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周小龙组与王恩多组合作揭示人线粒体tRNA t6A修饰对线粒体基因表达调控的多重作用

      1月16日,国际学术期刊Nucleic Acids Research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周小龙研究组与王恩多研究组的最新合作研究成果“Multifaceted roles of t6A biogenesis in efficiency and fidelity of mitochondrial gene expression”。该项工作揭示了人线粒体tRNA N6-苏氨酰基甲腺苷酸(t6A)修饰对线粒体基因表达调控的多重作用。   转移核糖核酸(tRNA)在细胞内所有核酸分子中含有最多的转录后修饰,这些化学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时间:2024-02-27

  • 拟南芥核基质的组成

    染色质是一种独特的DNA和蛋白质复合物,构成了染色体。特定的蛋白质(组蛋白)像小电缆鼓一样缠绕着DNA来包裹长DNA。带有螺旋状DNA的索鼓(由四对组蛋白组成)称为核小体,是染色质的最小单位。作为染色质的支撑支架,核基质自20世纪70年代被发现以来就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兴趣。虽然它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存在已经被认识到,但它在植物细胞核中的意义仍然难以捉摸。这个国际研究小组现在已经解开了这个谜,揭示了核基质的组成以及核基质如何影响染色质状态和植物发育。该研究鉴定了拟南芥中与核基质相关的许多蛋白质。其中包括众所周知的核基质蛋白,包括AtSUN1、AtSUN2和AHL22,以及新的参与者FRS7和FRS1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时间:2024-02-26

  • PLOS Pathogens |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的中和单抗研究

    近期,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王曼丽研究组在国际学术期刊PLoS Pathogens发表了题为“Neutralizing mono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the Gc fusion loop region of Crimean–Congo hemorrhagic fever viru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制备了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CCHFV)的中和性单抗,并通过冷冻电镜等技术阐述了其作用机制,对CCHF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CCHFV)是一种高致病性蜱传病毒,在全球30多个国家流行,也是我国唯一有自然疫情流行的BSL-4病原。人类感染这种病

    来源: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时间:2024-02-26

  • J Med Chem|孙崎团队在新类型alpha 7 nAChR正向变构调节剂及其改善认知障碍功能方面获得新进展

    2024年2月23日,我院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孙崎教授团队与青岛大学王克威教授团队合作在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上在线发表了题为“Allosteric activation of α7 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s by novel 2-arylamino-thiazole-5-carboxylic acid amide derivative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cognitive deficits in mice”(新型2-芳氨基噻唑-5-酰胺类

    来源:北京大学药学院

    时间:2024-02-26

  • 杜卫国团队发现气候变暖条件下肠道菌群调节可增强蜥蜴的免疫能力

    气候变化对全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构成严重威胁,包括物种的存活率下降、病原体的流行增加以及物种灭绝的风险提高。变温动物受其生理特性的影响,成为气候变化过程中最受胁的类群之一。宿主-微生物相互作用影响物种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但缺乏对变温动物的探索。一些研究发现,短期变暖会降低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从而阻碍宿主的功能表现。然而,气候变暖对肠道菌群的长期影响及其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尚不得知。了解肠道菌群在动物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对于气候变化的生物学效应评估至关重要。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杜卫国团队的杨婧等研究人员以广泛分布在半荒漠草原的密点麻蜥(Eremias multiocellata)为研究对

    来源: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时间:2024-02-26

  • 荆门蜱虫病毒与黄病毒的RdRP拥有高度相似的三维结构但在引发机制上存在差异

          荆门病毒是近十年来在世界各地陆续被发现的一类分节段的正链RNA病毒,因其代表种荆门蜱虫病毒(Jingmen tick virus,JMTV)最早在湖北省荆门地区的一种微小扇头蜱样本中分离得到而得名。2018年至今,陆续在有发热头疼症状或有过被蜱虫叮咬经历的患者血液样本中检测到荆门病毒,其基因组特征亦趋于多样化,对人类健康具有现实和潜在的威胁,已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       基因组序列分析表明荆门病毒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的成员如登革病毒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但与单节段的黄病毒基因组不同,荆门病毒的基因组分为多个节段,如

