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生命科学学院王伟课题组及合作者报道酚酸类化感物质通过促进相变抑制翻译从而调控物种间竞争的新机制

    植物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会向环境释放一系列的代谢产物,从而引起植物间相互排斥或促进的现象,被称为植物化感作用1。早在2300多年前植物学作为一门学科建立之初,亚里士多德的学生、“植物学之父”提奥弗拉斯特就观察到化感作用2。在化感植物分泌的代谢物质中,以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为代表的酚酸物质以其抑制植物生长著称3。但是植物是如何感知结构多样的酚酸,从而介导物种之间的竞争是半个多世纪以来一个悬而未决的重大科学问题。2023年8月28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蛋白质与植物基因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王伟研究员课题组,在Nature Plan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3-09-19

  • 白明研究团队合作创制保存高质量DNA的昆虫野外监测装置(3D打印版)

      生物多样性丧失是全球三大环境危机之一。昆虫,作为一个极其庞大且多样化的生物群体,几乎占据各种类型栖息地,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SITE-100”国际大科学计划,是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白明研究员与英国自然博物馆Alfried Vogler 教授联合发起的全球昆虫多样性监测计划。通过全球构建100个以上标准样地和标准化分析流程,从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形态多样性三个维度揭示全球昆虫多样性格局和形成机制。SITE-100样地使用了三种被动式监测装置:罐诱、马氏网和飞行阻隔器。飞行阻隔器是一种新兴且有效的昆虫监测工具,其原理是飞行中的昆虫在撞击透明板后落入装有保存溶液的收集槽中[

    来源: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时间:2023-09-19

  • 我国学者在无液氦低温扫描探针显微镜研制方面取得进展

    图 无液氦低温扫描探针显微镜设备外观图与功能表征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T2125014、11927808、12004417)等资助下,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郇庆研究员团队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远端液化无液氦闭循环制冷方案,团队成员马瑞松副研究员、高鸿钧院士团队单欢博士、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牛智川研究员、中科艾科米(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北京飞斯科科技有限公司等成功联合研制了无液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3-09-19

  • 我国学者在锂硫电池原位透射电镜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图 a锂硫电池充放电曲线;b电化学原位液体池多硫化锂转化循环伏安曲线;c电化学原位透射电镜装置示意图;d锂硫电池集体反应途径和单分子反应途径的示意图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22288102、2202100、U22A20396、32101217、21991151、2191150、91934303)资助下,厦门大学廖洪钢教授、孙世刚院士团队与北京化工大学陈建峰院士等团队基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3-09-19

  • 《Cell》发现自然杀伤细胞的异常亚型

    由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Tian Zhigang教授和Peng Hui教授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与北京大学的张泽民教授合作,已经阐明了自然杀伤细胞(NK)在不同癌症类型和组织中的变化。他们确定了NK细胞的一个特定亚群,这些细胞在肿瘤微环境中表现出异常的抗肿瘤功能。他们的研究结果最近发表在《Cell》杂志上。NK细胞因具有直接杀伤癌细胞的能力而得名,在血癌治疗中表现出优异的效果,成为免疫治疗领域的有力竞争者。然而,NK细胞的异质性,在不同的组织微环境中表型和功能的变化,给其在实体瘤治疗中的应用带来了挑战。多年来,Tian教授和Peng教授的团队一直在研究NK细胞在不同组织中的异质性。在这项研

    来源:Cell

    时间:2023-09-18

  • Nature子刊:新型C3N纳米点具有抗阿尔茨海默症潜在疗效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俗称老年性痴呆,是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多发于65岁以上的人群。AD的病理特征有老年斑、神经元纤维缠结、海马锥体细胞颗粒空泡变性和神经元缺失。AD发病隐匿,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认知损害症状、非认知性神经精神症状及社会生活功能减退3个方面。尽管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AD的发病与Aβ肽的聚集和Aβ寡聚物的出现有关,但在过去几十年中,经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抗聚集疗法药物寥寥无几。2023年9月15日,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周如鸿教授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C3N Nanodots Inhibits Aβ

