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综述:中国本土木本植物综合保护10年实践回顾

          根据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BGCI)2021年发布的《世界树木报告》,全球有58173种树木。中国有4886种本土树种(占全球树种的8.3%),其中几乎一半(2429种)为特有种,约20%濒临灭绝。有研究已经表明,对于热带和温带森林,大树的大小是森林生物量和地上碳的最佳预测因子,树木不仅捕获了二氧化碳,而且对当地人民的福祉也至关重要!保护树木有助于应对气候变化和物种灭绝这两个全球挑战!    华南植物园/BGCI 中国办公室文香英女士和 BGCI 区域项目主任Joachim Gratzfeld 先生共同回顾了我国2008-2020年期间, BGCI 与中国植物园、

    来源: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时间:2022-04-15

  • 华南植物园生态治理促进深圳湾河口生物多样性恢复

        华南海岸带自然环境优良,海岸曲折多湾,地表径流量大,生物多样性丰富。海岸带作为海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渡带,极易受到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深圳湾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的两大经济中心城市——深圳和香港之间,整个流域共有凤塘河等8条入湾河流。由于人口增长迅速及快速城市化,深圳早期发展过程中的填海造陆、滩涂围垦、污水排放等导致了海岸带区域一系列生态退化问题,例如,所有河口水污染严重、河口植被退化甚至消失、区域生物多样性急剧降低。自2007年起,深圳市对深圳湾海岸带进行了整体生态治理,实施了海岸带河流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工程,以水质净化为核心重建河口生态系统健康。在此过程中,中国科学院华南植

    来源: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时间:2022-04-15

  • 河南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取得新进展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学院高度重视应用型科技成果产出和转化工作,从制度层面建立起全方面的激励体系,收到明显的效果。近期,我院收获多项应用型科技成果。王刚老师的发明专利《一株绿针假单胞菌及其应用》(专利号:ZL 2020 1 0868222.0)于2022年02月22日获得专利授权。苏亚蕊老师的“漯麦116”于2022年3月1日获得成果认定(登记号:9412022Y0221)。孙杨老师的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疫苗及抗体高效生产的动物细胞高密度培养系统 》(专利号:ZL 202110625348.X)的专利权

    来源: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2-04-15

  • 河南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取得新进展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学院高度重视应用型科技成果产出和转化工作,从制度层面建立起全方面的激励体系,收到明显的效果。近期,我院收获多项应用型科技成果。王刚老师的发明专利《一株绿针假单胞菌及其应用》(专利号:ZL 2020 1 0868222.0)于2022年02月22日获得专利授权。苏亚蕊老师的“漯麦116”于2022年3月1日获得成果认定(登记号:9412022Y0221)。孙杨老师的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疫苗及抗体高效生产的动物细胞高密度培养系统 》(专利号:ZL 202110625348.X)的专利权

    来源: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2-04-15

  •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郭卫团队系列科技成果转化 捐赠1000万设立医院科研转化专项基金

    4月11日下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郭卫教授团队科技成果转化签约暨捐赠仪式在科教楼三层陆道培学术报告厅举行。 骨肿瘤科郭卫教授将自主研发、获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进行成果转化,并将系列科技成果转化的收益捐赠给医院,成立以郭卫教授名字命名的科研转化专项基金,以助力医院的人才培养和科技转化工作。 “郭卫教授是一位有情怀、有担当的杰出外科医生,在技术上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在工作上以身作则、勇于担当,在生活上关心同事、胸怀坦荡,为人豁达正直、一身傲骨,他无私爱院的情怀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为‘人民人’树立了典范和榜样。”王俊院长高度评价郭卫教授为医院做出

    来源:北京大学医学部

    时间:2022-04-15

  • Nature 杂志发表北京大学邓宏魁团队重大研究成果 ——化学小分子诱导人成体细胞转变为多潜能干细胞

    2022年4月13日,来自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的邓宏魁研究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Nature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Chemical reprogramming of human somatic cells to pluripotent stem cells”的研究论文,本研究首次使用化学小分子诱导人成体细胞转变为多潜能干细胞,取得突破性研究成果。运用化学小分子重编程细胞命运(化学重编程),是继“细胞核移植”和“转录因子诱导”之后新一代的人多潜能干细胞制备技术。该技术由我国自主研发,为干细胞和再生医学的发展解决了底层技术上的“瓶颈”问题。 多潜能干细

    来源:北京大学医学部

    时间:2022-04-15

  • 《自然》杂志发表北京大学邓宏魁团队重大研究成果——化学小分子诱导人成体细胞转变为多潜能干细胞

    2022年4月13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大-清华生命联合中心邓宏魁研究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Nature)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Chemical reprogramming of human somatic cells to pluripotent stem cells”的研究论文,首次在国际上报道了使用化学小分子诱导人成体细胞转变为多潜能干细胞这一突破性研究成果。运用化学小分子重编程细胞命运(化学重编程),是继“细胞核移植”和“转录因子诱导”之后新一代的,由我国自主研发的人多潜能干细胞制备技术,为我国干细胞和再生医学的发展解决了底层技术上的“瓶颈”问题。多潜能干细胞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2-04-15

