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籍晓云/饶子和/杨海涛/黄爱龙/金艾顺联合团队揭示SARS-CoV-2 Omicron变异毒株免疫逃逸机制

    由SARS-CoV-2引发的COVID-19对全球公共卫生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威胁,特别是最新出现的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毒株在全球范围广泛传播,不断给中和性抗体和疫苗研发带来新的挑战。Omicron变异毒株存在大量突变位点,其中有多达37处突变位于刺突蛋白(Spike)。近期研究显示,目前多种针对SARS-CoV-2的中和性抗体对Omicron变异毒株无效或效力显著降低。因此,深入研究Omicron变异毒株免疫逃逸的分子机制可以为针对SARS-CoV-2的广谱中和性抗体研发提供新思路。近日,南京大学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籍晓云课题组联合上海科技大学免疫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杨海涛/清华大学

    来源: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2-04-20

  • 2022-04-19 Cell Reports | 陈宇星和周丛照课题组揭示细胞质膜鞘磷脂辅助胞内胆固醇外排的分子机制

    我院陈宇星教授和周丛照教授课题组利用单颗粒冷冻电镜技术解析了分辨率约为3.3Å的人类胆固醇外排转运蛋白ABCG1与底物胆固醇、ATP及鞘磷脂分子复合物三维结构。基于结构开展的一系列生物化学和细胞生物学研究,揭示了胆固醇经由ABCG1跨膜外排的分子机制,发现胆固醇接收器和膜上鞘磷脂分子是外排活性所必需的。相关研究成果以“Structure and Transport Mechanism of the Human Cholesterol Transporter ABCG1”为题于2022年1月25日在线发表在《Cell Reports》上。胆固醇作为哺乳动物细胞质膜的主要成分,在维持膜流动性和稳定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2-04-20

  • 2022-04-19 Cell Research | 田长麟课题组揭示HPT内分泌轴中内源肽和口服肽类药物激活促甲状腺激素释放受体的结构基础

    2022年3月29日,我院田长麟教授团队,与清华大学化学系、有机磷化学及化学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刘磊教授团队合作在国际知名期刊《Cell Research》上发表了题为“Structuralinsightsinto thyrotropin releasing hormone receptor activationby an endogenouspeptideagonist orits orally administeredanalogue”的研究论文。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hyrotropin ReleasingHormone,TRH)是下丘脑分泌的一种三肽激素,刺激垂体前叶释放促甲状腺激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2-04-20

  • 2022-04-19 PNAS | 周丛照和陈宇星课题组发现人类磷脂翻转酶ATP8B1的新型调控机理

    我院周丛照教授和陈宇星教授课题组,利用单颗粒冷冻电镜技术解析了人类磷脂翻转酶ATP8B1-CDC50及其与生理底物磷脂酰丝氨酸复合物的三维结构,并借助一系列生化实验阐明了ATP8B1的底物特异性及其活性调控的分子机制。相关研究成果以“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the activation of autoinhibited human lipid flippase ATP8B1 upon substrate binding”为题于2022年3月30日在线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上。脂质双分子层的不对称性是真核生物细胞膜的标志性特征,维系一系列细胞功能,如膜稳定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2-04-20

  • 王鹏飞教授合作论文在Review of Economic Dynamics 发表

    日前,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副院长、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院长王鹏飞教授的合作论文“Asset Bubbles and Foreign Interest Rate Shocks”(《资产泡沫和外国利率冲击》)正式发表于SSCI期刊Reviewof Economic Dynamics(2022年第44卷,315-348页)。论文合作者为波士顿大学苗建军教授和复旦大学周晶博士。Review of Economic Dynamics由Elsevier代表Society for Economic Dynamics出版,每季度一期,是宏观经济学领域公认的国际一流期刊,影响因子为1.791。20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2-04-20

