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窦非院长一行来我院交流访问

    9月21日,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窦非、副院长廖万金、席超等来我院交流访问。我院院长张辰宇、党委书记纪勇、副院长朱景宁、董磊、生态系系主任孙书存等参加了本次交流,双方就共建国家重点科研平台等方面的合作进行了深入的沟通和交流。  纪勇书记首先代表学院对窦非院长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希望双方以学科为导向,联合各方优势,共建国家级科研平台。张辰宇院长介绍了我院全国重点实验的重组情况,以及在学科建设中如何发挥优势积极推进人才培养和科研产出。窦非院长介绍了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科研特色,通过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大数据与生物技术相结合,实现了生态大数据集成。希望双方加强科研合

    来源: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3-09-27

  • STTT | 陈宇等团队合作在早期康复者体内发现广谱抗新冠病毒抗体并揭示其抗病毒机理

    近日,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陈宇等研究团队合作在国际学术期刊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发表了题为“Broadly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derived from the earliest COVID-19 convalescents protect mice from SARS-CoV-2 variants challenge”的研究论文。该论文报道了一组从早期康复者体内分离的新冠病毒(SARS-CoV-2)中和抗体,这些抗体可以交叉中和新冠病毒的不同变异株,展现出良好的体外中和活性和体内保护效应。这批广谱单克隆

    来源: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时间:2023-09-27

  • 上海交大王长顺课题组发表研究成果:二次谐波圆二色性显微镜揭示手性二维钙钛矿中的空间相关手性

    近日,国际著名期刊《Nano Letters》在线发表了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王长顺课题组题为“Spatially Correlated Chirality in Chiral Two-Dimensional Perovskites Revealed by Second-Harmonic-Generation Circular Dichroism Microscopy”的论文。该工作加深了对手性钙钛矿中手性光学活性机制的理解,为手性相关新型非线性光学器件中钙钛矿的合理设计和合成提供了思路。图1 二次谐波圆二色性(SHG-CD)显微镜探测手性钙钛矿空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3-09-27

  • 基因组所汪泉团队初步解析赤霉素影响水稻落粒性的分子机制

       落粒性(seed shattering)是水稻的重要生物学性状之一,直接影响着水稻的产量和品质。落粒性的丧失也是野生稻向普通栽培稻过渡的关键环节。水稻的落粒性与离层(abscission layer, AL)的形成有关;易落粒的水稻品种具有从表皮到接近维管束发育完全的离层,而难落粒品种没有离层或具有难降解的离层。一般来说,野生稻极易落粒,籼稻较易落粒,粳稻难落粒。在正常收获时,籼稻品种及部分较易落粒的粳稻品种,会因落粒造成产量损失;若在生育期或成熟期遭遇大风等恶劣天气,造成的产量损失更是无法弥补。因此,解析水稻籽粒脱落的分子机制,对于培育或改造具有适度落粒性的水稻品种,降

    来源:中国农科院基因组所

    时间:2023-09-27

  • 深研院杨世和课题组在铜催化剂催化二氧化碳电还原的机制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

    全球过量碳排放引起的温室气体效应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电化学CO2还原(CO2RR)具有高可控性、可使用清洁电能驱动反应的特点,除此之外,CO2RR还能够缓解碳排放,补充碳循环,并产生高附加值化学品作为储能应用,具有理想的应用前景。目前,广泛受到关注的铜基催化剂,因其对CO*和H*的吸附特性可以高效催化多碳产物的生成,比如乙烯、乙醇、乙酸等,但其产物选择性低是一大缺陷。因此,理解这些产物与铜表面结构的构效关系至关重要。乙醇作为商业化产品有着非常广阔的市场。目前,在铜基催化剂上通过CO2RR途径生成乙醇的具体机制还不清晰,其难点在于:一方面,从CO2还原生成乙醇是12电子反应,其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3-09-27

  • 免疫特性的蜕膜基质细胞介导妊娠早期子宫微环境的建立和稳态维持

    怀孕过程包括配子产生、卵子受精形成受精卵、胚胎着床、子宫内膜蜕膜化、胎儿和胎盘发育以及最后的生产。胚胎着床是胎儿与母体的首次接触,着床后的子宫内膜细胞发生形态和功能的改变,即子宫内膜蜕膜化过程,最后形成蜕膜组织。该组织由多种免疫细胞、内皮细胞、基质细胞等组成,为早期胎儿生长的物质交换、能量传递提供场所,对成功妊娠极其重要[1-4]。近几年,多篇研究利用单细胞及空间多组学聚焦于人体母胎界面的深入探究,包括蜕膜组织和胎盘组织的研究,详细刻画了人类妊娠6-20周龄子宫微环境的建立,包括母胎界面的细胞组成,细胞间相互作用和各种生物学过程[5-7]。该阶段为胎盘开始发育并逐渐产生功能,并非是母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3-09-26

