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治愈哮喘的细胞疗法

         常见慢性疾病是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这些疾病涉及人体所有器官系统,发病率高、不可避免且无法治愈,导致沉重的疾病、经济和社会负担。哮喘是呼吸系统最常见的疾病,全球有超过3亿哮喘患者,每年约有25万人死于重症哮喘[1]。与其他常见慢性疾病一样,哮喘是一种不可治愈的终身疾病,患者需要终生服药。  2型炎症因子(如IL-4、IL-5和IL-13等)在哮喘中发挥关键致病作用[1]。目前,使用蛋白质药物(如抗体)阻断2型炎症因子对哮喘具有一定疗效,并降低了糖皮质激素的使用量。然而,蛋白质药物和传统的小分子药物一样,需要长期甚至终生输注,长期使用后会出现副作

    来源:生命科学联合中心

    时间:2024-05-29

  • 生态位趋同与生物地理历史共同塑造了高黎贡山森林群落构建

      生物多样性沿环境梯度的分布格局及其维持机制是生态学和生物地理学研究中的重要议题。自十九世纪初亚历山大·冯·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等人首次揭示海拔梯度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以来,由于山地剧烈的垂直环境变化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山地是研究生物多样性格局及其维持机制的天然实验室。“热带生态位保守”(tropical-niche-conservatism,TNC)和“走出热带”(out-of-the-tropics,OTT)是解释山地植物多样性来源的两个重要假说,且大多数热带山地的研究支持OTT假说。我国是一个山地大国,山地面积占陆地国土总面积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4-05-29

  •  成都生物所在土地利用变化影响土壤碳循环相关微生物方面获得新进展

    土地利用变化可通过改变植被覆盖和其他相关属性进而影响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对土壤碳循环有重要影响。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亚洲水塔,是地球第三极,也是全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生态系统容易受到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该区域在环境和植被覆盖变化方面具有高度多样性。了解土地利用变化对青藏高原地区土壤碳循环相关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对评估该区域土壤碳循环和地力可持续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此,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朱仁欢和Belayneh Azene在博士生导师潘开文研究员和张林副研究员的指导下,以天然林、人工林、灌丛和农田四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探讨青藏高原

    来源: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4-05-29

  • 邱昌建教授团队和贾志云教授团队在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发文:揭示白细胞介素-1β调节双相II...

    近日,心理卫生中心邱昌建教授团队和核医学科贾志云教授团队在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 (IF:15.1) 发表“Interleukin-1β moderate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middle frontal- mACC /insular connectivity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in bipolar II depress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系统阐述了双相II型抑郁患者脑功能改变及其与炎症、童年逆境和精神症状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白

    来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时间:2024-05-29

  • 伴童成长,助力乡村儿童心理健康——我院童连副教授团队赴湖北大冶市开展工作坊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儿童健康与发展正面临着前新的挑战。促进儿童全面发展,不仅要关注儿童身体健康与学业成绩,还需要积极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和积极心理特质发展。受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的邀请,2023年5月19至20日,我院妇幼儿少卫生教研室童连副教授团队前往湖北省大冶市,开办童伴妈妈项目心理健康工作坊,对来自大冶市和秭归县的25名“童伴妈妈”进行了系统培训。 我国首份《乡村儿童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显示,乡村儿童的抑郁检出率为25.2%,焦虑检出率为25.7%。留守儿童的情况更加严峻,他们的抑郁检出率高达28.5%,过度焦虑检出率27.7%,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

    来源: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时间:2024-05-29

  • 物理学院王健课题组与合作者首次发现超越二电子库珀对凝聚的多电子超导态

    超导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宏观量子物态,具有零电阻、抗磁性、双电子量子化磁通(h/2e)等特性,自1911年发现以来得到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无论是对于常规超导(BCS超导体)还是非常规超导(铜基、铁基高温超导体,拓扑超导体等),当前对于超导的认知都是建立在双电子(费米子)配对的图像(超导库珀对)之上。超导态是否可以由超越两个费米子的多电子凝聚构成,是物理学界核心研究课题之一,相关研究不仅对于超导认知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意义,也有望为多费米子态的研究,例如核物理中双质子和双中子构成的α粒子凝聚以及高能物理里的多夸克态等,提供新的视角。然而,尽管前期有不少关于多电子超导凝聚态的理论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4-05-29

  • 中国科大Cell子刊提出炎症性肠病的治疗方法

    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文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与朱书教授和宋昕阳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合作,在《细胞宿主与微生物》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研究,证明了微生物因素与结肠炎肠道干细胞(ISCs)功能障碍之间的因果关系。基于这一机制,他们提出了一种恢复结肠炎ISC功能的可能方法。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以肠道微生物生态失调和ISCs功能障碍为特征的慢性疾病。然而,人们对这两个因素是如何直接沟通的仍然知之甚少。在本研究中,研究者首次发现α 2a -肾上腺素能受体(ADRA2A)是ISCs中高表达的g蛋白偶联受体(GPCR)。利用定制的88种微生物代谢物库,通过PRESTO-Tango和BRET2 GPCR检测

