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王鑫教授团队发文揭示星形胶质细胞代谢异常参与智力障碍疾病的新...

    近日,厦门大学细胞应激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王鑫教授团队在Nature出版社旗下国际神经科学领域著名期刊Molecular Psychiatry杂志(IF 15.9)发表题为“Metabolic reprogramming in astrocytes results in neuronal dysfunction in intellectual disability”的研究成果,发现智力障碍相关基因SNX27突变可通过诱导星形胶质细胞代谢重编程而损伤认知功能,并提出通过生酮饮食恢复星形胶质细胞能量代谢可以减轻认知损伤。智力障碍是一种神经发育性疾病,表现为事物概念理解

    来源:细胞应激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

    时间:2022-06-07

  • 李勤喜团队揭示GLS1聚集成杆状结构促进谷氨酰胺饥饿诱导的细胞凋...

    2022年4月4日,我室李勤喜课教授课题组在Molecular Cell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Filamentous GLS1 promotes ROS-induced apoptosis upon glutamine deprivation via insufficient asparagine synthesi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报道了谷氨酰胺缺乏能够诱导谷氨酰胺酶(GLS1)形成杆状多聚体进而促进细胞凋亡的机理。  谷氨酰胺是非常重要的能源物质,也是生物合成中碳源和氮源的重要提供者,多种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高度依赖于谷氨酰胺代谢。GLS1是谷氨酰胺分解的第一个酶和限速

    来源:细胞应激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

    时间:2022-06-07

  • 张亮团队和附属第一医院王占祥团队发现促进髓鞘再生途径

    在脊椎动物进化史上,髓鞘的出现让神经信号的传递变快了许多,人如果像无脊椎动物乌贼一样进化,人类的脊椎直径恐怕要粗过巨红杉树了。具有绝缘作用的髓鞘包裹神经轴突,从而使神经元间的动作电位进行快速地传导,此外,髓鞘还可以为神经元轴突提供代谢支持、物理保护和营养因子等,从而防止轴突退化。在中枢神经系统中,髓鞘是由少突胶质细胞生成的,而少突胶质细胞是少突胶质前体细胞(oligodendrocyte progenitor cell,OPC)分化而来。在一些脱髓鞘疾病中,如多发性硬化症和脑白质病变,在病发灶存在许多OPC,但它们不能分化成为成熟的少突胶质细胞,且我们对OPC分化形成髓鞘的认识依然不够深入,因

    来源:细胞应激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

    时间:2022-06-07

  • 邓贤明教授团队在STTT合作发文报道新型PIKfyve小分子抑制剂有效...

    2022年5月24日,细胞应激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天然产物源靶向药物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邓贤明教授团队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上合作发表题为“PIKfyve inhibitors against SARS-CoV-2 and its variants including Omicron”的研究工作,报道了能够有效抑制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尤其是包含Omicron在内的多种新冠病毒突变体感染的新型磷脂激酶PIKfyve的小分子抑制剂。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引起的COVID-19疫情自2

    来源:细胞应激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

    时间:2022-06-07

  • 植物生物学研究所郑绍建实验室在PCE上发文揭示一个调控水稻抗铝...

          6月3日,我院植物生物学研究所的郑绍建实验室与日本冈山大学马建锋实验室合作在国际知名期刊Plant, Cell & Environment 上发表了题为“A novel kinase subverts Aluminum resistance by boosting Ornithine decarboxylase-dependent putrescine biosynthesis”的研究论文,报道了一个新的激酶基因通过调控ODC依赖的多胺合成途径影响水稻抗铝性。世界上近40%的可耕地及50%的潜在可耕作土地是酸性土壤,而我国有约四分之一的耕地土壤

