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动态 > 研究进展/国内
  • 用光把白细胞变成医用微型机器人

            激光精确地引导一个“中性机器人”朝向一个纳米颗粒(左图),这个纳米颗粒被捕获并带走(右图)。    医用微型机器人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治疗和预防疾病。但这些设备大多是由合成材料制成的,可以在体内触发免疫反应。现在,研究人员首次报道ACS中央科学已经使用激光精确地控制中性粒细胞——一种白细胞——在活鱼体内作为一种天然的、生物兼容的微型机器人。这些“中性机器人”可以执行多种任务,这表明它们有朝一日可以将药物输送到体内的精确位置。目前正在开发的用于医疗应用的微型机器人需要注射或服用胶囊才能进入动物或人体内。但研究人员发

    来源:ACS Central Science

    时间:2022-07-15

  • 上海交通大学最新发文:m6A修饰在头颈鳞癌免疫微环境调控中的作用机制

    N6-甲基腺苷(m6A)修饰是RNA上丰度最高的修饰方式,属于转录后调控的重要机制,在各种生理和病理条件下发挥着关键作用,也给疾病治疗提供了崭新的靶点。然而,m6A在头颈鳞癌中的修饰状态以及作用模式尚不清楚。2022年4月,张志愿院士/何悦教授团队在肿瘤学权威期刊《分子癌症》(IF=41)在线发表题为“The m6A demethylase ALKBH5 promotes tumor progression by inhibiting RIG-I expression and interferon alpha production through the IKKε/TBK1/IRF3 path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2-07-15

  • Science Robotics:机器实时理解人类价值观并协作完成复杂任务的研究工作

    2022年7月14日,Science Robotics发表了来自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朱松纯教授、朱毅鑫课题组的“In-situ bidirectional human-robotvalue alignment”研究论文,阐述了一种机器实时理解人类价值观的计算框架,并展示了与人类完成的一系列复杂人机协作任务。本篇论文同时登上了Science及 Science Robotics两个官方主页头条上世纪50年代,美国科幻作家阿西莫夫出版了科幻小说集《我,机器人》,勾勒了在未来世界中人类与机器人共存的图景。理想的人机协作应该是什么样的?在人工智能发展方兴未艾之时,控制论之父诺伯特-维纳(No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时间:2022-07-15

  • 新疆生地所在全球变暖背景下中亚地区干热复合事件增加方面取得进展

      全球快速升温加剧了极端复合事件的发生,与单一的极端事件相比,干热复合事件(CDHWs)可能会造成更为严重的自然灾害,定量评估这种极端复合事件的发生及影响范围就显得至关重要。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中亚干旱区极端气候事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中亚地区地处丝绸之路经济枢纽带,以绿洲经济为主体,脆弱的荒漠生态系统更易受到极端事件的影响。对中亚干旱区气候变化特征的认识和把握,有利于为防灾减灾、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陈亚宁研究员团队基于经验正交函数分析(EOF)等方法,评估了1981-2018年中亚地区复合事件的时空变化及复合事件

    来源: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时间:2022-07-15

  • 人工智能研究院朱松纯、朱毅鑫团队在Science Robotics上发文阐述机器实时理解人类价…

    2022年7月14日,Science Robotics发表了来自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朱松纯教授、朱毅鑫课题组的“In-situ bidirectional human-robotvalue alignment”研究论文,阐述了一种机器实时理解人类价值观的计算框架,并展示了与人类完成的一系列复杂人机协作任务。 本篇论文同时登上了Science及 Science Robotics两个官方主页头条 上世纪50年代,美国科幻作家阿西莫夫出版了科幻小说集《我,机器人》,勾勒了在未来世界中人类与机器人共存的图景。理想的人机协作应该是什么样的?在人工智能发展方兴未艾之时,控制论之父诺伯

    来源: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

    时间:2022-07-15

  • 上海交大电院周健军教授课题组在模数转换器芯片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微纳电子学系周健军教授课题组在IEEE Journal of Solid-State Circuits(JSSC)上发表题为“A 60MS/s 5MHz-BW Noise-Shaping SAR ADC with Integrated Input Buffer Achieving 84.2dB-SNDR and 97.3dB-SFDR Using Dynamic Level-Shifting and ISI-Error Correction”的模数转换器(ADC)芯片研究成果。研究内容该研究重点解决了ADC在系统应用中面临的

    来源:上海交大 新闻学术网

    时间:2022-07-15

  • 索拉非尼联合改良式肝动脉药盒HAIC一线治疗合并门静脉重大癌栓肝癌的临床研究

    近日,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介入治疗科王晓东教授团队在Radiology杂志(IF:29.146)发表了题为《Sorafenib Plus Hepatic Arterial Infusion Chemotherapy versus Sorafenib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with Major Portal Vein Tumor Thrombosis: A Randomized Trial》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结果。该研究将64名伴有Vp3或Vp4型门静脉重大癌栓原发

