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暨南大学兰雨在《National Science Review》发表造血干细胞领域亮点评述

    2017年8月29日,暨南大学基础医学院兰雨研究员在国际知名杂志National Science Review(IF=8.843)发表了题为“Procr+ stem cells: from vessel to blood”的亮点评述(Research Highlight),介绍了近年来利用表面标志Procr高精度分离血管内皮干细胞以及造血干细胞的最新进展。在该期杂志中,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周琪院士作为客座编辑负责组织“Stem Cell Research in China”专题(Special Topic),特邀国内干细胞领域专家进行相关专栏的撰写。该亮点评述属于此干细胞专题的一个专栏。依赖

    来源:暨南大学

    时间:2017-10-09

  • 最新发现:植物中存在单等位基因表达

     单等位基因表达(monoallelic gene expression)是指在二倍体生物的细胞中一个基因的全部转录本均来自一个等位基因的现象。群体水平的细胞表达谱分析(bulk analysis)表明,印记效应与等位基因间的相互抑制作用是产生单等位基因表达的两种可能的机制。由于群体水平的分析可能低估了单细胞内单等位基因表达的普遍程度,单细胞水平的研究可以更全面地揭示细胞内的单等位基因表达现象。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多个课题组以水稻叶肉细胞为对象,合作研究并揭示了植物中存在广泛的单等位基因表达。焦雨铃研究组将单细胞转录组的测定技术(single-cell RNA-seq)应用于植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7-10-03

  • 多篇文章:非编码MiRNA双重调控作用的全新分子机制

    MicroRNAs(MiRNAs)是近年来RNA生物学领域中的重大发现。它是一类平均长度只有22个核苷酸的小分子非编码RNA。在人类中表达的MiRNA有一千多种,人体中60%的基因都可能被其调节。MiRNA对靶基因的调节参与了个体发育、细胞分化与增殖、凋亡等一系列生物学过程,在肿瘤、代谢紊乱等人类疾病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其作用机制仍不十分清楚。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MiRNA调控靶基因的作用机制只有在转录后水平才能抑制靶基因的表达,进而实现对靶基因的调控作用。来自上海药物所药物安全评价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经过多年努力首次发现了非编码MiRNA具有双重调控作用的全新分子机制,即具有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7-10-02

  • 从Cell Stem Cell到Science,中国学者破解寨卡病毒导致小头症之谜

    生物通报道:2015年年中以来,寨卡病毒感染在南美洲暴发并在全球范围内播散蔓延。与之前比较温和的病情相比,2015年美洲疫情爆发特别值得人们警惕,当寨卡病毒在巴西爆发的同时,突然出现了大规模小头畸形的婴儿出生,这些婴儿的母亲大多感染了寨卡病毒。去年5月,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秦成峰研究员与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许执恒研究员合作,首次建立了寨卡病毒小头畸形动物模型,并证实寨卡病毒可以直接导致小头畸形的发生。他们在哺乳动物小鼠中发现,寨卡病毒可以在胚胎脑中快速复制,并感染神经干细胞,造成神经干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异常,及神经元的大量死亡。最终导致大脑皮层变薄及小头畸形。这一成果公布在Cell Stem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7-09-30

  •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发表Nature子刊文章:Hippo信号通路研究新进展

    生物通报道: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英国伦敦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Stable MOB1 interaction with Hippo/MST is not essential for development and tissue growth control”的文章,通过解析人MOB1-NDR2蛋白复合物的晶体结构,指出MOB1与LATS1/2的结合对组织生长和器官发育是必不可少的,而MOB1与MST1/2的结合对组织生长和器官发育则不是必需的。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分别为上海交通大学吴更教授,以及英国伦敦大学的Ale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7-09-30

  •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Cell子刊最新文章:关键自噬作用因子的激活机制

    生物通报道:Autophagy(自噬),这个单词来自希腊字的“self”和“eat”,是存在于真核生物中一种高度保守的代谢过程,参与了调节细胞物质的合成,降解和重新利用之间的代谢平衡。由于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细胞自噬在许多疾病,如癌症和神经退行性疾病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因此也成为了一个热点研究领域。近期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VPS34 Acetylation Controls Its Lipid Kinase Activity and the Initiation of Canonical and Non-canonical Autophagy”的文章,指出了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7-09-28

  • 张宏发表Molecular Cell封面文章:内质网如何调控自噬小体形成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The ER-localized transmembrane protein EPG-3/VMP1 regulates SERCA activity to control ER-isolation membrane contacts for autophagosome formation”的文章,阐述了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的多细胞生物特有的自噬蛋白EPG-3/VMP1参与内质网(ER)调控自噬小体形成过程的机制。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9月21日的Molecular Cell杂志封面上,文章的通讯作者为生物物理所的张宏研究员,张宏课题组副研究员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7-09-28

