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水生所在产油海洋微拟球藻中发现一种碳汇的新分子

      微拟球藻(Nannochloropsis)是一类属于真眼点藻纲(Eustigmatophyceae)、球形或近似球形的单细胞真核生物。与其他真核微藻显著不同的是, 该属的种类除叶绿素a外, 并不含有其他类型的叶绿素。目前,该属有7 个已定种(N. gaditana、N. salina、N. oculata、N. oceanica、N. australis、N. granulata和N. limnetica,最新的分类系统已将前两个种归至Microchloropsis属)。它们具有较高的光合作用效率、生物量和油脂(三酰甘油,TAG)含量,富含二十碳五烯酸(EPA),是工业化生产EPA 的

    来源: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2-04-27

  • 华南植物园‘玉莹兜兰’和‘斑蝶兜兰’通过广东省农作物新品种鉴定

        4月23日,由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曾宋君研究团队和广州建筑园林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选育的‘玉莹兜兰’和‘斑蝶兜兰’2个兜兰新品种通过了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的专家现场鉴定。这2个品种也将于“五一”期间在华南植物园兰园中展出。    ‘玉莹兜兰’(Paphiopedilum ‘Yu Ying’)是2015年以引进的同色兜兰‘C-1’(Paphiopedilum concolor‘C-1’)为母本、报春兜兰‘P-1’(P. primulinum ‘P-1’)为父本进行杂交,经无菌播种选育而成。多年多点试验结果表明,其遗传性状稳定一致。‘玉莹兜兰’无菌播种苗种植36

    来源: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时间:2022-04-27

  • 华南植物园研究揭示热带森林土壤碳释放对长期氮磷添加的响应

        每年有大量的二氧化碳(CO2)从土壤中释放,主要来源于凋落物和土壤碳(C)的分解。养分有效性,尤其是氮(N)和磷(P)在凋落物和土壤碳分解中起重要作用。大多数研究中只单独探究土壤碳矿化或凋落物分解,在长期施肥条件下同时探究这两者的碳释放模式的研究并不多,因此,了解其潜在机制对于减缓二氧化碳排放和气候变化至关重要。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中心博士生张靖凡在王法明研究员的指导下,利用热带次生林氮磷添加的野外试验平台,进行为期两年的野外试验,在长期(11年)氮磷添加的土壤中,添加了两种不同的凋落物:玉米根或玉米叶。测量了土壤总碳矿化率(CO2通量)来表征总碳的矿化,使

    来源: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时间:2022-04-27

  • 余宏杰课题组在新冠疫苗接种的全球多样性和Delta株所致疾病负担领域取得系列进展

    近期,复旦大学余宏杰课题组在全球新冠疫苗接种的多样性和Delta变异株输入中国导致流行的疾病负担领域取得系列进展,2篇文章分别发表在BMC Medicine和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 一、全球新冠疫苗的接种政策、接种率和需求 自2020年12月始,全球陆续开展新冠疫苗的大规模接种,至今已逾一年多,各国在新冠疫苗的接种政策、进程和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日渐凸显。从接种策略、使用的疫苗类型、接种率、需求等多个维度全方面了解各国新冠疫苗的接种现状,可为疫苗在全球范围内的公平分配、进一步提高接种率提供更全面的决策视角。为此,余宏杰课题组系统收集了各国

    来源: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时间:2022-04-27

  • 柯杨团队发布新版适用于我国人群早筛的食管恶性病变现患风险诊断模型

    近日,《柳叶刀》子刊eClinicalMedicine在线发表了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柯杨教授团队题为“Update and validation of a diagnostic model to identify prevalent malignant lesions in esophagus in general population”的研究报告。该研究前瞻性汇总我国食管癌高发区两个食管癌专病筛查队列(“ESECC”队列、“AECCS”队列)合计1.97万例内镜筛查与随访数据,对该课题组前期构建的适用于大规模社区自然人群筛查的“食管恶性病变现患风险诊断模型”进行了全面升级与外部独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2-04-27

  • 中外学者NAR发文:非编码调控元件能够稳定染色质三维结构

    人类基因组的非编码序列中,启动子和增强子是调控基因表达的重要功能元件。大多数情况下,激活的增强子会与近端启动子发生直接互作。同时,也存在一部分增强子能够通过染色质成环、蛋白质寡聚化及RNA聚合酶II结合增强子沿染色质追踪等方式与线性基因组中的远端启动子互作来发挥调控功能,增强子与启动子的远距离互作体现了调控元件活性能够影响三维染色质结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增强子与启动子互作对于形成特定的三维空间结构至关重要,如转录因子和聚合酶在细胞核中不是均一分布,而倾向于聚集在转录活跃或染色质致密的区域;转录过程如转录延伸也能够影响染色质结构。这些在空间聚集成簇且转录活跃的调控元件是否能够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2-04-26