    来源: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3-09-18

  • 花生四烯酸会促进放射性肠损伤发生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健康所韩伟团队发现,膳食中的花生四烯酸会促进放射性肠损伤发生。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期刊Redox Biology。   放射性肠损伤(Radiation-induced intestinal injury)是腹盆腔及腹膜后肿瘤放疗时常见的肠道并发症(发病率约80%),严重时可能导致放疗中断并危害健康,目前临床尚无放射性肠损伤的治疗方法。因此,确定放射性肠损伤的发病机制,是发展放射性肠损伤治疗策略的重要前提。   团队对存在放射性肠损伤症状的小鼠的肠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发现该现象可能与小鼠体内铁死亡相关。同时,存在放射性肠损伤症状的小鼠肠组织中也检

    来源:AAAS

    时间:2023-09-18

  • 医学部工会慰问“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并座谈交流

    2023年9月15日,医学部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朱树梅带队来到药学院看望慰问入选第三批教育部“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天然药物学系屠鹏飞教授团队,向他们致以节日的祝福和诚挚的问候。参加慰问活动的有医学部工会常务副主席刘穗燕、副主席董惠华、办公室主任张凤云,药学院院长叶敏、党委书记焦宁、党委副书记董甦伟、天然药物学系团队的主要负责人屠鹏飞教授和教师代表们。 在药学院238会议室,朱树梅书记和天然药物学系团队的教师代表们进行了座谈交流,详细了解天然药物学系团队教学科研育人成果,座谈交流会由学院党委副书记董甦伟教授主持。 药学院院

    来源:北京大学药学院

    时间:2023-09-16

  • STTT | 鲁凤民/陈香梅团队揭示宿主RNA结合蛋白TIAR调控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新机制

    2023年9月13日,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大学感染病研究中心鲁凤民/陈香梅研究团队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杂志在线发表题为“RNA binding protein TIAR modulates HBV replication by tipping the balance of pgRNA translation”的研究论文,发现宿主RNA结合蛋白TIAR可以调控乙型肝炎病毒(HBV)前基因组RNA(pgRNA)的选择性翻译,首次提出了HBV通过与宿主互作精细调节病毒衣壳蛋白(C

    来源: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

    时间:2023-09-16

  • PNAS丨陆路/姜世勃/刘泽众团队发现新型小分子免疫增强剂可促使基...

           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BA.2和BA.5亚谱系的流行亚变体XBB、BQ.1.1等展现了极其强效的免疫逃逸能力。之前大部分对原始奥密克戎变异株B.1.1.529有效的中和抗体对XBB也失去了活性。同时,即使是免疫四剂量的第一代新冠疫苗所诱生的中和抗体对XBB的中和作用非常微弱。有文献分析认为抗新冠病毒的抗体对XBB的中和效果甚至远低于对SARS-CoV的中和效果,因此有专家建议将这些毒株归类于“SARS-CoV-3”。所以,XBB、BQ.1.1等奥密克戎亚变体的流行对研发具有高效、长效、广谱抗新冠病毒的疫苗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n

    来源:复旦大学药学院

    时间:2023-09-16

  • 谢琼副教授、王永辉教授研究团队报道用于肿瘤免疫治疗的口服腺苷...

           近年来,腺苷A2A受体(Adenosine A2A Receptor, A2AR)的肿瘤免疫学调节功能受到广泛关注,A2AR成为极具潜力的肿瘤免疫治疗新兴靶标。在肿瘤微环境(TME)中,低氧可通过诱导缺氧诱导因子1(HIF-1)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等上调CD39和CD73的表达,增加ATP的酶促水解,导致细胞外腺苷的水平大大增加。腺苷通过激活A2AR产生一系列免疫抑制反应,包括:抑制CD8+ T细胞的细胞毒性,抑制自然杀伤(NK)细胞的杀伤能力,增强调节性T细胞(Treg)的免疫抑制活性等,从而使肿瘤免受免疫

    来源:复旦大学药学院

    时间:2023-09-16

  • 药学院沙先谊教授/附属闵行医院赵静教授AFM:无药仿生纳米递氧系...

