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汪意成助教授合作论文在Review of Economic Dynamics发表

    当家庭和其他投资者面临不完备金融市场和个体性冲击时,他们该如何调整消费、投资以及改变在不同种类的金融资产上的头寸呢?新古典宏观模型假设金融市场是完备的,因而无法对这个问题提供答案。但这个问题对于个体家庭决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对于公共保险政策、相关的税收调节政策等也有较强的参考价值。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经济学助教授汪意成及其合作者韩国首尔大学Yongsung Chang教授和Jay Hong教授,美国联邦储备银行Richmond Fed高级经济学家Marios Karabarbounis,以及奥斯陆大学资深经济学家Tao Zhang在最近的论文“Income Volatili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2-04-06

  • 浙江大学Cell发文:发现新型聚集体自噬受体CCT2介导固态聚集体的清除

    2022年4月1日,清华大学生命学院葛亮课题组在《细胞》(Cell)期刊上在线发表题为“聚集体自噬受体CCT2介导固态聚集体清除”(CCT2 is an aggrephagy receptor for clearance of solid protein aggregates)的研究论文,发现了一种新型的聚集体自噬受体CCT2在清除固态蛋白聚集体中的重要作用。聚集体自噬是清除细胞内毒性蛋白聚集体的重要途径,也是治疗聚集体相关疾病例如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重要靶点。在聚集体自噬过程中,自噬体如何选择性地识别蛋白聚集体一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而其中的机制也有待进一步研究。传统的聚集体自噬受体(P62、NB

    来源:清华园生命学院

    时间:2022-04-04

  • 昆明植物所研究团队从土沉香花中发现抗癌活性分子

      瑞香科植物土沉香Aquilaria sinensis (Lour.) Spreng.,又名白木香,是中药沉香的基原植物,广泛分布在中国的南方地区,包括云南、广东、广西、海南、福建、台湾和香港等地。土沉香树在受到伤害(微生物入侵、火烧、雷劈、打孔等)后,会在心材部位缓慢形成树脂,即沉香。科研人员对中药沉香的研究已比较深入,但对土沉香花的研究,则比较少见。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王跃虎团队在进行抗癌药物筛选时发现,土沉香花的乙醇提取物,对人肺癌、宫颈癌、神经母细胞瘤、卵巢癌、白血病、前列腺癌、肝癌、乳腺癌等癌症细胞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特别是对人肺腺癌SPC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2-04-04

  • 附属胸科医院方文涛教授团队发布国际首个胸腺肿瘤术后复发预测模型

    近日,由附属胸科医院胸外科主任方文涛教授领衔的中国胸腺肿瘤协作组(ChART)研究团队在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SLAC)的官方期刊、胸部肿瘤领域国际权威学术杂志《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上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胸腺瘤的复发预测模型及其对术后管理的意义:中国胸腺瘤数据库研究联盟A Recurrence Predictive Model for Thymic Tumors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Postoperative Management:a Chinese Alliance for Resea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2-04-04

  • 附属仁济医院团队发现临床血栓性事件清晨高发的昼夜节律机制

    3月10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心内科在国际著名期刊《欧洲心脏杂志》(European Heart Journal)上发表研究论文,发现了临床血栓性事件清晨高发的昼夜节律机制,为临床血栓性事件的发生提供了新的认知和干预靶点。血栓性事件是心血管疾病和肿瘤等慢病的共同危害。现有认知不能完全阐释血栓事件清晨高发的临床发现,血小板药物研发是临床医学的重要需求。研究者在临床研究中发现,人体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具有晨峰现象。健康人体血小板中存在一种特殊的、呈现昼夜震荡的生物钟核受体Rev-erbα,驱动了人类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的晨峰现象。生物钟核受体活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2-04-04

  • 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张晓辉团队最新研究成果在《血液》发表

    2022年1月20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张晓辉教授团队关于低剂量利妥昔单抗(LD-RTX)联合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激素耐药或复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高水平期刊Blood,并被选中提供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 (CME)。同期Blood发表评述指出其“进一步证明ATRA作为ITP新治疗的可能性及联合治疗的优势”。2022年1月27日NEJM Journal Watch(《新英格兰观察》期刊)发表评述,称该研究成果“是ITP非免疫抑制协同治疗的新选择”。All-Trans Retinoic Acid Pl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2-04-04

  • 基础医学院肖泽宇课题组发表聚合物拉曼探针用于活体中高灵敏成像的研究成果

    近日,基础医学院肖泽宇教授课题组在纳米医学领域知名期刊Small上发表了题为Molecular Regulation of Polymeric Raman Probes for Ultrasensitive Microtumor Diagnosis and Noninvasive Microvessle Imaging的文章。该项研究开发了一种可用于高灵敏活体生物成像的聚合物拉曼探针poly(indacenodithiophene-benzothiadiazole) (IDT-BT)。 拉曼影像,是一种基于分子振动所产生散射光谱的光学成像技术。拉曼影像在活体生物成像中展示巨大的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时间:2022-04-04

  • 基础医学院肖泽宇课题组设计DNA自组装“纳米蒲公英” 实现对光热治疗时...