  • 中科院学者应邀在Trends杂志发表计算机酶设计重要综述

     生命历经40多亿年的演化至今,由酶催化的生化反应构筑了生命活动的核心基础。自然进化历程极其缓慢,新功能产生需要百万年时间,无法满足现代生物技术发展的需求。酶的人工设计是拓宽其应用的必经之路,亦是人工合成生命的重要底层技术。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吴边团队应 Trends in Chemistry杂志邀请,发表了题为“Computational enzyme redesign: large jumps in function”的特邀综述,系统介绍了计算酶学的发展历程、科学意义以及未来趋势。 图1. 计算设计人工酶发展历史进程中的关键代表性工作 近年来

    来源: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2-04-26

  • 水生所在云南高原湖泊—洱海鱼类生态调控研究取得新进展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态系统健康学科组对云南高原湖泊洱海的鱼类生态环境及渔业资源调控开展了多年持续研究工作。近日,研究团队连续在国际知名杂志Water Research上发表“Can top-down effects of planktivorous fish removal be used to mitigate cyanobacterial blooms in large subtropical highland lakes?”,在Ecological Informatics上发表“Modeling ecosystem impacts of invasive Japanese

    来源: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2-04-26

  • 植物树干刺在抵御哺乳动物对树皮啃食和攀援作...

      植物刺广泛存在于不同的植物科内,并且由于发生器官不同而有所区分。已有大量证据表明,植物刺在抵御食草哺乳动物进食中占有主导地位,但较少研究关注了植物刺如何影响攀爬性哺乳动物或无脊椎食草动物的取食行为。除此之外,哺乳动物啃食树皮的现象广泛存在,而被脱皮的树木对哺乳动物和树木种群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生态影响,植物刺在抵御树皮啃食方面的作用缺乏相关的科研评估。    版纳植物园群落生态与保护组博士生Théodore Lefebvre,在Kyle Tomlinson研究员的指导下,与法国生态环境研究院合作,对版纳植物园内31种热带木本植物进行了性状分析,以验证形态学策略是否可以确定其功能性。

    来源: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时间:2022-04-26

  • 肖玉秀课题组在双发射镧系金属有机骨架的合理设计及应用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日,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危险材料杂志)发表了武汉大学药学院肖玉秀教授课题组在双发射镧系金属有机骨架的合理设计及应用领域取得的最新进展,论文题目为“Portable visual assay of Bacillus anthracis biomarker based on ligand-functionalized dual-emission lanthanide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and smartphone-integrated mini-device”(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

    来源:武汉大学药学院

    时间:2022-04-26

  • 上海交大电院蒋力副教授课题组研究成果荣获DATE最佳论文奖

    近日,欧洲设计自动化与测试学术会议(Design, Automation and Test in Europe, DATE)在比利时安特卫普成功举办,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先进计算机体系结构实验室副教授蒋力和助理教授何哲陟共同指导的博士生汪宗武荣获本届Test and Dependability领域最佳论文奖。获奖的论文题目为“Self-Terminated Write of Multi-Level Cell ReRAM for Efficient Neuromorphic Computing”,该研究针对现有基于忆阻器存算系统中普遍存在的高阻值不稳定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2-04-26

  • 复旦大学丁琛团队、叶定伟团队、上海交通大学赵健元团队携手绘制中国人肾透明细胞癌蛋白质基因组学特征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肾癌发病率正逐年升高。2020年,我国有73,587例患者被确诊为肾癌,超越美国成为全球肾癌发病第一大国。尽管肾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水平近年来有所提高,但在诊断方面,仍有约60%的患者初诊时即为转移性肾癌或在疾病随访过程中出现远处转移,对患者生命造成重大威胁。在治疗上,目前晚期肾癌的治疗反应率已从靶向治疗时代30%左右提高至靶向-免疫联合时代的50~70%,然而并非所有肾癌患者靶免联合治疗有效,而且初始治疗有效的患者大部分会出现继发耐药。究其原因,肾癌是一种高度遗传异质性的恶性肿瘤,这些携带不同基因突变谱和遗传表型的肿瘤细胞的生物学行为以及对治疗的敏感性不尽相同,因此研究肾

    来源: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研究院

    时间:2022-04-26

  • Cancer Discovery 药学院与中山医院合作研究提出肝癌免疫治疗新策略

           2022年4月12日,国际顶级肿瘤学期刊《Cancer Discovery》(IF 39.4)在线发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樊嘉院士团队与复旦大学药学院朱棣课题组合作的最新药理学研究成果“干扰素α改善糖代谢和免疫微环境”,该研究开展了干扰素α和PD-1抗体联用的药理学机制研究,为肝细胞癌(HCC)的治疗提出了一种提高抗PD-1抗体疗效的联合治疗新策略。       干扰素α在临床已有数十年的使用历史,在病毒防治、免疫调节等领域其应用价值已得到充分肯定,使得大量患者获益。但因其作用广泛、模式多样,单药抗肿

