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血液病医院竺晓凡/阮敏团队首次提出外周血ctDNA可作为儿童AML患者MRD水平监测的重要标志

    2024年1月3日,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竺晓凡/阮敏团队在Clinical Cancer Research《临床癌症研究》在线发布了题为“Early Detection of Molecular Residual Disease and Risk Stratification for Children with Acute Myeloid Leukemia via Circulating Tumor DNA”(外周血循环肿瘤DNA在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微小残留病及风险分层中的早期检测作用)的研究论文,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外周血循环肿瘤DN

    来源:北京协和医学院

    时间:2024-03-08

  • 血液病医院邱录贵/易树华团队通过中国首个WM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揭示RCD方案疗效优于BCD方案

    2024年1月11日,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邱录贵/易树华团队在Haematologica《血液学》在线发布了题为“Rituximab plus cyclophosphamide and dexamethasone versus bortezomib plus cyclophosphamide and dexamethasone in newly diagnosed symptomatic Waldenström macroglobulinemia: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利妥昔单抗联合环磷酰胺

    来源:北京协和医学院

    时间:2024-03-08

  • 基础医学研究所王辰、王婧团队和杜文静团队合作发现苹果酸酶ME1可作为肺动脉高压治疗新靶点

    2024年2月5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王辰、王婧团队和杜文静团队合作在Circulation《循环》发表了“Inactivation of malic enzyme 1 in endothelial cells alleviates pulmonary hypertension”(抑制内皮细胞中苹果酸酶1活性可减轻肺动脉高压)的论文。研究报道了苹果酸酶1(Malicenzyme 1, ME1)在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 PH)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确定了ME1影响内皮细胞腺苷代谢导致PH的新机制,并明确了ME1抑制剂在PH干预

    来源:北京协和医学院

    时间:2024-03-08

  • 基础医学研究所黄粤团队揭示异倍体在肿瘤转移中的驱动作用

    2024年2月6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黄粤教授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Aneuploid embryonic stem cells drive teratoma metastasis(异倍体小鼠胚胎干细胞驱动畸胎瘤转移)的研究论文,揭示异倍体本身就可以驱动肿瘤细胞转移,不需要额外获得新的肿瘤相关基因突变。 异倍体(Aneuploidy),指细胞内染色体数目的非整倍性变异,是一种染色体组不平衡的状态。据统计,临床上超过90%的实体肿瘤和超过70%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存在异倍体细胞。而且肿瘤组织中异倍

    来源:北京协和医学院

    时间:2024-03-08

  • 基础医学研究所曹雪涛团队发现肠道炎症的关键抑制分子及其抑制肠道上皮细胞死亡受体内化的作用机制

    2024年2月12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暨中国医学科学院免疫治疗研究中心曹雪涛院士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在线发表题为“EFHD2 suppresses intestinal inflammation by blocking 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 TNFR1 internalization and cell death”(EFHD2通过抑制肠道上皮细胞TNFR1内化和细胞死亡抑制肠道炎症)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道了肠道炎症的关键抑制分子,加深了对受体膜转运调控的理解,为死亡受体信号和自身炎症

    来源:北京协和医学院

    时间:2024-03-08

  • 基础医学研究所王冬来团队发现调控肺癌转移的关键分子及其多重作用机制

    2024年2月14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王冬来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发表了“Oncoprotein SET-associ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ZBTB11 triggers lung cancer metastasis”(癌蛋白SET相关转录因子ZBTB11触发肺癌转移)的论文。研究报道了癌蛋白SET(SE translocation)新的相互作用蛋白——转录因子ZBTB11(zinc finger and BTB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11)——在肺癌转移

    来源:北京协和医学院

    时间:2024-03-08

  • 基础医学研究所曹雪涛团队发现表观修饰酶与磷脂代谢的交叉调控抑制自身免疫炎症的新机制

    2024年2月15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曹雪涛教授团队在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PNAS)《美国科学院院报》在线发表题为“Methyltransferase Setd2 prevents T cell–mediated autoimmunediseases via phospholipid remodeling”(表观修饰酶Setd2靶向磷脂重塑抑制自身免疫炎症)的研究论文。研究报道了表观修饰酶Setd2通过磷脂重塑调控T细胞分化平衡,为T细胞依赖的自身免疫疾病中表观遗传修饰和磷脂代谢

    来源:北京协和医学院

    时间:2024-03-08

  • 基础医学研究所黄波团队在破解T细胞和T细胞白血病免受穿孔素攻击的机制上取得新进展

    2024年2月15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黄波教授团队联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张晓辉教授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上发表了题为“Cell softness renders cytotoxic T lymphocytes and T leukemic cells resistant to perforin-mediated killing”(细胞毒性淋巴细胞和T白血病细胞利用其柔软度逃逸穿孔素杀伤)的研究成果。这项研究揭示了T细胞和T细胞白血病细胞通过调节其细胞柔软性来抵抗穿孔素介导的杀伤,这一发现不仅为癌症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

