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广州健康院在原发性肝癌模型构建及其应用取得新进展

      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极高的恶性肿瘤。其发病分子机制复杂且尚未清楚。由于缺乏模拟人肝癌的研究模型,研究人员对人PLC发病分子机制和其治疗手段的研究仍然进展缓慢。近年来,肝脏人源化小鼠模型被广泛用于药物验证及癌症等领域的研究,如能够在人源化模型中将人原代肝细胞诱导为肝癌将有助于解开肝癌发生的关键分子机理和临床前药物验证模型等问题。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李鹏研究员和李尹雄研究员团队在EMBO Reports上发表题为Transforming primary human hepatocytes to

    来源: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时间:2022-04-29

  • 北大学者Nature最新发文:解析人源PBAF染色质重塑复合物结合核小体的结构

    2022年4月27日,生命科学联合中心、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结构生物学高精尖创新中心、陈柱成、研究团队在《自然》杂志在线发表题为“人源PBAF染色质重塑复合物结合核小体的结构”(Structure of human PBAF chromatin remodeling complex bound to a nucleosome)的研究论文。该论文报道了人源染色质重塑复合物PBAF在活性状态下结合核小体的结构,揭示了由12个亚基组成的PBAF复合物的组装方式和识别核小体的机制,为众多与人类疾病相关突变的致病机理提供了理论框架。  在真核生物中,DNA缠绕在组蛋白上形成核小体,经高度压缩

    来源:北京大学

    时间:2022-04-28

  • 新的转录起始检查点——RPAP2负调控转录起始的分子机制

    陈曦子、徐彦辉、陈飞团队合作发现并揭示新的转录起始检查点——RPAP2负调控转录起始的分子机制基因转录是中心法则的关键环节,以DNA为模板产生RNA用于蛋白质合成。从简单多细胞生物到人,转录水平的调控是基因差异性表达的关键,决定了个体的生长、发育和衰老等几乎所有生命活动。发生在基因启动子区的转录起始过程是基因表达调控的核心,受到来自染色质结构、染色质重塑、组蛋白和DNA的表观遗传修饰以及增强子区转录因子和转录共激活因子(如Mediator)的招募等多重因素的调控,细胞在这些复杂且精密的调控信号下,将抑制或促进转录起始复合物(PIC)在基因启动子区的装配,调控后续转录的活性。 PIC由

    来源: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2-04-28

  • SRSF2在骨骼肌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调控作用

      2022年4月23日,国际学术期刊Advanced Science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冯英研究组合作的题为“Single-Cell RNA Sequencing Reveals Heterogeneity of Myf5-Derived Cells and Altered Myogenic Fate in the Absence of SRSF2”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阐释了剪接蛋白SRSF2在小鼠骨骼肌发育过程中的调控与作用机制。  剪接蛋白SRSF2是细胞存活的关键调节因子。冯英组以前的研究表明SRSF2在小鼠肝脏发育和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Mol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

    时间:2022-04-28

  • 纬度多样性梯度格局的回顾与展望

      纬度多样性梯度格局(Latitudinal Diversity Gradient,LDG)是地球上最广泛、最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地理分布格局之一,即随着纬度的增加,生物多样性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早在1807年Alexander von Humboldt就提出了LDG的雏形,直至1966年Eric Pianka才系统地提出LDG的概念,并对相关科学假说进行了综合性地归纳与梳理,至此LDG成为生态学和生物地理学的经典模式被广泛研究。LDG格局的研究范围从动植物、微生物等陆地生物延伸到海洋生物,主要围绕物种丰富度、生态系统以及进化响应等方面展开,目前已提出多种假说来试图阐明LDG的形成机制,但仍

    来源: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时间:2022-04-28

  • “航天菌种”拓宽高原特色食用菌育种创新路

      航天生物技术利用航天飞行器搭载生物体至太空,通过太空的强辐射和微重力等部分种质资源会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在基因型层面出现产量及品质明显提升、抗病能力变强等都是种质资源身处复杂宇宙环境作用下可能产生的“有益”突变。     白参,学名裂褶菌(Schizophyllum commune Fr.),云南叫八担柴、陕西叫树花、湖北叫鸡毛菌、湖南叫鸡冠菌等,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一种食药兼用的大型真菌,富含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矿物质元素等营养成分,具有滋补强壮、镇静功效,治疗精神不振、头昏耳鸣等功效。据《药用真菌》等记载,裂褶菌“性平、味甘、微寒、无毒”,有清肝明目、滋补强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2-04-28

  • 华南植物园对兜兰花期调控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兜兰属植物花型独特,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开花时间与开花丰度是决定兜兰观赏价值的重要农艺性状。市场上流行的兜兰多为人工栽培的单花杂交种,由于其开花习性多样,多采取自然开花的生产模式,没有稳定的花期调控技术,严重地影响了其产业化发展。所有单花种兜兰都能分化出多个花芽,但常常只有一朵能正常开放,其余花芽常败育。目前关于兜兰开花机制的研究较少。外源赤霉素(GA)处理是调控开花的重要手段,通过探究外源GA对兜兰开花的影响,解锁兜兰开花丰度和花期调控背后的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农生中心曾宋君研究团队以单花种胼胝兜兰(Paphiopedilu

