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在根毛和菌根对干旱河谷土壤结构变化的响应及机理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高石砾含量的土壤往往保水保肥能力弱,导致养分贫瘠,这严重制约植物的定植及生长发育。高石砾还加剧土壤中的干旱状况,因此研究干旱化背景下植物对土-石结构变化的功能响应,并理解石砾体积含量变化的后果与机制,对干旱区植被恢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国西南干旱河谷地区的土壤中石砾含量高并且空间异质性大(1%-65%),植物对这种环境的响应取决于对吸收性状的调整。研究细根分支水平上的功能分化及调整,能很好地解释植物的觅食策略,是多石生态系统地下过程研究的重要环节。然而,目前针对植物吸收能力对石砾含量变化的响应研究很少,并且缺乏对石砾含量梯度上根毛、菌根和皮层等功能性状组合的认知及种间差异性比较。

    来源: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2-06-14

  • 亚热带生态所2018年度“西部之光”人才计划项目在环江站通过现场验收

      6月9日,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原分党组书记王学定、中科院光电技术研究所总工程师杨虎、成都理工大学教授何政伟等一行4人,到访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与亚热带生态所党委副书记文再坤、科技处副处长何寻阳、环江站副站长曾馥平和张伟组成专家组,对环江站承担的2018年度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人才计划入选项目进行现场验收。   现场验收会上,文再坤代表研究所对中科院成都分院通过“西部之光”人才计划有力支持并推动环江站青年科研人员的快速成长表示感谢。张伟向与会人员介绍了环江站的基本情况和近年来取得的主要成果。2018年度“西部之光”人才计划A类项目获得者赵杰研究员与B类

    来源: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时间:2022-06-14

  • 中国科大在听力系统耳毛细胞静纤毛发育分子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细胞骨架的动态组装在神经系统发育和信号转导中发挥关键作用。作为听觉神经系统重要的机械感受元件,静纤毛(stereocilia)是耳毛细胞(hair cell)顶端特化的富含F-actin的毛状结构,在机械力电转导(mechanoelectrical transduction, MET)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熟的静纤毛呈三层阶梯状排列,较低两层的静纤毛顶端具有机械力门控离子通道(图1)。声波(机械振动)使较低层的静纤毛向较高层位移,较低层顶端的离子通道打开,产生生物电信号,进一步通过神经纤维传递给中枢神经系统,从而产生听觉。因此,静纤毛的细胞骨架动态组装以及阶梯状排布发育过程是听觉产生的基础。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生命科学与医学部

    时间:2022-06-14

  • 农学院马忠华团队合作发文揭示赤霉病菌适应小麦高铁环境的表观调控新机制

    2022年6月11日,农学院马忠华团队与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高学文团队合作在《 Nucleic Acids Research》上发表题为“Inhibition of histone acetyltransferase GCN5 by atranscription factor FgPacC controls fungal adaptionto host-derived iron stress”的研究论文,揭示了转录因子FgPacC介导小麦赤霉病菌适应寄主高铁环境的表观遗传新机制,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病原菌寄主适应性的分子机制,并为赤霉病防控新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基础。铁(Iron

    来源:浙江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学院

    时间:2022-06-14

  • 浙江大学果实品质生物学团队及合作者揭示果实芳香物质合成调控新机制

    2022年6月10日,浙江大学果实品质生物学团队和中科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在New Phytologist杂志合作发表了题为“Addressing the role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transcription factor NAC-NOR and DNA demethylase SlDML2 in the biosynthesis of tomato fruit flavor volatiles”的研究论文,系统阐述了转录因子NAC-NOR与DNA去甲基化酶SlDML2在番茄果实芳香物质生物合成中的功能及其内在关联性。芳香物质在番茄果实成熟过程中不断积累

    来源:浙江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学院

    时间:2022-06-14

  • 姚镜课题组在eLife发文揭示TRPV2通道活性调控的新机制

      2022年6月10日,《eLife》在线发表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姚镜教授课题组的最新研究进展,论文题为“Tyrosine phosphorylation tunes chemical and thermal sensitivity of TRPV2 ion channel (酪氨酸磷酸化动态修饰精细调控TRPV2通道对化学激动剂和温度的敏感性)”。   TRPV2通道是一种对二价阳离子具有较高选择通透性的阳离子通道,在神经组织和非神经组织广泛分布,在不同组织中发挥多样化的功能。作为一种多觉感受器(Polymodal receptor),TRPV2通道响应伤害性温

    来源: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2-06-14

  • 环境学院朱彤课题组发现血糖代谢紊乱加剧大气颗粒物对血管功能的损伤

    在中国近50%的成年人血糖代谢紊乱,其中10.9%的成年人罹患糖尿病,35.7%的成年人处于糖尿病前期状态。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人群通常面临着多种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的威胁,包括血糖代谢紊乱、血脂代谢紊乱、高血压、肥胖、运动不足等。已有研究表明,这类人群可能对大气颗粒物的不良心血管效应更加易感。血管功能失调是大气颗粒物引发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机制之一,但目前对血糖代谢紊乱人群中大气颗粒物引发的血管功能损伤的认识还十分有限。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朱彤教授课题组于2013—2015年在北京大学校医院开展前瞻性定组研究SCOPE(A prospective Study COmparing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2-06-14