    来源:AAAS

    时间:2024-05-28

  • 目前最亮、最稳定的绿色荧光RNA探针

    作为遗传物质的传递者,RNA复杂的生物学功能与生命健康息息相关,一旦其出现功能障碍,就会直接或间接导致许多疾病的发生。因此,为深入了解RNA的功能并阐明它们与疾病的关联,对其进行标记与成像已成为不可或缺的手段。在众多RNA标记与成像方法中,“荧光RNA技术”是近期发展的一种新技术:通过一段可基因编辑的RNA序列(RNA适配体)与目标RNA共表达,随后添加染料分子,使其与RNA适配体特异性结合并激活荧光,从而实现目标RNA的标记与成像。由于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对靶标RNA干扰小以及信噪比高等优点,结合荧光染料种类多、光谱可调、光学性质优异等特点,因此在活细胞RNA成像与功能研究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4-05-28

  • 零样本通用显微图像AI处理方法

      显微图像处理技术,包括图像超分辨、去噪等,可以在不增加活体成像实验成本的基础上提升图像质量,是推动生命科学研究的利器。然而RL解卷积等传统算法对光子噪声敏感,其性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超参数的主观设置;而深度学习方法则依赖大量低分辨率/信噪比-高分辨率/信噪比的显微图像数据对进行学习。但由于活体生物样本的高动态性、以及生物结构种类的多样性,为每种生物结构采集大量高质量的训练数据是不切实际的。这些因素严重阻碍了现有方法在日常生物实验中的使用。因此,研发一种适用于多种成像模态、无需格外训练数据的通用AI显微图像处理方法,将为脑科学、细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时间:2024-05-28

  • 新疆生地所在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发文揭示了凋落物分解速率对多种全球变化因子的...

    凋落物分解是土壤养分转移的关键过程,对生态系统碳循环有重要影响。近几十年来由于全球变化加剧,凋落物分解速率(k)可能会发生显著变化,从而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功能产生深远的影响。虽然当前关于全球变化对凋落物分解影响的研究已经不少,但在全球尺度上凋落物分解对单一和联合变化因子的响应及其控制因素仍不清晰,相关研究亟待开展。针对上述问题,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策勒荒漠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曾凡江团队,利用Meta分析的方法,深入探讨了全球尺度凋落物分解对氮(N)、磷(P)、CO2、升温、干旱和降水等单一因子,以及联合因子的响应,以期揭示k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研究表明,N添加和干旱显著降低

    来源: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时间:2024-05-28

  • J Virol | 胡志红课题组取得杆状病毒口服感染因子P74功能研究进展

    近日,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胡志红研究员课题组在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Virology在线发表了题为 “AcMNPV P74 is cleaved at R325 and R334 by proteinases of both OB and BBMV to expose a potential fusion peptide for oral infection”的研究论文。杆状病毒在昆虫中的初始感染是由一系列被称作口服感染因子(Per Os Infectivity Factors, PIFs)的蛋白分子参与完成的。目前报道有10种PIFs,除PIF5外,其余PIFs形成PIF复合

    来源: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时间:2024-05-28

  • 上海交大叶坚、薛蔚、金成团队发文建立表面增强拉曼分子组学实现代谢表型检测与前列腺癌的精确诊断

    对于癌症的快速精确诊断与个性化治疗,血液检测可以提供丰富的分子信息,并且血液样本获取相对简单、侵入性较小,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基于血液的代谢表型研究可以反映机体的生理病理状态,有助于疾病的诊断、监测与预后。然而,目前的代谢表型检测方法相对昂贵、耗时长且不够灵敏,阻碍了其临床适用性。拉曼光谱可以实现无标记、非破坏、多指标的分子指纹信息的获取,然而分子的拉曼信号本身相对较弱,其灵敏度不足以对生物液体中代谢分子实现检测。而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urface-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 SERS),即通过等离激元纳米材料,在激光的作用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4-05-28

  • 胡玲青年副研究员揭示Netrin-1在皮质脊髓束发育中的作用

    一侧大脑皮层控制对侧肢体运动,这一过程是通过皮质脊髓束来实现的。皮质脊髓束神经元是位于大脑的运动皮层,其轴突聚集成束下行至对侧脊髓从而控制对侧肢体的随意运动。这种对侧支配模式源于胚胎发育中轴突的复杂延伸过程,关键节点在延髓与脊髓的交界处,这些轴突穿越中线(锥体交叉)在对侧脊髓内下行并发出分支到脊髓运动神经元。皮质脊髓束发育异常与先天性镜像运动的发病机制相关,该疾病的特征是:在运动一只手时,另一只手会出现非自主的镜像对称运动。大多数病例是由于锥体交叉的发育异常导致的,即部分轴突未能跨越中线到达对侧脊髓。遗传关联研究发现,先天性镜像运动病人中存在一个称为Netrin-1的基因突变,但一直缺乏直接的

