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中华医学科技奖颁奖
生物通综合:新华社消息,1月25日,来自全国各地的700多名医学科技工作者25日会聚北京人民大会堂,共同分享了2006年中华医学科技奖获奖者的喜悦之情。 据悉,2006年全国共有245项科研成果参加了中华医学科技奖的角逐。经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三届理事会第四次常务理事会确认,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药学、中医中药学等专业的80项研究成果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其中,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基础部的“免疫应答调控的细胞与分子机制研究”等7个项目获得一等奖;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等单位承担的“炎症免疫及血流动力学因素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中的机制研究”等25个项目获得二等奖;南方医科大学基因
-
PNAS文章:MicroRNA研究最新发现
生物通报道:在2007年1月22日的《美国科学院院刊》网站上公示了美国加州大学 David Baltimore 领导的研究组发表的一篇免疫学研究新文章。该研究显示,MicroRNA-155在巨噬细胞炎性反应过程中被诱导。已经有证据显示,哺乳动物对感染的炎性反应过程包含了几百种基因的诱导,该诱导过程必须被严格调控以清楚病原物并放置不受控制的表达。近年来,microRNA(miRNA)被证实是一类基因表达调节因子,它们还与癌症有关。但是,炎症、先天免疫和miRNA表达之间的关系研究才刚刚开始。在这项新的研究中,加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芯片技术确定出原始鼠科动物巨噬细胞在接触到聚肌苷酸一聚胞苷酸(Po
-
Science新闻:子-母微量嵌合新发现(图)
生物通报道:I型糖尿病患者可能在出生前,即“无意间”从母亲那里得到了一份珍贵的礼物。最新研究提示,怀孕过程中会有一小部分母体细胞(maternal cell,生物通编者译),穿过母胎屏障滑入胎儿体内,并永久居住在胎儿胰腺中。这些细胞能够产生胰岛素,即便胎儿成年后自身的细胞都失去了产胰岛素能力,这些细胞为治疗糖尿病开启了一道新的大门。研究人员很早即知道怀孕时,会有少量母体细胞设法穿过母胎屏障到达胎儿,但普遍认为,除了在免疫缺陷的儿童,这些“迷路”细胞会被胎儿的免疫系统消灭。几项最近研究结果显示,一小部分来自于母体的迷路细胞会幸存下来,即所称的子-母微量嵌合(maternal microchime
-
分子伴侣调节mRNA的稳定性
生物通报道:热休克同源蛋白70(Heat-shock cognate protein 70,HSC70)是一种多功能蛋白,在披网格蛋白小泡去包被过程(uncoating of clathrin-coated vesicles)和蛋白折叠过程中充当ATPase。日本广岛大学放射生物学和医学研究所研究员Hirotaka Matsui等,证明这种多功能蛋白还可以调节促凋亡蛋白(proapoptotic protein )Bim 的mRNA的稳定性。在血生成(hematopoiesis)过程中,造血干细胞的生死早已确定,至少部分由降解多余Bim的细胞因子确定。研究人员用白介3(interleukin-
-
G蛋白信号途径调节蛋白研究新进展(图)
生物通报道:本周Science Stke将焦点对准RGS2——G蛋白信号途径调节蛋白(regulator of G protein signaling ,RGS)家族成员之一,不仅调节G蛋白,而且调节信号途径的其它分子。异三元体鸟嘌呤核苷结合蛋白(heterotrimeric guanine nucleotide–binding protein,G蛋白)活性的律动调节,是将细胞内多重信号网络来源信息进行综合的关键。人类G蛋白信号调节蛋白(regulator of G-protein signaling,RGS)家族至少有35个成员都符合这个要求。尽管所有的RGS蛋白包含一个大约120个氨基酸长
-
布朗大学发现辅助朊病毒传播的关键蛋白
生物通报道:朊病毒在动物可引起疯牛病、羊疯病(scrapie),在人类有时会引起Creutzfeldt-Jacob 病和 kuru 病。最近,布朗大学生物学家在朊病毒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发现朊病毒Hsp104蛋白是朊病毒繁殖和致病关键,Hsp104蛋白如同一条导火线,能够引起感染性蛋白“爆炸”,瓦解得到的“种子”快速散播,引发致命性脑部疾病。研究结果刊登于《PLoS Biology》杂志。这项研究意义重大,有望开拓一条用药物控制朊病毒传播的新途径。如果药物能够抑制这种“引爆”过程,就能够充分减慢朊病毒的传播速度。由于阿尔茨海莫氏症和帕金森氏症存在相似的蛋白复制过程,这种药物有望减缓这些疾病的进
-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基因组合预测癌症复发
