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中国科学家实现从一氧化碳到蛋白质的人工合成

    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10月30日宣布,我国在一碳生物合成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全球首次实现从一氧化碳到蛋白质的合成,并已形成万吨级工业产能。这一举突破了天然蛋白质植物合成的时空限制,为弥补我国农业最大短板——饲用蛋白对外依存度过高提供了国之利器,同时对促进国家“双碳”目标实现深具意义。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农科院饲料所研究员薛敏博士介绍,蛋白质的天然合成通常要在植物或植物体内具有固氮功能的特定微生物体内,由自然光合作用形成碳水化合物的糖类,再经过三羧酸循环途径多个复杂的生物转换与酶促反应,形成蛋白质合成需要的氨基酸,进而合成为蛋白质。其中涉及复杂的遗传表达、生化合成、生理调控等生命过程,反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时间:2021-11-02

  • 国际团队联合中国科学家开发新病毒“Google”地图

    弗吉尼亚大学医学院的研究员Wladek Minor博士和中国和波兰的合作者开发了一个互联网信息系统,名叫virusMED,它列出了我们所知道的800种病毒株的原子结构和潜在的脆弱性,包括75个不同的病毒家族,包括SARS COV-2、流感、埃博拉和HIV-1。包括首席研究员Heping Zheng在内的几位合作者都曾是Minor实验室的学生和成员。这种新的潜在威胁蛋白质全景图将帮助科学家快速有效地应对下一种可能对人类造成严重破坏的病原体。Minor和他的合作者将该资源与Google地图进行了比较,因为它组织并注释了一种病毒的主要兴趣点,科学家可以将其用作药物和疫苗开发的路线图。“与COVID-

    来源:scitechdaily health

    时间:2021-11-01

  • 豆科植物如何建造“固氮工厂”?中科院学者Science获根瘤共生机制重要进展

      农业绿色革命以来,氮肥主要来自化学生产,而自然界有天然的生物固氮系统——土壤中的固氮菌。豆科植物大多能与固氮根瘤菌建立共生关系,形成高效的“固氮工厂”——根瘤。根瘤中含有大量的固氮工具——类菌体。类菌体内的固氮酶能够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变成植物可利用的氨,同时植物可提供根瘤菌需要的碳水化合物,从而互惠互利。然而固氮反应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对植物来说是比较“昂贵”的交换,不仅如此,固氮酶对氧气高度敏感,需要在低氧环境中才能工作,但是宿主细胞和根瘤菌本身的呼吸作用又需要大量氧气。为了同时满足固氮酶、宿主细胞与根瘤菌的不同需求,根瘤细胞通过合成大量的共生血红蛋白(又名豆血红蛋白)来调节氧气浓度。

    来源:中科院

    时间:2021-11-01

  • 我国首次实现从一氧化碳到蛋白质的合成

     北京10月31日电  (记者蒋建科)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10月30日发布,我国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从一氧化碳到蛋白质的合成,已经形成万吨级的工业生产能力,获得首个饲料和饲料添加剂新产品证书。该证书由农业农村部于2021年8月颁发,新饲证字(2021)01号。  中国农科院饲料所所长戴小枫研究员表示,在人工条件下,利用天然存在的一氧化碳和氮源(氨)大规模生物合成蛋白质,长期以来被国际学术界认为是影响人类文明发展和对生命现象认知的革命性的前沿科学与技术。戴小枫说,蛋白质在自然界的天然合成一般要在植物或者植物体内具有固氮功能的特定微生物体内,在自然光合作用下形成碳水化合物的糖类,再经过多

    来源:

    时间:2021-11-01

  • 利用蛋白自组装策略实现了5-脱氧类黄酮的优化异源合成

      9月28日,Metabolic Engineering Communications期刊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勇研究组题为“Diversion of metabolic flux towards 5-deoxy(iso)flavonoid production via enzyme self-assembly in Escherichia coli”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利用蛋白自组装策略实现了大肠杆菌中5-脱氧类黄酮甘草素的生物合成。  黄酮是具有C6-C3-C6结构的多酚类物质,是植物在长期自然选择过程中产生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在医药、食品及保健品

    来源: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

    时间:2021-11-01

  • 心理学院姜佟琳研究员在JPSP发表文章揭示敬畏感对自我概念的影响

    敬畏感是人类面对宏大、难以解释现象时产生的一种复杂的情绪体验。2003 年,Keltner和Haidt从原型理论视角出发,提出的双因素理论奠定了敬畏感科学心理学研究的基础。他们认为,敬畏感主要包含两大特征:感知到的宏大(Perceived vastness)以及顺应的需求(The need for accommodation)。以往研究发现敬畏感对个体自我概念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为敬畏感的小我理论(small self)。该理论认为,敬畏感让个体的注意力从自身转移到更宏大的事物上,进而让个体产生自我变小、变得不重要的感觉,这样个体会表现得谦逊,呈现出寻求和他人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1-10-30

  • 龚继明研究组揭示植物根中质外体铁再利用的新机制(2021-06-23)