    来源: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时间:2024-02-25

  • 夏宁邵团队揭示慢性HBV感染中持续大量HBsAg导致B细胞应答受损的机制

    全球约有2.5亿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者,其中我国约有8000万,仍是沉重的公共卫生负担。慢性HBV感染者体内持续存在较多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是导致和维持乙肝免疫耐受的重要因素之一。实现HBsAg阴转和/或血清学转换是当前慢性乙肝临床治疗的理想终点,而有效的体液免疫应答是清除HBsAg的关键。开发靶向重塑抗HBsAg体液免疫应答的治疗策略,对于推进慢性乙肝的功能性治愈至关重要。然而,当前对HBsAg特异性B细胞应答受损相关分化事件和功能表型特征尚缺乏深入系统的认知,缺乏研究工具是其主要限制因素之一。夏宁邵团队基于前期筛选的候选乙肝治疗性

    来源: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4-02-25

  • 化学学院吕华课题组在高分子量聚肌氨酸的高效精准合成和机理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吕华教授课题组近期以一系列羧酸为催化剂实现了迄今为止最高分子量、窄分散聚肌氨酸(pSar)的高效与精准合成,并通过实验与理论计算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羧酸催化聚合的可能机理(图1)。图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聚肌氨酸是一种以生物源氨基酸肌氨酸为重复单元的非离子聚类肽,在水溶性、低生物毒性和生物抗污性能等方面具有比拟聚乙二醇(PEG)的出色性质,因而被认为是潜在的PEG替代材料。pSar的合成通常由肌氨酸N-羧基内酸酐(Sar-NCA)或N-硫代羧基内酸酐(Sar-NTA)的开环聚合实现。然而,现有聚合方法得到的pSar的分子量往往较低(DP ≤ 500,MW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4-02-25

  • 酸性稳定的氧化锰用于质子交换膜水电解

                     图 平面氧结构(Opla)增强γ-MnO2电催化水氧化稳定性示意图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22172156、22321002)等资助下,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肖建平研究员团队与日本理化学研究所李爱龙研究员和中村龙平教授团队在电解水材料设计中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以“酸性稳定的氧化锰用于质子交换膜水电解(Acid-stable manganese oxides for 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water electrolysis)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4-02-24

  • 公共卫生学院黄振烈团队最新研究为完善化妆品安全评价体系提供科学依据

    化妆品中塑料微珠与防晒剂、防腐剂等化合物成分共存,引起了消费者对其潜在协同效应对人类健康风险的担忧。近日,我校国家药监局化妆品安全评价重点实验室所在的公共卫生学院黄振烈教授团队发布了最新研究,强调了微塑料和外源性化合物联合作用的重要性,为评估化妆品中塑料微珠与防晒剂、防腐剂等化合物成分协同诱发雌激素作用提供新见解,并为完善化妆品安全评价体系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分别采用MCF-7细胞和斑马鱼评估纳米塑料颗粒(NPs)与防晒剂胡莫柳酯(HMS)在单独或联合作用时的类雌激素效应及其潜在机制。体外细胞实验表明,NPs与HMS对MCF-7的细胞增殖存在协同作用,提示NPs加剧HMS的类雌激素效应;机制

    来源:南方医科大学

    时间:2024-02-24

  • 上海交大研究团队在计算机科学领域顶级会议STOC’24上发表图着色采样研究进展

    近日,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约翰·霍普克罗夫特计算机科学中心博士生王玉林、副教授张驰豪和日本国立信息学研究所在读博士生张子涵合著的论文 “Sampling proper colorings on line graphs using (1+o(1))Δ colors”(如何在线图上使用(1+o(1))Δ种颜色采样合法着色)被计算机科学领域顶级国际会议第56届ACM计算理论研讨会(STOC 2024,56th Annual ACM Symposium on Theory of Computing)接收。张子涵是上海交通大学2023届本科毕业生,该论文的主要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4-02-24

  • Cell Meta|强力/汪丽恒团队揭示抗体IgG累积驱动衰老的新机制

    衰老一直是科学家试图解码的生理谜题,而近日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的强力教授研究团队与汪丽恒教授团队合作,带来了一项颠覆性的发现,揭示了衰老的一个新的驱动因子:IgG,免疫系统中的主要抗体。 衰老作为慢性疾病和机体功能衰退的主要原因,一直是全球面临的最大的健康挑战之一。虽然长期以来我们知道随着年龄增长,身体的各种机能会逐渐下降,但是衰老过程的具体驱动因子一直是个谜。科学家们通过对年老和年轻老鼠的实验发现了“长寿因子”和“衰老因子”,

    来源:北京大学医学部

    时间:2024-02-24

  • 北大六院岳伟华团队报道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的跨种族分析表明抗精神病药所致体重增加与脂代谢通路障碍关联

    不良代谢状态、较高的共病率、不良生活方式、社会经济差异等多种因素造成了精神分裂症患者具有较短的预期寿命。其中,2型糖尿病和冠心病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预期寿命缩短起着重要作用,而这些代谢疾病主要源于抗精神病药物诱导的体重增加(AIWG)。作为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主要药物之一,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在急性治疗期间会导致患者体重增加0.34-3.01公斤。此前有研究表明,体重每增加1公斤,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升高3.1%。由此,在急性期治疗期间,

    来源:北京大学医学部

    时间:2024-02-24

  • 中国首次!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黄如院士-叶乐教授(沈林晓研究员)团队荣获芯片设计奥林匹克ISSCC年度唯一最...

