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特殊到一般:科学家确定智力基因
生物通报道:dysbindin-1 gene(DTNBP1)是一种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的易感基因,来自Feinstein医学研究院Zucker Hillside 医院( Zucker Hillside Hospital campus of The Feinstein Institute for Medical Research)的研究人员发现这个基因实际上也是影响一般智力的关键基因。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4月27日Human Molecular Genetics杂志上。近年来有关精神分裂症的遗传流行病学是国内外的一大研究热点。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的发生与多巴胺受体途径、谷氨酸受体
-
科学家发现野生按蚊能抗疟疾
美国和马里科学家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疟疾的主要传播者野生冈比亚按蚊大多数可能具有抵抗疟原虫的能力。科学家称,这一发现可能为全球防治疟疾战略提供新思路。据新华社洛杉矶4月27日电,疟疾是对人类危害最大的传染病之一,每年全球有3亿人感染,其中超过100万人死亡。疟疾的病原体是疟原虫,而原产于非洲的冈比亚按蚊是疟原虫的主要传播者。美国明尼苏达大学、马里巴马科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在28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说,他们发现大多数野生冈比亚按蚊能抵抗疟原虫,而且还找到了蚊子体内的抗疟原虫基因。研究人员说,他们在马里各处采集了101只雌性野生按蚊让其繁殖后代,然后用疟疾感染者的血液喂养下一代蚊子。实验结
-
看核酸变魔术:将核酶变成脱氧核酶
生物通报道:来自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院(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TSRI)的研究人员通过一个体外进化加速过程(a process of accelerated in vitro evolution)成功将一个核酶(ribozyme)转换成了脱氧核酶(deoxyribozyme),证明了这两种序列相似的分子系统间功能转移的可能性,也为RNA世界(RNA world)起源假说提供了新的证据。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4月Chemistry & Biology杂志上。有关于生命起源的问题,DNA,RNA和蛋白质的关系就象连环套,谁先谁后就如同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难以捉摸。
-
Science:以昆虫做模特造出“人造眼睛”
生物通报道: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一个研究组通过使用昆虫(蜻蜓和家蝇)的眼睛作为模型,创造出了一系列的人造“复眼”。研究的结果公布在4月28日的Science杂志上。复眼是昆虫的主要视觉器官,通常在昆虫的头部占有突出的位置。多数昆虫的复眼呈圆形、卵圆形或肾形。复眼是由许多六角形的小眼组成的,每个小眼与单眼的基本构造相同。加州大学创造出的这些眼睛最终能够用作照相机或感觉检测仪来从比之前更为宽广的视角捕捉图像或者化学信息。此外,这种人踪眼睛可能的应用范围还包括监视、高速运动的检测、环境的感受、医学检查和一些临床治疗等。这些“眼睛”是首次整合了显微镜头矩阵和自我联合、自我记录的波导管的半球状三维光
-
Nature封面文章:针对CRP的未来新药物
生物通报道: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是炎症和感染等症状的一个临床标记,来自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医学院的研究人员针对CRP设计了一种专门抑制性的小分子:1,6-双磷酸胆碱-己烷 (1,6-bis(phosphocholine)-hexane),并证明了这种小分子抑制剂可以消除注射人类CRP后引起心脏功能紊乱的现象,因此是治疗心肌梗塞急症等疾病的一种颇具希望的心脏保护药物。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4月27日出版的Nature杂志封面。(图片说明:小分子抑制剂5个分子面对面排列,结合两个五聚CRP分子)在发达国家心脏病(
-
“万能钥匙”开启微生物致病形式
生物通报道:对一些微生物来说,从土壤中一种良性的生活方式转变成致死性的人类病原只需要一瞬间。当六种有关系的土壤霉菌被吸入到哺乳动物的肺中时,它们置身于了一个新的、更为温暖的环境中。这时它们会迅速地换上致病酵母的装束,并导致严重的、甚至是致死性的疾病如芽生菌病(blastomycosis)和组织胞浆菌病(histoplasmosis)。但是这些田园真菌是如何经历这种变身过程,成为严重病原菌还仍然是个谜团。现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医学和公共卫生院和一个研究组发现了埋藏在这些真菌孢子中的一种主控分子传感器,它触发这种变身过程。这些发现公布在4月28日的Science杂志上。这一发现将可能促进人们开发出
-
柳叶刀:一种既能预防又能治疗的病毒疫苗
