冠免疫应答

     接种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疫苗是预防和阻断新冠病毒传播的关键手段。国内外众多研究表明,接种新冠疫苗者的血清抗体均存在下降迅速,维持时间短的问题,从而影响疫苗对接种人群的免疫保护效果。因此,提高并维持SARS-CoV-2疫苗接种者的免疫应答水平成为我国与国际上新冠病毒防控亟需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2021年12月22日,我院徐建青教授团队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徐建国院士开展合作研究,在 Frontier In Nutrition在线发表题为“Boosting vaccine-elicited respiratory mucosal and systemic C

    来源: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

    时间:2021-12-26

  • 王剑波课题组与合作者在钯催化的卡宾偶联以及C1聚合领域取得新进展

    基于金属卡宾的催化反应,特别是交叉偶联反应近年来发展迅速,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王剑波教授课题组在相关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Acc. Chem. Res.2013,46, 236;Chem. Rev. 2017, 117, 13810.)。这些偶联反应的关键步骤是卡宾的迁移插入,而拓展迁移基团是该领域进一步发展的核心。近期,他们实现了含硼基团的迁移,建立了基于卡宾偶联的硼化反应新方法(图1)。该反应应用钯催化剂,经过酮衍生的对甲苯磺酰腙与联硼试剂的氧化偶联合成烯基硼酯。烯基硼酯是一类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其高效、高选择性的合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经典的酮经由烯基三氟甲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1-12-26

  • 昆明植物所联合多家单位以枇杷属为例揭示热带及亚热带过渡区是古杂交发生的热点区域

      中新世全球气候的持续变冷,导致东亚地区亚热带森林及其与热带森林的交界线向南迁移,为植物近缘物种间的杂交提供了大量机遇。但是,目前尚无研究案例检验上述假设。云贵高原植物多样性丰富,位于东亚与东南亚的交界处。蔷薇科枇杷属广泛分布于东亚及东南亚地区,其中云贵高原发现12种,为重要的分布中心(图1)。枇杷属的演化历史是否反映古气候变化和古植被变迁,值得深入探究。   该研究共采集了我国及东南亚地区枇杷属的23个物种47个居群(图2),共计817个体(包括云贵高原的12种19居群),选用3个叶绿体片段和5个核基因片段进行群体测序,同时选取33个枇杷属代表性个体进行浅层基因组测序,提取其叶绿体基因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1-12-25

  • 中科大孙宝林课题组揭示LcpB蛋白调控MRSA菌株细胞壁合成和毒力的分子机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生医部孙宝林教授研究组在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机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结果以“LcpB is a pyrophosphatase responsible for wall teichoic acid synthesis and virulence in Staphylococcus aureus clinical isolate ST59”为题发表在杂志《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该研究发现LCP家族蛋白LcpB是一种焦磷酸酶,其LCP结构域中的六个精氨酸是关键酶活位点,影响壁磷壁酸的合成。同时,LcpB能够以a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生命科学与医学部

    时间:2021-12-25

  • 疾病分子网络前沿科学中心李飞研究员团队在Microbiome发表研究论文 揭示肠道菌群在改善睾丸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

    近日,我院疾病分子网络前沿科学中心李飞研究员团队在Microbiome(IF=14.65)杂志上在线发表研究成果“Polyamine metabolism links gut microbiota and testicular dysfunction”。该项目研究发现药物诱导的睾丸损伤会扰乱肠道菌群动态平衡并降低睾丸多胺水平,补充多胺或者移植肠道菌群能够改善睾丸损伤,揭示了肠道菌群在改善睾丸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 我院赵琦博士和中科院昆明植物所黄建锋博士为该文共同第一作者,我院李飞研究员与江西中医药大学朱卫丰教授为共同通

    来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时间:2021-12-25

  • 眼科刘陇黔教授团队在Investigative Ophthalmology & Visual Science (IO...

    12月,眼科刘陇黔教授团队在眼科学领域顶级期刊Investigative Ophthalmology & Visual Science (IOVS)发表了题为“Delayed correction for extrapolation in amblyopia”的研究论文,揭示了弱视视觉系统存在运动视觉感知的异常,为弱视视觉损伤神经机制提供了新思路。 刘陇黔教授是通讯作者,我院王茜助理研究员、廖孟讲师、宋雨桐主管技师是合作作者,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为第一作者单位和共同通讯作者单位。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

    来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时间:2021-12-25

  • 浙大药学院杜永忠课题组在Nano Today报道一种光控“无药物”大分子的...

