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没食子酸在抗鱼类肠肝炎症过程中发挥促进免疫调节和提升抗氧化的功能

      水产品为人类食物蛋白的第三大来源,近20年来世界水产品特别是养殖规模快速增长,其中养殖产量近2/3来自于中国。随着水产养殖的快速发展,养殖水环境持续恶化,“禁抗令”实施后养殖投入持续增长,等等一系列问题已成为制约水产养殖健康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因此,水产替抗功能植物的研究势在必行。作为水产上可引起鱼体抗病力下降和生长受阻的一个重要诱因,饲料引起的鱼类食源性的肠肝病变,也需进行植物功能成分添加的预防研究。  近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鱼类功能基因组学学科组研究人员,基于已在Frontiers in Physiology发表的沙棘抗鱼类肠肝炎症的前期结果,将其核心成分——没食子酸,添加入饲

    来源: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3-10-09

  • 勐腊毛麝香高质量基因组的组装和萜类物质合成相关基因鉴定

      近年来,由于热带传染病登革热的盛行,对热带地区群众的生命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然而目前用于大面积喷洒以趋避和杀灭蚊虫的化工合成药品对人体和环境均存在二次伤害的风险,因此人们对能够有效驱避埃及伊蚊的天然绿色驱蚊产品的需求已迫在眉睫。  勐腊毛麝香(Adenosma buchneroides Bonati),又名“跳蚤草”、“爱情草”、“毛麝香”,是车前科 (Plantaginaceae)毛麝香属(Adenosma) 的芳香药用植物。据药典记载,跳蚤草不仅具有抗风湿、散瘀、镇痛、消肿等功效,常被用于治疗胃肠道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跳蚤草精油具有强大的驱蚊杀虫活性,长期以来被中国西南地区的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3-10-09

  • 昆明植物所在鸡㙡菌鲜味肽及其呈味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鸡㙡菌,又名鸡㙡、伞把菇、鸡㙡花、荔枝菌、尖顶菇、白蚁菇、鸡肉菌等,是真菌界中的蚁巢伞属(Termitomyces R. Heim)所有物种的统称,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东南亚、非洲等地,是亚非著名的野生食用菌之一。因其子实体菌肉肥厚、质细丝白像鸡肉,味道鲜美似鸡汤且营养丰富,被著名作家汪曾祺称为“植物鸡”,是我国四大名菌之一。   研究表明,氨基酸种类齐全且含量高是鸡㙡菌味道鲜美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诸如鲜味肽等重要呈味物质的研究却未见报道。近期,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大型真菌种质资源与绿色发展专题组以国内市场上常见的两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3-10-09

  •  成都生物研究所发现脊蛇属Achalinus Peters, 1869一新种 ——沈氏脊蛇A. sheni

     脊蛇属Achalinus为一类夜行性的小型无毒蛇类,营穴居生活且行踪隐蔽,广泛分布于越南北部、中国华东、华中及华南地区以及日本。目前,脊蛇属共包含26个已知种,其中超过一半以上(17种)的物种是在过去五年内被描述的,这一现状表明关于脊蛇属物种多样性、演化历史及其地理分布格局的相关研究亟待深入开展。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江建平研究员课题组今年在描述湖南省脊蛇属一个新种——湖南脊蛇A. hunanensis之后,联合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等科研院所,依据分别采集自湖南省涟源市和南岳区的5号脊蛇标本(图1&图2),基于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

    来源: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3-10-09

  •  成都生物研究所在横断山区发现倭蛙属Nanorana Günther, 1896一新种 ——黄腹倭蛙N. huangi

     倭蛙属(sensu stricto Nanorana)为青藏高原特有属,该属物种成蛙白天隐匿于沼泽地的溪边、石块下或草丛中;夜间活动者多,蹲于水边或草丛间。广泛分布于青藏高原。全属共已知5种,其中有1种(高山倭蛙)在国外尼泊尔有分布。近年来,随着分子系统学的发展和应用,人们对其多样性的认识日渐增多和加深,倭蛙属中的物新种得以发现和描述。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江建平团队对倭蛙属(sensu stricto Nanorana)进行了野外调查与样本采集、分子系统发育关系的构建,以及分类厘订,研究结果(图1,图2,图3)发现采自云南省兰坪县、玉龙县和大