  • 生命学院欧光朔和李雪明课题组合作发现新型生物结构“纳米毛”

    生物大分子在动物体内原位结构的研究是生物结构领域的前沿,其技术管线包括:高压冷冻动物样品(High-pressure freezing)、冷冻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Cryo-FIB-SEM)对动物样品进行低温离子切削获得厚度小于200纳米的冷冻薄片、300KV冷冻透射电镜(TEM)对薄片进行电子断层成像(Cryo-ET)的数据收集。 2022年6月7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欧光朔和李雪明课题组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roc Natl Acad Sci U S A)杂志上在线发表了题为“肠道顶端表面原位结构揭示了微绒毛上存在纳米毛”(In situ structure of intestina

    来源:清华园生命学院

    时间:2022-06-14

  • 新型生物结构:“纳米毛”

    生物大分子在动物体内原位结构的研究是生物结构领域的前沿,其技术管线包括:高压冷冻动物样品(High-pressure freezing)、冷冻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Cryo-FIB-SEM)对动物样品进行低温离子切削获得厚度小于200纳米的冷冻薄片、300KV冷冻透射电镜(TEM)对薄片进行电子断层成像(Cryo-ET)的数据收集。  2022年6月7日,生命中心欧光朔和李雪明课题组在《Proc Natl Acad Sci U S A》杂志发表了题为“肠道顶端表面原位结构揭示了微绒毛上存在纳米毛”(In situ structure of intestinal apical surfa

    来源:生命科学联合中心

    时间:2022-06-13

  • Nature Communications:结合三代测序合作解析肠道菌群结构变异和功能

    近十年来,肠道微生物组已成为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但目前大部分研究都集中在使用二代测序技术进行物种和功能的解析,宏基因组的拼接质量不高并且很难实现菌株水平的功能差异分析。有鉴于此,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王军课题组和动物研究所宋默识课题组合作,建立了ONT三代测序和Illumina二代测序数据混合组装和后续分析流程。在mock community上的验证表明,三代和二代测序数据的混合组装从完整度、准确程度以及编码密度方面均比单纯二代或者三代测序组装更有优势。  图1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a),利用三代测序进行SV的深度解析,以及横断面/时间序列中SV的组成、动态分析,最终进行SV对代谢功

    来源: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2-06-13

  • 中国自己的罕见病数据中心推动基因治疗研究

    罕见病数据中心(RDDC)罕见病数据中心(Rare Diseases Data Center, RDDC),是由清华珠三角研究院人工智能中心和赛业生物联合开发的关于罕见病相关研究的数据中心,整合了全球已公布的确诊疾病的流行病学数据、药物发展概况、疾病相关基因图谱、基因突变位点、疾病相关实验大小鼠模型等数据信息。同时,RDDC在对罕见病数据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和重构的基础上;又以疾病、基因和动物模型为主线,对相关数 据信息进行了多维度的展示。此外,RDDC还充分利用现有已公幵的遗传大数据资源,布局了基于人工智能与生物信息技术的遗传疾病相关基因诊断工具,包括突变致病性预测(PathoPredic)、突

    来源:赛业生物

    时间:2022-06-11

  •  成都生物所在西南干旱河谷区气候、土壤和植被的纬度格局研究中取得了系列新进展

     西南干旱河谷主要分布于横断山区的岷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元江等流域的谷底,是湿润气候下的局部干旱区,不同纬度或流域的气候、土壤、植被呈现明显多样性。但是,目前十分缺乏关于西南干旱河谷气候、土壤、植被多样性和生物量地理格局的全面认识。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生态恢复与生物多样性保育研究团队通过不同纬度的调查与取样,从气候、土壤、植被多样性和生物量等方面进行生物地理格局及其成因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首先,明确了西南干旱河谷区气候和地形的定量关系,发现地形与该区域干燥度的关系存在季节(旱季和雨季)差异性规律。其次,对土壤微生物量及群落组成、土壤碳

    来源: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2-06-11

  • 【科研动态】华中科技大学生命学院刘剑峰团队发现在脑组织中谷氨酸受体异源二聚体的高比例表达

    2022年6月9日,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刘剑峰教授课题组在著名的Nature杂志子刊Nature Chemical Biology杂志上在线发表了题为“Nanobody-based sensors reveal a high proportion of mGlu heterodimers in the brain”(基于纳米抗体的传感器发现大脑中有高比例的mGlu异源二聚体)的研究论文,报道了建立了基于纳米抗体的天然膜蛋白复合体表达与活性检测新方法,并发现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Glu)异源二聚体在脑组织中高比例表达。 膜蛋白包括受体、通道和转运蛋白,通常由多个亚单位组成,还可以在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生命与科学技术学院