  • 材料学院刘磊课题组在六方氮化硼材料的制备及其同位素效应研究中取得系列进展

    六方氮化硼(h-BN)材料具有超高热导和电绝缘性、独特的光电性能、热稳定性和化学惰性,在超高导热、紫外光源及探测等领域有很大的应用潜力。近年来,h-BN中的同位素效应吸引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兴趣。天然的h-BN中,硼元素由2种稳定的同位素(10B和11B)构成,天然占比分别为19.9 %和80.1 %;氮元素由2种稳定的同位素(14N和15N)构成,天然占比分别为99.6 %和0.4 %。同位素特别是B同位素紊乱将影响h-BN的众多物理性质,比如造成额外的声子散射而影响热导率。通过同位素工程,可以得到纯化后的h-10BN和h-11BN,其室温热导率提高约40%,声子极化子寿命也提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2-04-15

  • Carbohydr Polym | 结肠炎治疗新策略:过氧化氢响应性共价环糊精骨架的构建

      2022年2月12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张继稳课题组在Carbohydrate Polymers上发表了题为 “Hydrogen peroxide responsive covalent cyclodextrin framework for targeted therapy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的文章,报道了一种过氧化氢(H2O2)响应性共价环糊精骨架(BCOF),口服后可高效靶向至发炎结肠,并能有效缓解模型小鼠的溃疡性结肠炎(UC)症状。   UC发病机制复杂,临床上至今没有特效药,目前的常规治疗为每日服用高剂量的抗炎药或免疫抑制剂。然而,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时间:2022-04-15

  • 李梅课题组与合作者揭示紫细菌光合RC-LH1超分子复合物二聚体的精细结构

      2022年4月13日,《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在线刊登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李梅课题组与英国利物浦大学刘鲁宁课题组、日本RIKEN生物系统动力学研究中心Shirouzu课题组共同合作完成的研究论文,题为"Structural basis for the assembly and quinone transport mechanisms of the dimeric photosynthetic RC-LH1 supercomplex"。   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为世间万物提供赖以生存的能量和食物,被誉为"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学反应"。厌氧变形菌光合紫细菌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时间:2022-04-15

  • Nature子刊:非共价相互作用促进的1,2-cis-糖苷化反应策略

      2022年4月11日,华西医院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化工学院钮大文教授团队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Houk团队合作在Nature Chemistry上发表了一篇题为“Halogen-bond-assisted radical activation of glycosyl donors enables mild and stereoconvergent 1,2-cis-glycosylation”的研究文章。我院为论文第一单位和通讯作者单位,钮大文为共同通讯作者。     糖类在免疫、细菌和病毒感染、肿瘤发生及迁移等几乎所有生理病理过程中都发挥着不可或

    来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时间:2022-04-14

  • 复旦大学PNAS揭示鞘氨醇-1-磷酸受体S1PR1激活的分子机制

    2022年4月11日,复旦大学代谢与整合生物学研究院青年研究员任若冰、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汪胜研究员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助理教授竺立哲合作在国际学术期刊《Th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在线发表了“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Sphingosine-1-phosphate Receptor Activation”的研究成果。任若冰课题组博士后玉蕾叶、博士生甘冰,汪胜课题组博士生贺莉聪,竺立哲课题组博士生题如涓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鞘氨醇-1-磷酸(Sphingosine-1-pho

    来源:复旦大学 代谢与整合生物学研究院

    时间:2022-04-14

  • 青海省寒区恢复生态学重点实验室在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对高寒草地退化和恢复演替的响应研究中取得进展

      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导致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退化,人工草地建植是应对其退化的重要人工干预恢复方式。但是,这种退化和恢复过程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和土壤质量的影响尚不清楚。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省寒区恢复生态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团队通过选取四个退化阶段(轻度、中度、重度和极度退化)和三个恢复阶段(人工建植1、5和10年)的草地。研究发现,与轻度退化草地相比,重度退化草地土壤总氮和有机质含量分别降低了37.4%和45.08%。建植10年的人工草地土壤总氮和有机质含量分别提高了33.10%和30.42%。与微生物相关的土壤酶活性随退化梯度的增加而降低,随恢复时间增长而增加。不同退化和恢复演替阶段

    来源:中科院高原生物所

    时间:2022-04-14

  • 苏州医工所杨晓冬团队提出一种用于经颅磁刺激的铁芯线圈优化设计

      经颅磁刺激现已广泛应用于心理认知科学、神经精神类疾病等领域的临床实验和研究中。经颅磁刺激设备中,刺激线圈的设计在颅内电场的形成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磁刺激线圈在大脑中产生的诱发电场需要达到一定的阈值才能达到刺激的目的。由于线圈表面磁场随着离线圈距离的变大迅速衰减,为了保证靶区电场刺激强度,线圈需要通以大电流,一般在数千个安培以上。在线圈中引入铁磁材料可辅助提高线圈诱发电场值,降低电流需求,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铁芯带来的线圈的重量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且位置对电磁场分布的影响也需要进一步探讨。目前铁芯大小、位置对于刺激线圈性能的影响尚未有文献研究。    针对此需求,苏州医工

