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Science:中国团队首次揭示小鼠海马单个神经元全脑投射模式

    2月1日发表在《Science》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报告称,建立了由1万多个小鼠海马神经元组成的单一神经元项目组的综合数据库,从而揭示了小鼠海马神经元在中观水平上的空间连接模式。这项研究是由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中心(CEBSIT)、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CAS)、华中科技大学苏州脑科学研究所、海南大学、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临港实验室和上海脑科学与脑启发技术中心的团队进行的。海马体是学习和记忆的重要脑区,也是空间认知和情绪处理等多种脑功能的重要脑区。它是研究最广泛的大脑区域之一。海马神经元广泛投射到全脑目标;因此,在单个神经元水平上研究海马神经元的投射模式是至关重要的。本研究在单细胞分辨率

    来源:Science

    时间:2024-02-05

  • 杀死癌细胞的新方法——钙过量

    钙离子通道的激活导致致命的钙离子流入肿瘤细胞。钙离子在细胞功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如果钙离子水平过高,就会对人体有害。研究人员最近开发了一种化合物,通过调节细胞内钙的流入来靶向并摧毁肿瘤细胞。这种创新的方法利用了肿瘤组织中已经存在的钙离子,消除了对外部钙源的需要。这项研究的结果详细发表在《Angewandte Chemie》杂志上。生物细胞需要钙离子,以及其他物质,以使细胞的能量源线粒体正常运作。然而,如果钙过多,线粒体过程就会变得不平衡,细胞就会窒息。韩国首尔梨花女子大学的Juyoung Yoon领导的研究小组和来自中国的研究小组现在利用这一过程,开发了一种协同抗肿瘤药物,可以打开钙通道

    来源:Angewandte Chemie

    时间:2024-02-05

  • eLife:内隐动作学习的认知模型

    感知动作学习是人类获取动作控制的程序性知识的过程,是认知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理解大脑运算机制的前沿研究领域之一。过去几年,剥离了外显知识的内隐动作学习开始成为感知动作学习的研究焦点,但传统的认知模型无法解释众多看似矛盾的现象。近日,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魏坤琳教授课题组在eLife上发表题为 Perceptual error based on Bayesian cue combination drives implicit motor adaptation (doi.org/10.7554/eLife.94608.1)的论文,对人类的内隐动作学习机制提出了新的理论模型,并通过一系列的行

    来源: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时间:2024-02-05

  • 痛苦容纳度在情绪困扰的正念干预(MIED)中起到中介作用

     2024年2月,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行为与心理健康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刘兴华研究员的课题组在国际学术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Health Psychology》上发表题为“Distress tolerance as a mediator of mindfulness-based intervention for anxiety and depression: Evidence from two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的论文。该研究发现,不管在情绪困扰还是情绪障碍人群中,痛苦容纳度

    来源: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时间:2024-02-05

  • 北京师范大学Science等处发文,揭示BIRC6调控细胞凋亡、自噬平衡的分子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邱小波-姜天霞团队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高宁-李宁宁团队合作,利用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以及生物化学等实验手段揭示了巨型泛素化酶BIRC6/BRUCE(~530 kDa)维持细胞凋亡和自噬间平衡的重要调控机制,并通过冷冻电镜技术解析了BIRC6与促凋亡蛋白Smac/DIABLO的复合物结构。该成果已于2024年1月30日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题为“Molecular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BIRC6-mediated regulation of apoptosis and autophagy”  (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时间:2024-02-04

  • 构建递送纳米粒的纳米网格新载体

      脂质体、外泌体等纳米制剂在疾病治疗领域已有广泛应用,但仍存在体内停留时间短、清除速率快等挑战,合适的递送载体可改善其体内行为,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关于药物分子的递送研究已持续几十年,而对于纳米粒递送的研究却极少,且分子水平的治疗剂适用的载体通常无法递送纳米粒。所以,制备生物安全、具有开放孔道、孔径在纳米尺度范围的多孔载体,用于纳米粒的递送,将为药物递送开辟新思路。  2024年1月30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张继稳团队与沈阳药科大学王淑君团队联合在Small Structures上发表了题为“Supramolecular Nano-Grid Platform to Load and D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时间:2024-02-04

  • 集成电路学院/集成电路高精尖创新中心王路达课题组提出固态纳米孔器件特定位点修饰的新方法

    近年来,由于纳米技术、生物工程和生命科学研究等领域的突破性进展,固态纳米孔器件受到日益增多的关注。得益于其纳米级尺寸和高功能化的表面,固态纳米孔器件在分析、检测、分离以及能源转换等诸多领域被广泛研究。固态纳米孔器件的各项功能主要源于其表面与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对固态纳米孔器件的表面调控是实现各项功能的基础。化学修饰是调控固态纳米孔器件表面性质最常使用的方法之一。然而,现有化学修饰存在反应位点随机,容易造成缺陷等缺点,因而限制了当前固态纳米孔器件的性能。因此,发展一种针对固态纳米孔器件特定位点修饰的新方法能够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契机。为了实现位点精准可控的化学修饰,北京大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4-02-04

