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Nat Commun | 汪贻广团队为解析纳米药物细胞内外分布及其药效贡献提供新策略

    2022年4月14日,国际著名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刊登了北京大学药学院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汪贻广研究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Dissecting extracellular and intracellular distribution of nanoparticles and their contribution to therapeutic response by monochromatic ratiometric imaging”(单色比率成像技术解析纳米药物的细胞内外分布及其对治疗效应的贡献)。 近年来,纳米

    来源:北京大学医学部

    时间:2022-04-19

  • DMD|上海药物所潘国宇课题组获2021年James R. Gillette最佳论文奖

      原代人肝细胞(Primary human hepatocytes, PHHs)模型是评估药物肝脏代谢和处置的黄金标准,然而PHHs来源有限、体外不能增殖,且在培养过程中功能迅速丧失。这些问题限制了其广泛使用。   2021年,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潘国宇课题组在药物代谢和毒性领域的国际核心期刊Drug Metabolism And Disposition(DMD)上发表了题为“Functional Proliferating Human Hepatocytes: In Vitro Hepatocyte Model for Drug Metabolism, Excretion, and T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时间:2022-04-19

  • 2021中国肿瘤学大会纳米肿瘤学分会专场会议在线举行

      2022年4月17日,2021中国肿瘤学大会纳米肿瘤学分会专场会议在线举行。本次专场大会由中国抗癌协会纳米肿瘤学专业委员会主办,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中科环渤海(烟台)药物高等研究院和烟台药物研究所承办。来自全国各大院校和医院的专家教授、青年学者和研究生参加了此次大会,线上参会人数超44560人次。会议由纳米肿瘤学专委会主任委员李亚平研究员主持。   李亚平简要介绍了纳米肿瘤学专委会2021年的工作情况和2022年的工作计划。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国际癌症研究院院长詹启敏院士作了“科技创新助力肿瘤精准医学发展”的主旨报告。詹启敏总结了肿瘤精准医学的关键科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时间:2022-04-19

  • 广州健康院在干细胞扩展潜能表观遗传调控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

      干细胞全能性对理解哺乳动物早期胚胎发育及再生医学应用至关重要。然而,传统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简称为ES细胞)向胚外组织发育的潜能有限,不具备全能性,在模拟早期胚胎发育及再生医学应用等方面具有局限性。北京大学邓宏魁教授团队和香港大学刘澎涛教授团队于2017年报道了通过小分子化合物将传统ES细胞诱导成为兼具胚内及胚外发育潜能的类全能性干细胞,并将其命名为扩展潜能干细胞(Extend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或Expanded potential stem cells,简称为EPS细胞)。EPS细胞为组织再生提供了重要的种子细胞,具有重

    来源: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时间:2022-04-19

  • 营养与健康所章海兵研究组揭示泛素结合蛋白ABIN1调控不同细胞死亡通路和炎症反应网络新机制

    2022年4月16日,国际学术期刊Cell Death and Differentiation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章海兵研究组题为“Ubiquitin-binding domain in ABIN1 is critical for regulating cell death and inflammation during development”的研究成果。该研究揭示了泛素结合蛋白ABIN1通过泛素结合功能域抑制RIPK1激酶依赖的细胞凋亡和细胞程序性坏死发生的新机制,阐明了ABIN1与FADD介导的凋亡及RIPK3介导细胞程序性坏死,协同调控RIPK1依赖的I-型干扰素及TN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

    时间:2022-04-19

  • 阚海东教授课题组开展的全球二氧化氮健康危害研究入选“中国2021年度重要医学进展”

    中国医学科学院于2022年4月16日 -17日举办中国医学发展大会,发布了中国2021年度重要医学进展和;中国21世纪重要医学成就。我院阚海东教授课题组开展的全球二氧化氮(NO2)健康危害研究和其他两项研究入选;中国2021年度重要医学进展(卫生健康与环境领域);。这项研究评估了全球多个国家/地区大气NO2污染与总死亡率、心血管死亡率和呼吸系统死亡率之间的关联,提供了关于短期NO2暴露与增加的总、心血管和呼吸系统死亡风险之间的独立和线性关联的关键证据,证实了NO2对健康的负面影响,为加强NO2的控制和监管限制标准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有利于加强对环境因素的控制从而改善全球健康水平。该研究于202

    来源: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时间:2022-04-18

  • 昆明植物所在独蒜兰种质资源发掘利用研究上取得重要进展

      独蒜兰属(Pleione D. Don)为兰科附生、兼性附生或地生小草本植物(图1)。该属全世界有20余个原生种和数个天然杂交种,主要分布于中国南部及邻近的喜马拉雅地区和中南半岛北部,我国西南的横断山地区是独蒜兰属植物的多样化中心。其中,云南省是独蒜兰属植物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有近20个原生种和天然杂交种。该属植物花形优美、花色艳丽,是世界著名的观赏兰花,同时其假鳞茎在亚洲多个国家作为传统药物使用。在我国,独蒜兰(P. bulbocodioides)和云南独蒜兰(P. yunnanensis)被《中国药典》收录作为中药“山慈菇”的基源植物,其假鳞茎习称“冰球子”,具有清热解毒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2-04-17

