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汇丰商学院蓝颖杰在IJPE发文报道有限机会的稳健单向交易及针对固定交易成本的启示法则

    日前,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蓝颖杰副教授的合作论文“Robust One-way Trading with Limited Number of Transactions and Heuristics for Fixed Transaction Costs”(《有限机会的稳健单向交易及针对固定交易成本的启示法则》)正式发表于SCI 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Volume 247, May 2022, 108437)。论文合作者为南开大学王玮教授。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2-06-23

  •   微生物所于波研究组开发普瑞巴林手性中间体酶法合成工艺

      S-普瑞巴林是γ-氨基丁酸的结构类似物,作为镇痛、抗惊厥和抗焦虑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S-普瑞巴林药物在口服后迅速被人体吸收并主动转运到大脑中,因此与其他γ-氨基丁酸类药物相比,S-普瑞巴林的疗效更佳。目前S-普瑞巴林规模化生产工艺是利用2-氰基乙酰胺和异戊醛合成环亚胺,然后碱水解获得混消旋的R/S-单酰胺,进一步在氯仿溶液中使用R-(+)-1-苯乙胺进行化学拆分获得手性中间体R-单酰胺,最后经Hofmann重排反应合成S-普瑞巴林。化学拆分步骤需要使用大量的有机溶剂,污染重、周期长、收率低,开发S-普瑞巴林的绿色合成工艺成为产业需求。    为降低环境污染,推进产业绿色发展,

    来源: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2-06-23

  • 一种依赖于质膜纳米孔形成的细胞死亡形式:Poroptosis

      2022年5月30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梁伟课题组在《iScience》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 Poroptosis: A form of cell death depending on plasma membrane nanopores formation"的文章。该研究揭示:ppM1肽能够在肿瘤细胞膜上形成不可修复的跨膜孔,导致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死亡,这被定义为poroptosis。poroptosis直接依赖于细胞膜纳米孔,而与细胞死亡的上游信号无关。ppM1诱导的poroptosis以细胞内LDH的持续释放为特征。这一独特特征不同于其他由冷冻-解冻(F/T)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时间:2022-06-22

  • 昆明植物所研究发现紫麻属演化映射了东南亚地区地质与气候历史

      东南亚地区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生物多样性高度富集。该地区还分布有世界上最大的岛屿群,是生物地理学早期发祥地,被誉为生物地理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地质学证据表明东南亚地区具有复杂的地质和气候历史,分别在距今4500万年前、2500万年前和500万年前经历过三次剧烈的地质事件。这些事件对该地区生物多样性的起源演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但与地质历史相伴相生的过程中,生物类群的演化能否能反演该地区地质和气候历史还不得而知。    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李德铢团队依托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通过与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爱丁堡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文莱大学和荷兰莱顿大学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2-06-22

  •  成都生物所在仙琴蛙听觉注意研究上获进展

     注意指选择性地处理与当前任务相关的信息,同时忽略无关信息的过程;注意是认知的核心,与动物的生存和繁殖成功密切相关。既往研究发现,在高等脊椎动物的日常感知过程中,有意注意(voluntary attention)和反射性注意(reflexive attention)以推拉方式竞争着对注意焦点的控制。其中,有意注意由当前任务或目标驱动,受自上而下(top-down)控制;而反射性注意由刺激的显著性驱动,受自下而上(bottom-up)控制。然而,目前仍不清楚听觉注意如何参与低等脊椎动物的听觉感知过程。   本研究以仙琴蛙(Nidirana daunch

    来源: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2-06-22

  • 武汉植物园在莲藕膨大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莲是我国重要水生经济作物,集观赏、食用和药用价值于一身。莲的地下茎(发育早期为不膨大的藕带,发育后期膨大成藕)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水生蔬菜,而且是进行无性繁殖的繁殖器官。热型莲的地下茎因不能膨大成藕,无法在亚热带地区和温带地区成功越冬,所以莲藕膨大可保证莲成功越冬和来年春季正常的发芽。    近日,Plant Molecular Biology发表了来自于武汉植物园的题为“Identification of QTLs and a putative candidate gene involved in rhizome enlargement of Asian lotus (Nelu

    来源: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时间:2022-06-22

  • 研究成果 | 黄季焜、王金霞和侯玲玲与合作者的5篇论文被IPCC AR6的第二工作组报告引...