    来源:复旦大学药学院

    时间:2022-04-26

  • 柯杨团队发布新版适用于我国人群早筛的食管恶性病变现患风险诊断模型

    近日,柳叶刀子刊《eClinicalMedicine》在线发表了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柯杨教授团队题为“Update and validation of a diagnostic model to identify prevalent malignant lesions in esophagus in general population”的研究报告。该研究前瞻性汇总我国食管癌高发区两个食管癌专病筛查队列(“ESECC”队列、“AECCS”队列)合计1.97万例内镜筛查与随访数据,对该课题组前期构建的适用于大规模社区自然人群筛查的“食管恶性病变现患风险诊断模型”

    来源:北京大学医学部

    时间:2022-04-26

  • 袁隆平科研团队助力吉林培育优质新品种水稻

    中新网吉林4月24日电 (记者 石洪宇)记者24日从吉林省舒兰市获悉,由袁隆平科研团队提供技术支持的北方优质稻研发基地正抢抓农时,继续培育优质新品种水稻。吉林省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受本轮疫情影响,当地出台多项政策保障春耕,今年当地要确保粮食播种面积保持在8600万亩以上。在舒兰市的北方优质稻研发基地,科研人员、工人在做好防疫的基础上开始实施育苗,平整苗床、摆放秧牌、铺底土等环节有条不紊,加紧培育优质新品种。北方优质稻(吉林)研发中心有限公司经理汪宏杰介绍,袁隆平科研团队提供技术支持,指导这里的育种、杂交配组、田间观察等工作。虽然科研团队人员受疫情阻断无法来到现场,但通过视频会议、报送数据等方

    来源:中新网

    时间:2022-04-26

  • Nature Communications:RNA结合蛋白DENR调控PD-L1的新机制

    4月19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李华兵研究员团队和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李华斌教授等团队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题为DENR controls JAK2 translation to induce PD-L1 expression for tumor immune evas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RNA结合蛋白-翻译再起始因子DENR通过促进JAK2的蛋白翻译及JAK2-STAT1信号通路调控PD-L1的表达,从而参与肿瘤免疫逃逸过程的新机制。以PD1/PD-L1为靶点的免疫治疗在多种肿瘤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开创了肿瘤免疫治疗新时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时间:2022-04-25

  • 人源钙通道CaV3.3门控机制以及与药物识别机制

      钙离子(Ca2+)是细胞内重要的第二信使,参与神经信号传递、肌肉收缩、调控细胞的增殖、凋亡和分化等多种重要生理过程。电压门控钙离子通道(CaV)可以响应细胞膜电位变化而激活,介导Ca2+进入细胞,进而激活一系列下游信号通路。在人类基因组中,编码电压门控钙离子通道的基因有10种。根据膜电位去极化激活阈值分为两类:高电压激活(HVA)和低电压激活(LVA)钙通道,高电压激活的钙通道需要较强的去极化刺激才能激活。低电压激活的钙通道也称为T型钙离子通道可以在较弱的去极化刺激下激活,其特点为低电压激活,快速失活。这种门控特性使其在细胞膜发生轻微去极化的情况下就会导致通道的打开,是细胞在接近静息电位状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时间:2022-04-25

  • 周菁团队揭示动-静脉移植后静脉桥再狭窄的力学生物学新机制

    2022年4月22日,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的周菁课题组在Circulation Research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MFN2 Prevents Neointimal Hyperplasia in Vein Grafts via Destabilizing PFK1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在小鼠动-静脉移植模型以及体外机械牵张加载模型下,结合转录组和代谢组分析技术,不仅揭示了动、静脉机械牵张作用下的血管平滑肌细胞代谢差异,还提出了动脉系统高机械牵张通过影响线粒体融合蛋白MFN2与磷酸果糖激酶1 PFK1的相互作用促进平滑肌细

    来源: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

    时间:2022-04-25

  • 苏州医工所董文飞团队揭示碳点的发光机制

      碳点(CDs)于2004年被首次报道,其可分为碳量子点(CQDs)、石墨烯量子点(GQDs)、碳化聚合物点(CPDs)和碳纳米点(CNDs)。CDs因其独特的特性而引起了广泛关注,如高光致发光量子产率(PLQY)、可调谐发射波长、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抗光漂白稳定性。迄今为止,已有大量文献报道了其在生物成像、传感器分析、癌症治疗、催化剂等方面的应用。    然而,碳点的实际荧光机制仍不清楚,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研究人员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碳点的发展。目前,已报道的各种荧光机制包括量子限域效应(QCE)、量子尺寸效应(QSE)、表面态、交联增强发射效应(CEE)和分子态。 

    来源: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时间:2022-04-25

  • 武大生科院最新发文,揭示锌离子调控Tau蛋白相分离与细胞毒性分子机制

      4月19日,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影响因子6.953)以长文(Research Article)形式在线发表梁毅教授的最新研究成果,论文题为“Zinc enhances liquid-liquid phase separation of Tau protein and aggravates mitochondrial damages in cells”(锌离子促进Tau蛋白液-液相分离,加剧Tau聚集引发的线粒体损伤),该工作发现锌离子可以促进细胞中Tau蛋白与G3BP1共定位和相互作用,进而促进Tau蛋白的液

    来源: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2-04-24


页次:356/1559  共31174篇文章  
分页:[<<][351][352][353][354][355][356][357][358][359][36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