  • 华南植物园科研成果荣获2021年度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4月15日上午,广东省科技创新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颁发了2021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共180个项目(人)获奖,其中,自然科学奖一等奖8项;技术发明奖一等奖5项;科技进步奖特等奖3项、一等奖35项。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主持完成的“气候变化和下垫面改变对水资源的调控机理研究”(完成人:周国逸、周平、闫俊华、陈修治、刘效东、刘智勇、苏泳娴、张倩媚)荣获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该成果是由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联合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中山大学组成的多学科研究团队完成的。    水资源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地球上任意处的水资源均受到气候和下垫面特征的影响

    来源: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时间:2022-04-17

  • 小野剂量学临床实践指南发布 川大华西医院放疗科柏森教授团队牵头起草

    4月15日,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质控中心在肿瘤放疗权威杂志《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上发表了《小野剂量学临床实践指南》,我院放疗科柏森教授担任指南的第一起草人并作为唯一通信作者(第4期31卷303-333)。《小野剂量学临床实践指南(NCC/T-RT 001-2021)》于2021年12月19日由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质控中心发布。 《小野剂量学临床实践指南》经过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北京协和医院、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复旦大学肿瘤医院、山东省肿瘤医院等全国25家知名放射肿瘤中心超60位医学物理专家多次

    来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时间:2022-04-17

  • 汪贻广团队发展解析纳米药物细胞内外分布及其药效贡献的新策略

    2022年4月14日,国际著名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刊登了北京大学药学院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汪贻广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Dissecting extracellular and intracellular distribution of nanoparticles and their contribution to therapeutic response by monochromatic ratiometric imaging”(单色比率成像技术解析纳米药物的细胞内外分布及其对治疗效应的贡献)。 近年来,纳

    来源:北京大学药学院

    时间:2022-04-17

  • 何航课题组与合作者揭示籼稻血缘渗入对粳稻遗传改良的贡献

         2022年4月13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韩龙植团队和北京大学何航团队在Plant Communications期刊在线发表了研究论文“Genomic insights on the contribution of introgressions from Xian/indica to the genetic improvement of Geng/japonica rice cultivars”,系统解析了我国粳稻育成品种的演变规律和改良历史,在基因组层面揭示了籼稻血缘渗入对粳稻性状改良的

    来源: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

    时间:2022-04-17

  • 科普 | 柳絮飞舞,“阳性楼串”,新冠病毒会随风传播吗?

      作者:刘元、蓝柯 “大风起兮云飞扬”,我国春季大风天气比较多,经常出现柳絮漫天飞舞的情况。当前,上海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网上传言说,新冠病毒能够随风传播,柳絮也能携带新冠病毒;还有人说,开窗通风导致南北相对的楼栋出现成串感染的现象,即所谓“阳性楼串”(图1)。不少网友开始担心开窗后病毒能够通过窗户飘进家里。那么,新冠病毒真的能够随风传播吗? 图1 阳性楼串 (来源 话匣子FM)   1. 密闭环境下,新冠病毒能够通过气溶胶传播   新冠病毒顺风传播的科学本质实际上是气溶胶传播。在疫情爆发的初期,新冠病毒能

    来源: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时间:2022-04-17

  • Cell Metab︱上海药物所发现降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候选药物并开展作用机制和新靶点发现研究

      心血管疾病是目前全球第一大疾病死亡原因,而高胆固醇引起的血脂异常是导致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重大风险之一。他汀类药物是高血脂的一线治疗药物,但是15%的患者存在他汀不耐受或者他汀降脂效果不佳等临床缺陷。因此,开发高效安全的高血脂治疗药物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2022年4月14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柳红课题组和黄河课题组合作在Cell Metabolism上发表了文章“Ident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of a lipid-lowering small compound in preclinical models and in a Phase I trial”,在发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时间:2022-04-17

  • 中国科学院Nature发文:黏附类受体结构和功能研究揭示孤儿GPCR自激活机制

      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GPCR)在细胞信号转导中发挥重要作用,介导并调控人体的各类生命活动。这类受体与众多疾病密切相关,是最大的药物靶标蛋白家族,超过40%的上市药物通过与这些受体作用发挥其疗效,但目前还有大量靶向该家族的药物处于研发阶段,围绕GPCR的药物研发一直是国际医药产业的竞争高地。虽然近年来对GPCR的结构与药理学研究不断有突破性成果产生,但至今仍有100余种GPCR的配体和信号转导通路不明,这些孤儿受体相关的研究极为匮乏,极大地制约了对于GPCR生理功能与信号转导机制的全面认识。值得一提的是,孤儿受体作为药物开发的“处女地”,是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时间:2022-04-16