         在认识到气候变化可能会给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严重破坏风险的背景下,为了给决策者提供更多的科学支撑,1988年世界气象组织(WMO)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联合建立了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IPCC自成立以来已经发布了六次报告(1990、1995、2001、2007、2014和2022),这些报告的主要观点已成为指引全球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路径和应对气候变化对策的导向标;备受政策决策者、学术界和

    来源: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

    时间:2022-06-22

  • 又见面了,Watson和Crick,我是Hoogsteen ——三螺旋介导的三元相互作用

    自然界的生物大分子的组装与去组装过程往往是受到多种元件来调控的,正因为复杂精确的调控,有限种类的单体分子才可以组织成复杂的形态而实现多种功能。典型的例子就是细胞骨架系统,仅由简单的微管蛋白和肌动蛋白单体就可以组装成复杂的微管和微丝网络,该网络对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实现响应特定刺激的自组装过程一直是研究人员热衷的方向,而如何在人工合成的系统中实现类似于自然界的刺激响应系统一直也是具有挑战的话题。在自组装的领域中,DNA纳米技术尤其是DNA折纸术创造出了各种各样具有高度可编程性和复杂度的核酸结构,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人们已经可以利用DNA折纸技术实现一些响应性自组装的过程。在本研

    来源:清华园生命学院

    时间:2022-06-22

  • 华中科技大学最新发文:甘草根转录组-微生物群落-次级代谢产物调控模式

    近日,华中科技大学宁康教授团队针对野生和栽培甘草根的基因表达,次生代谢产物含量及根系微生物群落分布展开了深入研究,提出了野生和栽培甘草基因表达-微生物群落-代谢产物调控模式。相关研究成果以“Multi-omics profiling reveals comprehensive microbe-plant-metabolite regulation patterns for medicinal plant 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作为标题,6月在线发表于植物学知名期刊《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甘草是一种广泛使用的中药材,其药用部位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生命与科学技术学院

    时间:2022-06-21

  • 新型ACLY小分子抑制剂用于高胆固醇血症治疗

      高胆固醇血症的主要特征为血浆中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异常升高,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积极合理的降胆固醇治疗被视为防治心血管疾病的关键。目前用于降胆固醇的上市药物有抑制HMGCR的他汀类药物和PCSK9抑制剂等。然而,现有药物仍还存在有效性、耐受性、依从性及治疗成本等方面的局限。因此,开发新型安全、有效的降胆固醇靶向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2022年6月18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南发俊课题组和李静雅课题组合作在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上发表文章“Development of the novel ACLY inhibitor 326E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时间:2022-06-21

  • 昆明植物所联合云南大学解析民间靛蓝发酵的蓝染智慧

      靛蓝(Indigo)作为最古老的染料之一,至今一直应用于工业生产上。现代工业靛蓝染色中引入了连二亚硫酸钠(Na2S2O4)等化学还原剂,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了有害的影响,传统靛蓝染色工艺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但由于传统工艺中的染液是在染缸中自然发酵而成,靛蓝还原为靛白这一发酵过程具有不稳定性、耗时长、效率低等问题。    通过民族植物学调查发现,中国湖南省通道县侗族的老百姓能够凭借个人的经验和知识进行配制和维护传统靛蓝发酵液,可以根据发酵液的不同状态,不断调整发酵条件,从而补救即将腐败变质的靛蓝发酵液,充分体现了民族民间老百姓的蓝染智慧。    一个已发酵6天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2-06-21

  •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和《中华外科杂志》分别发表方驰华教授团队主导撰写的数字智能化诊疗专家…

    近日,珠江医院方驰华教授团队执笔撰写的《数字智能联合吲哚菁绿分子荧光导航肝切除术中国专家共识(2021年版)》和《增强现实与混合现实技术在腹腔镜复杂性肝切除术中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分别发表在《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22年第三期和《中华外科杂志》2022年第六期,刘允怡院士、陈孝平院士、方驰华教授担任编写组长,中华医学会数字医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肝脏外科学组、中国医师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数字智能化外科专业委员会等为依托。 2019年,方驰华教授团队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数字智能化诊疗核心技术及其应用,发表在Lancet EBiom

    来源:南方医科大学

    时间:2022-06-21

  • 北大谢晓亮/曹云龙/肖俊宇与昌平实验室联合团队揭示新冠奥密克戎株新亚型的免疫逃逸特征

    新冠疫情暴发已逾两年,病毒在全球肆虐的态势未见消退,对人类生活、健康产生严重影响,奥密克戎变异株BA.1、BA.2、BA.2.12.1、BA.4、BA.5的接连出现对疫苗接种的预防效果和抗体药物的治疗效果提出了严峻挑战,新变异株的受体结合能力和免疫逃逸能力亟待详尽研究。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BIOPIC)、昌平实验室谢晓亮/曹云龙课题组联合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肖俊宇课题组、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王祥喜课题组、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王佑春课题组、南开大学沈中阳课题组于2022年6月17日在《自然》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BA.2.12.1, BA.4 and BA.5 esca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2-06-21

  • 城环学院朴世龙院士团队在《自然-气候变化》撰文揭示未来升温对北半球陆地植被生产力作用的变化规律

    全球变暖如何影响植被生长是全球变化领域的前沿科学问题。聚焦该问题,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朴世龙院士团队以“检测变化—探索机制—预估未来”为研究主线,历经十余载,系统揭示了1980年代以来全球植被生长整体趋好的观测事实,深入探索了该现象背后的机制,并研编了首幅全球植被光合作用最适温的空间分布图,代表性成果发表于PNAS(2011,108: 1240-1245)、Nature(2013, 501:88-92)、Nature Communications(2014, doi:10.1038/ncomms6018; 2021,doi:10.1038/s41467-021-21223-2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2-06-21