生物通报道:来自美国密歇根大学,以及斯坦福大学干细胞生物学与再生医学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发现利用186个基因组合方式,可以准确的测知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和髓质母细胞瘤等疾病复发的可能性。这为癌症研究以及癌症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1月份的《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这本杂志是医学类发表论文被引用次数最高的一本期刊。原文摘要:Volume 356:217-226 January 18, 2007 Number 3 The Prognostic Role of a Gene Signature from Tu
-
蛋白质组图谱研究的新动向
生物通综合:蛋白质组是后基因组时代的研究焦点。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真正执行者,而对蛋白质图谱的研究也由静态图谱进步到“临时”动态图谱。细胞活性蛋白图谱 人类基因组已经测序完成四年多了,现在科学家们关注的是弄清楚各个基因和它们的产物——蛋白质的功能。多亏了Max Planck生化研究院的研究者们,该过程的主要步骤已经完成。该研究院的研究者们与来自丹麦、加拿大、中国和美国的同事们一起合作,展现了怎么利用尖端的方法将细胞某个时刻的全部活性蛋白编成目录。他们的工作阐明了细胞是怎样利用蛋白的。他们的研究发表在《Cell》杂志上 (Cell 2006 125: 187-199)。 在研究
-
苏格兰最新生命科学研究成果
日前,苏格兰科学家在多项生命学研究及临床试验方面获得重大突破。苏格兰科学家利用数学“预报”癌症一位苏格兰科学家在利用数学建立癌症治疗的预测模型时取得重大突破,将可能免除某些患有乳腺癌妇女切除乳房的痛苦。 邓迪大学数学系的高级讲师Sandy Anderson博士开发出了一种类似天气预报系统的数学模型,可用于预测肿瘤的生长。 他的这项革命性研究突破将开创一系列癌症治疗的新纪元,包括常见的乳腺癌、肺癌以及肝癌等,并使医生对患者的治疗更具针对性。该研究还使医生能够预测肿瘤的生长,从而保留了侵袭性低的肿瘤和不必切除的组织。Anderson博士的数学预测模型表明肿瘤生长的组织环境可以影响癌症的侵袭性。An
-
Nature新闻:针灸疗法找到科学依据
生物通报道:迎随补泻、出纳疾徐,针灸疗法(Acupuncture)虽然在东方已经出现了数千年,可用于解痛除疾,但一直苦于没有科学证据。最近一项在小鼠身上的巧妙实验证实,针灸疗法对帕金森氏症中常见的脑炎有显著疗效。在动物身上研究针灸疗法的效果,还不多见。帕金森氏症是一种运动性疾病,患者大脑中多巴胺含量明显偏低。为了研究针灸对于大脑的保护效果,由韩国汉城庆熙大学(Kyung Hee University)Sabina Lim率领的研究小组,向帕金森氏症模型小鼠体内注射名为MPTP的化学成分,破坏生产多巴胺的脑细胞。接受注射的小鼠被分为三组。第一组两天接受一次针灸治疗,针刺部位主要是膝和趾尖两个位点
-
C12蛋白芯片上的12“金钗”
生物通综合:由上海数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生产的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系统(简称C-12),自2001年底开始试生产后,经过三年多的临床检验、质量检验和市场检验,于2005年3月17日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批准。该产品是国际上第一代用于临床检测的蛋白芯片产品,同时也是我国拥有完全自主独立知识产权的医用生物芯片技术。在这种小小的芯片上,集合了12种肿瘤蛋白标志物。利用抗原与其相应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免疫学原理,在固相基质上结合多种肿瘤标志物的单克隆抗体,捕捉被检者血清中的对应肿瘤标志物,并通过特定的化学反应产生光信号,根据光信号强度对肿瘤标志物进行定量检测。这种芯片能够同时检测乳腺癌、胰腺
-
Sci.STKE:果蝇对抗真菌感染的第二种策略
生物通报道:植物和动物的免疫反应,呈现了病原体和其宿主之间生死攸关的进攻和自卫反击战。果蝇在进化过程中发展出能够识别细菌细胞壁成分的受体,并且通过免疫反应使细胞因子Spätzle蛋白水解。Spätzle碎片激活Toll受体,导致抗菌肽(antimicrobial peptides)生成。Gottar等研究果蝇对真菌感染的反应,不仅找到了与对抗细菌感染相似的抵抗机制,而且发现了第二种信号途径——探测真菌的毒力因子(virulence factor)。研究人员将针浸泡在含有真菌的溶液中,然后将浸泡过的针刺入果蝇,使果蝇感染真菌,监控果蝇的健康状况和Toll依赖的编码抗菌肽的基因
-
李凌衡实验室新文章描述肿瘤干细胞发育机制
生物通报道:何夕(Xi He,音译)博士和李凌衡(Linheng Li)博士在1月21日《Nature Genetics》在线版一篇文章中,对正常干细胞转变为肿瘤干细胞,以及肿瘤干细胞引发肿瘤形成的机理进行了阐释。文章题目为“PTEN-deficient intestinal stem cells initiate intestinal polyposis”。 肿瘤干细胞启动、促使癌细胞生长的理论现已成为临床和基础研究领域的主流观点。最近有研究小组鉴别出肿瘤干细胞,证实将肿瘤干细胞移植到第二中间宿主(secondary host)后能够引起肿。但目前仍不清楚的是,究竟是干细胞的何种突
-