    近日,基础医学院肖泽宇教授课题组在生物材料领域知名期刊Biomaterials上发表了题为“DNA-assembled visible nanodandelions with explosive hydrogen-bond breakage achieving uniform intra-tumor distribution (UITD)-guided photothermal therapy”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基于DNA自组装技术构建了一种类似蒲公英结构的可视化纳米药物,命名为DNA自组装纳米蒲公英。此纳米蒲公英利用DNA双链中氢键的爆破式热解离特性,使光热试剂在肿瘤内由大粒径解离为小粒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时间:2022-04-04

  • 动物研究所刘宣研究组合作揭示外来宿主动物入侵在全球动物源性疾病发生中的重要作用

      伴随全球化进程,外来入侵物种正在加剧蔓延,其中携带病原的外来入侵物种可能会威胁野生动物和人类的健康,探索外来宿主动物入侵在动物源性疾病发生中的作用机制是事关国家生物安全的重大需求和前沿科学问题。然而,影响动物源性疾病发生的因素非常复杂,在控制栖息地、本土宿主、人类活动和全球变化因子,并综合考虑不同区域的疾病研究能力和防疫能力差异的基础上,外来动物入侵在动物源性疾病发生中的普适性作用规律一直缺少深入探讨。   为此,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宣研究组联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美国圣母大学等多家国内外单位,通过系统梳理自14世纪以来全球201个国家或地区161种由病毒、细菌、真菌和

    来源: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时间:2022-04-04

  • Cell Res |上海药物所揭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识别和激活其受体的分子机制

      甲状腺激素是人体内最重要的调节代谢激素之一,其体内合成受到多重调控。而下丘脑合成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hyrotropin-releasing hormone,TRH)能作用于垂体,最终影响着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释放。   激素与相应的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能将激素信号转化为细胞内的信号,从而实现其调控功能。这类调控是多层次的,下丘脑是内分泌系统的最高中枢,垂体是第二级,而第三级靶腺包含甲状腺、肾上腺皮质、性腺等。其中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是一种由焦谷氨酸-组氨酸-脯氨酸组成的三肽,可以促进垂体前叶细胞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时间:2022-04-04

  • 中南半岛热带至中国亚热带植物地理分布格局的...

      东南亚地区一直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和优先保护区域,对其物种多样性和地理分布格局形成的认识对全球生物多样性研究与保护有着重要意义。自华莱士线提出以来,东南亚一直吸引着众多生物地理学家的目光。中南半岛隶属于东南亚的北部地区,同中国热带与亚热带地区相邻,南部以克拉地峡为界与巽他生物亚区相接,致使中南半岛成为中国热带亚热带与东南亚地区生物联系的过渡地带。目前对中国亚热带植物地理研究比较多,但鲜有研究工作结合中国热带亚热带和中南半岛开展。    胡桃科黄杞属植物的地理分布从长江以南一直延伸至整个东南亚地区,是研究东南亚地区植物地理分布的理想材料。植物系统发育与保护生物学研究组孟宏虎与

    来源: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时间:2022-04-03

  •  成都生物所在厨余垃圾定向腐殖中的生物强化机理研究获进展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中产量最大的是厨余垃圾,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提高,2019年中国城市生活垃圾中厨余垃圾产量约为1.20亿吨,这些垃圾大部分以填埋和焚烧的方式处理。这些传统方式会排放温室气体、渗滤液以及臭气,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的同时,也未能有效利用废弃物中的营养物质。厨余垃圾中的淀粉、蛋白质、纤维素和油脂等营养物质随意废弃容易污染环境,而采用好氧堆肥的方式处理厨余垃圾能够得到稳定的腐殖质大分子,可作肥料用于改良农田。   然而,普通的好氧堆肥有矿化高、腐殖化程度低,获得的成品品质不稳定的问题,因此有研究者将具有特定功能的微生物制成菌剂加入堆肥中以改良堆肥工艺,这

    来源: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2-04-03

  • 河南省脑靶向生物纳米药物重点实验室在ACS Nano和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发表最新GBM治疗研究进展

    近日,河南省脑靶向生物纳米药物重点实验室先后在国际知名期刊ACS Nano(IF=15.88,一区Top)和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IF=9.76,一区Top)发表2篇脑胶质瘤治疗研究论文。 脑靶向仿生纳米载体共递送Bcl-2/Bcl-xl和Mcl-1抑制剂用于原位胶质母细胞瘤治疗 胶质母细胞瘤(GBM)是最常见的恶性脑胶质瘤,治疗难度大、易复发。当前临床上胶质瘤治疗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之一是胶质瘤细胞易对放疗、化疗产生耐受/药性。由抗凋亡蛋白Bcl-2/Bcl-xl及Mcl-1过表达导致的癌细胞内部凋亡通路异常是造成胶质瘤耐受/药性问题的重要原因

    来源: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2-04-03

  • 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傅湘辉教授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文 揭示了RNA-G四链体对新冠病毒感染的...

