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微生物所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在《核酸研究》发表文章介绍人类病原体综合基因组数据库

      10月18日,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开发的“全球病原微生物数据库 (gcPathogen, https://nmdc.cn/gcpathogen/)“在《核酸研究》数据库专刊发表文章gcPathogen: a comprehensive genomic resource of human pathogens for public health (https://doi.org/10.1093/nar/gkad875)。文章详细介绍了人类病原体综合基因组参考数据库以及利用参考数据库所整合的一系列病原微生物研究分析工具和应用实例。    全基因组测序(WGS

    来源: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3-10-21

  • Cell Death & Disease | 乳腺发育异常和泌乳功能障碍的分子机制

    2023年10月13日,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大学国际癌症研究院张宏权/战军研究团队在Cell Death & Disease杂志上在线发表题为“Kindlin-2 in myoepithelium controls luminal progenitor commitment to alveoli in mouse mammary gland”的研究论文。这项历时5年采用了5种基因修饰小鼠的研究揭示了乳腺发育异常和泌乳功能障碍的新分子机制。母乳喂养是婴儿的规范喂养过程,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不但可以提高婴儿的生存率还能增进母亲的健康。然而,全世界有5-15%的妇女患有乳腺发育异常和泌

    来源: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

    时间:2023-10-20

  •  成都生物所在外生菌根菌丝分解动态对氮沉降的响应中获新进展

     外生菌根(Ectomycorrhiza, ECM)是真菌和植物形成的一种独特而又高效的互惠共生体,菌根与其形成的外延菌丝(简称菌丝)共同主导了土壤复杂有机物合成、根源碳输入、土壤碳-养分循环等关键生态过程,是森林生产力养分维持的重要参与者,也是土壤碳固存的关键驱动者。然而,尽管ECM菌根在土壤碳和养分循环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已成为广泛共识,但现有研究大多将植物根系和菌丝的生态效应视为一个整体考虑,严重忽视了ECM菌丝分解和周转特征及其在调节土壤生态过程中的专一性作用,尤其缺乏叠加氮沉降下的野外原位试验研究。上述关键信息的缺失导致对ECM菌丝分解特征及其介导的土壤关键过程认识不清,理

    来源: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3-10-20

  • 第五附属医院邱小忠教授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新研究成果

    近日,第五附属医院邱小忠教授及团队在ACS Nano上在线发表了题为“Ammonium Persulfate-Loaded Carboxylic Gelatin−Methacrylate Nanoparticles Promote Cardiac Repair by Activating Epicardial 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via Autophagy and the mTOR Pathway”的研究论文。第五附属医院博士后宋晨为论文的第一作者,邱小忠教授及其团队王乐禹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过硫酸铵(APS)作为一种氧化剂,常在材料制备中用

    来源:南方医科大学

    时间:2023-10-20

  • 附属九院王明松/王贤松团队国际知名期刊发表综述 阐述癌症淋巴结转移分子机制、临床意义及治疗干预影响

    近日,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王明松/王贤松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信号转导与靶向治疗》(《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IF=39.3)在线发表了题为《癌症进展中的淋巴结转移——分子机制、临床意义和治疗干预》(“Lymph node metastasis in cancer progression: molecular mechanisms, clinical significance and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s”)综述文章,总结论述了淋巴结转移在肿瘤进展过程中的机制与意义以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3-10-20

  • 清华大学药学院杨悦课题组在JAMA子刊发文:我国肿瘤生物类似药的临床获益、价格以及市场替代的评价分析

          近日,清华大学药学院杨悦课题组在JAMA子刊JAMA Network Open在线发表了题为《我国肿瘤生物类似药相比于参照药的临床获益、价格和市场替代的评价分析》(Clinical Benefit, Price, and Uptake for Cancer Biosimilars vs Reference Drugs in China: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的研究长文。

    来源:清华大学药学院

    时间:2023-10-20

  • 清华大学药学院杨悦课题组在Vaccines发文:新型流感疫苗的研发挑战与监管应对

          近日,清华大学药学院杨悦课题组与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合作, 在疫苗领域知名期刊Vaccines在线发表了题为《新型流感疫苗:研发挑战与监管应对》(Novel Influenza Vaccines: Fro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R&D) Challenges to Regulatory Responses)的综述文章。 研究概述

    来源:清华大学药学院

    时间:2023-10-20

  • 材料学院周欢萍课题组在《自然》发文报道高效稳定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方面的重要进展