           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均极高的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静脉溶栓和血管内介入疗法是临床推荐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方法,旨在快速恢复缺血部位的血氧供应,减轻缺血引起的脑损伤。然而,大脑的高代谢活动和低碳水储量使缺血造成的脑损伤进展十分迅速,导致再通治疗可获益的时间窗极窄,超出时间窗的再通治疗会增加脑出血风险并造成继发性再灌注损伤。目前尚无确切的有效延长缺血-再灌注治疗时间窗的方法,成为制约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疗效的最大阻碍。       复旦大学药学院沙先谊教授团队和复旦大学

    来源:复旦大学药学院

    时间:2023-09-16

  • 蒋晨教授《AFM》发文:转胞吞作用介导的肿瘤深部穿透用于胰腺癌...

           近日,复旦大学蒋晨教授、孙涛副教授团队,针对胰腺导管腺癌(PDAC)的病理特征和临床需求,设计并制备了一种可触发转胞吞作用的多功能药物共递送系统,可高效地将化疗药物递送至PDAC病灶深部,调控PDAC微环境,并激活抗肿瘤免疫反应。该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陈弘毅为论文第一作者。       胰腺导管腺癌(PDAC)致密的肿瘤基质严重限制了药物渗透并构建了免疫抑制微环境,导致其对化疗和免疫疗法均产生耐受和抵抗。传统的纳米

    来源:复旦大学药学院

    时间:2023-09-16

  • 蒋晨教授《ACS Nano》发文:活性氧/电双响应纳米凝胶靶向癫痫病...

           癫痫是一种以神经元群体大规模异常同步放电为主要特征的脑部疾病。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第一、二代抗癫痫药进行治疗,但它们仍然存在一些缺陷。首先,由于血脑屏障存在阻碍,患者在全身给药时,不得不提高给药剂量,可能引起神志不清、共济失调等外周副作用。其次,约有30%的患者在长期用药后,会产生耐药情况;部分患者甚至在停药之后会复发。此外,最严重的问题在于,目前所有的抗癫痫药都只能控制发作期症状,无法阻断癫痫潜伏期。该问题原因比较复杂,归根到底是因为抗癫痫药在抗异常放电时,没有同步改善病灶的炎症微环境,进而无法阻止微环境恶化。    &

    来源:复旦大学药学院

    时间:2023-09-16

  • 药学院袁静青年研究员/附属闵行医院赵静教授揭示我国急性缺血性...

           近日,药学院袁静青年研究员/附属闵行医院赵静教授与中国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宾夕法尼亚大学Perelman医学院、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以及美国田纳西大学合作,在《柳叶刀·区域健康》在线发表了关于中国缺血性脑卒中的院前延误情况的横断面研究。这是首个基于全国多中心登记大数据的卒中人群的院前延误差异的描述性研究。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是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坏死或软化,具有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复发率的特点,是我国成人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我国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和患

    来源:复旦大学药学院

    时间:2023-09-16

  • 董肖椿副教授、赵伟利研究员团队报道具有细胞器靶向作用的高效近...