    来源: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2-06-07

  • 张何朋课题组及其合作者在活性胶体中发现输运行波的形成和传播机制

    近日,《Science Advances》以“Unraveling the physiochemical nature of colloidal motion waves among silver colloids”为题发表了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自然科学研究院张何朋课题组和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王威课题组的合作研究成果,报道了对活性胶体中输运行波的实验和模型研究。实验和数值模型中产生的靶波和螺旋波活性物质是一类由自驱动个体组成的新型软物质系统,广泛存在于宏观到微观的多个尺度,从动物群落到细胞组织、细菌菌落、微纳米机器等;此类系统中个体尺度的驱动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2-06-07

  • 生命科学学院杜鹏课题组揭示植物免疫蛋白通过挽救miRNA缺陷实现广谱抗肿瘤反应

    癌症作为一种细胞异常增殖的疾病,是全球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癌症的诱因非常复杂,是胞内多种调控通路的突变和微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微小RNA(miRNA)是近年来被认为与癌症发生息息相关的重要RNA分子。在哺乳动物中,具有2-nt 3' 末端悬垂的成熟miRNA双链可以被Argonaute(AGO)识别并装载形成RNA诱导的沉默复合体(RISC)进而调控靶基因的表达[1]。在癌症中,全局miRNA剂量减少被认为是癌症发生的诱因之一[2]。然而,迄今为止对于不同癌症中普遍miRNA缺乏的原因尚未被系统陈述。细胞周期的过度激活是癌细胞异常增殖的必要条件,因此细胞周期基因是抗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2-06-07

  • 李新建团队揭示衣康酸通过诱导溶酶体的生物合成增强机体的抗菌先天免疫能力

      先天免疫是宿主细胞抵抗病毒、细菌等病原体入侵的防御机制,在此防御过程中溶酶体依赖于其内部的水解酶分解入侵的病原体,因此增加细胞内溶酶体的数量能够提高宿主的先天免疫防御能力。已有的研究报道TFEB是调控溶酶体生物合成的关键转录因子,在非应激状态下TFEB依赖于蛋白激酶mTOR介导的磷酸化与锚定蛋白14-3-3结合,表现出胞质定位;在应激状态下,例如,营养物质剥夺、氧化应激以及病原体入侵等条件下,TFEB脱离14-3-3的锚定,随之从胞质转移至细胞核内。在细胞核内TFEB激活参与溶酶体生物合成的基因表达,进而诱导溶酶体的生物合成。   衣康酸(itaconate)是一种具有抗炎功能的三羧酸循环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时间:2022-06-07

  • 广州健康院揭示CCR8可作为治疗T细胞恶性肿瘤潜在的治疗靶点

      成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ATLL)是由HTLV-1感染成熟CD4 T细胞所引起的T细胞恶性肿瘤。ATLL和外周血T细胞淋巴瘤是两种发病率最高的淋巴瘤。虽然化疗能够提高ATLL患者的治疗效果,但是化疗无法延长ATLL患者的生存期。此外,ATLL患者的5年生存率仍然不容乐观。因此,亟需寻找用于治疗ATLL患者更有效的治疗方法。CAR T细胞在治疗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方面已取得突破性进展,但CAR T细胞在治疗T细胞恶性肿瘤方面仍然存在许多挑战,可能的原因包括缺乏特异性的肿瘤抗原、T细胞扩增受限、异体回输以及基因编辑技术不成熟等。因此,寻找特异性的肿瘤抗原,从而提高CAR T细胞治疗T细胞

    来源: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时间:2022-06-07

  • 广州健康院在CAR-T治疗血液肿瘤的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5月21日,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Hematology & Oncolog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裴端卿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C3aR costimulation enhances the antitumor efficacy of CAR-T cell therapy through Th17 expansion and memory T cell induction”,该研究结果阐明C3aR共刺激分子可以增强CAR-T抗血液肿瘤的作用。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CAR-T)治疗是