    材料的晶体质量、纯度与材料的制备方法密切相关。近年来,得益于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材料优异的光电性质,原料成本低廉,可溶液加工等特点,其光电器件研究进展迅猛。然而,钙钛矿合成反应迅速,组分易迁移扩散,且常常伴随溶剂参与的中间相及其他杂相(如δ相)的生成。这导致薄膜中存在多尺度缺陷,尤其是原子尺度点缺陷及纳米尺度的相杂质等不易被常规方法检测的缺陷,这阻碍器件效率与稳定性的进一步提升,亟需更为精准的调控薄膜生长,有效抑制纳米与原子尺度缺陷的生成,实现高质量钙钛矿薄膜的可控制备,进而推动钙钛矿光伏技术的产业化进程。为实现更为可控的钙钛矿薄膜生长,北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周欢萍教授课题组突破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3-10-20

  • 硅基负极SEI生长演化机制

    产业上新一代的锂电池负极材料是硅碳基材料,主要包括微米级氧化亚硅和硅碳与石墨复合两大类。“传统石墨已达极限,硅碳基负极将开新局”,这是近两年新能源行业达成的普遍共识,作为锂电池领域技术门槛高、市场前景十分广阔的赛道,各大电池厂、材料厂争相入局。传统的SEI被认为是绝缘的,但为何扫描电子显微镜下清晰可见的“SEI厚层”可以包裹住硅基颗粒,并持续生长、增厚?对硅基负极SEI结构演化过程的观测目前依然是一个挑战。近日,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新材料学院潘锋教授与杨卢奕副研究员团队历时4年,采用离子-电子双束扫描电子显微镜系统(FIB-SEM),可视化了不同循环状态下的硅基颗粒及其表面SEI膜的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3-10-19

  • Nature Methods:利用纳米孔明确区分20种蛋白质氨基酸及其翻译后修饰

                     图 (a) 高分辨工程化MspA纳米孔检测氨基酸原理示意图;(b) 20种蛋白质氨基酸及代表性翻译后修饰氨基酸的单分子纳米孔指纹信号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22225405、31972917)等资助下,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黄硕教授团队在蛋白质氨基酸及翻译后修饰鉴定方面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利用纳米孔明确区分20种蛋白质氨基酸及其翻译后修饰 (Unambiguous discrimination of all 20 proteinogenic amino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3-10-19

  • 重点实验室在模式海洋贝类创建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贝类(Mollusca)是种类最多的海洋动物类群。从系统演化的角度,其属于冠轮动物(Spiralia),与蜕皮动物(Ecdysozoa)及后口动物(Deuterostomia)共同构成现生主要动物(即两侧对称动物,Bilateria)的三大分支。贝类发育过程中经历独特的担轮幼虫阶段,蕴含着独特的发育机制及演化历史,对于理解发育演化及两侧对称动物起源有重大意义。与此同时,作为重要的水产类群,解析贝类早期发育机制对于新种质创制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模式生物是生物学研究的关键工具,对模式生物的研究可以揭示某些类群生物的共有规律,对于整个研究领域具有显著的支撑和推进作用。目

    来源: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时间:2023-10-19

  • 重点实验室在蔓足类甲壳动物基因组加倍和趋同进化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实验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李富花团队通过对一种蔓足类——龟足基因组的破译和比较基因组学分析,首次发现蔓足类存在古老的基因组加倍事件,这是继鲎和蛛形纲等无脊椎动物后新发现的一个WGD事件,为解析蔓足类起源演化历程提供了关键的分子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和Nature Index期刊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上。   蔓足类隶属于甲壳动物亚门,与虾、蟹等甲壳动物是近亲。但是因其拥有与其他甲壳动物明显不同的生物学表型(钙质化外壳、腹部缺失、身体颠倒、附肢发育成蔓足

    来源: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时间:2023-10-19

  • 中国科大揭示Rpd3S/HDAC结合和催化核小体底物的分子机制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s,HDACs)是进化上保守的酶,可以去除组蛋白上的乙酰化修饰,并在表观遗传基因沉默中发挥核心作用[1]。HDACs大家族根据与酵母中序列同源性和结构域组织差异可分为四类,其中I类HDAC被广泛研究,因为其是多种疾病(癌症、炎症、感染和神经系统疾病等)的表观遗传治疗非常有希望的靶点[2]。酿酒酵母中的Rpd3是I类HDAC的创始成员,它在体内可以形成两种不同的复合物:在启动子区域去乙酰化组蛋白的~ 1.2 MDa Rpd3L,以及靶向转录区域抑制基因转录起始的~ 0.6 MDa Rpd3S[3,4]。Rpd3S由三个核心蛋白:Rpd3、S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生命科学与医学部