    2021年12月23日,浙江大学药学院杜永忠教授课题组在Nano Today在线发表题为“Spatiotemporally light controlled “drug-free” macromolecules via upconversion-nanoparticle for precise tumor therapy”的研究论文。论文报道了一种在适配体介导下实现肿瘤部位高度积累并精准定位于肿瘤细胞膜表面受体的 “无药物”大分子,在局部近红外光照下可将近红外光转换为紫外光,实现肿瘤细胞膜受体的交联,进而激活细胞内凋亡信号通路,诱导细胞发生凋亡,发挥抗肿瘤效果,为肿瘤的安全高效精准靶向治疗提供

    来源:浙江大学药学院

    时间:2021-12-25

  • 肖玉玲副教授和洪学传教授课题组在长循环肿瘤成像和手术导航切除上取得新进展

    近日,美国化学会旗下药物化学领域著名期刊《药物化学》(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在线发表了我院肖玉玲副教授和洪学传教授团队在近红外二区(NIR-II,1000-1700 nm)有机小分子长循环肿瘤成像荧光团的设计及手术导航切除的最新研究成果。论文题目为“自组装长血液循环的近红外二区小分子荧光探针用于癌症成像和成像引导的手术切除“(Self-assembled NIR-II Fluorophores with Ultralong Blood Circulation for Cancer Imaging and Image-guided Surgery,J.

    来源:武汉大学药学院

    时间:2021-12-25

  • 中科大孙宝林课题组揭示LcpB蛋白调控MRSA菌株细胞壁合成和毒力的...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生医部孙宝林教授研究组在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机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结果以“LcpB is a pyrophosphatase responsible for wall teichoic acid synthesis and virulence in Staphylococcus aureus clinical isolate ST59”为题发表在杂志《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该研究发现LCP家族蛋白LcpB是一种焦磷酸酶,其LCP结构域中的六个精氨酸是关键酶活位点,影响壁磷壁酸的合成。同时,LcpB能够以ag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基础医学院

    时间:2021-12-25

  • 董甦伟团队在糖基化修饰调控β淀粉样多肽聚集机制研究中取得进展

    近日,学术期刊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在线发表了北京大学药学院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董甦伟团队题为 “O-Glycosylation Induces Amyloid-β to Form New Fibril Polymorphs Vulnerable for Degradation”(O-糖基化诱导β淀粉样多肽形成新的易降解纤维聚集体)的研究成果。 β淀粉样多肽(Aβ)的错误折叠以及在大脑中的聚集被认为与阿尔兹海默症(A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据显示在AD等神经退行性

    来源:北京大学医学部

    时间:2021-12-25

  • Nature Cancer | 张泽民课题组与合作者揭示anti-PD-1免疫治疗在肺癌中的作用机制

      2021年12月23日,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BIOPIC)、生命科学学院、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ICG)张泽民课题组联合301医院韩为东课题组在国际期刊Nature Cancer上发表了题为Temporal single-cell tracing reveals clonal revival and expansion of precursor exhausted T cells during anti-PD-1 therapy in lung cancer的研究论文,提出了克隆复兴(clonal revival)的概念并揭示

    来源: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

    时间:2021-12-25

  • 生命科学学院李毓龙实验室开发新型GRAB荧光探针用于检测胞外ATP的时空动态变化

    三磷酸腺苷(ATP)、二磷酸腺苷(ADP)、腺苷(Adenosine,Ado)等嘌呤类分子细胞内外广泛存在。胞内的嘌呤类分子主要负责调控细胞能量代谢等过程;而胞外的嘌呤类分子则作为信号分子(被称为“嘌呤类递质”),通过作用在其相应受体调节呼吸调控、味觉感受、睡眠等生理活动;嘌呤类递质及其受体还参与调节癫痫、疼痛、炎症反应、脑外伤和缺血等病理状态。此外,嘌呤能信号失调还与抑郁、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类疾病密切相关。迄今,解密嘌呤能信号传递功能的一大技术瓶颈是缺乏灵敏、特异且非侵入性的工具,以高时空分辨率地报告嘌呤类递质的动态变化。2021年12月22日,北京大学李毓龙实验室在Neuro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1-12-25