    龚继明研究组揭示植物根中质外体铁再利用的新机制 铁(Fe)是植物必需的矿质营养元素, 在光合作用等诸多生理代谢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其在土壤中的生物有效性低下,导致植物缺Fe现象比较普遍。植物根系质外体空间被认为是植物重要的Fe贮存库,快速、有效地利用根系的质外体Fe是植物耐受缺Fe生境的重要机制。但是质外体铁到底如何被利用知之甚少。  2021年6月23日,Molecular Plant 在线发表了植物分子遗传国家重点实验室龚继明研究组题为“Galactosylation of Rhamnogalacturonan-II for cell wa

    来源:植生所

    时间:2021-10-30

  • 王二涛研究组在丛枝菌根共生“自我调节”研究中取得重大进展(2021-10-12)

    王二涛研究组在丛枝菌根共生“自我调节”研究中取得重大进展 2021年10月12日,植物分子遗传国家重点实验室王二涛研究组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细胞》上发表题为“A Phosphate Starvation Response (PHR)-centered network regulates mycorrhizal symbiosis”的封面论文,该研究首次揭示了植物磷信号网络控制菌根共生的分子机制。  磷元素是植物体重要的组成成分,参与植物体内众多酶促反应及信号转导过程。磷酸盐是植物从土壤中获取磷元素的主要形式,然而磷元素主要以有机磷或难溶性盐的形式存在于土壤中,不利于

    来源:植生所

    时间:2021-10-30

  • 蛋白质巯基亚硝基化修饰在抗病毒天然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近期,国际知名期刊《Redox Biology》发表了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姚永刚团队和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陈畅团队合作的题为"GSNOR facilitates antiviral innate immunity by restricting TBK1 cysteine S-nitrosa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亚硝基谷胱甘肽还原酶(GSNOR)可抑制TBK1蛋白亚硝基化,提高TBK1磷酸激酶活性,进而促进干扰素(interferon,IFN)表达,增强机体抗病毒免疫反应,抑制病毒感染。   天然免疫是机体抵御病毒感染的第一道防线。宿主细胞利用模式识别受体识别病毒入侵,通过一系列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时间:2021-10-30

  • Nature Chemical Biology | 伊成器课题组开发双pegRNA介导的高效引导编辑

    2021年10月28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伊成器课题组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杂志发表题为“Increasing the efficiency and precision of prime editing with guide RNA pairs”的研究论文,开发了人源细胞中基于双pegRNA的高效引导编辑新策略。 引导编辑(Prime Editing)可实现所有的12种碱基替换,还可以实现小片段碱基插入和删除。引导编辑以CRISPR/Cas9系统为基础,将nCas9(H840A)与逆转

    来源: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1-10-30

  • 广州健康院提出相分离调控线粒体基因组空间秩序的模型

         10月28日,《自然-结构和分子生物学》(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在线以长文Article发表了刘兴国组的最新成果 “Phase separation drives the self-assembly of mitochondrial nucleoids for transcriptional modulation”(相分离驱动线粒体类核自组装以进行转录调节)。该研究发现线粒体基因组与其结合蛋白,利用生物分子最基础的自发聚集的相分离性质,调控线粒体类核的组装以及转录的复杂过程,构建了首个相分离调控线粒体基因组结构与功能的模

    来源: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时间:2021-10-30

  • 龚继明研究组发现硝酸盐转运蛋白介导植物体内铁的再分配

      铁(Fe)是植物和其他生物体生长必需的元素,尽管土壤中含量丰富,大部分铁以不溶性还原型铁(Fe3+)的形式存在,难以被植物吸收。因此植物往往通过分泌H+或者小分子化合物的方式还原或者螯合铁,使之更容易被植物吸收利用。硝酸盐的吸收会造成土壤碱化从而影响Fe的吸收,导致植物出现缺铁性褪绿症状。因此研究氮与铁的营养关系对改善农业铁缺乏从而提高作物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2021年9月20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龚继明研究组在Plant communication在线发表了题为Two NPF transporters mediate iron long-distance transp

    来源: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

    时间:2021-10-30

  • 利用食气梭菌转化一碳气体有效合成中长链化学品

      绿色可持续制造模式是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重要路径。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是通过生物法实现工业含碳气体的转化利用,在减少碳排放的同时产生有价值的化学品。2021年9月22日,国际合成生物学期刊ACS Synthetic Biolog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姜卫红、顾阳研究组题为Metabolic engineering of gas-fermenting Clostridium ljungdahlii for efficient co-production of isopropanol, 3-hydroxybutyrate, and ethanol的研究论文

    来源: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

    时间:2021-10-30

  • Science Advances:细菌细胞通过液-液相分离形成无膜细胞器提升耐药性

    液-液相分离(Liquid-liquid phase separation, LLPS)是细胞内很多重要生命过程的关键驱动机制。在真核细胞中,LLPS能让各种相关的生物分子富集,帮助细胞形成各种无膜结构,如P颗粒(P-granules)、核仁(nucleoli)、异染色质(heterochromatin)和应激颗粒(stress-granules)等,从而实现提高生化反应效率,或是在压力环境下保护mRNA和蛋白质等重要细胞成分。LLPS具有可逆性并对环境因素高度敏感,近些年被证明是细胞响应外界压力及快速动态划分细胞空间结构的重要机制。与真核细胞相比,原核细胞内部更为拥挤并缺少有膜细胞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1-10-29

