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医学与药物
  • 强化降压显著降低高血压患者全因痴呆风险,为防治开辟新路径

    痴呆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中国农村地区,研究人员对 33995 名年龄≥40 岁且患有未控制高血压(hypertension)的个体展开研究,探究降低血压(BP)对全因痴呆风险的影响。研究人员将 163 个村庄随机分配至非医师社区医疗服务人员主导的干预组,另 163 个村庄分配至常规护理组。在干预组中,经过培训的非医师社区医疗服务人员在初级保健医生的监督下,依据简单的逐步护理方案启动并调整降压药物剂量,以期达到收缩压(SBP)<130 mmHg、舒张压(DBP)<80 mmHg 的目标。在 48 个月的研究期间,相较于常规护理组,干预组的收缩压净降低 22.0

    来源:Nature Medicine

    时间:2025-04-22

  • 肠道及泌尿道共生菌雄激素生成代谢通路的拓展及其医学意义

    共生菌在调节类固醇激素,包括宿主体内循环雄激素水平方面发挥着作用。然而,微生物参与雄激素生成的遗传通路尚未完全明晰。在本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肠道微生物Clostridium scindens中有一种微生物基因编码的酶,能催化雄烯二酮转化为表睾酮(epitestosterone),并将该基因命名为desF 。研究证实,表睾酮在体外会影响雄激素受体依赖的前列腺癌细胞增殖。此外,对阿比特龙(abiraterone)/ 泼尼松(prednisone)治疗无反应的前列腺癌患者,其粪便中desF水平有所升高。从尿液或前列腺切除组织中分离出的细菌能够产生雄激素,并且在泌尿道细菌Propionimicrobi

    来源:Nature Microbiology

    时间:2025-04-22

  • 综述:RNA 甲基转移酶 METTL16:从分子机制到癌症治疗前景

    引言近年来,表观遗传修饰在癌症中的关键作用备受关注。这类修饰可逆且可遗传,能在不改变 DNA 序列的情况下调控基因表达和癌症进展。像 DNA 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如乙酰化、甲基化)以及非编码 RNA(ncRNAs)等,都参与了癌症的发生发展。其中,激活癌基因、沉默抑癌基因的表观遗传改变,会导致细胞增殖失控、凋亡减少;反之,则可能促进细胞凋亡。RNA 修饰介导的表观遗传调控领域不断拓展,人类 RNA 中已发现超 100 种化学修饰,RNA 甲基化是其中最常见的类型,包含 5 - 甲基胞嘧啶(m5C)、1 - 甲基鸟苷(m1G)等多种形式,N6- 甲基腺苷(m6A)是真核生物 RNA 中最丰富的修

    来源:Cancer Letters

    时间:2025-04-22

  • 放射治疗相关认知功能障碍的药理学创新与治疗策略:聚焦脑肿瘤患者的神经保护

    脑肿瘤是全球致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2019年中枢神经系统(CNS)肿瘤病例达35万例,预计2025年仅美国就将新增2.4万例。尽管放射治疗(RT)是脑肿瘤治疗的核心手段,但其导致的认知功能下降(RICD)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QOL)——90%接受全脑放疗(fWBRT)的成年患者会出现记忆、注意力等认知损伤,儿童患者尤为显著。这种神经毒性源于多重机制:现代放疗技术虽已减少白质坏死,但神经炎症、海马区神经干细胞损伤及关键信号通路(如NMDAR谷氨酸受体、RAAS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紊乱仍是主要驱动因素。为应对这一临床挑战,研究人员Jemema Agnes Tripena Raj等通过系统综

    来源:Cancer Letters

    时间:2025-04-22

  • HDAC4 超级增强子驱动 CEBPB 介导的 TWIST2 转录促进肺腺癌化疗耐药:新机制与潜在靶点

    肺癌,这个如幽灵般的杀手,在全球范围内肆意横行,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据 2023 年最新统计数据,肺癌已然成为世界上发病率和死亡率位居前列的恶性肿瘤,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占比约 80%,而肺腺癌(LUAD)又是 NSCLC 中最为常见的亚型。目前,对于晚期 LUAD 的治疗,化疗是重要手段之一,然而临床上令人头疼的是,许多晚期 LUAD 患者会因为化疗耐药导致病情进展,可背后的潜在机制却一直成谜。为了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探寻有效的治疗策略,研究人员开启了一场意义重大的科研之旅。他们聚焦于组蛋白去乙酰化酶 4(HDAC4),这个在肿瘤发生发展中作用日益凸显的 “关键角色”。在前期

    来源:Cancer Letters

    时间:2025-04-22

  • 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来源的双调蛋白(AREG)驱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进展并介导 EGFR 抑制剂耐药机制新探

