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郭惠珊研究组应邀在JIPB杂志发表重要综述并发现跨界RNAi的空间和时间效应

      RNA沉默(RNAi)是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的保守机制。近十几年的研究表明,RNAi在真核生物生长发育及响应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郭惠珊研究组应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杂志邀请,发表了题为“RNA silencing: From discovery and elucidation to application and perspectives”的特邀综述。从1928年报道的植物被病毒侵染后产生“recovery”现象开始,到2006年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颁发给在RNAi机制研

    来源: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2-04-09

  • 《Cell》西湖大学团队发现了细菌有助于癌细胞转移的证据!

    4月7日的《Cell》:细菌通过增强宿主细胞抵抗血流机械压力的能力,促进肿瘤进展过程中的细胞存活,从而促进癌症转移。微生物在影响癌症易感性和肿瘤进展中发挥关键作用,特别是在结直肠癌中。然而,新出现的证据表明,它们也是肿瘤组织本身的组成部分,在广泛的癌症类型中,如胰腺癌、肺癌和乳腺癌。微生物特征与癌症风险、预后和治疗反应有关,但肿瘤常驻微生物在肿瘤进展中的生物学功能仍不清楚。这些微生物是肿瘤进展的乘客还是驱动者一直是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西湖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医学实验室蔡尚课题组使用了一个细胞内含有大量细菌的乳腺癌小鼠模型,类似于人类乳腺癌。他们发现,这些微生物可以与癌细胞一起在循环

    来源:Cell

    时间:2022-04-08

  • 清华大学《Nature》揭示PIEZO1在脂膜上的张力感受机制

                  近期,清华大学药学院肖百龙团队与生命学院李雪明团队合作首次解析了机械力受体PIEZO1在脂膜环境中的受力形变过程,定量了其皮牛尺度的机械敏感性,建立了其曲率感知理论学说,从根本上解答了其将物理机械刺激转化成生物电信号这一核心科学问题。      机械力感知决定我们的日常行为,例如握手、拥抱、亲吻、行走、刷手机、血压飙升等。力是无形的,那我们人体如何感知?直到2010年,Ardem Patapoutian教授团队报道了一类介导人体机械力感知的分子受体&

    来源:清华大学药学院

    时间:2022-04-08

  • Microbiome:植物叶际微生物组应对病原菌入侵的响应及潜在机制

    2022年4月2日,Microbiome在线发表了农学院李红叶教授团队题为The phyllosphere microbiome shifts toward combating melanose pathogen的研究论文,揭示植物叶际微生物组应对病原菌入侵的响应及潜在机制,为理解叶际微生物组响应植物病原菌入侵的作用及其对植物健康的影响提供了新的见解,并为植物的“cry for help”策略提供了叶际生态位的证据。植物可以招募有益的微生物来增强其对病原菌的抵抗能力。然而,与根际微生物组在抑制病原菌方面的深入研究相比,叶际微生物组在应对病原菌入侵时的种群结构变化和对植物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

    来源:浙江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学院

    时间:2022-04-08

  • 气候变暖导致云南热带亚热带红椿的径向生长速...

      热带和亚热带森林在全球碳循环、气候调节以及维持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全球气候变化可能影响到热带亚热带森林树木生长乃至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研究热带亚热带森林树木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可为评估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影响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版纳植物园树木年轮与环境演变组博士研究生Bimal Sharma,在导师范泽鑫研究员的指导下,在云南景东(亚热带)和西双版纳(热带)两个区域共采集了90株红椿(Toona ciliata)的树木年轮样芯,分析了红椿径向生长与气候因子的关系,采用径级分离法(SCI)和广义可加混合模型(GAMM)分析了两个研究样点红椿生长速

    来源: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时间:2022-04-08

  • 苏州医工所尹焕才团队在便携式病原体核酸快检系统研制方面取得进展

        传染性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波及面广,破坏力大,现有快速诊断方法主要包括:免疫检测和核酸检测。其中,核酸作为最先能被检测到的标志物,在医院等医疗机构中应用已十分广泛。然而,在医院等就诊场所以及人员密集地区的交叉感染现象时有发生。就诊前的居家检测或就诊地快速筛查,能够精准切断传播途径,减少交叉感染的发生,助力传染性疾病的防控,为精准分级诊疗等提供重要的方法和手段。   针对上述核酸快速检测需求,长期聚焦于高灵敏分子诊断技术的尹焕才研究员联合马富强研究员及相关科研力量,在苏州医工所自主部署项目的支持下,开展了基于LAMP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

    来源: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时间:2022-04-08

  • 地空学院程丰研究员在上新世-更新世冻土稳定性与碳释放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程丰研究员与美国亚利桑那大学Carmala Garzione教授等国内外专家合作,在上新世-更新世气候变化与全球暖化背景下的冻土稳定性与碳释放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冻土(Permafrost)指土壤温度保持0℃以下并出现冻结现象的土壤或岩层(Biskaborn et al., 2019)。在全球暖化的背景下,冻土快速消融所释放出的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加剧了全球暖化这一过程(Schuur et al., 2015)。因此,定量评估在全球暖化背景下冻土区的稳定性对我们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意义重大。当今地球有两大主要冻土区,即位于高纬度的环北极圈冻土区(C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2-04-08