    来源: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时间:2022-04-28

  • 刘天罡课题组实现丝状真菌萜类产物的高效发现

    4月26日,Nature(《自然》)子刊Nature Catalysis(《自然·催化》,影响因子IF=41.8)以研究论文(Article)形式,在线发表药学院邓子新院士团队刘天罡教授课题组在萜类化合物高效发现的最新研究成果。 论文题为《丝状真菌萜类生物合成基因簇的高效挖掘》(“Efficient exploration of terpenoid biosynthetic gene clusters in filamentous fungi”)。该研究开发了“基因簇功能元件理性可控重组”策略,实现了萜类沉默基因簇的批量挖掘及高效合成。有效解决困扰该研究领域的“三低”(研究通量低、产

    来源:武汉大学药学院

    时间:2022-04-28

  • 姚镜课题组在PNAS发文报道了TRP通道研究的新进展

      2022年4月22日,《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在线刊发了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姚镜教授课题组的最新研究进展,论文题目为“Identification of an arthropod molecular target for plant-derived natural repellents(在节肢动物中解析了植物源驱虫剂的分子靶标)”。   瞬时受体势(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TRP)通道在化学及物理信息感知、中枢信息处理等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作为感觉系统先驱的TRP通道,在进化中相当保守,从低等微生物到高等脊椎动物体中均广泛存在。节肢动物诞

    来源: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2-04-28

  • 康乐院士团队合作揭示piRNAs调控的新机制决定了飞蝗后代数量的变化

      自然界很多动物都会根据环境的变化来调节繁殖对策,产生不同数量的后代。动物种群的内在因素在调节繁殖对策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种群密度、性比、亲缘关系和个体竞争强弱等都会影响所繁殖的后代数量。而后代的多少与种群的维持及动态密切相关,同时也是动物适应性的重要标志。人们对这种自然现象有所了解,但是对动物如何自主调控生殖策略的分子机制并不知晓。   飞蝗是研究密度依赖生殖策略的理想模型。根据种群密度不同,飞蝗存在群居型和散居型两种生态型。群、散飞蝗尽管基因型完全相同,但是它们采取的生殖策略有显著差异,即高密度的群居型飞蝗生殖力较低,以便将能量投入到长距离迁飞来寻找新的栖息地。而低密度散居型飞蝗采

    来源: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时间:2022-04-28

  • 微生物所在真菌间交流激活新颖小分子的机制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真菌的生存环境非常复杂,在自然界,真菌与细菌、植物、动物乃至人类的共存普遍存在。丰富的物种多样性以及生存环境的多变致使真菌进化出一套独特的机制去应答环境并与环境中的生物进行交流。这种交流和对自然界的应答促使真菌产生结构新颖、复杂、类型多样化的活性次级代谢产物,为新药发现提供丰富资源。然而,真菌是如何与环境中微生物进行交流,分子机制和生化机理是什么?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尹文兵研究组一直致力于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基因调控机制及功能研究。近期,该研究组在研究模式真菌构巢曲霉(Aspergillus nidulans)和其他真菌互作中,筛选出一株内生真菌石斛附球菌(Epicoccum

    来源: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2-04-28

  • 生命学院陈柱成课题组解析人源PBAF染色质重塑复合物结合核小体的结构

    2022年4月27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结构生物学高精尖创新中心/清华-北大生命科学联合中心陈柱成教授研究团队在《自然》杂志在线发表题为“人源PBAF染色质重塑复合物结合核小体的结构”(Structure of human PBAF chromatin remodeling complex bound to a nucleosome)的研究论文。该论文报道了人源染色质重塑复合物PBAF在活性状态下结合核小体的结构,揭示了由12个亚基组成的PBAF复合物的组装方式和识别核小体的机制,为众多与人类疾病相关突变的致病机理提供了理论框架。 在真核生物中,DNA缠绕在组蛋白上形成核

    来源:清华园生命学院

    时间:2022-04-28

  • 油菜团队与生物信息团队合作揭示抗根肿病基因适应性演化机制

    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杨植全 江莹芬)近日,我校油菜团队张椿雨教授、杨庆勇教授课题组与沈阳农业大学朴钟云教授团队合作研究成果以“R gene triplication confers European fodder turnip with improved clubroot resistance”为题在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发表。研究利用抗根肿病的欧洲芜菁ECD04参考基因组,解析芸薹属根肿病抗性基因的演化历程,为十字花科作物抗根肿病基因的克隆、标记开发,以及抗性育种提供了重要参考。 根肿