    来源:北京大学医学部

    时间:2022-07-15

  • 武爱文、王维虎团队发表有关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主动性等待观察及器官保留手术的前瞻性研究结果

    近日,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胃肠肿瘤中心三病区武爱文主任和放疗科王维虎主任团队领衔北大肿瘤医院直肠癌协作组,发布了一项高质量的前瞻性单臂II期临床研究的研究结果。研究发现对于MRI低风险分层的直肠癌患者,放化疗加巩固 CAPEOX化疗的治疗方案可使更多患者通过接受主动性等待观察(W&W) 或局部切除,提高患者器官保留率。该研究成果发表在外科学顶级期刊外科学年鉴(Annal of Surgery)杂志上。直肠癌中低位直肠癌同步放化疗后约有20

    来源:北京大学医学部

    时间:2022-07-15

  • 世界第三大健康膳食——“中国心脏健康膳食”开发成功,Circulation发表武阳丰教授团队最新研究结果

    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所武阳丰教授与王燕芳研究员共同领导的最新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食用“中国心脏健康膳食”四周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平均可显著下降10.0 mmHg、3.8 mmHg。这项具有重大意义的研究于7月11日,被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进行专题报道,并同时发表在其旗舰期刊、国际心血管病研究领域顶刊《循环》(Circulation)上。“中国心脏健康膳食”是由研究团队自主研发的符合中国饮食文化特点的一种健康膳食模式。研究团队通过对日常食材的科学搭配和对传

    来源:北京大学医学部

    时间:2022-07-15

  • 北京大学尹玉新课题组发现单链DNA结合蛋白RPA1蛋白全新的生理功能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最常见的慢性肝脏疾病之一,以过量脂质在肝细胞内蓄积为主要病理特征。NAFLD病理生理机制仍未完全阐明,临床上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因此,深入研究NAFLD的发病机制成为肝脏领域和代谢领域的研究热点。         2022年7月12日,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尹玉新团队在Cell Reports杂志上在线发表了题为“RPA1 Controls Chromatin Architecture and Maintains Lipi

    来源:北京大学医学部

    时间:2022-07-15

  • CITF1和SPL7协同调控植物铜稳态

      铜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一种矿质元素,也是维持人类健康所必需的营养元素。铜参与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多种细胞生化反应。缺铜会引起植物发育迟缓和种子育性降低等症状。因此,植物体内铜稳态的维持对于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尤为重要。经过长期的进化选择,植物已经进化出了一套完整的转录调控网络应对缺铜胁迫。   植物在铜限制过程中激活铜吸收系统。SPL7和CITF1是铜稳态调控网络中的两个关键的转录因子,但目前关于SPL7和CITF1如何控制铜摄取系统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2022年6月29日,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梁岗研究员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来源: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时间:2022-07-14

  • PNAS:abLIM1的液-液相分离诱导微丝网络自组装

      7月11日,国际学术期刊PNA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朱学良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Self-construction of actin networks through phase separation-induced abLIM1 condensates”。研究人员发现蛋白质可通过液-液相分离(liquid-liquid phase separation,LLPS)形成的液态凝聚体(condensate)聚合并交联微丝,并自发形成微丝网络。  微丝是一种由肌动蛋白聚合而成的细胞骨架,直径约8纳米,为细胞的迁移、分裂、形态发生与维持,以及肌肉收缩等生命活动所必须。在细

    来源: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时间:2022-07-14

  • 藤本植物枯落物分解速率和影响因素的研究

      藤本植物是热带和亚热带森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食物网和生物化学循环都有很大贡献,但是目前我们对藤本植物的枯落物对土壤养分周转中的作用知之甚少。版纳植物园群落生态与保护研究组在中国南方的3个不同的热带森林群落中,对藤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枯落物进行了分析,为藤本植物的分解过程差异提供了直接证据。    该研究在版纳植物园内的三个植物群落中进行:石灰岩群落,砂岩常绿阔叶林群落和砂岩热带季雨林群落。通过查询物种丰富度数据,断面积,和重要值指数(IVI),同时考虑到物种的枯落物量,最终确认了20种代表性树木和20种代表性藤本植物研究对象。    具体实验操作如下:(1)将枯落物放入

    来源: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时间:2022-07-14

  • 水稻OsIRO3通过抑制OsIRO2控制铁吸收

      铁对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至关重要。然而,缺铁现象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特别是在碱性土壤中。植物已经进化出复杂的机制以应对缺铁胁迫。水稻作为禾本科植物,主要通过螯合机制获取铁。缺铁时,水稻通过bHLH IVc家族成员(OsPRI1、 OsPRI2和 OsPRI3)激活下游转录因子OsIRO2的表达,后者编码的蛋白直接启动铁吸收相关基因如OsNAS1/2和OsYSL15的表达来促进铁吸收。为了维持铁稳态,水稻也需要根据铁浓度变化适当抑制OsIRO2的表达来减少铁吸收以避免造成铁毒害,但是OsIRO2是如何被抑制的尚不清楚。    OsIRO3是负调控水稻