    来源:北京协和医学院

    时间:2024-03-08

  • 基础医学研究所黄波团队在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发病机制上取得新进展

    2024年2月15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黄波教授团队在Science《科学》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Hepatic glycogenesis antagonizes lipogenesis by blocking S1P via UDPG”(肝糖原生成通过UDP-葡萄糖(UDPG)阻断S1P来拮抗脂肪生成)的论文。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饮食习惯的改变,脂肪肝成为一种越发普遍的健康问题,尤其是在快速城市化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脂肪肝,尤其是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影响了全球数亿人的健康。它主要表现为过量脂肪在肝细胞中的积累,这不仅与饮食高热量

    来源:北京协和医学院

    时间:2024-03-08

  • 基础所彭小忠/舒鹏程团队揭示胞浆接头蛋白DOK6在小鼠外周神经系统发育中的功能及分子机制

    2024年2月14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彭小忠研究员和舒鹏程副研究员团队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信号转导与靶向治疗》杂志上在线发表了题为“Docking protein 6 (DOK6) selectively docks the neurotrophic signaling transduction to restrain peripheral neuropathy”(锚定蛋白DOK6选择性对接神经营养信号抑制周围神经病变)的论文。揭示了DOK6(Docking protein 6)作为选择

    来源:北京协和医学院

    时间:2024-03-08

  • 清华大学药学院胡泽平团队与合作者揭示代谢组学结合人工智能在准确诊断胃癌及预测患者预后中的临床应用潜能

    最新科研速递 2024年2月23日,清华大学药学院胡泽平团队与合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题为“Metabolomic machine learning predictor for diagnosis and prognosis of gastric cancer”的研究论文,揭示了胃癌患者血浆的代谢重编程图谱,并发现基于代谢组学构建的机器学

    来源:清华大学药学院

    时间:2024-03-08

  • 信息工程学院杨玉超课题组在忆阻器耦合振荡动力学计算系统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传统电路元件在处理外界物理信号时存在面积和效率的瓶颈,而新兴的忆阻器件具备丰富的内禀非线性动力学,这类器件底层的物理动力学带来了全新的计算资源,是产生自底向上智能涌现的关键。其中,具有时空耦合特性的莫特忆阻器及其耦合振荡动力学能够实现复杂且可控的群体动力学行为,从而能够实现对复杂传感信号的处理。这样一种新的计算系统有望最大限度地减少传感器和处理单元之间的冗余数据移动,满足可穿戴电子设备、虚拟现实等技术对于先进的传感系统在速度、面积和能效方面需求。图1 传感信息处理框架的对比针对领域关键需求与挑战,北京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杨玉超教授课题组首次硬件实现了电容耦合的VO2相变振荡动力学计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4-03-08

  • 魏辅文研究团队揭示棕色大熊猫毛色变异的遗传机制

    国宝大熊猫一向以其标志性的黑白毛色为人们所熟知。然而,在秦岭野生大熊猫种群中,却出现了一种罕见的毛色突变体——棕白色大熊猫(以下称棕色大熊猫)。1985年,人们在陕西佛坪自然保护区首次发现并救护了一只雌性棕色大熊猫“丹丹”,丹丹于2000年患病去世。2009年,雄性棕色大熊猫“七仔”在幼年时于佛坪保护区被发现,后被救护至陕西楼观台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中心在圈养环境下正常生活。迄今为止,有实体或照片的棕色大熊猫仅有七例,其中三例来自佛坪县,两例来自洋县,太白、周至二县各有一例。这种极其稀有的棕白毛色使其愈发憨态可掬,大熊猫七仔如今更是国宝中的“明星”。这种非同寻常的棕白毛色表型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来源: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时间:2024-03-08

  • 顾奇团队合作取得器官制造数据库及功能评价模型进展

    几十年来,微生理结构(Microphysiological Constructs,MPC)和微生理系统(Microphysiological Systems,MPS)取得了显著进展——从自组装细胞团到器官芯片的快速发展。这些技术被认为能够替代动物模型,应用于药物研发、个体化治疗及再生修复等领域。同时,类器官、器官芯片、生物材料、生物3D打印以及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先进技术的交叉融合,为MPC和MPS构建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院顾奇团队分别联合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Jun Chen教授、Gordon Wallace教授和中国科学院网络中心大数据知识工程研发团