    在全球范围内,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是一种常见且棘手的癌症。它起源于上呼吸消化道黏膜,包括鼻咽、口腔、咽和喉部等部位。2022 年,全球有 89 万新发病例和 45 万死亡病例,并且预计到 2025 年发病率还将增长 60%,这无疑给全球健康带来了沉重负担。目前,HNSCC 的治疗手段多种多样,涵盖了手术切除、放疗、细胞毒性化疗、靶向治疗以及免疫治疗。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尽管这些多模式治疗方法在不断进步,但 HNSCC 患者的 5 年生存率却几十年来都没有明显提升。在癌症治疗领域,治疗策略一直在不断发展,从最初的非特异性细胞毒性化疗药物逐渐转向更具选择性的靶向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

    来源:Cancer Letters

    时间:2025-04-22

  • SIK1通过HDAC5-STAT6-SLC7A11轴调控胰腺癌铁死亡抵抗的机制及治疗潜力

    胰腺导管腺癌(PDAC)被称为"癌中之王",其五年生存率不足10%,化疗耐药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铁死亡(Ferroptosis)作为一种铁依赖性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因其能绕过传统凋亡抵抗途径,成为突破耐药瓶颈的新策略。然而,PDAC细胞如何获得铁死亡抵抗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激酶异常活化是PDAC的显著特征,但激酶网络如何调控铁死亡敏感性仍是未解之谜。广州中医药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整合8大激酶数据库筛选发现,盐诱导激酶1(SIK1)是PDAC铁死亡抵抗的关键调控因子。该研究揭示SIK1通过磷酸化组蛋白去乙酰化酶5(HDAC5)的Ser498位点,促进其与14-3-3蛋白结合,从而逃逸TRIM28

    来源:Cancer Letters

    时间:2025-04-22

  • 三重节拍化疗(TMC)对比医生选择疗法,为铂难治性头颈部癌带来生存新希望

    在癌症治疗领域,头颈部癌一直是个棘手的难题。尤其是那些经过一线治疗后复发或转移,且对铂类药物产生耐药性,或者不适合使用铂类药物治疗的头颈部鳞状细胞癌(LAHNSCC)患者,他们的治疗前景极为黯淡。目前,针对这类患者的二线化疗效果不佳,传统化疗药物如紫杉醇、多西他赛、卡培他滨、5 - 氟尿嘧啶等,以及其他获批的系统疗法,像阿法替尼、西妥昔单抗、纳武利尤单抗和帕博利珠单抗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控制病情,但总体生存率仍然很低。免疫疗法虽有一定疗效,然而其响应率不到 15%,而且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LMIC),这些药物的可及性极低,仅有不到 3%。此外,头颈部癌存在大量突变基因,可大部分无法成为

    来源:Cancer Letters

    时间:2025-04-22

  • 靶向 KRASG12C与 HSP90:攻克癌症耐药难题的新曙光

    在癌症治疗领域,KRAS(Kirsten 大鼠肉瘤病毒同源物)基因的突变一直是个棘手的难题。KRAS 是人类癌症中最常发生突变的致癌基因,其中 KRASG12C突变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结直肠癌和胰腺癌中都占有一定比例。曾经,KRAS 被认为是 “不可成药” 的靶点,但随着科技的进步,FDA 批准了索托拉西布(sotorasib)和阿达格拉西布(adagrasib)这两种针对 KRASG12C突变的共价抑制剂,为相关癌症患者带来了新希望。然而,好景不长,尽管这两种抑制剂在初期展现出了显著疗效,但患者很快就出现了获得性耐药,肿瘤再次生长。这背后的原因十分复杂,肿瘤细胞会通过多种机制来抵抗

    来源:Cancer Letters

    时间:2025-04-22

  • 综述:抗 PD-1/PD-L1 免疫治疗后复发或转移性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管理方法

    免疫治疗在 R/M HNSCC 治疗中的应用免疫治疗显著改变了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的治疗格局。在 CheckMate-141 试验中,纳武利尤单抗(nivolumab)单药治疗对比研究者选择的单药疗法,提高了复发或转移性(R/M)HNSCC 患者的总生存期(OS)和客观缓解率(ORR)。帕博利珠单抗(pembrolizumab)在 KEYNOTE-040 试验中也展现出类似优势,二者先后获 FDA 批准用于治疗 R/M HNSCC。在一线治疗方面,KEYNOTE-048 试验显示,帕博利珠单抗单药及联合化疗(顺铂或卡铂加 5 - 氟尿嘧啶 [5-FU])对比西妥昔单抗(cetuxim