  • 中国药科大学最新文章:人参皂苷改善肝糖异生的分子机制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81603353,91639115,81421005)等资助下,中国药科大学天然药物活性组分与药效国家重点实验室齐炼文课题组、李萍课题组、刘保林课题组等开展合作研究,在人参皂苷改善肝糖异生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Ginsenoside Rg1 Inhibits Glucagon-induced Hepatic Gluconeogenesis Through Akt-FoxO1 Interaction”(人参皂苷Rg1调控Akt-FoxO1通路抑制胰高血糖素介导的肝糖异生)为题,于2017年9月20日在Theranostics(《诊断治疗学》)上在线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时间:2017-09-28

  • 中国科学家9月参与发表多篇Nature文章

    生物通报道:9月中国学者参与的多项研究在Nature杂志及其重要子刊上发表,其中包括首次揭示m6A甲基化修饰的新作用,表观遗传调控核心复合物PRC2招募到基因组上重要位点的分子机制,以及兰花基因关键演化机制。来自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通过m6A测序技术(m6A-Seq),首次揭示m6A甲基化修饰在造血干细胞发育中的关键作用,是该研究领域的重大科研突破。研究人员通过m6A测序技术(m6A-Seq)发现,缺失m6A甲基转移酶mettl3后,m6A在胚胎发育相关mRNA中的富集程度显著下降。同时,在斑马鱼的血液-血管系统中,可检测到mettl3的特异性表达。由此推测,m6A修饰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7-09-28

  • 暨南大学Nature Medicine:癌症复发的关键标志物

    生物通报道:来自新加坡基因研究院、暨南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Chromosome 1q21.3 amplification is a trackable biomarker and actionable target for breast cancer recurrence”的文章,揭示了由1q21.3导向的S100A7/8/9-IRAK1反馈环路,是乳腺癌复发的关键组成部分,研究人员指出1q21.3扩增既作为追踪肿瘤的生物标志物,也是乳腺癌治疗的可能靶点。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9月25日的Nature Medicine杂志上,新加坡基因组研究院癌症生物及分子药理实验室高级主任,暨南大学教授于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7-09-27

  • 华中农业大学Nucleic Acids Res首次揭示了作物表观调控与能量代谢的关系

    生物通报道:来自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Rice NAD+-dependent histone deacetylase OsSRT1 represses glycolysis and regulates the moonlighting function of GAPDH as a transcriptional activator of glycolytic genes”的文章,揭示了水稻组蛋白去乙酰化酶OsSRT1通过介导组蛋白和糖酵解中的关键酶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的去乙酰化直接抑制水稻糖酵解代谢途径,从而调控水稻能量代谢的表观调控机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7-09-27

  • New Phytologist:青蒿分泌型腺毛发育机制重要发现

    近日,植物科学领域权威杂志《新植物学家》(New Phytologist)在线报道了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唐克轩教授研究团队在青蒿分泌型腺毛发育机制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The roles of AaMIXTA1 in regulating the initiation of glandular trichomes and cuticle biosynthesis inArtemisia annua.青蒿是我国传统中草药,因其能合成用于治疗疟疾的特效成分青蒿素而闻名全球。疟疾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目前每年约有60万人死于疟疾。因发现具有抗疟作用的青蒿素,挽救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

    时间:2017-09-27

  • 阿司匹林抗肿瘤转移的作用机制

    阿司匹林是经典的非甾体类抗炎药,从发现至今已沿用百年。在过去的三十年间,大量流行病学、临床试验、动物实验研究发现,长期使用阿司匹林能显著降低肿瘤发生率、延缓恶性肿瘤病程、减少肿瘤远端转移发生风险以及降低肿瘤死亡率,但其抗肿瘤作用机制仍不明确。为剖析阿司匹林的抗肿瘤转移的作用靶点,上海药物所研究人员从药物-蛋白质组学研究出发,首次发现乙酰肝素酶为阿司匹林潜在的抗肿瘤转移作用靶点。乙酰肝素酶是哺乳动物体内唯一能够识别HSPG多糖侧链-HS结构的内源性β-葡萄糖醛酸酯酶,与肿瘤的转移密切相关。研究表明,阿司匹林通过结合于调节乙酰肝素酶的酶活关键氨基酸Glu225位,抑制酶活功能,调控相关信号通路,从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7-09-27