  • 同济大学最新Nature发文:决定铁死亡敏感性的关键因子

    同济大学又一重要科学发现为肿瘤、器官损伤等疾病治疗带来新思路。北京时间2月1日零点,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王平教授团队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Nature)上发表了题为“7-Dehydrocholesterol dictates ferroptosis sensitivity”(7-脱氢胆固醇决定铁死亡敏感性)的论文,揭示胆固醇合成通路关键酶能通过调控中间代谢物7-脱氢胆固醇的水平,调控与肿瘤、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等多种疾病密切相关的铁死亡的敏感性。这也是时隔2个月,同济大学教授科研成果再登《自然》。这一重要发现为代谢稳态维持与细胞命运决定之间的调控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也为治疗

    来源:同济大学

    时间:2024-02-03

  • 南方科技大学,中科院PNAS发文:转录后剪接在植物对光响应中的作用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曹晓峰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与南方科技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在1月30日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的一项研究报告中,对光线如何影响植物生长有了新的认识。光在植物生长发育中起着核心作用,提供能量来源并控制植物形态的各个方面。转录后剪接(PTS)已被发现产生聚腺苷化的全长转录本。这些转录本及其未剪接的内含子被保留在细胞核内,可能使植物能够快速适应环境变化。拟南芥蛋白精氨酸甲基转移酶5 (AtPRMT5)参与剪接体的形成,最近被发现对PTS内含子的剪接至关重要。然而,在幼嫩的黄化幼苗最初暴露于光的过程中,控制转录后调控的精确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未知。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将

    来源:AAAS

    时间:2024-02-03

  • 植物为什么发育丰富多彩的苞片?

      苞片(bract),是一种高度特化的、与花相关,但又是非花起源的似叶器官。苞片具有丰富多样的形态特征(图1):颜色方面,具有从绿色到白色、红色、黄色、粉色和紫色以及多色,甚至随着发育时间的不同,苞片颜色发生改变,如鸽子树从花前期的绿色变为花期的白色(图1A, B)以及黄蓉花的苞片由花期的白色变为果期的绿色(图1C, D);形状方面,包括了叶形、杯形、船形和花瓣状以及长丝状等;大小方面,苞片呈现出巨大的变异,有的宽达近80厘米,有的却只有区区1毫米,相差近800倍。苞片着生位置多样,有着生在花序梗的基部(如鸽子树;图1A, B),有着生在小花梗上(如棉花;图1F),有的则密集着生形成杯状或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4-02-03

  • 云南省基础研究专项-重大项目“滇西北重要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发掘利用”2023年度工作...

      1月30日,云南省基础研究专项--重大项目“滇西北重要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发掘利用”项目(以下简称项目)2023年度工作总结暨项目中期考核会议在昆明召开。由李德铢研究员等9人组成的专家组,项目主管部门和项目7个合作单位的各课题成员70余人参加了会议。云南省科技厅基础处副处长俞建树,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李宏伟出席会议并致辞。   会议第一阶段,项目负责人许琨正高级工程师及5位课题负责人分别对“植物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与繁育体系建立”“植物种质资源评价体系与数据服务平台构建”“植物种质资源保藏保育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植物种质资源发掘、选育及生态修复示范”和“植物种质资源收集、扩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4-02-03

  • 种质资源库成功采集刺鳞草种子

      刺鳞草科(Centrolepidaceae)是禾本目的一个小科,近期系统发育研究结果将刺鳞草科并入帚灯草科(Restionaceae)。不论刺鳞草科的系统位置如何变化,其是认识和解析禾本目生命之树不可或缺的一支,在我国只有刺鳞草(Centrolepis banksii)一种,仅记录分布于海南。   根据前期的文献和标本数据调研,国家植物标本资源数据库网站仅有3份国产刺鳞草的标本,且均采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刺鳞草在我国是否还有分布?在哪里?它的活植物到底长什么样?长期以来,国内植物分类学家和爱好者一直在寻找答案。2023年,种质资源库李德铢团队几经周折,三赴海南收集禾本目材料,在野外调查时采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4-02-03

  • 第三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何懿团队项目获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种子项目”

    近日,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种子项目”名单公布,围绕项目关键科学问题重要性、研究设计合理性、研究方案可行性、研究样本可及性、团队实力及研究基础等多个方面,通过首轮初审、平台技术团队复核以及最后的线上答辩,共遴选出12项资助的项目,第三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何懿团队的项目类风湿关节炎队列的“蛋白质组学驱动的精准医学”研究获得资助。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是由中国科学家牵头发起,旨在绘制人类全生命周期、全球性重大疾病及代表性膳食模式、生存环境的蛋白质组图谱。2023年9月22日,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广州会议公开了人体蛋白质组导航计划白皮书2.0,在未来30年,计划将投入数

