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曹雪涛院士最新发表Science文章:破解细胞代谢在病毒复制中的作用之谜

    生物通报道:第二军医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An interferon-independent lncRNA promotes viral replication by modulating cellular metabolism”的文章,揭示了一种由病毒诱导lncRNA介导的病毒感染代谢反馈方式,也为研发广谱抗病毒治疗剂提供了一个潜在的靶标。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10月26日的Science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为第二军医大学曹雪涛院士,曹雪涛院士现任职第二军医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和浙江大学医学院,主要从事肿瘤免疫治疗和分子免疫学方面的研究,曾在树突状细胞的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7-10-30

  • 浙江大学生科院教授最新发表《Science》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Nε-Fatty Acylation of Rho GTPases by a MARTX Toxin Effector”的文章,发现RID有效地抑制了由Rac1调节的巨噬细胞免疫吞噬作用、细胞迁移和抗菌氧自由基的产生。这不仅促进了人类对于致命细菌致病机制的深入了解,而且也加深了人们对于宿主本身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认识。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10月26日的Science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为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朱永群教授。(图片来自浙江大学)创伤弧菌是一类让人类谈“菌”色变的病原细菌,俗称“吃人肉细菌”。处理海鲜时如不小心扎了手,创伤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7-10-30

  • 上海国家项目研究员最新发表Nature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Embryonic epigenetic reprogramming by a pioneer transcription factor in plants”的文章,在之前研究的基础上,揭示了开花后的胚胎发育早期擦除“低温记忆”,激活FLC基因使下一代又需经历冬季低温才能在春季开花的分子机制。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10月25日的Nature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为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何跃辉研究员,第一作者为陶增副研究员。春化作用是指某些植物必须经历一段时间的持续低温才能由营养生长阶段转入生殖阶段生长的现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7-10-27

  • 复旦大学,中科院最新文章:黄连的活性成分为何能改善脂肪肝和肥胖

    SIRT1介导小檗碱改善饮食诱导胰岛素抵抗模型小鼠肥胖和肝脏脂质变的作用机制示意图来自中科院上海生科院,复旦大学中山医院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Berberine Attenuates Hepatic Steatosis and Enhances Energy Expenditure in Mice by Inducing Autophagy and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1”的文章,分别从诱导自噬和上调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1,FGF21)两个方面揭示了沉默信息调节蛋白1(silent informatio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7-10-27

  • 华中农大、中国农大发表Nature子刊文章:初步解析单倍体诱导机制

    来自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Singlenucleus sequencing reveals spermatid chromosome fragmentation as a possiblecause of maize haploid induc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利用单核测序技术,初步解析了玉米单倍体诱导的机制。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10月23日的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华中农业大学严建兵教授和中国农业大学金危危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第一作者为华中农业大学李响博士和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孟德璇。玉米中存在天然的单倍体诱导系:当诱导系与普通玉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7-10-26

  • 人胚胎干细胞CRISPR敲除研究 揭示PRC2在细胞命运决定中的作用

    来自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潘光锦课题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PRC2 specifies ectoderm lineages and maintains pluripotency in primed but not naive ESCs”的文章,通过CRISPR/Cas9介导的编辑技术,发现PRC2复合物决定人胚胎干细胞是否能向整个外胚层谱系分化,并在维持naive(幼稚态)和primed(始发态)两种状态的胚胎干细胞多能性中发挥不同作用。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组蛋白H3第27位赖氨酸三甲基化(H3K27me3)是一类非常重要的组蛋白修饰,

    来源:广州健康所

    时间:2017-10-26

  • 邵峰研究组Nature文章:病原细菌抑制宿主天然免疫防御的新机制

    天然免疫是机体抵抗病原感染的第一道防线。在天然免疫通路中,干扰素作为一个重要分子会诱导下游一系列基因的表达来抵抗病原菌入侵。在被干扰素诱导表达的基因中,鸟苷酸结合蛋白(GBP)是一类非常保守且庞大的家族,人的基因组中有7个同源基因,而小鼠的基因组中有11个。近年来的研究逐渐表明GBP家族蛋白在抵抗病毒、病菌以及弓形虫的感染中都起到关键作用。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事实上,病原微生物也时刻接受着宿主免疫系统的正向筛选,能够成功入侵并在宿主体内不断增值的病原通常也进化出了各种有效机制来抵抗宿主天然的识别和攻击。例如,很多病原细菌会通过专门的分泌系统向宿主细胞内注射一系列具有独特生化活性的效应蛋白来拮抗