    来源: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时间:2022-04-14

  • 四川大学最新发文 为SGLT2抑制剂在心衰患者中的应用提供循证医学证据

      2022年4月12日,《内科学年鉴》(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IF 2020 25.391)在线发表一篇综述,全面总结了新型降糖药物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在合并或不合并2型糖尿病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为SGLT2抑制剂在慢性心衰患者中的应用,提供了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     图1 在线发表截图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中国循证医学中心MAGIC中国中心Cochrane中国中心李舍予副教授为通讯作者,内分泌代谢科2020级专业型硕士研究生邹昕雨和中国循证医学中心研究

    来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时间:2022-04-13

  • Nature Plants :果胶HG—细胞壁的动态结构组分和监测细胞壁完整性的信号分子

    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肖朝文研究团队在Nature Plants杂志发表了题为Dynamics of pectic homogalacturonan in cellular morphogenesis and adhesion, wall integrity sensing, and plant development的综述文章,系统阐述了细胞壁重要组成单元——果胶多聚半乳糖醛酸HG的合成代谢,以及它的分子和细胞学功能,尤其强调了HG不仅是细胞壁的重要结构组分,同时也是监测细胞壁完整性的信号分子,能够被细胞膜上特异的受体识别,启动胞内的信号转导。细胞壁包裹着植物细胞,形成一道抵御逆境和病原菌的天

    来源: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2-04-13

  •  成都生物所关于解淀粉芽孢杆菌作为生物肥料和生防剂作用机制获得进展

     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BA)是一种典型的植物生长促生菌,能成功定殖于土壤、植物根际和种子等环境或组织中。与传统的化肥和农药比较,BA具有环保、高效和无有害副作用等特点,被视为优秀的生物肥料和生防剂,广泛应用于多种农作物以促进作物健康生长。关于BA促生研究有很多,但缺乏作用机制的系统性梳理和总结,阻碍着对BA的作用机制的全面理解及其未来在农林业和其他领域的广泛应用。   基于此,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地表过程与生态系统管理项目组博士研究生罗林在尹春英研究员的指导下,基于对相关文献的大量阅读,全面总结了BA的促生

    来源: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2-04-13

  • 类脑智能芯片研究中心杨玉超教授与合作者在Nature Reviews Materials上发表基于动态…

    自上世纪中叶以来,计算机和计算芯片以晶体管为基本元件构建数字处理电路,摩尔定律驱动计算性能增长。而当晶体管尺寸微缩接近物理极限,摩尔定律面临终结,芯片算力增长逐渐放缓,人类正在步入后摩尔时代。此外,以CPU、GPU为代表的传统芯片架构下计算单元与存储单元的分离也造成频繁的数据搬运,形成速度、功耗瓶颈(冯诺依曼瓶颈),在近年来兴起的神经网络等数据密集型计算任务上问题进一步凸显。未来智能计算需求仍面临指数增长,传统计算架构瓶颈更加突出,亟需从器件创新、架构创新层面为后摩尔时代算力持续增长提供新的驱动力。 近年来,通过存算一体、类脑计算等新型计算范式构建具有高效智能计算芯片与系统已经取得了显著

    来源: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

    时间:2022-04-13

  • 我院分子影像中心郭志德团队开发了一种基于2-[18F]FDG和PD-L1抗体联合的癌症免疫治疗范式用于提高抗肿瘤效果

    近年来,免疫治疗在临床的成功应用开启了癌症治疗的新阶段,其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PD-1/PD-L1, CTLA-4在目前研究最为广泛。尽管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使得小部分患者明显获益,延长生存周期,但其治疗的响应率在大多数患者中不足30%,仍然限制了其广泛的临床应用。近日,我院郭志德老师、张现忠教授和新加坡国立大学陈小元教授在Clinical Cancer Research上发表了题为“A paradigm of cancer immunotherapy based on 2-[18F]FDG and anti-PD-L1 mAb combination to enhance the anti-tu

    来源:厦门大学 公共卫生学院

    时间:2022-04-13

  • 我院分子影像中心刘刚教授团队在Nature Nanotechnology发表肿瘤免疫治疗新策略

    4月11日,我院分子影像中心刘刚教授团队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 Nanotechnology上发表题为“A nanovaccine for antigen self-presentation and immunosuppression reversal as a personalized cancer immunotherapy strateg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了共刺激信号对肿瘤免疫耐受中T细胞功能重塑的重要机制,并首次报道了一种既可直接激活初始T细胞,又可活化耗竭性T细胞的肿瘤疫苗策略,为个性化肿瘤疫苗研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创新方法。同时,Nature Nanotechnolo

    来源:厦门大学 公共卫生学院

    时间:2022-04-13


页次:361/1559  共31174篇文章  
分页:[<<][361][362][363][364][365][366][367][368][369][37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