  • 王德华和张学英团队揭示了荒漠啮齿动物通过“菌群-肠-肾”轴耐受高盐的机制

      人类长期高盐饮食易引起高血压、心脏病、肾脏病和脑出血等一系列疾病,但有些动物物种在野外环境中终生取食高盐植物,却能够保持健康。例如,生活在荒漠地区的啮齿动物长爪沙鼠(Meriones unguiculatus),不仅耐高温,也能耐受高盐食物,所取食的植物盐含量可超过10%(海水的盐度一般为35‰),这些沙鼠具有极强的节水和耐盐能力。肾脏能够清除代谢废物并重吸收水分,是重要的水/盐代谢器官。我们在前期工作中发现,长爪沙鼠具有较高的肾脏髓质厚度和水分重吸收能力,可产生高度浓缩的尿液,在禁水或者高盐饮水条件下尿液渗透压可达7000 mOsm/kg以上(正常饮食饮水的沙鼠,尿液渗透压为600-20

    来源: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时间:2022-04-08

  • Nat. Commun.结直肠癌肿瘤边界间质细胞与巨噬细胞互作模式

    4月1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苏冰教授团队和叶幼琼研究员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题为Single-cell and spatial analysis reveal interaction of FAP+ fibroblasts and SPP1+ macrophages in colorectal cancer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运用单细胞多组学、空间转录组测序及免疫荧光成像等手段解析结直肠癌的肿瘤微环境,发现FAP+ fibroblasts and SPP1+macrophages在结直肠癌中显著浸润并和不良预后及肿瘤免疫治疗耐受相关;同时在肿瘤边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时间:2022-04-07

  • 细胞营养状态反馈调节巨胞饮作用的分子机制

      2022年4月1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蔡华清课题组在《Journal of Cell Science》杂志发表题为"Oligopeptide transporter Slc15A modulates macropinocytosis in Dictyostelium by maintaining intracellular nutrient status"的研究论文,该论文揭示了质子偶联寡肽转运蛋白Slc15A通过在早期巨胞饮过程中转运寡肽来维持细胞内氨基酸营养的供给,从而反馈调节细胞巨胞饮过程的分子机制。  巨胞饮作用是细胞非选择性内吞细胞外营养物质和液相大分子的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时间:2022-04-07

  • 云南两种松树径向生长的气候敏感性随温度和水...

      森林生态系统是一个巨大的陆地碳汇,在维持全球大气和水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对年际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在全球尺度上存在差异。作为森林的主要组成部分,树木生长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在不同地区和物种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在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温度升高和生长季延长有利于促进树木生长。然而,在低海拔和低纬度的树木生长对降水量和水分可用性的年际变化更加敏感。研究不同区域和树种径向生长对气候因子的敏感性及其空间差异,可为准确模拟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提供关键参数。    版纳植物园树木年轮与环境演变研究组博士研究生杨绕琼在导师范泽鑫研究员的指导下,在中国西南地区(21 °N ~ 28 °N

    来源: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时间:2022-04-07

  • 武汉植物园等首次公布美洲黄莲基因组

      莲隶属于莲科莲属,是最古老的双子叶植物种属之一。目前现存的莲属植物仅有两个种:美洲黄莲和亚洲莲。美洲黄莲与亚洲莲在形态和地理分布上存在差异,亚洲莲的花色为红、粉色系,主要分布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美洲黄莲的花色为黄色,主要分布在北美洲等地区。美洲黄莲与亚洲莲杂交产生可育后代,因此常用于亚洲莲的品种改良,通过种间杂交,我国已经选育出一系列优良莲品种。    近日,The Plant Journal在线发表了来自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和福建农林大学合作的题为“Comparative analyses of American and Asian lotus genomes reveal

    来源: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时间:2022-04-07

  • 华南植物园发现降水格局变化如何影响土壤有机碳累积

          热带森林土壤具有较高的碳储量和固碳潜力,其中的微小变化也可能对全球碳循环产生影响。已有研究表明,华南热带地区具有湿季时间整体后移(湿季推迟,DW)和湿季降雨增加(湿季增雨,WW)的季节性降水变化趋势。然而,热带森林土壤碳循环过程对两种降水变化有何种响应尚不明确。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中心硕士研究生周金戈在王法明研究员的指导下,于小良站野外降水模拟平台,开展了湿季推迟与湿季增雨对土壤碳循环影响的实验。研究发现,降水格局的变化对0-10 cm土层的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活动没有显著影响。而在10-20 cm土层,湿季增雨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并使真菌残体碳对土