    来源:复旦大学实验动物科学部

    时间:2024-05-28

  • 基因组所胡冠菁团队揭示棉花染色质结构和重复基因表达的演化动力学

       2024年5月17日,《分子生物学与进化(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IF=10.6)在线发表了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分中心)胡冠菁团队与爱荷华州立大学J.F. Wendel教授团队和佛罗里达州立大学H.W. Bass教授团队的论文,题为“Evolutionary dynamics of chromatin structure and duplicate gene expression in diploid and allopolyploid cotton“。该研究对异源四倍体和二倍体棉种的

    来源:中国农科院基因组所

    时间:2024-05-28

  • 工学院能源与资源工程系王昊课题组取得固体表面纳米级流体控制研究重要进展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液体在固体表面的流动造就了斑斓的世界。而在能源、化工、印刷、芯片等工业过程中,对固表上的纳米级厚度液膜流动的精确控制有可能带来相关技术领域的关键革新。传统的微流控策略涉及掩膜、刻蚀等复杂的固表微纳加工。其成本高昂且无法修改流动路径。已有研究引入激光等外场激励在开放固体表面上对液膜进行引导,但控制精度低且不稳定。如何实现开放固体表面上纳米薄液膜的灵活、精确、可复写的流动控制仍待解决。近日,北京大学工学院能源与资源工程系王昊课题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发表了题为“Rewritable Printing of Ionic Liqu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4-05-28

  • 化学学院彭海琳课题组与合作者在高响应度光通信探测器研究中取得进展

    硅基光子平台由于其低成本、高集成密度、低损耗等特性,被认为是下一代光通信的解决方案,有望取代传统的三五族半导体光模块,进一步缩小器件体积,提高光通信系统集成度。然而,硅材料的固有性质限制了其作为有源器件如探测器、调制器的应用,亟需与其他材料的异质集成实现高性能片上光通信器件的制备。石墨烯具有优异的电学及光电性能,作为光电探测器展现出高通信带宽和可与硅光集成的显著优势,在光通信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由于单层石墨烯较弱的光吸收特性,石墨烯光探测器普遍具有较低的光响应度,限制了其在高性能光通信系统中的应用,是目前石墨烯硅光集成探测器所面临的瓶颈难题。针对以上问题,北京大学化学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4-05-28

  • 我国学者与海外合作者在软流圈熔体分层结构方面取得新进展

    图 软流圈熔体分层结构模型。 (a-b)岩石圈减薄与软流圈熔体分层结构及其形成机制;(c)软流圈熔体分层与双剪切波低速带   板块构造是地球区别于太阳系其他类地行星的独特标志,对地球演化和地表宜居性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软流圈是位于刚性岩石圈之下的塑性圈层,具有异常低的地震剪切波速,且与构造板块的运动速度密切相关,是构建经典板块构造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理解软流圈的结构及其成因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4-05-28

  • 我国学者与海外合作者在基于传播模型的决策优化方法研究中取得进展

    图 基于常微分方程的动态系统下的决策问题示意   传播模型(如SIR、SEIR模型)广泛存在于传染病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等研究中,被用于刻画流行病传染、交通拥堵传播以及营销推广等现象。然而,基于传播模型的决策优化问题由于其复杂结构特征面临有效求解的严峻挑战,亟待提出更有效的决策优化方法。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72322002、72331001、723611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4-05-28

  • 我国学者在汉语方言传播模式研究领域取得进展

    图 汉语方言融合模式推断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T2122007)等资助下,复旦大学张梦翰研究团队联合徐书华教授团队及金力院士团队,系统整合语言学、群体遗传学和生态学等多学科理论和方法,解析了汉语方言文化的分布规律与扩散历史。相关研究成果以“大规模词汇和遗传比对支持汉族人口扩散和文化传播的混合模式(Large-scale lexical and genetic ali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4-05-28

  • 研究人员发展分子伴侣核酸探针实现活细胞核内核酸修复蛋白的动态荧光成像

    细胞核是遗传物质的主要存储区和加工、调控中心。基因组DNA受到损伤后,细胞核内随即开启一系列由多种蛋白参与的协同有序的复杂修复过程。但由于核膜的屏障和细胞内复杂的组成环境,对活细胞的细胞核中内源性核酸修复蛋白的原位动态观测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难题。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1(APE1)是一种重要的核酸修复蛋白,在碱基切除修复(BER)途径中发挥核心作用,同时还是许多转录因子的氧化还原激活剂,并参与RNA的加工等。2024年3月30日,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赵美萍课题组在《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 Research)在线发表了题为“Live-cell imaging o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4-05-27


页次:26/1558  共31149篇文章  
分页:[<<][21][22][23][24][25][26][27][28][29][3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