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我国学者与国外合作者在有机半导体n-型掺杂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图1 基于过渡金属催化的n-型分子掺杂概念和对应的催化掺杂机理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21774055、51903117)等资助下,南方科技大学郭旭岗教授团队与美国Flexterra公司Antonio Facchetti合作,在有机半导体n-型掺杂中取得进展。相关成果以“过渡金属催化的有机半导体n-型分子掺杂(Transition metal catalysed molecular n-dopi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1-11-11

  • I类口服抗肿瘤新药LH-1802获批进入临床研究

      由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柳红课题组和李佳课题组联合自主研发的I类口服抗肿瘤新药LH-1802,于2021年11月05日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临床试验通知书,同意开展临床试验。   柳红课题组针对LSD1酶催化位点,设计合成了一类结构新颖的LSD1小分子抑制剂,开展了系统的构效关系研究;李佳课题组对该类抑制剂开展了系统的体内外活性筛选和药效学评价。系统的临床前研究表明,LH-1802具有优良的LSD1抑制活性和选择性,在大鼠和犬体内具有良好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和安全性,是一个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抗肿瘤临床候选药物,具有良好的成药前景。本品的临床试验获批为复发或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和骨髓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时间:2021-11-11

  • 王佳伟研究组揭示植物年龄进程不可逆性的本质原因(2021-11-10)

    王佳伟研究组揭示植物年龄进程不可逆性的本质原因 中国春秋战国时代涌现了许多著名的哲学家,其中惠子的“历物十事”中有一句名言“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引发了我们对生命本质的哲学思考:为什么世上所有的多细胞生命体都会经历一个从出生、成熟直至死亡的过程?为什么生命不能永生?这种不可逆性背后的原理是什么?当我们阐明了其背后的原因后,是否就能实现永生呢?  与动物类似,植物的一生中也历经了多个发育时期的转变。先前的研究表明,这一年龄进程是由进化上保守的miRNA —— miR156所调控。与昆虫中的保幼激素相似,幼苗中miR156的含量很高,维持植物处于幼年期;随着植物年龄

    来源:植生所

    时间:2021-11-11

  • 香港大学Cell发表里程碑研究:确定了脊柱骨关节炎的遗传风险因素

    来自香港大学(HKUMed) LKS医学院的科学家,作为“骨关节炎遗传学(GO)”联盟的一部分,参与了世界上最大的超过80万人的研究,他们确定了遗传风险因素——与SOX5和CHST3基因(椎间盘发育的关键调控因子)相关的变异,与脊柱骨关节炎(OA)有关。这项研究结果发表在《细胞》杂志上。骨关节炎是关节的退化,是老年人疼痛和残疾的主要原因。骨关节炎的病因复杂,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还没有治愈方法。因此,识别疾病的危险因素是至关重要的的,因为这可以指导开发新的治疗方法,使患者受益。骨关节炎影响多个关节,如膝关节、髋关节、手和脊柱。这项里程碑式的研究分析了来自9个群体的826690个个体,包括来自中国的

    来源:Cell

    时间:2021-11-10

  • 武大生科院Nature子刊最新发文:一个新的结直肠癌的致癌转录因子

    11月4日,国际权威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自然·通讯》,影响因子14.9)在线发表了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最新研究成果,题目为“Genome-wide profiling in colorectal cancer identifies PHF19 and TBC1D16 as oncogenic super enhancers”(结直肠癌的全基因组图谱分析鉴定了致癌的超级增强子PHF19和TBC1D16)。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李青蓝、林翔、陈林,武汉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余亚莉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吴旻教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消化

    来源:武汉大学

    时间:2021-11-10

  • 中外学者Science Advances发文:首次揭示基因组“无用”序列稳定染色质三维结构及细胞稳态机制

    人类基因组中的非编码序列在多种生物学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非编码RNA、启动子、增强子和转座子等。作为在基因组中占比约98%的非编码区域,仍有大量是功能未知的,这些曾被认为是基因组中“垃圾”的区域,已被逐渐证实存在重要功能。基因组的三维结构会影响基因的转录调控或其他细胞生命活动,然而,除了研究较多的增强子-启动子成环所形成的三维结构在调控基因表达上的作用外,其他大量非编码序列在形成和维持正确三维染色质结构上是否具有潜在功能,在目前的研究中是被忽视的一个方向。之前有研究表明,改变非编码序列能够改变染色质结构,如切除一些拓扑结构相关结构域(TAD)的边界序列能够导致异常的基因表达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1-11-10

  • Nature Metabolism:Hh信号通路通过Hilnc参与肝脏脂质代谢的新机制

      11月8日,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Metabolism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赵允研究组的最新成果“Loss of Hilnc prevents diet-induced hepatic steatosis through binding of IGF2BP2”。该研究揭示了Hedgehog(Hh)信号通路通过调控Hilnc (Hedgehog induced Long non-coding RNA) 的表达进而参与调控高脂诱导的肝脏脂质代谢过程的分子机理。  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时间:2021-11-10