  • 孔照胜团队多维度全程呈现大丽轮枝菌入侵植物过程

        棉花黄萎病(Verticillium wilt)是棉花生长过程中最严重病害,是当前棉花高产、稳产的主要障碍之一;主要致病菌为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除棉花外,大丽轮枝菌还能侵染超过400种双子叶植物,其中包括番茄、马铃薯、烟草、向日葵、茄子、生菜等重要经济和蔬菜作物,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经济损失。然而,大丽轮枝菌是土壤传播、入侵植物维管组织进而引发病害,因此,关于大丽轮枝菌的入侵宿主的策略及分子细胞机制还知之甚少,特别是针对大丽轮枝菌在植物维管束中的传播扩散机制,研究难度非常大,机制尚不清楚,目前仍然缺乏有效的防治措施。 近日中国科

    来源: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2-04-20

  • 四川大学Endoscopy上发表研究论文 为提升结肠镜筛查质量提供了智能辅助策略

      2022年4月,消化内科胡兵教授团队与四川大学智能医学中心章毅教授团队在内镜领域期刊Endoscopy(影响因子:10.093)发表医工结合研究论文“Artificial intelligence-based assessments of colonoscopic withdrawal technique: a new method for measuring and enhancing the quality of fold examination”。该合作团队构建了基于人工智能的结肠镜检查质量控制体系,通过人工智能辅助评价结肠镜筛查质量,为进一步提升结肠镜筛查质量提供了一种有

    来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时间:2022-04-19

  • 浙大学者JNB合作发文揭示纳米塑料与细菌相互作用机制

    塑料作为重要的基础材料对现代工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也渗透进了人们生活起居的方方面面,但是与此同时,它的泛滥使用也引发了亟待解决的严重的全球性污染问题。在太阳光辐射和缓慢的生物降解等外界条件作用下,环境中的塑料可碎裂成微塑料(1μm - 5mm)、亚微塑料(100nm – 1μm),并进一步分解成纳米塑料(1 – 100nm)。相对于大颗粒塑料污染物,纳米塑料容易被人体组织吸收并积累,导致严重的健康风险。另一方面,自然界无处不在的细菌作为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参与了塑料的降解过程,对于其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有着重要影响。因此,了解纳米塑料如何与细菌细胞膜作用对于掌握其吸收过程以及阐明其对生态

    来源: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2-04-19

  • 植物的水文生态位随种间竞争复杂性的增加而变...

      近一个世纪以来,生态学家对植物种间竞争与共存的见解一直存在分歧,即使在现代物种共存理论经历多年完善和发展后所奠定的当下植物竞争与共存基调下。但在多物种共存的植物群落中仍难以证实其大部分的观点,因而学术界对植物竞争与共存的争论一直未减,这极大地限制了植物竞争与共存理论在人工复合系统、热带森林等复杂植物群落的构建与修复工程中的应用。引起这一系列问题的一个主要因素是传统的研究方法(如:生物量、种群数量特征等调查研究方法)多是对某一时刻植物竞争结果的回溯分析,而非直接反应植物竞争的动态过程,对地下交互作用的研究也非常有限。不仅如此,过去的大部分实验主要以配对物种之间的交互作用为考量,极少验证高阶

    来源: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时间:2022-04-19

  • 土地利用变化通过改变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调控...

      土壤侵蚀是威胁全球生态环境、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溅蚀作为土壤侵蚀的初始阶段,为径流输沙提供了大量物质基础。团聚体是土壤结构的基本单元,其稳定性、有机质含量是评估土壤抗侵蚀能力的重要指标,而由雨滴击打作用引起的团聚体破碎、土壤颗粒迁移则是降雨侵蚀过程的关键环节。热带地区的暴雨频发,大规模的土地利用变化不仅改变区域的景观格局和地表生态过程,还极大地改变了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和碳收支、区域水资源/气候的调节能力。而森林类型的转变可能会通过改变植物凋落物的输入,进而调控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影响坡面的土壤侵蚀过程。    为解析森林类型转变如何影响土壤侵蚀过程,版纳植物园生态水文研究组研究

    来源: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时间:2022-04-19

  • 树轮证据显示喜马拉雅Karnali流域极端气候事件...