  • 陈晓光教授团队揭示媒介伊蚊抗性演变机制,为杀虫剂抗性管理提供科学指引

    9月13日,南方医科大学热带医学研究所陈晓光教授团队在国际期刊BMC Biology(一区)发表题为“The dynamics of deltamethrin resistance evolution in Aedes albopictus has an impact on fitness and dengue virus type-2 vectorial capacity”的研究论文。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是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的重要传播媒介。主要依赖化学杀虫剂的媒介控制是蚊媒传染病预防控制的主要策略。然而,化学杀虫剂的滥用和不恰当使用已经导致蚊虫产生广泛的抗药性,如

    来源:南方医科大学

    时间:2023-09-26

  • 上海交大陈功友团队揭示白叶枯病菌新型主效TALE蛋白”一箭双雕”激活水稻抗感病性的机制

    2023年9月20日,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上海市现代种业协同创新中心陈功友教授团队在线在Plant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题为“Tal6b/AvrXa27A, a hidden TALE targeting both the susceptibility gene OsSWEET11a and the resistance gene Xa27 in rice”的研究论文,报道了白叶枯病菌中一种新型主效TALE蛋白Tal6b/AvrXa27A,揭示了其激发水稻抗病性和感病性反应的机制,这对于水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3-09-26

  • 我国学者在中尺度涡影响海洋极端温度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图 南大洋极端高温和低温扰动发生在气旋涡(CE)和反气旋涡(AE)内的比例随深度的变化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2276027、41890851、42276186)等资助下,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詹海刚研究员团队在中尺度涡影响海洋极端温度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研究成果以“中尺度涡加剧南大洋温度变异性和极端事件(Enhancing impacts of mesoscal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3-09-26

  • 广州健康院在三氧化二砷功能治愈艾滋病领域取得进展

      艾滋病(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全球约有8560万人感染HIV,4040万人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现仍有3900万艾滋病患者,且该数目依旧在逐年上升。现有的抗逆转录病毒疗法(ART)虽可有效控制血液中HIV病毒的复制,但却无法根除潜伏在免疫细胞中的HIV储存库,患者一旦停止ART治疗,HIV储存库迅速启动转录,造成血液病毒载量的升高,这也是艾滋病无法治愈,患者需要终生服药的原因。因此,亟需研制长期有效甚至完全控制艾滋病(功能性治愈)的新策略。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来源: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时间:2023-09-26

  • BCL11B与NuRD复合物共同调控T细胞命运的新机制

      9月22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李鹏团队和刘兴国团队共同在国际学术期刊EMBO Journal上发表了题为“BCL11B and the NuRD complex cooperatively guard T-cell fate and inhibit OPA1-mediated mitochondrial fusion in T cells”的研究成果,揭示了人成熟T细胞中BCL11B可与NuRD复合物相互作用直接抑制NK细胞相关基因转录,还可间接通过代谢-表观遗传轴维持T细胞命运。  过继性细胞免疫疗法已成为放化疗之后的又一种有效控制肿瘤的手段。近年来,嵌合抗原受体(Chi

    来源: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时间:2023-09-25

  •  成都生物所在瓜尔豆光周期响应研究中获进展

     瓜尔豆(Cyamopsis tetragonoloba L. Taub.)起源于非洲,一年生豆科草本短日照植物,对光周期敏感,主要种植在印巴次大陆的干旱地区。自瓜尔豆胚乳中提取的瓜尔胶(Guar gum),主要成分半乳甘露聚糖,是已知的水溶性最好的天然聚合物,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交联性。瓜尔胶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工业原料,主要应用于石油、天然气水基压裂液原料,能极大增加含油地层的渗透性,是开采石油、天然气和页岩气等的重要辅料。此外,瓜尔胶也广泛应用于造纸、纺织、食品、化妆品、香料、药物载体及矿冶等工业。瓜尔胶亦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可用于控制糖尿病、高胆固醇症、腹泻及肠道失调综合征等多种

    来源: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3-09-24

  • 南方医院刘启发教授团队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发表最新研究

    近日,血液内科刘启发教授团队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发表题为“Impact of genetic patterns on sorafenib efficacy in patients with FLT3-ITD acute myeloid leukemia undergoing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 multi-center, cohort study”的原创临床研究论著。该论著是该团队继2020年在Lancet Oncology(肿瘤学顶尖杂志)