    来源:Cancer Treatment Reviews

    时间:2025-04-22

  • 综述:利用细胞因子免疫复合物和细胞因子融合蛋白进行癌症治疗:机制与临床潜力

    引言免疫治疗通过激活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癌细胞,但肿瘤微环境(TME)的复杂性和免疫抑制细胞(如Tregs、MDSCs)的存在限制了疗效。细胞因子作为免疫调节核心分子,因其调控T细胞和NK细胞功能的能力成为研究热点,但其临床应用受限于短半衰期、全身毒性和多效性。细胞因子作为癌症免疫治疗剂IL-2、IL-7和IL-15通过JAK/STAT通路调控免疫细胞增殖与活化。例如,IL-2通过高亲和力受体(CD25/CD122/CD132)激活Tregs和效应T细胞,而IL-15通过trans-presentation机制优先刺激NK和记忆CD8+ T细胞。然而,天然细胞因子存在快速清除(如IL-2半衰

    来源:Cancer Treatment Reviews

    时间:2025-04-22

  • 综述:肿瘤早期临床试验从剂量探索到剂量优化

    引言肿瘤 I 期临床试验是新型治疗药物临床研究的起始阶段,旨在评估药物安全性、耐受性,探究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特性。在这一阶段,会收集药物代谢(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数据,并初步评估剂量 - 效应关系。通常使用标准化评级量表,如不良事件通用术语标准(CTCAE)评估副作用,确定最大耐受剂量(MTD)。MTD 是新药研究的关键,近年来,肿瘤 I 期临床试验的剂量优化已超越传统方法,融入基于模型和模型辅助的方法,结合生物标志物、药代动力学数据和患者报告结局(PROs),实现更精准、个性化的剂量选择。传统剂量探索方法基于算法确定 MTD 的方法源于早期化疗药物研究,“经典” 的 3+3 设计

    来源:Cancer Treatment Reviews

    时间:2025-04-22

  • 综述:将中间临床终点应用于实践:前列腺癌管理试验的实用框架

    引言在肿瘤学试验,包括前列腺癌治疗的研究中,总生存期(OS)一直是评估临床获益的金标准终点。不过,要证明 OS 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改善,往往需要漫长的随访期,这给新疗法的及时开发带来了巨大挑战。已验证的中间临床终点(ICEs),像放射学无进展生存期(rPFS)和客观缓解率(ORR)等替代指标,能较早显示治疗效果,有可能将药物获批时间提前 1 - 1.5 年。据统计,1992 年至 2019 年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的肿瘤药物中,32% 是基于替代终点而非成熟的生存数据。尽管 ICEs 有用,但也存在关键缺陷。FDA 批准的替代指标中,很大一部分与 OS 的相关性并不强。在前列腺

    来源:Cancer Treatment Reviews

    时间:2025-04-22

  • 综述:EORTC共识建议: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最佳管理

    引言肝脏是结直肠癌(CRC)最常见的转移部位,多数晚期患者最终会发展为肝转移(伴或不伴肝外病灶)。尽管肝转移通常预示不良预后,但部分患者可通过肝定向治疗(如手术、消融或放疗)获得长期缓解甚至治愈机会。近年来,微创手术、热消融(射频/微波)、立体定向放疗(SBRT)、选择性内照射治疗(SIRT)等技术革新,以及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的进展,显著扩大了可接受根治性干预的患者人群,重新定义了"寡转移"概念。然而,临床实践中仍存在诸多争议,如肝切除/消融的适应症、局部与系统治疗的协同策略等,亟需权威共识指导。方法本研究采用德尔菲法,由12个欧洲国家的43位专家(涵盖肿瘤内科、肝胆外科、介入放射学等7个学科

    来源:Cancer Treatment Reviews

    时间:2025-04-22

  • 综述:晚期卵巢癌的贝伐单抗(Bevacizumab)最佳治疗策略

    引言在全球范围内,卵巢癌(OC)是女性癌症相关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死亡率位居第八。超过三分之二的患者确诊时已处于疾病晚期。尽管患者对一线治疗有反应,但卵巢癌复发风险高,5 年生存率较低。血管生成在肿瘤的生长和转移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抗血管生成疗法应运而生,其中,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单克隆抗体贝伐单抗(Bevacizumab)成为重要的抗癌治疗药物。在贝伐单抗获批之前,晚期卵巢癌(AOC)的标准治疗方案是单纯的手术联合化疗。基于 GOG - 0218 研究结果,贝伐单抗与铂类化疗联合,随后进行维持性贝伐单抗治疗,成为新诊断晚期卵巢癌的首个靶向治疗选择。此外,贝伐单抗在铂敏感复发卵巢癌中