  • P4实验室启用 我国生物安全实验室体系初步形成

    “能进行烈性病原研究的P4实验室即将实质性地开展研究。”9月23日,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院长袁志明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时这样说。他提到的“烈性病原”是生物危害最高等级的病原,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埃博拉病毒,还有拉萨热病毒和马尔堡病毒等。“烈性病原具有很高的毒力,能致人畜死亡,但目前人类却没有有效对策,迫切需要研究它。”袁志明介绍,中国首个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P4实验室)自2015年竣工以来,一直在进行各项指标的完善,已经通过了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的认可,通过卫计委(实验)活动资格的评审后,年底将投入使用。对纳米级别的病毒分子来说,“逃逸”就在不经意间,进行“绝对隔离”,不能单纯依靠

    来源:科技日报

    时间:2017-09-27

  • 同济大学康九红教授最新文章:lncRNAs如何精确调控干细胞基因转录

    来自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 “LincRNA-1614 coordinates Sox2/PRC2 mediated repression of developmental genes in pluripotency maintenance”的研究成果。着重揭示了多能干细胞中长链非编码RNA(lncRNA)通过联合转录因子以及表观修饰复合物,实现精确调控基因转录的重要机制。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为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康九红教授,第一作者为郭旭东博士和博士研究生汪子康。哺乳动物从早期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7-09-26

  • Current Biology:生长素调控叶片展开的分子机制

     叶片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为最大限度提高光合能力,高等植物的叶片进化出了具有极性(即不对称性)的扁平形状。虽然叶片的展开对于高效光合至关重要,人们尚不了解叶片原基如何在发育过程中展开以形成扁平结构。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焦雨铃研究组的最新研究发现,植物激素生长素对于叶片原基的展开至关重要。在前期的研究中,焦雨铃研究组发现叶片原基中存在生长素浓度差异,近轴面(叶片靠近茎尖一侧,即背面)生长素浓度低,远轴面(腹面)生长素浓度高(2014, PNAS 111:18769-18774)。通过对生长素、生长素信号转导通路下游的响应因子进行精细成像,该研究组进一步发现生长素与下游响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7-09-26

  • 复旦大学青年教授PNAS文章:细胞炎性坏死研究新进展

    来自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Structure insight of GSDMD reveals the basis of GSDMD autoinhibition in cell pyroptosis”的文章,通过X-光晶体衍射方法解析了GSDMD-C的三维精细结构,揭示了细胞焦亡过程中GSDMD蛋白自抑制的结构特征。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PNA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为复旦大学李继喜教授,第一作者为硕士研究生匡思运和郑军。李继喜课题组主要从事病原体-宿主天然免疫应答相关蛋白质复合物的结构基础与分子机制研究。该研究得到了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以及上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7-09-25

  • 华中科技大学独家发表文章:调控微观结构刚性的DNA折纸纳米器件

    9月14日,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创新基地本科生创新团队BIOMOD HUST-China再次传来捷报:团队论文《A DNA Origami Mechanical Device for the Regulation of Microcosmic Structural Rigidity》(可用于调控微观结构刚性的DNA折纸纳米器件)被微观材料工程技术研究领域1区TOP期刊《Small》(影响因子8.643)以Full Paper形式接收发表。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为生命学院2014级生物科学国家理科基地班本科生万能、洪舟萍,共同通讯作者为华中科技大学生命学院常务副院长杨祥良教授、生物技术系主任栗茂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

    时间:2017-09-25

  • Sci Rep:外周T细胞稳态维持的分子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刘小龙研究组的研究成果以“Arp2/3 complex controls T cell homeostasis by maintaining surface TCR levels via regulating TCR+ endosome trafficking”为题在线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s上。研究揭示了ARP2/3复合体聚合的肌动蛋白丝(F-actin)通过调节TCR+ endosome的运输来维持T细胞表面抗原识别受体(TCR)水平的稳定,进而维持外周T细胞的稳态的分子机制。 

    来源:上海生科院

    时间:2017-09-22

  • 苏州大学教授连发Blood等两篇文章获得重要研究进展

    生物通报道:来自苏州大学唐仲英血液学研究中心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The disulfide isomerase ERp72 supports arterial thrombosis in mice”的文章,发现血管内ERp72是体内血小板集聚和纤维蛋白形成所必需的。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Blood杂志上,由于武艺教授团队完成,同时这一团队也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发表了另外一项成果:发现凝血蛋白kininogen是宿主对内毒素免疫反应的关键成分,从而揭示了抗内毒素血症的新靶点。武艺教授团队长期从事血栓形成的分子与细胞机制研究,先后对二硫键异构酶家族E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7-09-21


页次:595/1560  共31183篇文章  
分页:[<<][591][592][593][594][595][596][597][598][599][60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