    来源: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3-10-09

  •  成都生物研究所发现东亚腹链蛇属Hebius Thompson, 1913一新种 ——景东腹链蛇H. jingdongensis

     东亚腹链蛇属Hebius为一类半水栖的中小型蛇类,广泛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及南亚地区。该属多样性丰富,已知50种。近年来,陆续有盐边腹链蛇H. yanbianensis、桑植腹链蛇H. sangzhiensis、维西腹链蛇H. weixiensis、右江腹链蛇H. youjiangensis等新种被发现,这表明对东亚腹链蛇这一属的物种多样性调查研究尚需持续推进。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江建平研究员课题组于2017年7月在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的野外调查中采集到1号东亚腹链蛇属物种标本(图1&图2),该标本在形态上与同属其它已知物种差异明显,未发

    来源: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3-10-09

  • 长期施肥下稻田土壤微生物残体碳积累特征及机制取得进展

      长期施肥是提高稻田土壤有机碳积累最有效的农田管理措施之一。然而,不同施肥条件下微生物残体碳组分差异,及其对亚热带稻田土壤有机碳积累的贡献和影响机制目前尚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流域农业环境研究中心吴金水研究团队于宁乡长期施肥试验站采集31年的长期施肥稻田土壤,包括不施肥(对照)、单施化肥(NPK)、化肥+秸秆(NPK + S)和化肥+有机肥(NPK + M)处理,借助生物标志物技术(磷脂脂肪酸和氨基糖)分别量化微生物活体和残体碳含量,16S rRNA和ITS技术测定微生物群落组成,探究微生物残体碳对不同施肥方式的响应及其微生物机制。结果表明,3种施肥处理均显著提高了0~

    来源: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时间:2023-10-09

  • 四川大学李灵团队与空军军医大学合作揭示lncRNA通过介导剪接因子PTBP1的“位置效应”调节可变剪接并...

       可变剪接是真核生物在转录后层面调节基因表达的重要机制。其不仅赋予了基因产物的多样性,而且还在多种生理、病理过程中发挥了调节作用。可变剪接取决于剪接因子对pre-mRNA不同剪接位点的选择性识别[1];并且,当前研究表明长非编码RNA(lncRNA)也参与了对pre-mRNA可变剪接的调控[2]。PTBP1是一种识别嘧啶富集区的RNA结合蛋白,最初被认为是一种抑制性的剪接因子;但后续研究表明,PTBP1也可充当可变剪接的促进因子。付向东、薛愿超等学者则利用CLIP-seq等组学手段,发现PTPB1对可变剪接的抑制或促进作用取决于其相对于可变外显子的定位(即

    来源: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3-10-09

  • 苏州医工所王策课题组在流动流体中的三维细胞捕获取得进展

      细胞捕获技术在生物医学工程中非常重要,它可以夹持、分离、过滤和聚集细胞,从而满足细胞培养、分选、洗涤等不同的生物学应用需求。在不同的捕获方法中,声捕获因其非接触式和较高生物安全性的特点,已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学研究中。    超声波驻波产生的声辐射力就具备这种能力。根据细胞和悬浮介质的特性,细胞可以被捕获在波节或波腹处。超声波驻波可进一步分为由压电换能器产生的体声驻波(BAW),和由叉指电极铌酸锂(LiNbO3)产生的表面声驻波(SAW)。SAW 可以以非常低的能耗操纵粒子,但由于其整体捕获力较BAW小,因此一般用于流动流体中的分选和静止液体中的细胞排列。除了超声驻波之外,声流涡旋也