  • 作物病害绿色防控研究团队揭示病原真菌早期分泌途径新功能

    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谢冲)近日,我校作物病害绿色防控研究团队揭示了真菌早期分泌途径的p24家族蛋白通过调控蛋白的分泌,进而影响真菌的生长发育及致病力的分子机制,为有效防治植物真菌病害提供了新的思路。 据相关权威机构估计,全球每年的植物收成有多达30%因植物病害而造成损失,而其中约80%以上的植物病害由真菌侵染导致。解析植物病原真菌的生长发育及致病机理,可以为真菌病害的绿色防控提供理论依据,对保护作物生产安全意义重大。我校研究人员以世界性分布的重要植物病原真菌核盘菌为研究对象。核盘菌可以侵染包括油菜、大豆、向日葵等重要油料作物,及莴苣、胡萝卜等

    来源: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

    时间:2021-12-25

  • 基础医学院郑俊克课题组在Blood发表骨髓微环境组分维持造血干细胞干性新...

    近日,基础医学院郑俊克研究员课题组在血液领域国际著名期刊Blood在线发表了题为“Endothelial cell-derived angiopoietin-like protein 2 support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activities in bone marrow niches”的研究论文。 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HSCs)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成所有造血细胞的能力,是维持人类正常生命功能的重要成体干细胞之一。随着骨髓移植技术的发展,HSCs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各种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淋巴瘤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时间:2021-12-25

  • 我国学者与海外合作者在产甲烷古菌碳代谢功能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图 古菌降解长链烷基烃产甲烷及相关代谢途径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92051108、91851105、41802179、31970066、31570009、31970105)等资助下,农业农村部沼气科学研究所承磊研究员团队与深圳大学高等研究院李猛教授团队、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海洋微生物研究所Gunter Wegener教授团队合作,在古菌降解长链烷烃产甲烷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单一古菌降解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1-12-25

  • 刘宏涛研究组发表植物应对环境光温变化调控发育的综述论文

      2021年12月15日,The Plant Cell期刊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刘宏涛研究组题为“How Plants coordinate their development in response to light and temperature signals ”的综述论文,介绍了植物感知和响应不断变化的光照和温度条件,并相应地调节自身生长和发育以提高自身适应性的多种机制。光和温度是地球上非常重要的环境因子,是植物整个生长发育过程的决定性信号。周期性变化的光照与温度产生了昼夜、季节,它们共同调控植物的生长、开花、生物钟、抗病等重要生理过程。植物如何同时感受外源光温

    来源: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

    时间:2021-12-25

  • 王成树研究组揭示昆虫真菌合成2-吡啶酮的调控机理与功能

      2021年12月14日,国际学术期刊mBio在线发表了王成树研究组题为“Inductive production of the iron-chelating 2-pyridones benefits the producing fungus to compete for diverse niches”的研究论文。该工作报道了昆虫病原真菌球孢白僵菌同其他真菌竞争时,诱导产生具有铁离子螯合活性的2-吡啶酮(2-pyridone)类化合物,帮助白僵菌拮抗其他真菌、应对贫铁或富铁微环境等。   球孢白僵菌广泛用于农林业害虫生物防治,该菌基因组含有合成不同活性成分的次级代谢基因簇,但在正常培养条件下

    来源: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

    时间:2021-12-25

  • 陈玲玲组发现体外合成环形RNA的免疫原性机制和潜在应用

      12月23日, 国际著名学术期刊Molecular Cell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陈玲玲研究组关于环形RNA的最新研究进展:“RNA circles with minimized immunogenicity as potent PKR inhibitors”。通过对不同方式体外合成环形RNA的特性深入比较分析,该研究阐明了体外合成环形RNA免疫原性的问题及分子机制,并发现无免疫原性且具有双链结构的环形RNA能够高效抑制天然免疫因子PKR的激活,揭示体外合成环形RNA用于治疗PKR异常激活相关自身免疫疾病的应用潜能。该工作为进一步研究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时间:2021-12-25


页次:405/1559  共31174篇文章  
分页:[<<][401][402][403][404][405][406][407][408][409][41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