    来源: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时间:2022-06-07

  • 长征医院研究团队首次发现AMTB在骨肉瘤中发挥抗肿瘤作用

    骨肉瘤(osteosarcoma)是第二大常见的原发性恶性骨肿瘤,多发于10-25岁青少年。此类肿瘤会引发疼痛和肿胀,手术和化疗仍是骨肉瘤的主要治疗方法。不过,近年来骨肉瘤的研究未取得很大进展,并且,复发或转移性骨肉瘤患者的预后较差。因此,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具有重要的意义。最近,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肖建如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发现TRPM8是骨肉瘤中一个潜在的治疗靶点,并首次证明TRPM8拮抗剂AMTB具有抗肿瘤作用,可增加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顺铂的敏感性。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Cell Death & Disease》杂志上,有望为骨肉瘤的治疗开辟新思路。研究材料体外实验在骨肉瘤细胞系上开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22-06-06

  • 河南大学最新研究发现根部化学信号物质在植物入侵中的重要作用

    研究化学信号物质介导的入侵植物与土壤微生物互作关系演化,对于揭示外来植物入侵机制和生态学效应极为重要。和本土植物相比,入侵植物与丛枝菌根真菌增强的互惠共生关系是促进外来植物成功入侵的重要因素之一,但相关机制鲜有报道。最近,河南大学丁建清教授团队研究表明,与本土植物相比,入侵植物通过提高根系分泌物中化学信号物质含量,增强与丛枝菌根真菌的共生关系,从而获得更强的生长优势。研究成果以“Greater chemical signaling in root exudates enhances soil mutualistic associations in invasive plants compare

    来源: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2-06-06

  • 早期果蝇胚胎hunchback基因的多启动子差异性调控和信号整合的动力学机制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自然科学研究院和物理与天文学院徐恒课题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发表了题为“Differential regulation of alternative promoters emerges from unified kinetics of enhancer-promoter interaction”的研究论文,首次揭示了早期果蝇胚胎hunchback基因的多个启动子实现差异性转录调控和信号整合的一般动力学机制。基因的转录调控是一种基本的生命现象,是生物体实现各种行为和功能的重要基础。真核生物转录调控的基本模式是通过细胞内特定的转录因子识别并结合到D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2-06-06

  • 刘少军院士团队英文专著《Fish Distant Hybridization》正式出版

    (供稿 生命科学学院)近日,我校刘少军院士领衔科研团队撰写的有关鱼类远缘杂交的英文专著《Fish Distant Hybridization》由Springer Nature和科学出版社联合正式出版(ISBN: 978-981-16-5067-3)。该英文专著的出版,展示了我国科学家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在远缘杂交研究领域所取得的系统性成果。 《Fish Distant Hybridization》总结了刘少军院士团队在鱼类远缘杂交研究方面的系统性研究成果,包括系统地介绍了鱼类远缘杂交的主要繁殖和遗传规律,以及通过一步法和多步法共性育种技术创制的可育品系及优良鱼类的生物学特性。 近30多

    来源: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2-06-06

  • 上海交大秦胜营课题组揭示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奥氮平作用抵抗新机制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Bio-X研究院秦胜营课题组在Biological Psychiatry发表了研究论文miR143-3p-mediated neuregulin-1-dependent 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 contributes to olanzapine resistance in refractory schizophrenia。该研究综合应用遗传多组学、iPSCs模型、CRISPR/CAS 9基因编辑动物模型等关键技术,报道了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奥氮平作用抵抗分子机制,为今后该类疾病精准诊疗提供了新的策略。精神分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2-06-06

  • 最新成果丨复旦、上海交大科研团队联手解析膀胱尿路上皮癌蛋白基因组学特征

    2020年,膀胱癌全球新发573,278例,死亡212,536例。膀胱癌最常见的组织类型是尿路上皮癌,约占90%,按照浸润特征又可以分为肌肉浸润膀胱癌(75%)和非肌肉浸润膀胱癌(25%)。非肌肉浸润膀胱癌的特点是容易复发,并且会进展浸润。肌肉浸润膀胱癌的特点是五年生存率低和容易转移。目前膀胱癌的治疗主要包括膀胱电切术、放化疗、靶向和免疫治疗。PD-1和PD-L1也已经被批准应用于膀胱癌的治疗,但是对于膀胱尿路上皮癌可靶向的突变基因是比较有限的。另外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分型主要集中在mRNA的层面上,还缺少对膀胱尿路上皮癌蛋白层面上的分型分析。目前还没有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多组学研究。 基于此,