    来源:NIBS

    时间:2017-10-26

  • 百人博士Nature子刊发表最新成果:T细胞免疫应答关键受体的作用新机制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Dynamic regulation of CD28 conformation and signaling by charged lipids and ions”的文章,发现了TCR,Ca离子和CD28共同形成的双重正反馈电路,揭示了CD28信号传导的新调控机制,有助于了解共刺激信号对TCR信号和T细胞高灵敏度的影响。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10月23日的Nature Structural and Molecular Biology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分别为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许琛琦研究员(Chenqi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7-10-25

  • PNAS:大鼠干细胞多能性调控新规律

    胚胎干细胞(ESCs)和诱导多能性干细胞(iPSCs)具有多潜能分化能力,能够分化形成各种类型和功能的细胞,因而在发育生物学研究和再生医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通过四倍体补偿实验让ESCs和iPSCs独立发育成健康的个体,是评估细胞多能性的最严格的标准,迄今只有小鼠的ESCs和iPSCs具有这种能力,其它物种的干细胞是否具有最高等级的多能性仍然未知。近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周琪研究组首次报道了除小鼠之外,大鼠胚胎干细胞也具有通过四倍体补偿实验产生健康个体的能力,证实最高等级的多能性可以在不同物种的干细胞上建立,并发现多能性维持的新规律,为研究干细胞多能性的物种进化差异和调控机制提供了新基础。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17-10-25

  • 零成本大幅提高蛋白质组鉴定能力?暨大研发另类质谱鉴定算法策略

    鸟枪法质谱(shotgun mass spectrometry)是蛋白质组研究的标准研究方法。从质谱谱图中鉴定蛋白质需要依赖搜库算法,现有许多算法被开发出来,常见的如Andromeda(Maxquant), Mascot, COMPASS, X!Tandem, pFind, InsPecT, ProVerB, Dispec, MassWiz等,算法原理各不相同,各种搜库算法对同一质谱数据的鉴定结果互相存在很大差异,于是研究人员经常会面临“搜库算法哪家强”的纠结。也有一些策略试图在肽段水平上整合各算法的结果,如Scaffold, iProphet等,但效果都很一般。之所以难以研发有效的整合算法,

    来源:暨南大学

    时间:2017-10-24

  • Cell子刊:虫草素和喷司他丁伴随生物合成的分子机制

     蛹虫草中的基因簇同时合成虫草素(Cordycepin, COR)和喷司他丁Pentostatin, PTN), 后者可以抑制虫草素降解为3'-脱氧肌苷 (3'-deoxyinosine,3'-dI )。10月19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王成树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以Fungal cordycepin biosynthesis is coupled with the production of the safeguard molecule pentostatin为题,在线发表在Cell Chemical Biology上。该研究完整地解析了虫草素(cor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7-10-24

  • 隋森芳研究组在《自然》发文报道首个完整藻胆体的冷冻电镜三维结构

    2017年10月19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隋森芳教授研究组在《自然》(Nature)杂志上以长文(Research Article)形式在线发表题为《海洋红藻藻胆体的结构》(Structure of phycobilisome from the red alga Griffithsia pacifica)的研究论文,首次报道了世界上第一个完整藻胆体的近原子分辨率的冷冻电镜三维结构,为揭示藻胆体的组装机制和光能传递途径奠定了重要基础。光合作用是地球上的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为了获取更多的光能,生物体发展出了多种捕光蛋白系统。其中存在于蓝藻和红藻中的藻胆体是迄今已知的最大的捕光蛋白复合物,它位于膜

    来源:清华大学

    时间:2017-10-24

  • Molecular Cell同期发布三篇中国学者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10月19日Molecular Cell杂志公布了多项中国学者的新成果,其中包括建立了细胞内调控基因表达和细胞代谢两大重要蛋白(蛋白复合物)mTORC1和p300之间的直接调控关系;为选择性细胞自噬对RNA病毒介导的I型干扰素通路的调控提供了新的证据,以及定义了RIG-I介导的先天抗病毒免疫所需的WHIP-TRIM14-PPP6C线粒体信号体结构。mTORC1 Phosphorylates Acetyltransferase p300 to Regulate Autophagy and Lipogenesis浙江大学医学院刘伟教授研究组发现调控细胞生长和代谢的重要蛋白复合物mTOR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7-10-23

  • 中山大学80后教授发表Cell子刊文章:选择性细胞自噬的免疫调控作用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Tetherin Suppresses Type I Interferon Signaling by Targeting MAVS for NDP52-Mediated Selective Autophagic Degradation in Human Cells”的文章,阐明了抗病毒蛋白Tetherin (BST2/CD317)能够通过募集E3泛素连接酶MARCH8泛素化修饰MAVS,从而通过诱导MAVS的自噬降解负向调控针对RNA病毒的抗病毒免疫的分子机制,并且揭示了货物受体NDP52通过细胞选择性自噬干预抗病毒免疫的新调控模式。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7-10-23