    时间:2023-10-19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报道第三附属医院白晓春、李凯团队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官方网站报道了第三附属医院白晓春教授、李凯副研究员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发表的题为“MYL3 protects chondrocytes from senescence by inhibiting clathrin-mediated endocytosis and activating of Notch signaling”研究论文。骨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关节退行性疾病,在临床上以关节疼痛、压痛、僵硬、关节肿胀、活动受限和关节畸形等为特征。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我国骨关节炎患者数量已经超过1.3亿,且患病率仍然呈现上升趋势。软骨细胞是

    来源:南方医科大学

    时间:2023-10-19

  • 清华大学药学院王钊课题组发文报道“美拉德反应及其产物AGEs对衰老及增龄相关疾病的影响”

    清华大学药学院王钊教授课题组近期以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 AGEs)为主要讨论对象,希望人们重视美拉德反应(Maillard reaction, MR)与人类衰老和健康之间的潜在联系,合理控制饮食和规划生活方式。 1、什么是美拉德反应 美拉德反应,得名源于法国早期研究蛋白质生物合成的生物化学家Louis-Camille Maillard,(1878-1936)偶然发现了氨基酸和糖的混合物在加热时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褐变。理论的发展总是在不断补充中曲折完善的,目前已经明确定义MR是羰基化合物(主要是还原糖)与氨基酸、胺

    来源:清华大学药学院

    时间:2023-10-19

  • 我国学者发现磁性外尔半金属Co3Sn2S2的表面笼目电子结构

    图 通过nc-AFM实现磁性外尔半金属Co3Sn2S2表面笼目电子结构的观测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61888102)等资助下,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高鸿钧研究团队与中国人民大学季威教授等合作,利用具有化学键分辨能力的原子力显微镜和第一性原理计算确定了Co3Sn2S2晶体的两个三角晶格解理面,并在这些解理面上发现了表面笼目电子结构(surface kagome elec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3-10-19

  • 我国学者在高性能分离膜方面取得进展

    图 “固态溶剂法”制备超薄高掺杂混合基质膜及结构形貌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22038006、21921006、21490580)等资助下,南京工业大学金万勤团队在高性能分离膜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以“固态溶剂法制备超薄、高掺杂量混合基质膜用于气体分离(Solid-solvent processing of ultrathin, highly loaded mixe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3-10-19

  • Nature子刊:抗衰老分子提高衰老小鼠的生育能力

    年龄增长是女性因卵巢储备减少和卵母细胞质量下降而出现生育能力下降的主要风险因素。然而,作为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生殖衰老过程中的代谢调节作用尚不明确。本研究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确定了精胺为卵巢中保护卵母细胞免受衰老影响的关键代谢物。我们发现,老龄小鼠卵巢中的精胺水平降低,而补充精胺可促进卵泡发育、卵母细胞成熟、早期胚胎发育,并改善老龄小鼠的女性生育能力。通过微转录组学分析,我们进一步发现精胺通过增强老龄小鼠的线粒体自噬活性和线粒体功能,改善卵母细胞质量。这一作用机制在处于氧化应激状态下的猪卵母细胞中得到验证。总之,本研究结果表明,补充精胺可提高卵母细胞质量和生殖结局,对于高龄女性和其他试图怀孕

    来源:Nature Aging

    时间:2023-10-18

  • PNAS | 首次检测AD模型小鼠中内源性AMPA受体的动态变化

           2023年9月26日,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神经生物学系、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张勇课题组,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在线发表研究成果,首次检测了AD模型小鼠中内源性AMPA受体的动态变化,并发现AMPA受体动态变化异常在5xFAD小鼠学习缺陷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中,AMPA受体介导大多数快速兴奋性传递。突触AMPA受体水平的动态变化是突触可塑性和学习记忆中一个关键调节事件。AMPA受体功能或调控的异常与多种神经和精神疾病有关,如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AD是一种渐进式神经退行性疾病

    来源: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

    时间:2023-10-18

  •  成都生物所在生活污水深度脱氮材料研究中获进展

     水体氮污染严重是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易导致水体出现富营养化。河流中氮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是生活污水,经过处理的生活污水通常仍含有过量的氮。低碳氮比是制约生活污水深度脱氮的主要因素。生活污水碳氮比通常低于4,无法满足生物反硝化所需能量。一种促进生物反硝化的方法是补充额外的碳源,但是液体碳源和单一固体碳源都有各自的缺点。近年来,由高分子聚合物和农业废弃物组成的复合固体碳源由于具有持久缓释碳源的能力而被广泛研究以提升脱氮效率。但是目前的研究很少关注复合固态碳源对反硝化系统启动的影响,而系统快速高效启动对于提高脱氮效率和降低运行费用有重要意义。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

    来源: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3-10-18


页次:141/1558  共31155篇文章  
分页:[<<][141][142][143][144][145][146][147][148][149][15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