  • 中科院学者eLife发文:建立新型静脉血栓疾病模型

      成熟的红细胞富含血红蛋白,具有携带氧气的功能,对维持机体的稳态至关重要1。红细胞缺陷会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包括血红蛋白异常性贫血、红细胞溶解性贫血以及血栓等2-4。其中,血栓的发生严重危害了人类的健康5。目前,结扎下腔静脉模型、自由基血栓形成模型和基因敲除模型等已被广泛应用于小鼠静脉血栓研究6-7。这些模型主要通过改变血流、损伤内皮以及调节凝集因子引发血栓形成。此外,苯肼处理可以通过损伤红细胞,导致其磷脂酰丝氨酸外翻以及自由基产生,进而引发血栓发生8。通过动物疾病模型研究血栓的发生,为探究其机制和寻找新的治疗手段提供了帮助。然而,血栓形成的动态过程以及红细胞参与的血栓形成机制仍有待探索。 

    来源: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时间:2021-10-29

  • 孙兵研究组合作发现新冠病毒不同突变株逃逸中和抗体的规律图谱

      10月14日,国际学术期刊Genome Medicine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孙兵研究组与时任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卢洪洲团队及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谢幼华团队的合作研究成果“Comprehensive mapping of binding hot spots of SARS-CoV-2 RBD-specific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for tracking immune escape variants”。该研究系统性地揭示了新冠病毒(SARS-CoV-2)受体结合区域(RBD)所诱导中和抗体表位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时间:2021-10-29

  • 福建农林大学在Nature发文揭示生长素“酸性假说”重要机制

    北京时间2021年10月27日,福建农林大学园艺生物学及代谢组学-加州大学河边分校联合中心(FAFU-UCR 联合中心)在国际期刊《自然》(Nature)杂志发表题为“TMK -based cell-surface auxin signaling activates cell wall acidification”(“TMK激酶介导细胞表面生长素信号激活细胞壁酸性化”)的研究文章。该工作揭示了植物通过细胞膜表面类受体激酶家族蛋白(TMK)感受胞外生长素,通过特异磷酸化激活细胞膜表面的质子泵(H+-ATPase),导致细胞壁的酸性化,促进细胞的伸长及组织生长。该研究解析了植物学领域一直以来未解决

    来源:福建农林大学

    时间:2021-10-28

  • 西北大学Nature最新发文:发现地球最早的苔藓虫化石

    北京时间10月27日晚,《自然》(Nature)杂志刊发了西北大学早期生命研究团队张志飞教授指导的博士生张志亮等人的最新成果——《化石证据揭示苔藓动物门起源于寒武纪早期》,宣告在陕南镇巴县发现了地球上已知最早的苔藓动物(苔藓虫)化石,将苔藓动物的起源向前推进了至少5千万年,进一步支持了舒德干院士团队提出的“三幕式寒武纪大爆发”假说,完善了寒武纪地球动物树历时四千万年的构建过程,有效地衔接了由三大动物亚界(基础动物、原口动物和后口动物)爆发性、分阶段出现的化石证据链。寒武纪大爆发是地球上已知最为宏伟的两侧对称动物的生命爆发事件。在距今5.4-5.18亿年前,地球海洋中突然爆发性地出现了包括脊椎动

    来源:央视新闻

    时间:2021-10-28

  • 上海交大王慧教授等团队发现镉暴露促进机体脂肪累积新机制

    日前,国际知名环境科学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在线发表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和单细胞组学与疾病研究中心王慧教授、巴乾研究员团队题为"Cadmium accelerates bacterial oleic acid production to promote fat accumulation in Caenorhabditis elegans"的论文。该工作利用秀丽隐杆线虫和细菌培养系统研究环境污染物、细菌和宿主之间的关系,发现环境低剂量镉暴露通过上调细菌中代谢物油酸的含量从而促进机体的脂肪累积,该研究提供了对镉的代谢毒性效应和健康危害作用机制的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时间:2021-10-28

  • 城环学院周丰课题组在Nature Food发文量化全球农田氧化亚氮减排潜力

    2021年10月21日,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周丰课题组在Nature Food上发表题为“Global mapping of crop-specific emission factors highlights hotspots of nitrous oxide mitigation”的研究论文,首次揭示了全球农田氧化亚氮(N2O)排放因子(EF)的空间分异及其生物地球化学机制,并量化了全球农田N2O减排潜力。氧化亚氮(N2O)是单分子增温潜势较二氧化碳(CO2)高300倍(100年时间尺度)的强效温室气体,其在大气中寿命可达百年之久,也是平流层臭氧最主要的破坏者。农业是最大的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1-10-28


页次:457/1559  共31180篇文章  
分页:[<<][451][452][453][454][455][456][457][458][459][46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