    来源: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时间:2024-03-08

  • 李丕龙/李增鹏团队合作开发利用降解凝聚体的蛋白质靶向降解“垃圾桶”

          近二十年来,以PROTAC为代表的蛋白质靶向降解技术(TPD)经历了飞速发展,被认为是最有可能解决难成药靶点的突破性技术之一。传统的PROTAC技术通过利用E3泛素连接酶的催化作用,经由泛素-蛋白酶体途径对靶点进行特异性降解。然而,受限于有限可用的E3连接酶种类以及蛋白酶体的底物局限性,近年来涌现出多种基于溶酶体的TPD策略,例如靶向细胞膜蛋白或胞外蛋白的LYTAC技术、利用自噬途径降解固态聚集体或细胞器的ATTEC和AUTOTAC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TPD领域的发展,并为多种重大疾病提供了潜

    来源:生命科学联合中心

    时间:2024-03-08

  • 张抒扬课题组揭示甲基丙二酸半醛脱氢酶ALDH6A1的结构及生化基础

          甲基丙二酸半醛脱氢酶(methylmalonate semialdehyde dehydrogenase, ALDH6A1)是ALDH家族其中一名成员,位于线粒体中,在缬氨酸和胸腺嘧啶的分解代谢途径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早期研究表明,ALDH6A1表达失调与多种疾病有关。甲基丙二酸半醛脱氢酶缺乏症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ALDH6A1基因突变引起 [1]。此外,ALDH6A1已成为几种严重癌症的生物标志物 [2]。针对ALDH6A1结构和生化基础进行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进一步了解ALDH6A1以及AL

    来源:生命科学联合中心

    时间:2024-03-08

  • 为什么熊猫七仔是棕色的?

    让任何人说出一些单色动物的名字,他们可能会说斑马、企鹅和熊猫。但是现在世界上有的熊猫不是黑白相间的,就像“七仔”一样,它的棕色和白色却让科学家和公众都感到意外。七仔和野生棕色熊猫都来自中国陕西省的秦岭。根据本周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的一项研究,这种不寻常的颜色来自于它们DNA中一个色素基因上缺失的序列。与黑白熊猫家族相比,棕色熊猫有两个缩短的Bace2基因序列,导致蛋白质的破坏,而这种蛋白质通常会使它们的皮毛看起来是黑色。皮毛在细胞水平上也更稀疏,具有更小和更少的引起色素沉着的细胞器。据《

    来源:sciencemag

    时间:2024-03-07

  • 利用拟人化仓鼠模型发现ApoA5缺陷导致NAFLD新机制

    2024年2月24日,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冼勋德课题组在THERANOSTICS杂志上发表了题为“Depletion of ApoA5 aggravates spontaneous and diet-induced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by reducing hepatic NR1D1 in hamsters”的文章。该研究选择脂代谢模式与人类更为接近的叙利亚金黄地鼠,通过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构建出完美模拟了人群中ApoA5突变患者严重高甘油三酯血症的基因工程仓鼠模型。该研究发现ApoA5可通过结合核转录因子NR1D1的mRNA维持其

    来源: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

    时间:2024-03-06

  • 厦门大学:快速且高灵敏度的酵母生物传感器用于检测病原真菌

    G蛋白偶联受体(G-protein-coupled receptors,GPCR)是高等真核生物中广泛存在的感知和传感实体,在细胞信号传导以及免疫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利用GPCR的显著传感能力以及真核微生物酿酒酵母的遗传特性来构建生物传感器可用于化学物质、细菌、病毒和疾病的检测,并且因其成本和便携等特性,可应用到多种不同酿酒酵母生物传感器开发中。然而对于生物传感器的性能而言,灵敏且可靠的输出至关重要,尤其是对于目标分析物可能以痕量浓度存在的低成本应用。因此,迫切需要一种广泛适用的策略来提高基于酵母GPCR的生物传感器的检测限和信号输出,以满足实际使用的要求近日,厦门大学袁吉锋教授团队在B

    来源:细胞应激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

    时间:2024-03-06

  • 宿主抗结核保护性免疫新机制

    近日,汪静和刘翠华研究团队合作揭示了结核病(tuberculosis,TB)的病原菌——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感染中的宿主自噬流关键调控因子TRIM27(tripartite motif 27)及其作用机制。相关研究成果以题为“TRIM27 elicits protective immunity against tuberculosis by activating TFEB-mediated autophagy flux”在线发表于Autophagy。TB至今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耐药TB形势尤为严峻,迫切需要更有效的TB防治新手段。通畅的细胞

    来源: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4-03-06


页次:74/1558  共31154篇文章  
分页:[<<][71][72][73][74][75][76][77][78][79][8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