           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 PDT) 是利用光敏剂在特定波长光照射下激活(发生光敏效应)产生单线态氧、自由基及局部或全身免疫反应达到治疗效果的治疗方法。PDT因其高光毒性、低暗毒性、高时空选择性、创伤小、无耐药性等优点,已成为一种有前景的肿瘤和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方法。       复旦大学药学院赵伟利研究员、董肖椿副教授课题组的研究方向之一是新型高效光敏剂的发现及其抗肿瘤、抗感染光动力治疗研究,先后于2020至2022年间在药物化学领域权威期刊《Journal of Medi

    来源:复旦大学药学院

    时间:2023-09-16

  • 王建新课题组报道用于恶性胶质母细胞瘤术后复发的水凝胶给药策略

           胶质母细胞瘤(GBM)是最常见和致死率最高的颅内肿瘤,具有极强的侵袭性和免疫逃逸能力。外科切除是临床上治疗GBM的主要途径,然而,由于其浸润性生长的特征,术后复发几乎不可避免。近年来,免疫治疗因其疗效好、安全性高被广泛用于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但至今尚未在恶性GBM中取得突破。由于大脑中淋巴途径不完善,免疫细胞数量尤其是树突状细胞(DCs)数量稀少,不容易诱发特征性免疫响应,所以中枢神经系统被认为具有“免疫特权”。同时,GBM属于典型的冷肿瘤,免疫原性低且进化出多种免疫逃逸机制,以对抗机体的免疫监视和毒性T淋巴细胞的攻击。上述原因导致GBM对

    来源:复旦大学药学院

    时间:2023-09-16

  • 周璐教授课题组报道调控HIF-1α转录活性新机制

           维持细胞内氧稳态是保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2019年William G. Kaelin Jr, Sir Peter J. Ratcliffe和Gregg L. Semenza因发现细胞是如何感受并适应胞内氧含量而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而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是细胞感受氧气变化的重要调控因子。HIF-1α在肿瘤细胞中普遍高表达,当其转录活性受到抑制时,肿瘤的生长明显减缓,且临床上HIF-1α高表达的患者预后较差,因此HIF-1α被认为是一个具有潜力的抗肿瘤靶,发现H

    来源:复旦大学药学院

    时间:2023-09-16

  • 王璐青年研究员在Angew Chem Int Ed杂志发表综述论文:用于靶标...

           近年来,超分辨荧光成像等技术的迅猛发展为药物靶标蛋白的超高时空分辨率可视化及其生物医药功能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而靶标蛋白的高信噪比的荧光标记是成像的关键前提。小分子有机染料因其独特的光物理性质、体积小和光稳定性高等特点,已成为蛋白质成像中最常用的报告分子。然而,传统有机染料在生物成像和传感领域实现高信噪比的活细胞蛋白标记仍然面临着渗透性不足和背景信号高的挑战。在过去的十年里,科学家已经开发出基于罗丹明结构的蛋白响应型、快速透膜的新一代荧光探针。其特性主要源于染料的两种不同结构的动态平衡:游离状态下无荧光但具有高透膜能力的螺内酯结构(闭

    来源:复旦大学药学院

    时间:2023-09-16

  • 李聪课题组提出可视化免疫抑制巨噬细胞定位胶质瘤边界新策略

           胶质瘤是最常见的颅内原发恶性肿瘤,约占所有恶性脑肿瘤的80%,具有复发率高、死亡率高和治愈率低等特点。手术是胶质瘤治疗首选方案。但由于胶质瘤脑内浸润性生长特性,外科医生往往难以在术中准确界定胶质瘤边界并引导切除,导致胶质瘤术后高复发率。目前临床使用的磁共振和术中荧光等胶质瘤定位技术主要基于肿瘤导致血管结构破坏,其勾勒的是血脑屏障破坏的区域,而不与胶质瘤浸润区域完全重叠。由于胶质瘤边缘癌细胞密度不断降低,削弱了癌细胞靶向成像技术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导致胶质瘤浸润区域准确定位面临挑战。因此,发展术中辨别胶质瘤浸润区域新策略对于改善手术预后具有重要

    来源:复旦大学药学院

    时间:2023-09-16


页次:152/1558  共31155篇文章  
分页:[<<][151][152][153][154][155][156][157][158][159][16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