    来源:南方医科大学

    时间:2023-09-24

  • Nat Commun | 汪贻广团队发展特异性调控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溶酶体功能的新策略

    2023年9月21日,我院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汪贻广教授在国际著名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刊登了最新研究成果“pH-gated nanoparticles selectively regulate lysosomal function of tumour-associated macrophages for cancer immunotherapy”(pH门控纳米佐剂特异性调控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溶酶体功能实现肿瘤免疫治疗) 肿瘤微环境具有强烈的免疫抑制作用,阻碍了免疫治疗(如免疫检查点阻断和肿瘤疫苗)的反应。肿瘤

    来源:北京大学药学院

    时间:2023-09-24

  • Nat Commun | 汪贻广团队发展特异性调控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溶酶体功能的新策略

    2023年9月21日,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汪贻广教授在国际著名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刊登了最新研究成果“pH-gated nanoparticles selectively regulate lysosomal function of tumour-associated macrophages for cancer immunotherapy”(pH门控纳米佐剂特异性调控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溶酶体功能实现肿瘤免疫治疗)肿瘤微环境具有强烈的免疫抑制作用,阻碍了免

    来源:北京大学医学部

    时间:2023-09-24

  • 杨尹默教授团队在胰腺癌免疫治疗响应性调控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为改善胰腺癌免疫治疗效果,北大第一医院院长、肝胆胰外科杨尹默教授和田孝东主任团队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聂广军教授、朱墨桃教授课题组深度合作,通过纳米生物工程技术合成新型纳米杂合细菌囊泡体系,显著增强靶向能力同时减少不良反应,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研究成果“Commensal bacterial hybrid nanovesicles improve immune checkpoint therapy in pancreatic cancer through immune and metabolic reprogramming”在Nano Today(IF=17.4)杂志在线发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3-09-24

  • Nature Photonics 报道北京大学周欢萍组及合作者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稳定性方面的重要进展

    论文发表截图长期稳定性是决定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能否顺利推进产业化进程的重要指标,其中钙钛矿材料中的不可逆离子迁移行为严重制约着器件寿命。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周欢萍教授课题组提出一种新的策略,即在钙钛矿层的界面处引入多碘化物超分子缓冲层,实现了抑制钙钛矿离子迁移和促进缺陷自修复的双重作用,从而大大提升了电池的长期稳定性。相关研究于2023年9月21日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光子学》(Nature Photonics)上发表,题为:“Improved fatigue behaviour of perovskitesolar cells with an interfacials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3-09-24

  • 我国学者与海外合作者在数字化平台减少顾客投诉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图 价值共创和价值分配对于减少顾客投诉数量的理论模型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71922012)等资助下,南京大学宋培建教授、冯帆教授与海外合作者在数字化平台减少顾客投诉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以“顾客投诉避免:基于价值共创和分配的平台治理随机现场实验(Customer Complaint Avoidance: A Randomized Field Experime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3-09-24

  • 我国学者在斯石英的一维含水通道超结构方面取得进展

    图 含水斯石英超胞的势能面、晶体结构和吉布斯生成能。(A)20 GPa下2.7重量%含水斯石英的势能面;(B)30 GPa下不同含水机制含水斯石英的吉布斯生成能随温度变化。黄色区域代表晶格间隙模型结构接近超离子态相变的温度区间,而此时离子替换模型结构中的氢原子仍然以羟基键合;(C)离子替换模型5.6重量%含水斯石英的晶体结构;(D-F)结构搜索得到的2.7重量%含水斯石英的晶体结构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3-09-24

  • 清华大学陈浩东课题组与合作者揭示植物感受重力的分子机制

    重力作为地球上时时刻刻、无处不在的物理环境因子,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发挥着极其重要的调控作用。植物的根向下生长(正向重力性),有利于植物的固着及对土壤中水分与营养物质的吸收;而植物的茎向上生长(负向重力性),有利于其获得更好的光照条件以及生长空间等。植物的向重力性可分为重力感受、信号传递以及不对称生长三个过程。重力感受可进一步划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对重力这一矢量物理信息的感知,其次是将接收到的物理信号转变为生理生化信号。 1880年,Charles Darwin在《The Power of Movement in Plants》一书中阐明了种子植物根部感受重力方向的区域是根尖,而后三

    来源:清华园生命学院

    时间:2023-09-24


页次:149/1558  共31155篇文章  
分页:[<<][141][142][143][144][145][146][147][148][149][15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