  • Nature | 北大谢晓亮/曹云龙/肖俊宇与昌平实验室联合团队揭示新冠奥密克戎株新亚型的免疫逃逸特征

      新冠疫情暴发已逾两年,病毒在全球肆虐的态势未见消退,对人类生活、健康产生严重影响,奥密克戎变异株BA.1、BA.2、BA.2.12.1、BA.4、BA.5的接连出现对疫苗接种的预防效果和抗体药物的治疗效果提出了严峻挑战,新变异株的受体结合能力和免疫逃逸能力亟待详尽研究。   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BIOPIC)、昌平实验室谢晓亮/曹云龙课题组联合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肖俊宇课题组、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王祥喜课题组、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王佑春课题组、南开大学沈中阳课题组于2022年6月17日在《自然》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BA.2.12.1,

    来源: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

    时间:2022-06-20

  • 化院颜徐州研究员团队JACS发文:机械互锁聚合物气凝胶

    近期,上海交通大学颜徐州教授团队在化学综合性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发表了题为“具有稠密轮烷骨架结构的机械互锁聚合物气凝胶(Mechanically Interlocked Aerogels with Densely Rotaxanated Backbones)”的研究论文。该论文基于准轮烷分子构建了具有机械互锁交联网络的气凝胶材料,所制备的气凝胶材料具有优异的响应性和自适应性,为设计智能型气凝胶材料提供了新的思路,并推动了机械互锁分子在材料领域中的发展。 机械互锁分子(MIM)是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2-06-19

  • 广州健康院揭示启动胚胎干细胞分化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刘晶课题组与西湖大学裴端卿课题组合作揭示了染色质重塑复合物BAF和组蛋白修饰H3K27ac通过调控染色质可及性变化影响cJUN驱动的胚胎干细胞分化,该成果6月16日以H3K27ac mediated SS18/BAFs relocation regulates JUN induced pluripotent-somatic transition为题在线发表于Cell & Bioscience杂志上。    团队早期发现原癌基因cJUN可快速诱导多能性状态的退出(Jing Liu et al.,Nature Cell Biology,201

    来源: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时间:2022-06-19

  • 干细胞仿生脂质体激活免疫重建治疗白血病新发现

    6月16日,北京大学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吕万良课题组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在线发表了题为“Engineered stem cell biomimetic liposomes carrying levamisole for macrophage immunity reconstruction in leukemia therapy”的研究工作。该研究针对白血病难治性的科学问题,构建了一种干细胞仿生脂质体(sLipo leva)生物制剂,激活巨噬细胞和T细胞对机体进行免疫重建,可有效治疗白血病。研究中利用提取的间充质干细胞膜与左

    来源:北京大学药学院

    时间:2022-06-19

  • 天津医科大学Cell发布重大发现:骨髓免疫将成为多发性硬化治疗的新靶标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 MS)是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脱髓鞘疾病和在全球引起青壮年残疾的最重要病因。T 淋巴细胞主导的自身免疫反应攻击髓鞘,累及视神经、脊髓、脑干、脑室周围白质等部位,导致视力异常、肢体运动障碍和共济失调等临床症状。MS的核心机制源于T 淋巴细胞失去自身免疫耐受。但是,其触发因素,部位,以及如何维系自身反应性和驱动疾病进展的机制,至今仍不清楚。因此,当前没有治愈MS的疗法,控制疾病进展的药物疗效也非常有限。多发性硬化患者发病机制研究既往局限于来源于外周血和脑脊液的自身反应性T细胞。骨髓作为成人主要的造血器官,也是成人T细胞发育的中枢免疫器官,对启动和

    来源:天津医科大学

    时间:2022-06-18

  • 化石大数据和气候模型共同揭示了新生代青藏高...

       青藏高原的形成与演变是新生代全球最为重要的地质构造运动之一,研究该区域的气候演变,可为探讨高原生长与气候变化以及生态环境变化的耦合关系提供重要科学依据。但青藏高原地区由于受高原生长和新特提斯洋退却等因素的影响,该地区气候存在更为显著的区域影响因素。青藏高原在长时间尺度上的古气候如何演变,驱动的主要机制是什么,还缺乏综合性的深入研究。   地球科学大数据与模型模拟结合已成为研究地球环境变化与生物演化的重要手段。植物化石和模型模拟可以相互验证,互为补充,深化我们对地质历史时期古气候演变的理解。该研究综合青藏高原地区已发表的古近纪和新近纪48个化石点的植物化石数据,采用生物气候分

    来源: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时间:2022-06-18


页次:331/1559  共31174篇文章  
分页:[<<][331][332][333][334][335][336][337][338][339][34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