发现激活疼痛敏感通道的新机制
生物通报道:TRPA1是一种辅助疼痛信号传递的蛋白,能够被许多有害的、刺激的成分激活。Scripps研究所 Ardem Patapoutian等发现,TRPA1是反应化学信号的直接感受器,有害成分通过与TRPA1蛋白的半胱氨酸残基直接地、可逆地结合,将TRPA1激活,TRPA1的活化与化学诱导直接相关。文章刊登于1月21日网络版《Nature》。“半胱氨酸,是组成蛋白的20种常见氨基酸之一,能够承受氧化/还原反应。TRPA1蛋白感知半胱氨酸的修饰。实际上两个,任何半胱氨酸反应剂似乎都能激活TRPA1,尽管我们还不确定半胱氨酸修饰是怎样转变为离子通道活性的。”但是这种活化机制来自于一种有趣的特征
-
《自然》开启自身免疫疾病“黑匣子”
生物通报道:自身免疫疾病如I型糖尿病、狼疮和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是免疫系统不能自我调节。但是,研究人员目前还不能精确地知道这种分子故障发生在哪个环节。 现在,由怀特黑德研究所和Dana-Farber研究所组成的一个研究组确定出了处于自身免疫疾病核心的一套关键基因。这些新发现将可能帮助研究人员开发出控制免疫系统活动的新方法。这篇论文发布在2007年1月21日的《自然》杂志的网络版上。 该论文的作者、麻省理工的生物学教授Richard Young和Whitehead Member表示,这些发现将可能缩短通往自身免疫疾病新疗法的路途。有了这些新基因,人们可能找到更为精确的疗法。&n
-
独家披露:C12被叫停一事后继报道
生物通报道:日前,《广州日报》一则《C12肿瘤检测吓窒体检者》新闻激起千层浪花,事件被各大报刊和网站纷纷转载,从学术界到产业界,从民间到药检所、药监局,从医院到卫生厅,都对此事表现出了极大关注。生物通对此事件进行了深入调查。具体事件见:肿瘤蛋白芯片叫停事件六点疑问C12背景见:C12到底是什么?省人民医院一位资深肿瘤科教授说道:“《广州日报》这则报道是不负责任的,公众媒体不应逞一时之快而弃人民和政府的利益于不顾……报道要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记者没有专业知识不能随便报道,以免在百姓中造成恐慌。我们用C12做了好几年实验都没有出现过什么问题,不知道哪里来的阳性率为30%的说法,而且从专业角度考虑,
-
图文并茂:HPK1信号途径研究新进展
生物通报道:造血干细胞激酶1(Hematopoietic progenitor kinase 1 ,HPK1)通过使受体蛋白SLP-76磷酸化,抑制T细胞受体(T cell receptor ,TCR)信号途径的活性和T细胞增殖。HPK1,又称MAP4K1,活化造血干细胞的JNK/SAPK信号途径。TCR活化后,HPK1与大量T细胞受体蛋白相互作用,并被酪氨酸激酶Lck和Zap70磷酸化。在《Nature Immunology》一篇文章中,Shui等证明HPK1会磷酸化受体蛋白SLP-76,负向调节TCR信号途径,继而抑制T细胞增值。研究人员敲除小鼠MAP4K1,分析T细胞功能和TCR信号途径
-
近期中国各知名实验室PNAS文章一览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 of the United State of America简称PNAS, 是影响因子非常高的世界著名的多学科科学连续出版物,创办于1915年,主要发表研究报告、科学评论与展望、学术报告会论文以及报道重要学术活动。PNAS主要涵盖生命科学、物理学和社会科学。每两周出版一期。1997年PNAS开始发布网络电子版,包括全文、数字、表格、公式、参考文献所有内容。以下是近期,中国各知名实验室发表的PNAS文章。 长春应化所Z-DNA研究成果登上PNAS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稀土化学与物理重点实验室曲晓刚
-
与RNA有关的抗癌新途径
生物通报道:牛津大学研究人员最近发现一种与RNA有关的新途径,可以关闭细胞分裂相关基因,对于预防肿瘤细胞生长有提示作用。RNA在蛋白合成过程中发挥重要、直接作用。然而,研究人员不只一次发现并非所有的RNA都与蛋白合成有关。最近,在英国Wellcome Trust研究基金会和Medical Research Council资助下,一支研究小组发现一种RNA,在对控制肿瘤生长的基因进行调节的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研究结果刊登于1月21日《Nature》杂志。人类基因组计划已经鉴别出可编码蛋白的大约34,000个基因,至于基因组的其它部分,被认为是没有任何功能的“垃圾”。然而,最近的流行观点认为“垃圾
-
CARM1将RNA合成和转录后加工联系起来
生物通报道:coactivator-associated精氨酸甲基转移酶 CARM1作为一个正向调节者,被许多不同的转录因子募集。田纳西州立大学M.D. Anderson癌症中心的研究员程东航(Donghang Cheng,音译)与来自渥太华大学和OSI Pharmaceuticals公司的同事,为弄清CARM1功能机制,决定对CARM1的底物进行分离。程东航等研制出一种small-pool screening 方法,发现CA150、SAP49、SmB和U1C如同剪接因子(splicing factors),被CARM1特异甲基化。进一步发现CA150,一种连接转录和剪接的分子,与脊髓性肌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