    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内分泌代谢科/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傅湘辉教授团队近日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影响因子:14.919)发表文章“RNA G-quadruplex in TMPRSS2 reduces SARS-CoV-2 infection”(图1),揭示了一种RNA高级结构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调控作用,为新型冠状病毒的致病机制与靶向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考。 图1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依赖于一系列宿主细胞因子的协同作用,其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

    来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时间:2022-04-03

  • 梁子湖国家站研究外来种抑制附植藻类取得新进展

      3月31日,生物多样性领域权威期刊《Diversity and Distributions》(JCR一区,ESI环境与生态学科Top Journal)在线发表了生命科学学院梁子湖国家生态站青年教师吕田博士的研究论文,题目为“Invasion of water hyacinth and water lettuce inhibits the abundance of epiphytic algae”(《凤眼莲和大薸的入侵抑制了附植藻类的多度》),揭示了有害外来种对本地附植藻类的危害机制。   水生植物外来种的入侵导致水生生态系统中本地种的生物多样性丧失。然而,很少有报道漂浮型水生植物

    来源: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2-04-03

  • 上海交大张宇团队设计新型引物助力海沟微生物多样性检测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张宇研究员指导的博士生杨娜在环境微生物领域经典期刊《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上发表题为“Novel primers for 16S rRNA gene-based archaeal and bacterial community analysis in oceanic trench sediments”的研究论文。杨娜为本文第一作者,张宇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上海交通大学“深蓝计划”基金等项目资助,得到深部生命国际研究中心(IC-D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2-04-03

  • 生命科学学院李龙课题组揭示磷脂转运蛋白flippase在细胞膜中的动态变化

    2022年3月15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龙研究员课题组在Cell Reports杂志发表一篇题为“Conformational changes of a phosphatidylcholine flippase in lipid membranes”的研究论文。该论文报道了磷脂转运酶(lipid flippase)在不同脂膜中的构象变化,首次发现该蛋白家族的静息状态,为理解细胞膜非对称性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分子基础。论文截图真核细胞的细胞膜中,双分子层中的磷脂分子呈非对称分布:不同的磷脂分子根据其头部基团的性质不同,被选择性地富集于细胞质一侧或者细胞外一侧。这种非对称分布是细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2-04-03

  • 油菜团队揭示油菜皮壳率的遗传结构和分子机制

    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张宇婷)3月28日,华中农业大学油菜团队在Genome Biology发表题为Multi-omics analysis dissects the genetic architecture of seed coat content in Brassica napu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在甘蓝型油菜皮壳率的遗传基础解析、新基因挖掘以及种子碳源分配调控网络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菜籽油是世界第三大食用植物油,提高油菜籽含油量是油菜育种的重要目标之一。油菜种子主要由种皮和胚组成,胚是储存油脂、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种皮在很多生

    来源: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

    时间:2022-04-03

  • 严建兵教授荣获L. Stadler Mid-Career Award国际学术奖

    严建兵教授视频感言 第64届国际玉米遗传学会议现场 南湖新闻网讯(记者 川竹)4月2日上午,记者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召开的第64届国际玉米遗传学会议上获悉,我校严建兵教授获L. Stadler Mid-Career Award(刘易斯•斯塔德勒中期职业生涯奖)。他是该奖项自2016年设立以来,第七位获奖者,也是第一位由来自美国之外的科学家获奖。 因为疫情原因,严建兵教授未能到现场参会领奖。他通过视频方式发表了获奖感言:疫情让世界粮食安全问题更为严峻,全世界的科学家应该团结起来,让玉米的基础和应用研究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做出更大的贡

    来源: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

    时间:2022-04-03

  • 我国学者在血栓事件生物钟调控机制及干预方面取得新进展

    图 生物钟核受体通过Rev-erbα/OPHN-1/RhoA/ERM信号通路促进血小板活化和血栓形成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81625002、81930007、91839301、81470389、81800307)等资助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卜军教授研究团队在血栓事件生物钟调控机制及干预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以“生物钟核受体Rev-erbα促发血小板活化和血栓形成(Circadia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2-04-03


页次:365/1559  共31174篇文章  
分页:[<<][361][362][363][364][365][366][367][368][369][37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