    来源: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研究院

    时间:2022-06-06

  • 刘志博课题组报道水合电子介导的放疗激活前药策略

    近日,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应用化学系刘志博课题组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发表题为“Radiotherapy Reduces N-Oxides for Prodrug Activation in Tumor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临床放疗剂量的核辐射能够在试管、活细胞和活体肿瘤中将氮氧化物(N-oxide)高效还原为对应的三级芳香胺或芳香杂环化合物。作者利用该反应,成功实现了放疗驱动的肿瘤选择性氮氧化物前药激活。 放疗射线还原氮氧化物实现肿瘤选择性前药激活在临床中,联合放化疗是超过50%癌症病人的一线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2-06-06

  • Nature子刊:“蒙面”抗癌药潜入体内进行抗肿瘤治疗,副作用更少

    众所周知,许多癌症治疗方法对身体的伤害很大;它们在攻击肿瘤细胞的同时攻击健康细胞,导致大量的副作用。现在,芝加哥大学普利兹克分子工程学院(PME)的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方法来阻止一种有希望的抗癌药物造成如此严重的破坏。该团队设计了一种新的“蒙面”版本的免疫治疗药物,这种药物只有在到达肿瘤时才会被激活。对这种分子(也被称为IL-12)的研究发表在《自然生物医学工程》杂志上。这篇新论文的第一作者、博士后研究员阿斯兰·曼苏罗夫(Aslan Mansurov)说:“我们的研究表明,这种蒙面版的IL-12对身体来说更安全,但它与原来的IL-12具有相同的抗肿瘤功效。”他与组织工程学尤金·贝尔教授杰弗里·哈

    来源: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时间:2022-06-04

  • 水生所研究揭示生物结皮微生物群落碳循环机制

      土壤有机碳是地球表层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其动态平衡不仅反映了生物群落组成和生态功能的变化,也深刻影响了生物圈温室气体的排放和气候变化过程。在当前全球温室效应日益显著的背景下,土壤碳库研究逐渐成为了生态学领域关注的重点。土壤微生物是驱动土壤碳转化的关键类群,尽管宏组学技术可通过基因丰度来预测物质循环过程,但受制于微生物生理状态、土壤有机质化学结构类型、有机碳氧化还原状态差异等复杂因素的影响,在微生物群落水平上开展土壤碳循环格局及过程的研究始终是一个难题。    在超过全球陆地面积40%的干旱区,由蓝藻、地衣、苔藓等隐花植物支撑的生物结皮群落(Biocrusts)分布广泛。它

    来源: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2-06-04

  • 化石证据揭示青藏高原东南缘植物多样性与地球...

      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地区之一,该地区现代植物多样性的面貌何时形成,与地球环境(地形、地貌和古气候等)的演变有何关系,一直是地质学和生物学共同关心的科学问题。目前虽有大量的相关研究,但由于缺乏精确的地层年代约束以及保存完好的化石记录,上述问题仍然悬而未决。    吕合盆地位于云南楚雄州楚雄市,产大量保存精美的植物化石。最近基于火山凝灰岩锆石的U-Pb测年结果显示,位于该盆地的吕合镇剖面植物化石层绝对地质年代为33–32 Ma (早渐新世);结合古地磁证据和40Ar/39Ar测年,吕合盆地含煤地层沉积时间为35–26.5 Ma。经分类鉴定,吕合植物群共计

    来源: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时间:2022-06-04


页次:337/1559  共31174篇文章  
分页:[<<][331][332][333][334][335][336][337][338][339][34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