    来源: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时间:2023-10-09

  • 上海交大李国杰课题组在IEEE顶尖期刊上发表MEGGs相关研究成果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电气工程系李国杰教授课题组撰写的论文“Optimal Control and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in Multi-Energy Generation Grid”(多能源发电网络的最优控制与通讯策略)在国际顶级期刊《IEEE Communications Surveys & Tutorials》上在线发表。论文第一作者为电院电气工程系博士后Muhammad Waseem Khan博士,论文通讯作者为李国杰教授,汪可友教授为共同作者。背景介绍集成多分布式发电单元(Distrib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3-10-09

  • 上海交大殷杉教授团队与合作者发文揭示城市开放道路绿化带和建筑对PM2.5扩散的影响机制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殷杉教授课题组在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期刊上发表题为“Mitigating PM2.5 exposure with vegetation barrier and building designs in urban open-road environments based on numerical simulations”的研究文章。文章通过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的离散相模型(DPM)构建城市开放道路环境中交通排放PM2.5的扩散路径和空间分布,揭示了城市道路绿化带和建筑对P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3-10-09

  • 复旦大学营养研究院高翔团队合作研究揭示梦游与高死亡风险密切相关

    睡眠是人类最重要的生理活动之一,可以解除疲劳和恢复精神。在人的一生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睡眠是机体复原、整合和巩固记忆的重要环节,因此,睡眠正常与否与精神健康和生理健康密切相关。 在睡眠过程中,人们可能会发生各种无意识的行为,被称作异态睡眠,即发生在睡眠期间的异常行为。常见的异态睡眠症状包括快速动眼睡眠行为障碍和梦游,前者表现为快速动眼睡眠期正常肌肉张力异常,会随着梦境手舞足蹈,后者表现为睡眠状态下起床走动。 近日,复旦大学营养研究院、公共卫生学院高翔团队,与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和哈佛大学合作,在Mayo Clinic Proceedings发表了一篇题为&ldqu

    来源: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时间:2023-10-09

  • 阚海东课题组开展全球多中心研究揭示大气复合污染的协同健康危害

    (供稿:刘聪) 近日,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阚海东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在大气复合污染与健康领域取得重要进展,通过在全球372城市开展多中心研究,发现大气细颗粒物(PM2.5)、臭氧(O3)污染复合暴露对居民的死亡风险存在协同效应。研究成果以“Interactive effects of ambient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and ozone on daily mortality in 372 cities: a two-stage time-series analysis”为题于2023年10月4日在线发表于国际著名医学期刊《英国医学

    来源: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时间:2023-10-09

  • 微生物所马旅雁研究团队揭示香豆素-查尔酮共轭物抑制细菌生物被膜及其毒性的机制

      2023年9月24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马旅雁研究团队在mLife期刊发表题为“Dual functions: A coumarin–chalcone conjugate inhibits cyclic‐di‐GMP and quorum‐sensing signaling to reduce biofilm formation and virulence of pathogen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围绕经孪药设计合成的香豆素-查尔酮共轭物C9开展,阐明C9通过干扰环二鸟苷酸cyclic-di-GMP、群体感应系统及胞外多糖Psl的合成从而抑制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并降低细胞毒性的作用机制

    来源: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3-10-09

  • DNA复制起始阶段H2A.Z核小体的选择性识别机制

      生物遗传信息的精确传递对生命的繁衍和进化至关重要,高等真核生物DNA复制需要确保亲代DNA包含的遗传信息准确传递给子代,复制起始位点的正确选择是其中的重要环节。最新研究表明,在多细胞动物中含组蛋白变体H2A.Z的核小体通过结合组蛋白赖氨酸甲基转移酶SUV420H1促进组蛋白H4第20位赖氨酸的二甲基化(H4K20me2)的富集,并招募起始识别复合物完成复制起始位点的选择1。  2023年8月2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周政课题组联合本所李国红、朱平课题组,以及深圳湾实验室龙海珍课题组,在《Molecular Cell》在线发表了题为Structural insight into H4K2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时间:2023-10-08