  • 老药新用如虎添翼:樊嘉院士,朱棣,徐泱等团队提出肝癌免疫治疗新策略

    自1986年干扰素α首次被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毛细胞白血病以来,其已在全球范围被广泛应用于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作为一类由免疫细胞分泌的内源性调节因子,干扰素α重组蛋白药物有着天然的安全性,在病毒防治、免疫调节等领域应用极为广泛。但因其作用广泛模式多样,单药抗肿瘤疗效欠佳,如何在特定肿瘤免疫治疗中合理使用干扰素α成为极具临床研究价值的重大科学问题。2022年4月8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樊嘉院士、复旦大学朱棣研究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徐泱副教授课题组合作在Cancer Discovery (IF=39.40)在线发表题为 “Interferon-α potentiates anti-PD-1

    来源:复旦大学

    时间:2022-04-15

  • iScience/揭示糖蛋白激素α亚基在胰腺癌发展中具有独立生物学功能

    2022年4月13日,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生命学部黄华-刘馨慧课题组在iScience上在线发表研究论文“L3MBTL2-mediated CGA transcriptional suppression promotes pancreatic cancer progression through modulating autophagy”。该研究首次揭示了四种糖蛋白激素的共用α亚基(CGA)的独立生物学功能,其在癌症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同时该研究也证明了CGA的选择性剪切和糖基化程度与其生物活性密切相关。在人体中,广泛分布着四种糖蛋白激素,包括绒毛膜促性腺激素(CG)、促卵泡成熟激素(FSH

    来源:北京工业大学

    时间:2022-04-15

  • 北京大学邓宏魁团队最新发布Nature文章:使用化学小分子成功诱导人成体细胞转变为多潜能干细胞

    2022年4月13日,来自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的邓宏魁研究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Nature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Chemical reprogramming of human somatic cells to pluripotent stem cells”的研究论文,本研究首次使用化学小分子诱导人成体细胞转变为多潜能干细胞,取得突破性研究成果。运用化学小分子重编程细胞命运(化学重编程),是继“细胞核移植”和“转录因子诱导”之后新一代的人多潜能干细胞制备技术。该技术由我国自主研发,为干细胞和再生医学的发展解决了底层技术上的“瓶颈”问题。 多潜能干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特性和分化成生物体所有功能

    来源: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

    时间:2022-04-15

  • Nature重磅!华大发布全球首个非人灵长类动物全细胞图谱,助力人类疾病研究

    北京时间4月13日晚,由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主导,多国科研团队共同参与的首个非人灵长类动物(猕猴)全身器官细胞图谱发表于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Nature)。该图谱将被用于物种进化、人类疾病以及药物评价和筛选相关的研究,为生物医学的发展提供基础性的资源和工具,为疾病诊疗、靶向药物开发提供助力,为人类更好地探究生命的进化提供可能。21世纪初,人类基因组草图的问世为生命科学研究谱写了一本生命“天书”,为生命的数字化提供了基础。然而,遗传信息是由细胞携带的,目前,人类对自身细胞的认识还很有限,全面解码细胞的数字化特征将推动生命科学的研究,为生物医学的发展提供基础性的资源和工具。为此,研究人员将

    来源:华大BGI

    时间:2022-04-15

  •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探秘乳菇(奶浆菌)专性共生机制

      菌根(Mycorrhiza)是由菌根真菌侵染绝大多数陆生植物根系而形成的一类互惠共生体,依据其解剖学特征可主要分为内生菌根(主要是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 AM)和外生菌根(Ectomycorrhiza, EM)两大类型。其中,外生菌根作为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主要菌根类型,对林木宿主的生态适应和林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重要贡献。与AM真菌不同的是EM真菌为多重起源,在担子菌门下多个EM真菌和腐生性真菌支系交叉分布。这一进化特征暗示了处于不同支系的菌根真菌在与宿主植物互作时,在共生机制上可能存在着显著差异。    乳菇Lactarius spp.因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2-04-15

  •  成都生物研究所揭示化学线索对雌蛙配偶选择的影响

     雌蛙的配偶选择主要依赖于声音信号,雄蛙求偶鸣叫的音节数量越多、鸣声越复杂,越受雌蛙青睐。在实际的择偶过程中,除声音信号外,其它类型的感官信号也会影响雌蛙的行为决策,如雄蛙鸣叫时产生的视觉信号或振动信号。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蛙类分泌的化学物质也具有吸引配偶、向同类传递危险信息的作用。目前,关于化学信号是否影响雌蛙配偶选择的研究仍然缺乏。   近期,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动物行为与仿生项目组以锯腿原指树蛙 (Kurixalus odontotarsus) 为对象,通过3个行为学实验探究了雄蛙的气味线索如何影响雌蛙的行为决策,研究人员分别以未受干扰的雄蛙

    来源: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2-04-15


页次:360/1559  共31174篇文章  
分页:[<<][351][352][353][354][355][356][357][358][359][36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