  • 何祖华研究团队在植物免疫抑制与广谱抗病机理上取得重大发现

       [video:植物防卫的艺术:广谱抗病与生存代价]     2021年9月30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Cell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何祖华研究团队与国内外研究者合作完成的题为“Ca2+ Sensor-Mediated ROS Scavenging Suppresses Rice Immunity and Is Exploited by a Fungal Effector”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水稻钙离子感受器ROD1精细调控水稻免疫反应,从而减低广谱抗病引起的生存代价、平衡生殖生长-产量性状。   作为世界近一半人口的主要粮食

    来源: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

    时间:2021-11-10

  • Cancer Cell:揭示Anti-PD-L1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作用机制

    乳腺癌位于女性恶性肿瘤之首,其中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TNBC)是复发率和死亡率最高的乳腺癌亚型。TNBC对激素疗法和靶向疗法均无效,目前以传统化疗为主要治疗手段,但效果不甚理想。尽管癌症免疫治疗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TNBC的免疫治疗却举步维艰: 虽然早期IMpassion 130临床试验表明,anti-PD-L1抗体阿替利珠单抗(Atezolizumab)联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Nab-paclitaxel)能够显著降低PD-L1+  TNBC患者的无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然而近期IMpassion 131临床试验表明,阿替利珠单

    来源:中国医学科学院

    时间:2021-11-09

  • Cell Research解析病毒RNA与宿主蛋白质互作网络

    RNA病毒是一类以RNA为遗传物质的病毒。许多RNA病毒可以感染人类并引起疾病,比如冠状病毒(如新冠病毒,SARS-CoV-2)、黄病毒属(如寨卡病毒,ZIKV;登革热病毒,DENV)、丝状病毒(如埃博拉病毒,EBOV)以及流感病毒(Influenza virus)等。由RNA病毒引起的疾病,比如目前全球范围内流行的COVID-19疫情,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和健康,阻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解析病毒-宿主的相互作用机制,对于理解病毒的感染、致病机制,以及研发抗病毒药物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病毒学领域一直关注的重要基础科学问题。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完成自身复制以及逃逸宿主免疫都极大地依赖于

    来源:清华园生命学院

    时间:2021-11-09

  • 陆军军医大学发文:MG53在药物性肝损伤中良好的防治效果

       图1 MG53防治药物性肝损伤形成的机制模式图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31730043、31430043、32000805)等资助下,陆军军医大学陆军特色医学中心(大坪医院)心血管内科曾春雨团队和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麻建杰团队合作,揭示了Mitsugumin 53(MG53)在药物性肝损伤中良好的防治效果,研究成果以“MG53 的膜分隔信号和细胞溶质双重作用保持了药物性肝损伤的肝细胞完整性(Membrane-delimited signaling and cytosolic action of MG53 preserve hepatocyte integr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1-11-09

  • 物理学院张霖研究员与合作者在全球农业氨氮的PM2.5健康效应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张霖研究员与浙江大学谷保静研究员、英国生态水文中心MarkSutton教授等合作,在全球氮排放的大气环境和健康效应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联合研究团队提出N-share(氮贡献率)指标,用以量化全球不同国家与地区氮排放对PM2.5健康效应的贡献率及氮减排成本,并指出控制农业氨排放对全球PM2.5污染治理更具有成本效益。相关成果2021年11月5日发表于《科学》。PM2.5(空气动力学粒径小于2.5μm的颗粒物)是一种主要的大气污染物,严重危害人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估算全球PM2.5污染每年造成数百万人过早死亡(指死亡年龄低于预期寿命),成为诸多国家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1-11-09

  • 我国学者与海外合作者在全球氮素污染治理研究中取得进展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1822701、42061124001、41773068、41922037、41721001)等资助下,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谷保静与国内外合作者利用多模型耦合分析,首次开发了土壤排放—环境质量—健康效应—减排路径氮素管理模式,建立了全球氮素利用与流失标准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图1),发现全球PM2.5污染治理中NH3减排比NOx减排更有效,相关成果以“全球PM2.5治理中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1-11-09

  • 我国学者与海外合作者对幔源岩浆演化研究取得进展

    图1 金伯利岩中橄榄石核部和边部氧同位素变化成因模型图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1773044)等资助下,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许晶瑶、李秋立、路凯等人与国外合作者在幔源岩浆演化过程方面研究取得进展。研究成果以“幔源岩浆的低氧同位素特征映射大陆岩石圈地幔混染作用(Light oxygen isotopes in mantle-derived magmas reflect assimila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1-11-09