    来源: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时间:2022-04-07

  • 化学学院余志祥课题组十五年的[5+2+1]反应机理研究取得进展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余志祥教授课题组的研究方向之一是发展新的成环反应,并将其应用到天然产物、药物以及其他功能分子的合成中,同时通过计算化学和机理实验研究反应机理。余志祥课题组自成立以来,已发展了一系列成环反应,可用于合成涵盖从四元环到八元环的环系结构。这些反应中有多个反应被余志祥课题组和国内外多个课题组用于天然产物的全合成。其中,用于八元环合成的铑催化的烯-乙烯基环丙烷(ene-VCP)与一氧化碳的[5+2+1]环加成反应由余志祥课题组在2007年首次报道(图1)。该反应为化学家合成极具挑战性的八元碳环提供了非常高效的方法,已被多次应用于具有八元碳环骨架的天然产物及三奎烷类天然产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2-04-07

  • 我国学者提出早期地球“初始氧”起源的新机制

    图 矿物-水界面活性氧(H2O2和O2)对蓝细菌祖先形成的进化压力   发生在24.5—23.3亿年的蓝细菌祖先产氧光合作用的成功进化是地球和生命演化历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事件之一,这导致了地球第一次大氧化事件(The Great Oxidation Event),驱动了表层地球系统发生革命性变化。但是,产氧光合作用的起源仍是未解之谜。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蓝细菌祖先进化产氧光合作用需要一个预先存在的氧化环境,过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2-04-07

  • 我国学者新成果揭示可持续发展目标间相互作用的非线性变化

    图 协同网络中SDGs聚类随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变化。(a)不同SDG指数水平下协同网络模块组成变化。(b)不同SDG指数水平下的协同网络模块。不同背景色代表不同模块。黑线代表模块内SDG的相互作用;红线代表模块间SDG的相互作用。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2041007)等的资助下,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傅伯杰院士团队及其合作者研究揭示了可持续发展目标间相互作用随可持续发展进程的非线性动态变化。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2-04-07

  • 蔡华清课题组揭示巨胞饮体成熟过程的分子机制

      2022年4月4日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蔡华清课题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发表题为"The PripA-TbcrA complex-centered Rab GAP cascade facilitates macropinosome maturation in Dictyostelium"的研究论文,该论文揭示了巨胞饮体成熟过程中由Rab5、Rab7、PripA和TbcrA构成的Rab GAP信号级联通路调控巨胞饮体成熟和货物降解的分子机制。   巨胞饮(macropinocytosis)是细胞非选择性内吞胞外液体的过程。这一特殊的内吞行为在多种细胞类型中发生,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时间:2022-04-07

  • 广州健康院在染色质高级结构调控细胞命运机制研究取得进展

      真核生物基因组DNA缠绕在组蛋白八聚体上形成染色质,并在染色质架构蛋白的作用下逐级折叠形成远距离的染色质相互作用(或染色质环)、拓扑相关结构域和染色质区室等染色质高级结构。远距离染色质互作可以调控基因表达,在细胞命运决定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CCCTC结合因子(简称:CTCF)最早被认为是绝缘子结合蛋白,随后发现CTCF在转录激活/抑制、基因印记、X染色体失活等方面均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近年来,CTCF也被认为是染色质架构蛋白,与Cohesin复合物等在调控远距离染色质相互作用和维持染色质“成环”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然而,CTCF是否在同一生物学过程中发挥其多重功能至今仍不清楚。 

    来源: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时间:2022-04-07

  • 厦门大学发现促进髓鞘再生途径

    在脊椎动物进化史上,髓鞘的出现让神经信号的传递变快了许多,人如果像无脊椎动物乌贼一样进化,人类的脊椎直径恐怕要粗过巨红杉树了。具有绝缘作用的髓鞘包裹神经轴突,从而使神经元间的动作电位进行快速地传导,此外,髓鞘还可以为神经元轴突提供代谢支持、物理保护和营养因子等,从而防止轴突退化。在中枢神经系统中,髓鞘是由少突胶质细胞生成的,而少突胶质细胞是少突胶质前体细胞(oligodendrocyte progenitor cell,OPC)分化而来。在一些脱髓鞘疾病中,如多发性硬化症和脑白质病变,在病发灶存在许多OPC,但它们不能分化成为成熟的少突胶质细胞,且我们对OPC分化形成髓鞘的认识依然不够深入,因

    来源: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2-04-06

  • GLS1聚集成杆状结构促进谷氨酰胺饥饿诱导的细胞凋亡的机理

    2022年4月4日,我院李勤喜课教授课题组在Molecular Cell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Filamentous GLS1 promotes ROS-induced apoptosis upon glutamine deprivation via insufficient asparagine synthesi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报道了谷氨酰胺缺乏能够诱导谷氨酰胺酶(GLS1)形成杆状多聚体进而促进细胞凋亡的机理。谷氨酰胺是非常重要的能源物质,也是生物合成中碳源和氮源的重要提供者,多种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高度依赖于谷氨酰胺代谢。GLS1是谷氨酰胺分解的第一个酶和限速酶,能催化谷氨酰胺水解为

    来源: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2-04-06


页次:364/1559  共31174篇文章  
分页:[<<][361][362][363][364][365][366][367][368][369][37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