  • 染色质组装因子CAF-1介导核小体装配的结构基础

      在真核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质结构的重新建立对于维持基因组完整性和表观遗传信息传递至关重要。DNA复制一方面破坏母链DNA的亲本核小体,另一方面新生核小体必须在DNA子链上重建。染色质组装因子CAF-1是一种在进化过程中保守的异源三聚体组蛋白伴侣复合物,负责将新合成的H3-H4组蛋白装配到子链DNA上,完成从头装配的核小体组装的第一步,即形成一个由DNA缠绕H3-H4四聚体组成的核小体组装中间态Tetrasome(四聚小体)。  由于CAF-1与最基本生物学事件DNA复制高度耦联,因此缺少CAF-1的结构信息严重制约了人们对核小体从头装配机制的了解。CAF-1复合物是组蛋白伴侣研究方向中公认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时间:2023-10-08

  • 游离氨基酸检测传感器研发取得新进展

      游离氨基酸是动物体内重要的小分子代谢物,特定种类或者多种氨基酸浓度的变化可用于动物机体营养和健康状态的评估,指导精准营养供给。赖氨酸与色氨酸为人体必需氨基酸,也是动物限制性氨基酸,并可作为多种疾病的生物标志物。谷氨酸为非必需氨基酸,却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最丰富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在广泛的脑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谷氨酸浓度的异常会引起多种神经或精神疾病。因此,对赖氨酸、色氨酸和谷氨酸的快速检测是急需解决的行业问题。   基于先前的研究工作,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印遇龙院士团队将自行筛选获得的赖氨酸肽适体固定至聚苯胺修饰的玻碳电极上,构建了电流型赖氨酸生物传感器,具备抗无关蛋白干扰能力,可用

    来源: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时间:2023-10-08

  • 叶玲教授团队在慢性压力促进乳腺癌进程的研究取得新进展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见的癌症之一,长期的精神压力被认为是促进乳腺癌进展的潜在危险因素。然而,关于这一过程的潜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最新研究表明,微生物及其代谢信号在慢性压力促进乳腺癌进展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揭示了Blautia及其代谢产物乙酸的减少是其中的关键因素。通过补充Blautia和乙酸,可以增强CD8+ T细胞的抗肿瘤反应并逆转慢性压力促进的乳腺癌进展。这项研究由南方医科大学叶玲教授、中国药科大学郝海平教授以及南方医院姚广裕教授领导的团队共同完成。研究结果以题为“Repressed Blautia-acetate immunological axis underlies breas

    来源:南方医科大学

    时间:2023-10-08

  • 白晓春/崔忠凯教授团队在关节腔内药物缓释延缓骨关节炎进程及临床转化探索方面取得新进展

    10月4日,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白晓春/崔忠凯教授团队在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上发表了题为Exploring the Translational Potential of PLGA Nanoparticles for Intra-articular Rapamycin Delivery in Osteoarthritis Therapy 的研究论文。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细胞生物学专业博士研究生马建超为本文第一作者,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细胞生物学教研室白晓春教授和崔忠凯教授为本文共同通讯作者。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 OA)是常见的关节

    来源:南方医科大学

    时间:2023-10-08

  • 献礼国庆|生命科学学院接连取得多项科研佳绩

    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聚焦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双一流”建设为目标,瞄准国际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不断提升学院的科研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学院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努力建设具有特色的高水平科学研究基地。栉风沐雨,春华秋实,生命科学学院全体教师接续奋斗、继往开来,科研捷报频传,在生物学多个领域取得多项创新性的重大科研成果,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74周年华诞。 1.于湘晖、于彬团队在重大疾病防治方向上接连取得佳绩 吉林大学艾滋病疫苗国家工程实验室于湘晖、于彬团队报道了重组TRAIL在TME中扮演着剂量依赖的双向免疫调节作用,并详细阐释了作用机制。同时探讨了癌

    来源: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3-10-08


页次:146/1558  共31155篇文章  
分页:[<<][141][142][143][144][145][146][147][148][149][15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