    来源:Cancer Treatment Reviews

    时间:2025-04-22

  • 综述:原发性睾丸淋巴瘤

    原发性睾丸淋巴瘤(PTL)概述原发性睾丸淋巴瘤(PTL)是一种罕见的结外淋巴瘤,在所有睾丸癌中约占 10% ,却是 60 岁以上男性中最常见的双侧睾丸内肿瘤和睾丸恶性肿瘤。PTL 的主要特点是易发生晚期结外复发,常在初始治疗 10 多年后出现,尤其是在对侧睾丸和中枢神经系统(CNS)。原发性睾丸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PT-DLBCL)原发性睾丸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PT-DLBCL)是 PTL 最常见的组织学亚型,占比超过四分之三。在世界卫生组织(WHO)第 5 版淋巴肿瘤分类中,PT-DLBCL 属于免疫豁免部位原发性大 B 细胞淋巴瘤(IP-LBCL)新亚类,该亚类还包括原发性中枢神经

    来源:Cancer Treatment Reviews

    时间:2025-04-22

  • 综述:三阴性乳腺癌放射治疗技术的优化

    乳腺癌概述乳腺癌(BC)是全球女性中最常见的癌症。2022 年,全球约有 2,296,840 例新发病例,在 2024 年,约占女性所有新发癌症病例的 30%。其发病率在不同地区差异显著,高人类发展指数(HDI)国家发病率较高。乳腺癌是一组异质性疾病,根据组织病理学可分为导管原位癌(DCIS)、浸润性导管癌(IDC)等多种类型;依据分子亚型,又可分为管腔 A 型(Luminal A)、管腔 B 型(Luminal B)、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2 阳性(HER2-Positive)和三阴性乳腺癌(TNBC)。乳腺癌的治疗方法多样,对于非转移性局部乳腺癌,通常采用手术切除,术后可能进行放疗(RT)。

    来源:Cancer Treatment Reviews

    时间:2025-04-22

  • 综述:乳腺癌辅助性 CDK4/6 抑制剂:解读试验设计、证据及不确定性

    引言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 4 和 6(CDK4/6)抑制剂改变了转移性激素受体阳性(H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2 阴性(HER2⁻)乳腺癌的治疗格局。多项 III 期试验表明,将其添加到内分泌治疗中,可显著降低疾病进展风险、提高生存率。在这些试验中,帕博西尼(palbociclib)、瑞博西尼(ribociclib)和阿贝西利(abemaciclib)虽毒性略有差异,但无进展生存期(PFS)的风险比相似,显示出类效应和可互换性。基于晚期疾病中 CDK4/6 抑制的良好效果,人们期望将其成功应用于早期疾病,以预防远处复发、提高生存率,因此开展了一系列大型辅助试验。然而,后续数据却不一致。P

    来源:Cancer Treatment Reviews

    时间:2025-04-22

  • 探秘精神病前期:临床高危人群免疫、代谢及内分泌改变的关键发现

    在精神健康领域,精神疾病一直是困扰人类的重大难题。精神分裂症作为一种复杂的精神疾病,影响着约 1% 的人口,且患者的预期寿命相比普通人群缩短 10 - 15 年,其中心血管疾病等身体疾病是导致过早死亡的主要原因。已有研究表明,首次发作精神病(FEP)患者在接受抗精神病治疗前,身体多个器官系统就已出现异常,包括炎症蛋白升高、下丘脑 - 垂体 - 肾上腺(HPA)轴激活、催乳素水平升高等。然而,这些异常究竟在疾病的哪个阶段出现,是否与精神病症状的发作相关,还是在症状出现之前就已存在,这些问题一直没有明确答案。同时,临床高危精神病(CHR - P)个体虽然转化为 FEP 的风险比普通人群高很多,但目

    来源: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

    时间:2025-04-22

  • 揭秘核酸结合蛋白 2:肝癌脂质代谢紊乱与进展的关键 “密码”

    肝癌,作为全球范围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一直是医学研究领域的重点攻坚对象。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在原发性肝癌中占据主导地位,约占 75%-85% 的病例,它不仅是全球第六大常见癌症,更是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三大诱因。众多风险因素,像慢性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感染,长期大量饮酒,糖尿病,以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等,都与 HCC 的发生发展紧密相连。在探索 HCC 发病机制的征程中,核酸结合蛋白 2(Nucleic Acid Binding Protein 2,NABP2)逐渐进入了研究人员的视野。以往研究提示,NABP2

    来源:Cellular Signalling

    时间:2025-04-22


页次:1/1177  共23530篇文章  
分页:[1][2][3][4][5][6][7][8][9][10][>>][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