    来源: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

    时间:2022-04-28

  • 微生物所揭示铜绿假单胞菌甲基化趋化受体蛋白WspA的小片段缺失导致超级生物被膜形成的机制

          生物被膜(Biofilm)是微生物生存的主要形式。生物被膜相关研究是微生物学领域的前沿之一,在基础生命科学和医疗、工业、农业、环境治理等应用科学领域均具有至关重要的研究意义。铜绿假单胞菌具有很强的环境适应性,可以在水体、土壤、原油等多种环境中生存。同时铜绿假单胞菌也是一种条件致病菌,易形成生物被膜,是生物被膜研究的模式菌株之一。已有研究发现铜绿假单胞菌存在一类褶皱型小菌落突变株(Rugose small colony variants, RSCVs),可以形成致密、厚实的超级生物被膜(hyper-biofilm)。超级生物被膜的形成

    来源: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2-04-28

  • 十年磨一剑——微生物所建立毛壳科真菌的现代分类系统

         毛壳科(Chaetomiaceae)真菌是一个应用潜力巨大的纤维素酶和生物活性代谢产物资源库。真菌界中大部分嗜热种属于毛壳科,这些种所产的酶在50℃~70℃高温下表现出最高酶活,是新型工业用热稳定酶的重要储备库。迄今已发现科内物种产生的不同结构次生代谢产物有400多种,它们多数具有抗肿瘤、抗疟疾、抗真菌、抗细菌、细胞毒性、酶抑制剂等生物活性。少数种被发现可产致癌的黄曲霉毒素前体——杂色曲霉素(sterigmatocystin)。毛壳科也是常见的室内污染真菌,可引起过敏等健康问题,少数种可直接侵染免疫健全人的表层组织,个别种可侵入免疫缺陷病人的大脑中枢、肺

    来源: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2-04-28

  • 林旭研究组与China Kadoorie Biobank研究团队合作在中国人群红细胞膜多不饱和脂肪酸水平和中风风险方面的研究进展

      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林旭研究组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hina Kadoorie Biobank,CKB)研究团队合作,于2022年4月21日在国际知名杂志Eur J Nutr(《欧洲营养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Associations of erythrocyte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with incidence of stroke and stroke types in adult Chinese: a prospective study of over 8000 individuals”的文章。   中风是国际上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

    时间:2022-04-28

  • 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河南省肿瘤医院团队在《Oncogene》上发表新成果

    在抗肿瘤免疫应答中,T细胞发挥着重要作用,但B细胞的作用一直存在争议。近日,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河南省肿瘤医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通过系列研究发现,CD11b+ 髓细胞在促进B细胞应答中发挥关键作用,靶向B细胞,有望增强实体瘤患者的免疫治疗效果。这篇题为“Role of fibrosarcoma-induced CD11b+ myeloid cells and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in B cell responses”的文章于2022年3月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Oncogene》上。通讯作者为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免疫治疗科王子兵博士,合作者还包括美国Fre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22-04-27

  • 基因组研究揭示中国藏彝走廊居民的复杂起源

    藏彝走廊(TYC),以该地区的两个主要民族命名,位于中国西南西藏高原的东部边缘,被认为是民族迁徙和多样化的重要地区。走廊的波纹景观由深深的河谷和高高的山脊组成,形成了自然通道和基因流动的屏障。科学家们此前曾分析过该地区的人与主要生活在该地区西部的藏族人以及中国主要民族汉族的基因关系。但之前的研究只从该地区采集了有限的基因样本,该地区居住着十几个不同的种族群体。为了更好地了解TYC地区的少数民族,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中国西安交通大学的Shengbin Li花了10年时间,从该地区所有16个民族的200多人中采集了血液样本。“陡峭的山脉造成了该地区高度的民族多样性,也使得数据收集极其困难,”Li说

    来源:Cell Press

    时间:2022-04-27

  • Oncogene:DCAF12是抗凋亡蛋白IAPs的新型拮抗因子

    复旦大学王陈继副研究员和淄博市中心医院李良教授合作,于2022年4月22日在Oncogene杂志上在线发表了题为“DCAF12 promotes apoptosis and inhibits NF-κB activation by acting as an endogenous antagonist of IAPs”的最新研究成果。 细胞凋亡或程序性细胞死亡是一种进化上保守的过程,是多细胞生物正常发育、体内平衡和完整性所必需的。在正常细胞中,促凋亡蛋白和抗凋亡蛋白间存在良好的调节平衡,二者共同作用调控细胞凋亡。肿瘤细胞通过上调抗凋亡蛋白活性,抑制细胞凋亡,最终导致肿瘤的恶性增殖和耐药

    来源: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2-04-27

  • Nature Communications系统性揭示胰腺癌染色质开放性特征

      4月22日,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高栋研究组、陈洛南研究组与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金钢团队、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王勇研究组的合作研究成果:“Integrated profiling of human pancreatic cancer organoids reveals chromatin accessibility features associated with drug sensitivity”。该研究首次系统性揭示胰腺癌的染色质开放性特征,并通过整合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时间:2022-04-27


页次:355/1559  共31174篇文章  
分页:[<<][351][352][353][354][355][356][357][358][359][36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