    时间:2022-06-11

  • Mol Plant | 农学院宋士勇课题组揭示水稻干旱应答的新机制

    水稻作为全世界重要的粮食作物,为全世界近一半人口提供主食,也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农业用水需求的增加以及可利用淡水量的降低,干旱胁迫已经成为全世界范围内影响作物生产的最重要的环境因子,严重威胁粮食安全。过去十年中,全球因干旱造成的农作物减产约300亿美元。因此,在人口压力和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以及淡水资源匮乏的今天,加强作物对干旱等胁迫应答机制的研究,挖掘水稻关键逆境应答因子并解析其作用机制,对改良作物耐逆性品质和培育抗逆品种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近日,植物学著名期刊Molecular Plant(2022即时影响因子19.4)在线发表了浙江大学农学院

    来源:浙江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学院

    时间:2022-06-11

  • 上海交大材料学院李铸国教授团队在飞秒激光微纳加工领域取得系列进展

    激光是20世纪重大发明之一,已被广泛用于材料加工和制备。飞秒激光微纳加工,可“一石二鸟”实现纳米周期结构的制造和纳米材料的合成,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李铸国教授、张东石长聘教轨副教授团队近期在该领域取得系列进展,6篇论文发表在领域内高水平期刊,3篇论文被选为封面文章,研究成果被国际权威科学新闻网报道。激光液相纳米材料合成可追溯到1993年,与传统化学纳米材料合成工艺相比,具有工艺简单、灵活性高等优点。近日,该团队与合肥固体物理所梁长浩研究员受邀综述了激光液相烧蚀过渡金属制备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介绍了该工艺多组分纳米材料的合成能力,对比了不同激光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2-06-11

  • 上海交大环境学院土壤地下水团队在自然科学综合性期刊SCIENCE BULLETIN撰文解译土壤-地下水系统中重金属迁移潜势与风险

    近期,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土壤与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团队(曹心德教授团队)在综合性Top期刊Science Bulletin发表了题为《Smart 6S roadmap for deciphering the migration and risk of heavy metals in soil and groundwater systems at brownfield sites nationwide in China》的视点文章。团队领衔与国内有关专家合作,开创性地提出了智慧6S路线图,并基于此破译了我国代表性区域城市工业污染场地土壤和地下水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2-06-11

  • 我院阚海东教授团队在大气粗颗粒物污染与健康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供稿:刘聪) 近日,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阚海东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在空气污染与健康领域取得重要进展,通过一项全球范围的多国、多城市合作研究,确证了大气粗颗粒物污染对居民死亡的显著健康危害,研究成果“Coarse Particulate Air Pollution and Daily Mortality: A Global Study in 205 Cities”在线发表于国际呼吸领域权威期刊《美国呼吸与危重症医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 AJRCCM),文章

    来源: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时间:2022-06-11

  • 流行病学室研究团队前瞻性研究揭示胃黏膜病变进展和胃癌风险相关脂质组学特征

    2022年6月6日,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流行病学室研究团队在Theranostics杂志(IF:11.556)发表了题为“Plasma lipids signify the progression of precancerous gastric lesions to gastric cancer: a prospective targeted lipidomics study”的研究论文。研究首次通过靶向脂质组学研究系统描绘了不同级别胃黏膜病变和胃癌的脂质组学特征,筛选和验证了一组与胃黏膜病变进展及胃

    来源:北京大学医学部

    时间:2022-06-11

  • 柯杨团队首次揭示“食管癌前病变进展”的基因组学早期预警标志物

    近日,国际病理学领域权威期刊《The Journal of Pathology》 (IF:7.996,Ranking: Pathology 5/77)在线发表了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柯杨教授团队题为《Absence of NOTCH1 mutation and presence of CDKN2A deletion predict progression of esophageal lesions》的研究报告。依托该课题组在我国食管癌高发区开展的大规模食管癌人群筛查队列(“ESECC研究”

    来源:北京大学医学部

    时间:2022-06-11

  • 深圳研究生院潘锋团队在Nature上发表揭示锂电池富锂层状正极材料结构退化起源的研究工作

    随着人类社会对清洁能源的需求与日俱增,清洁能源的存储愈发凸显其重要性,为此需要发展更高能量密度的锂离子电池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储能需求。富锂锰基氧化物(LMR)是一种兼具阴离子氧化还原和阳离子氧化还原的低成本储能材料,将其作为正极可以极大地提升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然而其固有的电压衰减问题会持续地导致电池的能量损失,阻碍了这一材料的大规模商业化。为了理解和解决电压衰减问题,学术界已经建立了一些盛行的理论,包括过渡金属迁移、过渡金属价态降低,以及不可逆相变等,但衰减最终被归结于晶格氧的热力学不稳定和氧气释放。前期许多研究工作通过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案来提高晶格氧的稳定性,然而这些策略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2-06-11


页次:334/1559  共31174篇文章  
分页:[<<][331][332][333][334][335][336][337][338][339][34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