生物通报道:自从马尔堡病毒(Marburg virus)在1967年被首次确定外,目前至爆发过六次疫情,并且大多数发生在非洲。但是对于受害者和公共健康工作者来说,这已经足以使他们耗费大脑精力来研究这种致死性病毒了。研究的结果公布在最新一期的《柳叶刀》杂志上。现在,一个研究组公布了他们对这种病毒疫苗研究的新成果。他们找到了一种马尔堡病毒(Marburg virus)疫苗候选,这种候选疫苗在注射后短时间内能够保护猴子不受这种病毒的侵害。与它的堂兄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一样,马尔堡病毒会引发从发烧、发冷到严重的消瘦、大量的内出血、休克、多器官衰竭和死亡的一系列症状。到目前为止,这种病毒
-
新发现炎症过程的重要保护分子(资料)
生物通报道:来自西班牙纳瓦拉大学应用医药研究中心(Applied Medicine Research Centre (CIMA)of the University of Navarra)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称之为甲硫基腺苷(methylthioadenosine,MTA)的分子在体内炎症模型中的保护性作用。炎症是机体对体内外致炎因素引起的损伤所发生的防御反应,致炎因素包括病毒和细菌等微生物致病原,还包括损伤性化学物质或物理因素。以前认为炎症只是一个简单的病理过程,在近期研究中发现,炎症与心血管、癌症等多种临床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联系。Nature在2002年12月19-26这期的Insigh
-
十厘米的DNA测序仪面世
据RSC机构消息,太空时代的科技帮助美国研究人员开发出最小的DNA测序装置,该装置只需要1飞摩尔(femtomole)的DNA就可以进行测序。而这一DNA测序器的直径也只有10厘米,这个测序器由一系列复杂的微型泵、电子管、加热器以及电泳通路网络组成,这些构件最初都是为在火星上探测生命迹象而设计的装置上使用的。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化学家理查德-马西斯是这一测序工程的首席科学家,他将这种新的测序工具应用到了桑格(Sanger)DNA测序技术中。他使用的技术包括合成不同长度的DNA单链复制体,在每个复制体上的最终碱基上用四种不同的荧光标记物中的一种进行标识,然后将不同长度的DNA单链复制体用
-
研究发现可在睾丸内培养干细胞
2006年4月28日报道人们已经可以提取在睾丸中发现的用于产生精子的干细胞,并且在实验室里培养,冻存,便于将来使用。荷兰的一个研究小组已经成功的从牛中富集到了可以产生精子的干细胞,并且可以在鼠睾丸中培养这些细胞。而在人类中,培养这种干细胞也指日可待。“利用这样的方法去帮助哪些年轻的癌症病人克服化疗的所带来的一些副作用是非常有希望的,”荷兰乌得勒支大学的Dirk de Rooij在上个月举行的首届EuroSTELLS会议上告诉所有的与会者。 研究小组欣喜的发现大量的牛的产精子的干细胞可以在鼠睾丸中可以快速的生长。研究人员掌握了如何从牛皮中分离出这些复杂的产
来源: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网
时间:2006-04-29
-
美国:解开单细胞生物体进化之迷的钥匙
据纽约时报网站2006年4月25日报道,30亿年前,地球上的生物都是以如细菌和藻类等单细胞有机体的形式存在。直到6亿年前,如动物和植物等多细胞有机体才开始慢慢进化形成自己的一套生存机制。 这套进化机制的关键在于,组成有机体的细胞有了各种不同的特征,这也使得它们可以在将来的进一步进化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所以即使每一个细胞都带有相同的基因组,每种类型的细胞只被允许使用基因组中的某一些基因,而其他的一些基因则被永远拒绝使用。以人体为例,人有至少260种不同类型的细胞,每种细胞对于不同的组织或器官来说都是特定的,因此我们推测每种类型的细胞中的基因只有一小部分是活跃的,但在整个人体基因组中,我们有225
-
俄罗斯科技研发领域成果丰硕
1. 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2003年10月7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03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拥有俄罗斯和美国双重国籍的科学家阿列克塞•阿布里科索夫、俄罗斯科学家维塔利•金茨布尔克以及拥有英国和美国双重国籍的科学家安东尼•莱格特,表彰他们在超导体和超流体理论上作出的巨大贡献。 超导性和超流性是在极端低温条件下发生的两种自然现象。目前,超导体材料被广泛用于核磁共振成像和粒子加速器等领域,超流体则是物体在极低温条件下呈现的一种形态,解释了液氮的黏性在低温下消失的原因。&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时间:2006-04-29
-
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成果篇I
生物通编者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简称为自然科学基金会,是运用中央财政事业费预算拨款,以及国内外社会团体、机构和个人的捐赠,对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和部分应用研究,尤其是具有良好研究条件、研究实力的高等院校中和科研机构中的研究人员进行资助的国家基金会。从NSFC每年的资助项目中可以看出国家对于自然科学研究领域的重点扶持对象,对NSFC资助项目进行年度总结也就可以从中一窥国内一年来生命科学研究的发展情况。 第一站:生物成果篇光合膜蛋白晶体结构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资助的重要光合膜蛋白-高等植物光合作用主要捕光复合物(LHC-II)晶体结构研究取得重要突破。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