    近日,集成电路设计领域全球最高级别学术会议ISSCC传来特大喜讯,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黄如院士-叶乐教授(沈林晓研究员)团队荣获ISSCC 2023年度唯一最佳论文奖(杰出技术论文奖)(Anantha P. Chandrakasan Award for Outstanding Distinguished-Technical Paper),这既是集成电路设计领域国际年度唯一最高学术荣誉,也是ISSCC自1953年创办70年以来国内(含港澳地区)首次获奖,表明北京大学团队在集成电路设计领域已经获得国际最高创新水平的认可。颁奖现场该工作(JihangGao, Linxiao Shen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4-02-24

  • 我国学者在金属团簇近红外发光材料方面取得进展

    图 炔保护Au16Cu6纳米团簇的结构与发光增强的机理图解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21961201、21971136、22273095)等资助下,清华大学王泉明课题组联合中国科技大学周蒙课题组在金属团簇发光材料方面取得进展,报道了近红外区接近100%磷光量子产率的金属纳米团簇的合成、结构和发光机理。研究成果以“金属纳米团簇实现在室温溶液态接近100%近红外磷光量子产率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4-02-24

  • 我国学者在儿童青少年大脑皮层形态发育的脑网络机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图 人脑结构连接组对大脑皮层形态发育约束的脑网络机制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82021004)等资助下,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贺永教授、赵腾达博士团队及其合作者在儿童青少年大脑皮层形态发育的理论模型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研究成果以“脑结构连接组对儿童青少年大脑皮层形态发育的约束机制(Structural connectome architecture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4-02-24

  • 我国学者在脓毒症生物标志物及其免疫治疗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图 BMP9 发挥脓毒症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模式图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82070014、82370009)等资助下,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曹炬教授团队在脓毒症生物标志物及其免疫治疗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研究成果以“骨形态发生蛋白9是脓毒症的候选预后生物标志物和宿主定向治疗靶点(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9 is a candidate pr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4-02-24

  • 高大明组与季红斌组合作揭示小细胞肺癌分子特征并提出个性化治疗新策略

      1月4日,国际学术期刊Cell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高大明研究组、季红斌研究组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周虎研究组和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张鹏教授团队的合作研究成果: “Proteogenomic characterization of small cell lung cancer identifies biological insights and subtype-specific therapeutic strategies”。该项研究是国际上首次大规模对小细胞肺癌临床队列开展的蛋白质组和磷酸化蛋白质组表征研究,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时间:2024-02-24

  • Developmental Cell | 植物激素油菜素内酯信号通路调控转录激活的机制

         油菜素内酯(Brassinosteroid, BR)是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和抗性应答的重要类固醇激素。油菜素内酯通过一系列信号级联反应,将信号传递给下游转录因子BRASSINAZOLE-RESISTANT 1 (BZR1),进而调控BR响应基因的转录。早在2005年,油菜素内酯和转录因子BZR1就被报道既可以抑制基因转录也可以激活基因转录。其中,BZR1通过与TOPLESS相互作用进而招募Histone deacetylase 19形成转录抑制复合体抑制BR响应基因的表达,因而BZR1抑制基因转录的机制已较为清楚。但BZR1激活BR响应基因表达的分子机制仍

    来源:中山大学

    时间:2024-02-23

  • Nature Medicine:针对多种类型遗传病的游离DNA前瞻性产前筛查

                     图 新一代无创产前筛查技术流程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82071661、82171686、81971344、82171677、81901495)等资助下,复旦大学黄荷凤教授、张静澜研究员、徐晨明研究员,浙江大学张丹教授和湖南省妇幼保健院王华主任医师团队在胎儿无创产前筛查技术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研究成果以“针对多种类型遗传病的游离DNA前瞻性产前筛查(Prospective prenatal cell-free DNA screening for genetic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时间:2024-02-23


页次:81/1558  共31154篇文章  
分页:[<<][81][82][83][84][85][86][87][88][89][9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