  • 中科大Cell子刊发表秀丽线虫转录调控研究重要发现

    来自中国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Convergent transcriptional programs regulate cAMP levels in C. elegans GABAergic motor neurons”的文章,发现秀丽线虫中两个高度保守的转录因子UNC-30和UNC-55,共调控包括cAMP通路、microRNA和lncRNA等在内的数以千计的靶基因的表达,从而调控D型运动神经元的发育和分化。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10月12日的Developmental Cell杂志上,由单革教授实验室完成,文章的第一作者是博士生余斌。研究得到了科技部、中科院、国家基金委、以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7-10-23

  • 清华大学隋森芳院士组最新一篇《Nature》文章

    生物通报道:来自清华大学生科院,清华大学结构生物学高精尖创新中心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Structure of phycobilisome from the red alga Griffithsia pacifica”的文章,报道了关键光合作用蛋白:藻蓝蛋白的低温电子显微结构,从而揭示了藻蓝蛋白的组装机制和能量转移途径,为了解藻蓝蛋白的复杂组装,以及能量转移机制提供了坚实的结构基础。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10月18日的Nature杂志上,由清华大学生科院的隋森芳院士研究组完成(另外一位通讯作者为孙珊)。隋森芳院士主要研究领域为利用冷冻电子显微学,结合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和细胞生物学等技术手段研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7-10-20

  • 广州医科大学唐道林博士连发Cell,Science子刊文章获重要研究进展

    生物通报道:来自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美国匹兹堡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ALK is a Therapeutic Target for Lethal Sepsis”的文章,首次报道抗肿瘤药物色瑞替尼通过抑制ALK激酶介导的胞质STING核苷酸免疫通路,发挥抗脓毒症的效应。这一研究揭示ALK激酶的免疫学新功能,取得脓毒症及多器官功能障碍防治理念上的新突破,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潜在的应用前景。这项成果公布在10月18日的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杂志上,由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唐道林博士研究组领衔完成。唐道林博士是广州医科大学引进的“青年****”专家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7-10-20

  • 上海交大最新文章:鸟类肠道微生物的遗传特征和免疫机制

    动物是由宿主自身及其大量肠道微生物共同构成的“超级生物体”,宿主和肠道微生物间存在着复杂的共生、共代谢、共进化关系,肠道微生物受环境和遗传因素共同影响。近几年随着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飞速发展,动物肠道微生物宏基因组学成为研究热点。尽管如此,肠道微生物在定植和进化等许多重要方面还十分不清楚。  已有许多研究证明,胎生动物新生儿体内存在微生物,母体的微生物可能通过胎盘、羊水、脐带血、阴道和母乳等等途径或方式传递给胎儿。然而,卵生鸟类的胚胎形成与哺乳动物的胎儿有所不同,虽然受精卵在母体内形成,但其胚胎的发育是在蛋壳内进行的,与母体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即使是出壳后,也不会像哺乳动物那样可以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7-10-20

  • 我国自主研发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药获批临床试验

    新华社上海10月17日电(记者刘雪)近期我国抗肿瘤药物研究取得新突破。记者17日从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获悉,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抗肿瘤1类新药ASK120067已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颁发的临床试验批件,获批进入临床研究。这款药物由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丁健院士和耿美玉研究员团队、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丁克教授团队和江苏奥赛康药业有限公司共同开发,有望开发成为有效克服耐药的非小细胞肺癌治疗药物。据了解,非小细胞肺癌占肺癌总数的85%以上,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等特点。目前已上市的第一代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抑制剂,耐药问题较为突出,其中EGFR T790M突变是最常见的耐药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7-10-20

  • 吴瑞芳教授:生殖道中是否存在细菌?

    ——一项新研究发现了人类输卵管和子宫中的微生物,但一些研究人员对这些发现持怀疑态度。生物通报道:科学家们早就知道,在健康的人体阴道内存在着多样化的微生物。但女性生殖道,包括子宫和输卵管中是否存在细菌,仍然存在争议。来自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BGI,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The microbiota continuum along the female reproductive tract and its relation to uterine-related diseases”的文章,发现即使在没有感染的情况下,这些身体部位中也会出现不同的微生物群落。对此来自爱达荷大学的微生物

    来源:生物通

    时间:2017-10-19


页次:593/1560  共31183篇文章  
分页:[<<][591][592][593][594][595][596][597][598][599][60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