    来源: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时间:2022-07-14

  • “钢铁侠”IRONMAN助力水稻铁生物强化

      铁是所有生物体所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之一,缺铁不仅是植物正常发育的限制因子,而且是引发人类缺铁性贫血的重要原因。稻米是全球近一半人口的主食,通过生物强化途径增加稻米中微量营养元素的含量对于改善人类健康状况是一条经济有效的途径。    IRONMAN(IMA,钢铁侠)是一类正调控铁稳态的一类小肽。为了验证水稻OsIMA是否可以提高稻米的铁含量,我们构建了过表达OsIMA1的水稻。表型分析发现,过表达OsIMA1水稻的种子铁含量显著增加,但育性降低,这严重减少了水稻产量。为了阐明水稻减产的原因,我们详细分析了OsIMA调控铁稳态的分子机理。我们发现OsIMA1和OsIMA2与水稻铁感

    来源: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时间:2022-07-14

  • 植物铁的摄入、信号转导和感知

       铁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元素,植物主要通过根部的铁吸收系统从土壤中获取铁营养。非禾本科植物与禾本科植物进化了两种不同的铁吸收系统,文章以拟南芥和水稻为例,介绍了植物的铁吸收系统,铁信号通路和铁感知系统的研究进展,比较了两种铁吸收系统的差异(图1)。拟南芥通过将Fe3+还原为Fe2+,并通过二价铁转运蛋白进行吸收,而水稻通过分泌麦根酸直接鳌合Fe3+离子并通过YS类蛋白吸收该复合物。    当遭遇铁供给不足时,植物能激活自身的铁吸收系统。尽管拟南芥和水稻有完全不同的铁吸收系统,它们利用类似的双元分子模块(FIT-bHLH Ib)来控制铁吸收系统的开启(图2)。缺

    来源: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时间:2022-07-14

  • 昆明植物所团队通过跨学科国际合作明晰青藏高原及毗邻山地的名称和范围

      术语(terminology)的准确使用是实现科学研究有效交流、整合和归纳的前提。国际上有藻类、菌物、植物、动物、原核生物和病毒的命名法规(nomenclatural codes)和负责学名规范使用的专门委员会,国际天文联合会也有专门的工作组负责天体的命名和规范使用。许多自然现象和过程具有尺度依赖的特点,尺度变了,结果也可能随之变化。在地理学中,地名及其表征的地理范围是地理学及相关学科研究的基石,兼具术语和尺度的属性。地名伴随着人类文明和认知水平的发展而演变,在不同的语系间传播和交融,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同地异名”和“同名异地”现象发生,类似问题在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并在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22-07-14

  •  成都生物所发现百年未现的卫矛科植物尖齿卫矛

       近日,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与重庆师范大学、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科研人员在国际植物分类学期刊phytokeys上刊发论文,发表了一种自1908年采集标本后百年未现的卫矛科植物Euonymus aquifolium。这是该物种发表近110年以来首次观察到花和活体植株,研究人员根据花果形态特征和分子遗传证据重新确认了其分类地位,并通过新发现植株的数量和生境现状评估了受威胁情况,此外研究人员还委托绘画老师为该物种绘制了科学手绘图,并根据相关命名法规讨论和确定了其合法的学名词汇用法。   1908年11月,著名的西方植物猎人欧内斯特·亨利·威尔逊(E.

    来源: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时间:2022-07-14

  • 超声医学科邱逦教授医工交叉学科研究团队在Advanced Materials上发表封面研究论文 为人工酶设计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近日,超声医学科邱逦教授医工交叉学科研究团队在材料领域知名期刊Advanced Materials(IF:32.086)发表了题为“Modulating Electron Transfer in Vanadium-based Artificial Enzymes for Enhanced ROS-Catalysis and Disinfection”的封面论文(图 1)。该论文揭示了一种利用独特的Zn-O-V桥构筑钒基的新型HPO人造酶材料,并验证其具有与万古霉素相当的抗菌性能,能够有效促进创面新生血管形成、降低组织修复过程中的炎性反应,为人工

    来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时间:2022-07-14

  • 马明团队解析复杂二萜cattleyene生物合成机制并通过酶工程改造获得新骨架产物

    2022年7月12日,我院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马明研究团队在国际著名期刊Angew. Chem. Int. Ed.上发表了题为“Crystal structure based mutagenesis of cattleyene synthase leads to the generation of rearranged polycyclic diterpen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解析二萜环化酶晶体结构揭示复杂四环二萜cattleyene生物合成机制,并基于晶体结构开展定点突变改变酶的产物结构,获得新骨架二萜化合物。 二萜类天然产物是

    来源:北京大学药学院

    时间:2022-07-14


页次:321/1559  共31174篇文章  
分页:[<<][321][322][323][324][325][326][327][328][329][330][>>][首页][尾页]

高级人才招聘专区
最新招聘信息:

知名企业招聘:

    • 国外动态
    • 国内进展
    • 医药/产业
    • 生态环保
    • 科普/健康