      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大最雄伟的山脉,从西到东绵延2400多公里,是冰川发育的中心,蕴藏着巨大的水力资源,与青藏高原一起被誉为“亚洲水塔”。格尔纳利河(Karnali River)位于尼泊尔西部,是恒河流域的上游,提供了重要的流域生态服务功能,为该地区数百万人口的生产生活提供了重要的水资源。由于气候变暖,喜马拉雅山中部的大多数冰川正在迅速退缩,人们对气候变化如何影响该地区的水资源和水文气候仍然知之甚少。高精度重建流域径流量的变化历史并分析其长期趋势和周期性,可为评估和预测气候变化情景下流域水资源的可利用性以及科学管理提供参考。    版纳植物园树木年轮与环境演变组博士

    来源: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时间:2022-04-19

  •  成都生物所植物多样性研究团队在豆科广义槐属的叶绿体比较基因组学和孢粉学研究方面获得进展

     豆科(Fabaceae)槐属植物(Sophora s.l.)是一类广布于世界热带和温带的乔木、灌木、亚灌木或草本植物,具有极高的经济和生态价值。槐属植物由于分布较广且具有较强的形态可塑性,导致该属植物历来被认为是分类学上非常具有挑战性的类群。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植物多样性研究团队自2018年起广泛收集槐属植物的研究材料,利用Illumina测序技术和扫描电镜(SEM)分别研究了Sophora的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和孢粉特征,为阐明槐属植物的系统发育关系和分类关系做出了重要贡献。   研究团队首次报道了9个中国Sophora植物的叶绿体基因组,并结合已发表的5个

    来源: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2-04-19

  •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李香真研究员团队揭示了草原土壤微生物群落适应干旱的生活史策略

     干旱和半干旱生态系统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41%,其主要特征是长期干旱和脉冲降雨。土壤微生物群落能够通过调整其生活史策略来适应这些胁迫压力,具体表现为代谢水平的变化或生理/遗传特征的权衡(在一个生活史策略上的投资将减少对其它生活史策略的投资)。微生物在不同的生境条件下执行不同的适应策略,即:最优生活史策略。在群落水平上,一个生境中最优的生活史策略可以用来建立土壤微生物过程(如:胞外酶分泌、生物量积累和胁迫耐受)与生态系统碳流向的联系。因此,与生活史策略相关的特征在干旱梯度上的变化或权衡能够用来解析土壤微生物群落对干旱的生态适应性。反过来,微生物通过调整生活史策略对生境的适应也决定了一

    来源: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2-04-19

  • 微生物生活策略对激发效应和土壤碳平衡的化学计量调节机制取得进展

      外源碳和养分输入会影响微生物生长并引起土壤碳矿化激发效应,进而刺激土壤有机碳的形成和矿化。为了解释微生物生长、碳循环和养分可利用性之间的联系,之前有研究通过区分富营养微生物(r-strategists)和寡营养微生物(k-strategists),并通过研究这两种微生物的演替来探究机制。但是也有研究表明,富营养微生物既能适应养分充足的环境,也能适应养分贫乏的环境,使微生物活动和碳循环之间的关系复杂化。有研究提出的微生物生活史策略假设可以进一步用来预测微生物活动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并且激发效应被认为会影响微生物的生活策略,然而,养分和化学计量比如何影响土壤有机碳(SOC)矿化的激发效应、S

    来源: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时间:2022-04-19

  • 华南植物园研究揭示磷循环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机制

          磷通常是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的限制因子,可能调节碳循环对气候变暖的反馈。然而,以往国内外关于增温对生态系统元素循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碳和氮循环上,且多数集中于高纬度地区,增温实验周期较短,人们对该区域增温背景下磷循环过程的认识仍非常有限。    华南植物园鼎湖山站刘菊秀研究团队基于鼎湖山站的长期自然增温平台,系统地评估了7年增温对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磷循环的影响。研究发现,在磷匮乏生态系统中,增温可维持植物加速生长的磷需求。增强的植物磷需求主要通过增强生态系统内部生物化学过程(如植物磷重吸收、土壤磷矿化和磷溶解)以增加磷供应来满足,而不是通过影响磷通量(如凋落物磷矿