-
唯一被广泛认可的人类基因疗法竟会导致癌症
生物通报道:Salk研究所进行的一项动物研究显示,目前仅有的被广泛认为成功的人类基因疗法事实上,其风险比人们认为的更大。Inder Verma博士领导的研究组发现,替换缺陷基因的健康拷贝本身能够促进癌症的发生。他们的研究结果公布在4月27日的Nature杂志上。研究人员对用IL2RG基因进行过治疗的小鼠进行了跟踪研究,其跟踪时间长度是之前任何研究的三倍,并发现有三分之一的小鼠在后来患上了淋巴瘤。IL2RG基因被用于治疗XSCID病人。XSCID(the X-linked form of severe combined immune deficiency disease),即X连锁重度复合性免疫
-
癌症治疗新靶标:肿瘤扩散重要蛋白
生物通报道:来自斯坦福大学医学院(Stanford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促进肿瘤扩散到其它器官的蛋白因子——赖氨酰氧化酶(lysyl oxidase,LOX),这可能解释了为什么在低氧环境下癌症致死率更高,也为未来癌症治疗提供了新靶标。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4月27日Nature杂志上。 肿瘤微环境低氧是体内肿瘤的常见现象,肿瘤组织检测表明肿瘤组织内存在低氧区,这些区域的产生与肿瘤生长迅速、肿瘤血管结构异常等原因有关。之前认为肿瘤低氧可能和诱导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
-
麻省理工发现天然药物背后的秘密
生物通报道:数年来,研究人员一直都想弄清楚生物体如何制造出自己的药物,例如抗真菌剂。研究人员已经知道一种特殊的酶能够引诱“顽固”的化学物质产生一种叫做卤化天然产物的药物大家族。但是,这个过程到底是如何实现的却还是个问号。化学家希望能够获得这种酶的能力,以实现有效地再生或轻微再加工这些产物,这些产物包括抗生素、抗肿瘤剂和杀真菌剂。如果酶是一杆开启反应的枪,那么研究人员想知道扣动扳机的方法。现在,麻省理工的Catherine L. Drennan的结晶学技术让这个酶的这种强大力量大白于天下。现在,研究人员获得了这种酶的结构并确定出了它如何工作。但这还不是研究人员的最终目标。2005年3月16日的N
-
《自然》:八哥也懂人类的语法
生物通报道:尽管语言学家一直都认为语言组织的特定模式是人类独有的,即是人类独有的语言成分。但是,来自芝加哥大学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研究人员发现欧洲八哥(Sturnus vulgaris)有组织这种模式并可区别它们的相同的能力。这一发现公布在4月27日的Nature杂志上。研究人员证明这些擅长语言模仿的八哥,通过训练能够准确地区分它们用于交流的两种不同的声音组织模式。这项研究驳斥了之前的一种“常识”,即认为使人类语言如此特别是因为具有一种理解三种模式的非凡本领。如果鸟类能够学会这些模式规则,那么它们这种能力就不能再解释人类语言的独特性了。研究人员集中分析了所有人类语言中的一个共同特征——递归
-
microRNA研究新进展:遗传稳健性
生物通报道:遗传稳健性(Genetic robustness),即表现型的不变性,可以使得生物体在面对遗传混乱时降低变异的易感性。来自以色列台拉维夫大学(Tel Aviv University)医药系和计算机科学系的研究人员通过分析了几种真核物种的microRNA(miRNA),得出了与具有相似茎环结构的随机RNA序列相比,miRNA前体的茎环结构(precursor stem–loops)显示了明显的高水平的遗传变异稳健性(mutational robustness)的结论。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4月25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MicroRNA 是一种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的,内源性非编
-
研究人员构建出更好的脑癌模型
生物通报道:霍华德休斯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创造出了一种能够非常接近地模拟人类成神经管细胞瘤(medulloblastoma)的小鼠模型。这种通过敲除DNA修复机器的一个关键成分而得到的新模型将有助于研究人员找出这种致死性脑癌的基因根源。这项研究的结果公布在最新一期的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杂志上。成神经管细胞瘤是最常见的后颅窝肿瘤,约占儿童脑肿瘤的20%。尽管儿童癌症很罕见,但是却是儿童脑瘤中最常见的类型。波士顿儿童医院的Catherine Yan和同事通过敲除一种叫做XRCC4的基因创造出了成神经管细胞瘤小鼠模型。XRCC4基
-
珊瑚死里逃生的绝技
生物通报道:在海底世界,珊瑚礁享有“海洋中的热带雨林”和“海上长城”的美誉,它被认为是地球上最古老、最多姿多彩,也是最珍贵的生态系统之一。珊瑚在长达2.5亿年的演变过程中保持了顽强的生命力,不论是狂风暴雨、火山爆发还是海平面的升降都没有能让珊瑚灭绝。但是现在,异乎寻常温暖的海水正在冲走珊瑚礁的生命和颜色。研究人员估计,这种“漂白”可能在几十年里杀死60%的珊瑚。但是,发表在4月27日的Nature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指出,一些珊瑚种类能够以一种先前未知的替代机制来武装自己,从而帮助它们自己在这“漂白风波”中存活下来。这些发现将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预测珊瑚礁对全球变暖的反应。微小的珊瑚虫能够制造出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