    来源:南方医科大学

    时间:2024-02-03

  • Nat Chem Biol|刘涛团队在内源蛋白质标记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标记和可视化蛋白质是研究细胞生物学的基本工具,可以用于监测蛋白质动态变化和解析细胞内复杂相互作用,从而理解特定感兴趣蛋白质(protein of interest, POI)的细胞功能。荧光成像技术在活细胞中研究蛋白质定位、功能及互作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目前,常用的标记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抗体染色不能应用与活细胞,而小分子化学探针又缺乏通用型。目前最常用的是基因融合(使用荧光蛋白、自标记酶或肽标签),然而该方法通常需要过表达编码POI的开放阅读框架(ORF),可能对蛋白质的正常表达、折叠、定位和功能造成干扰。近年来,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方法,通过基因编辑原

    来源:北京大学药学院

    时间:2024-02-03

  • 上海交大陈鹏课题组在二维半金属中发现激子凝聚效应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陈鹏课题组在低维HfTe2薄膜中发现了激子凝聚引起的电荷密度波和金属—绝缘体转变现象。该研究成果以“Observation of possible excitonic charge density waves and metal-insulator transitions in atomically thin semimetals”为题,于北京时间2024年1月23日在Nature Physics期刊上在线发表。激子—电子和空穴的束缚对是广泛存在于固体中的准粒子。以Nevill Mott和Walter Kohn为代表的物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4-02-03

  • 上海交大叶芳伟教授课题组在“准晶”中寻找规律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叶芳伟教授课题组与合作者在Nature Photonics期刊上发表题为“Observation of localization of light in linear photonic quasicrystals with diverse rotational symmetri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利用“光学诱导”法制备出了光学准晶的系列结构,并观察到了光在其中的自动局域化和局域发生时的阈值与准晶对称性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研究背景量子力学指出,粒子的一切行为均由波描述,波在某个势场中的演化行为,强烈依赖于势场的空间结构:当势场为周期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4-02-03

  • 上海交大史志文教授课题组在双层armchair手性石墨烯纳米带生长取得新进展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史志文教授课题组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法(CVD),成功实现了绝缘六方氮化硼(h-BN)基底上高纯度armchair手性双层石墨烯纳米带的制备,并首次发现石墨烯纳米带的顶端生长模式。相关成果以“Tip Growth of Quasi-Metallic Bilayer Graphene Nanoribbons with Armchair Chirality”为题发表在Nano Letters 24, 1, 156(2024)。石墨烯纳米带不仅继承了石墨烯的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质,它的带隙还会受到边缘结构、宽度和层数的调控,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4-02-03

  • 上海交大李玉阳教授团队在氨燃烧活性和污染排放同步调控技术上取得突破

    近日,上海交大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航空动力研究所李玉阳教授团队在国际能源领域前沿期刊The Innovation Energy上发表了题为“Self-promoted fuel pyrolysis under oxygen enrichment enables clean and efficient ammonia combustion”的论文,发现增氧燃烧能够显著促进新型零碳燃料氨在火焰中的自驱动裂解,从而突破氨燃烧活性和污染排放同步调控挑战。航空动力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刘尊迪为论文第一作者,李玉阳教授和李伟助理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氨是全球产量最高的化工原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4-02-03

  • 上海交大林尚超课题组揭示钙钛矿多通道热输运和超高缺陷耐受性机制

    近日,上海交大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林尚超课题组在国际材料领域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发表“Diffuson-Dominated and Ultra Defect-Tolerant Two-Channel Thermal Transport in Hybrid Halide Perovskites”论文,揭示了杂化卤素钙钛矿中扩散子主导的多通道热输运机理,阐明了其热导率的超高缺陷耐受性机制。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蔡庄立和林尚超副教授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林尚超副教授和赵长颖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有机无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4-02-03

  • 化学学院王欢课题组利用单分子液相电镜成像测量了分子构象遍历性

    生物大分子在溶液中经历快速、多样的构象转变,其原位实时成像存在挑战。单分子液相电镜技术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为说明该技术可以揭示在体相溶液中无法捕捉到的瞬时中间构象态,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王欢课题组使用336bp质粒验证了构象态之间的相互转换是可逆的,当实验数据集足够大(>50,000张分子照片),其足以捕获高能级、低概率的状态;电子束虽然不能避免与样品相互作用,但是在合适的电子剂量下,分子录影依然保留分子的本征热力学性质。各态占比转化符合玻尔兹曼分布,各态能级差在0.5-2kbT。A:环状DNA构象态;B:构象态实时转化的液相电镜图;C:构象态概率分布和环数平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4-02-03


页次:89/1558  共31154篇文章  
分页:[<<][81][82][83][84][85][86][87][88][89][9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