    来源: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时间:2022-04-19

  • 我院分子影像中心陈洪敏教授团队在磁共振影像探针研究和应用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日,我院分子影像中心陈洪敏教授团队在磁共振影像探针研究和肿瘤早期诊断应用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Carbonized paramagnetic complexes of Mn (II) ascontrast agents for precis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of sub-millimeter-sized orthotopic tumors”为题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2022,13,1938)。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在临床中非常重要。磁共振成像(MRI)已广泛应用于恶性肿瘤,如脑瘤、肝癌的诊断。钆造影剂是临床

    来源:厦门大学 公共卫生学院

    时间:2022-04-19

  • 我室陈明周研究组SLC35B2在肠道病毒71型感染所需的硫酸化中发挥双重作用

    近期,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陈明周教授研究组在病毒学权威期刊Journal of Virology杂志上在线发表了题为“SLC35B2 Acts in a Dual Role in the Host Sulfation Required for EV71 Infection”的最新研究论文,首次揭示了宿主因子SLC35B2通过调控细胞内的硫酸化水平介导EV71复制的分子机制。 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主要影响五岁以下的婴幼儿,是世界范围内引起婴幼儿手足口病(hand-foot-and-mouth disease, HFMD)的主要病

    来源: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时间:2022-04-19

  • 我室肖庚富/张磊砢团队联合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沈敬山/谢元超团队发现抗新冠病毒药物VV116同时具有治疗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潜力

    呼吸道合胞体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是属于副黏病毒科、肺病毒属的单股、负链非分节的RNA病毒,感染该病毒常导致6个月以下的婴儿细支气管炎、肺炎等呼吸道疾病,较大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可导致鼻炎、感冒等症状,老年人感染RSV可导致严重并发症,如慢性阻塞性肺病和充血性心力衰竭。利巴韦林(Ribavirin)是唯一FDA批准过的用于治疗RSV感染的小分子药物,然而使用利巴韦林会产生诸多副作用,而且临床上尚无足够的证据证实其在治疗RSV感染中的有效性,故不推荐常规使用。因是临床急需品种,国内外多家制药公司都纷纷开展抗RSV药物研发,辉瑞公司近日宣布,

    来源: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时间:2022-04-19

  • 苏州医工所董文飞团队开发近红外光响应的纳米组装体用于乳腺癌治疗

      纳米技术在提高难溶性药物生物利用度、实现药物的可控及靶向性释放、整合不同的治疗模式于同一平台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优势。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却面临着包括血液循环、跨血管转运、畸形的肿瘤血管、致密的肿瘤细胞外基质等在内的多种生物学障碍,导致纳米粒子主要分布于肿瘤组织外围,难以深入肿瘤内部发挥杀伤作用。    近期,中科院医工所董文飞团队开发了一种由近红外光触发的粒径-电荷双转换纳米组装体,用于乳腺癌的光控化疗与免疫联合治疗。    在该项研究中,科研人员组装出一种新型纳米载药体。该纳米组装体以装载化学治疗药物多柔比星(DOX)的二硒键桥连的生物可降解型介孔硅粒子(MONs)为内

    来源: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时间:2022-04-19

  • 胡薇/陆艳团队完成染色体水平日本血吸虫三代基因组的重头组装并解析日本血吸虫宿主适应性的遗传基础

             2022年4月5日,国际学术期刊Cell Reports在线发表了我院胡薇/陆艳团队的研究成果“A chromosome-level genome of the human blood fluke Schistosoma japonicum identifies the genomic basis of host-switching”。该研究运用三代测序、Hi-C、全长转录组(Iso-Seq)等技术完成了首个染色体水平的日本血吸虫参考基因组的组装和注释,并对覆盖整个流行地区的72个基因组进行了重测序,系统解析了日本血吸虫在东亚

    来源: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2-04-19


页次:359/1559  共31174篇文章  
分页:[<<][351][352][353][354][355][356][357][358][359][36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