  • 薛勇彪研究组合作揭示被子植物自交不亲和性起源、丢失和重获的高度动态进化机制

      现存被子植物中,约40%具有自交不亲和性(Self-incompatibility, SI)。SI是一种正常可育的雌雄同花被子植物自花授粉后不能产生合子的现象。被子植物在进化过程中,由于受到起伏不定的来自自交或异交的选择压力,其SI也会发生频繁的丢失和重获。在真双子叶植物中,目前共发现四类不同分子机制的SI,包括常见于车前科、茄科、蔷薇科和芸香科的1类、十字花科的2类、罂粟科的3类和报春花科的4类SI。然而,SI起源和演化的分子机制以及四类SI的演化关系目前还不清楚。近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薛勇彪研究组合作利用系统基因组演化分析、遗传学验证和生物学功能研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诠释

    来源: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时间:2021-11-09

  • 生命学院方显杨与陈春来课题组合作报道黄病毒xrRNA构象动态与功能调控的分子机制

    RNA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可在遗传编码、基因表达、基因调控和酶催化等过程发挥作用。RNA功能的发挥与其可折叠形成复杂的三维空间结构以及构象的动态变化密切相关,在结合配体(例如蛋白质、DNA/RNA、小分子等)或响应环境 (例如离子浓度、温度、pH或机械力)变化时,RNA往往发生构象状态的转变。研究表明,RNA的三维空间结构通常是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由共轴堆积、假结结构(pseudoknot)、A-小沟模体(A-minor motif)以及“吻式”发夹(kissing loop)等三级相互作用模体(tertiary interaction motifs)稳定的。当前,人们对相关三级相互作

    来源:清华园生命学院

    时间:2021-11-09

  • 北大学者发文报道新型冠状病毒激活宿主天然免疫反应新机制

    2021年11月3日,北京大学魏文胜教授课题组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王健伟教授课题组合作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杂志发表了题为“Sensing of cytoplasmic chromatin by cGAS activates innate immune response in SARS-CoV-2 infection”的研究论文,报道了新冠病毒激活宿主天然免疫反应新机制。由新冠病毒感染引起的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疾病(COVID-19)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社会稳定,但其致病机制仍不清。天然免疫反应是宿主抵抗病毒入侵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1-11-08

  • 物理学院吕劲研究员课题组在《物理报道》发表亚10 nm二维晶体管研究综述长文

    基于场效应晶体管(FET)的大规模集成电路是信息时代的基石。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遵循摩尔定律,FET的尺寸不断缩小,芯片上FET数量得以不断增加,芯片功能日趋多元化。如今,市场上的硅基晶体管尺寸已经降至18 nm栅长。由于受到短沟道效应的影响,继续缩短栅长,器件性能会大幅度下降,这引发了半导体业界对于摩尔定律失效的担忧。相比于三维体材料,二维材料因尺度极薄而具有更好的栅控性能,因表面光滑无悬挂键而使得电荷传输时不受陷阱态和起皱带来的散射影响,可以保持较高的输运性能,避免短沟道效应(下图)。如果使用二维材料做沟道,晶体管则有可能工作在亚10 nm栅长的尺寸。国际半导体技术发展路线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1-11-07

  • 重庆医科大学最新发布Nature子刊文章:发现3个新冠超强抗体,对德尔塔毒株具有强阻断性

    新冠病毒全球蔓延,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威胁。目前,已有多种新冠肺炎疫苗用于人群预防性接种,有效控制了中重型发病率。然而,多种新冠病毒突变株的出现增强了病毒传染能力并导致新冠肺炎患者恢复期血浆、已研发的中和抗体甚至一些疫苗产生的保护性抗体产生耐性,发生突破性感染。因此,针对新冠病毒多种突变株研发新型的广谱性抗体药物十分必要。近日,由黄爱龙教授牵头,新冠病毒应急攻关团队在金艾顺教授带领下,分别与复旦大学医学分子病毒学重点实验室/BSL-3实验室、上海科技大学杨海涛研究组和武汉病毒研究所张波研究组多学科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题为“Potent SA

    来源:重庆医科大学

    时间:2021-11-06

  • 张知彬研究团队发现食物多样性对草原布氏田鼠肠道微生物群落及适合度具有非线性作用

      受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不断加剧的影响,自然界中的植物群落多样性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势必影响植食性动物的食物构成和营养获取,进而对其种群时空动态与格局产生影响。一般认为,食物多样性越高,营养价值越均衡,有利于机体生长发育。但动物面临食物短缺时,为了保障基本的能量需求,动物不得不扩大取食种类的范围;扩大的食谱中可能包括了动物不喜食的种类,导致次生物质和不易消化的物质含量增加,进而对动物的生长、繁殖、存活造成不利影响。因此,食物多样性与动物适合度之间可能存在阈值决定的转换关系,即在一定范围内,食物多样性越多越好;超过一定阈值,则相反。   布氏田鼠广布我国内蒙古草原,其种群数量年际间变动很大。我

    来源: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时间:2021-11-06


页次:454/1559  共31180篇文章  
分页:[<<][451][452][453][454][455][456][457][458][459][46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